摘要 北京道观众多,分析1928年北平市警察局登记的1631座寺庙档案,全市各类寺庙主祀的神灵众多。总数居前16位的寺庙为,关帝庙、观音寺、七圣祠、五圣祠、龙王庙、娘娘庙等。其中龙王庙居第五位,在民众中的影响广泛。且自古水文化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水而建的寺庙便是最好的例证。北京现保存完好、列入市、区级文物保护的单位龙王庙就有五处之多,其中三家店龙王庙便是一处,其更是我国早在明代(1641年)就建立了农民用水组织(国外称 WUA)-一永定河兴隆坝的历史见证。 本文试图通过对三家店历史的回顾以及分析其在发展中与永定河的关系,对这一地区水神信仰的现象进行讨论,在这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以期能为今天的历史民俗以及宗教研究工作提供相应资料、证据。 关键词 三家店 龙王庙 佛牌 永定河神 一、三家店龙王庙历史沿革 三家店龙王庙位于门头沟区龙泉镇三家店西。占地2400多平方米,为三合院,正殿三间,进深一间,“硬山调大脊,筒瓦顶,石望板,前出廊。椽头钉有兽面盘子,檐下施有苏式彩绘,廊柱上有木雕雀替;两厢配殿各三间,均为硬山石板顶,门楼一间,门楣上嵌‘古刹龙王庙’琉璃额,门楼后有抱厦一间”。有碑文记载,龙王庙在龙泉镇三家店村西侧,明代已建,属民间宗教建筑。庙内顺治二年(1645年)碑记载:在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侯印到该地并购买方圆数里之土地,经辛勤耕耘。这里由荒野变成肥沃的耕地,由于濒临永定河,泛滥的河水年年肆虐。侯印以为是妖孽在作怪,于是他发起募捐,兴建了“龙兴庵”。清雍正二年(1724年),又“重修禅堂四间,茶房一所”。[1]6以后,侯家后人屡屡修补该庙,约有4次。清乾隆七年(1742年)侯有信又增建了两厢配房,并在庙(此时龙兴庵已改称龙王庙),周围绕以垣墙,油漆门窗,并部分使用了琉璃构件,目前保存有其琉璃门额,题“古刹龙王庙”。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时任太谷县候选从九品侯纯德,再次担任总经理人并发起募捐,又在庙内增修抱厦一间,并重新修建了庙宇,有碑文载:“旧有龙神祠一所,正殿三楹。创建之始,吾族先讳印者,倡议捐榆,合谋与举。它材口工□丹,印次是则年也。自时厥后,凡吾之族属,□寓托业于兹者,呈云而汇集马,越乾隆七年,而吾伯父,讳有信重修,增以配屋,统以垣墙,陶□取□炳若□□皇盖。蒙神□者,日以众,而所为合神庥者,迩于今西四十余年矣。岁月即久,风雨口,残殿宇将倾,垣墉且□。夫经始者权兴之□事者,增口以有举勿废也。余念神佑之无疆,思庙寝之重构,而欲计先世之劳,于弗潜与功口□共计有事,其□干奋□之费□力普存。庙门内增修卷拥一间,余则悉仍旧,贯以乾隆五十一年,兴作于七月庆成,于十月将钱,贞珉用垂永久。” 咸丰初年,三家店已成为了京西商业发达的集镇,人们将这归结为“龙神”在保佑他们,所以当住持僧心德大师倡议重修龙王庙时“官商士庶,幸荷解囊资助,共成圣事”也正是因为这种神灵与民众良性循环的关系,三家店龙王庙才香火鼎盛,保存至今。 三家店龙王庙的建筑和庙内文物是门头沟龙王庙中保存最好的。因为三家店古灌溉渠巧妙的设计:自流泄洪,自流排沙,灌溉面积大,旱能灌,涝能排,数百年来使这一带社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人们往往认为是神灵保佑的结果。所以三家店龙王庙得到了很大的重视,在清代二百多年的时间里被重修了4次,并不断扩建, 使其形成今天这样比较完整的格局。1987年,文物部门对龙王庙进行了修缮。 解放初和文革期间,许多寺庙被改作他用,寺庙内的神像被拆毁,幸免于难的极少。三家店龙王庙因为有水利管理人员长期办公居住,文革大破四旧时,工作人员为了保护文物,用席子将神像隔挡起来,当作库房使用,从表面看不到神像和壁画,使珍贵文物幸免于难。三家店龙王庙保存下来的文物主要有:龙神、雷公、电母等彩绘泥塑像十余尊,大型壁画三幅,佛牌五百余幅,碑刻三通,古槐树一棵,水利会旧账数十本,木雕佛像、牌匾若干,其中有些是精品和绝品。龙王庙和这些文物是我们研究民俗文化珍贵的材料,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目前文物部门已经立项拨款,开始再次维修,届时龙王庙将恢复往日辉煌,为当地民俗文化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二、三家店龙王庙内的文物 三家店龙王庙内现存众多的文物,其中佛牌和壁画尤其珍贵。首先佛牌,门头沟区文物事业管理所组织修复三家店龙王庙时,在正殿佛龛下,发现大量彩绘佛牌。佛牌分两类,一类是字,直接书写各种佛号,五百余幅;另一类是画,描绘佛、神形象。佛牌规格一般为长60厘米至90厘米,宽25厘米至35厘米,另有一部分为长120厘米,宽15厘米。字佛牌为纸本,画佛牌为绢本,边缘裱1厘米至2 厘米的蓝布边,既保护了佛牌又使画面显得沉稳和谐。佛牌均裱在0.3厘米至0.5厘米厚的纸板上,纸板用数层古旧纸粘在一起,其中部分采用旧经卷。佛牌背书“三家店龙王庙佛牌”。画佛牌采用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技法,以石青、石绿、石黄、朱砂等石色为主,以植物色为辅。画面构图疏密有致,突出主体人物,整个画面不留空白,在人物背后绘制红、绿、黄、白、赭五彩祥云。绘画技法娴熟,人物造型准确,神态生动,或喜或怒,或端庄或恐怖。各类佛像端坐莲台,庄重严肃。而各路神仙、罗汉则神态各异,脸谱有红色、绿色、蓝色、黑色,白色、黄色、赭色等,十分生动。诸神或文臣装束,双手持笏;或武将打扮,顶盔挂甲,手持各种武器,有剑、弓、刀、枪、斧、钺、杵等物。身后均有高挑幡旗的侍者,诸神翩翩如生跃然纸上。画面设色艳丽浓烈,以朱砂、石青、石绿绘制服饰,泥金勾勒纹饰,巧妙合理的用间色过渡,装饰性强,符合神像的身份特点。画佛牌以各种神像为主,佛像较少,其中有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法云地菩萨、不动地菩萨、现前地菩萨、降龙菩萨、伏虎菩萨、托塔天王、四大金刚、韦驮、二十八宿、诸圣城隍之神、送圣土地之神、罗维神星、计胜星君、雷公、电母、雨神、龙王、鬼王、伏魔大帝(关羽)等诸神。这些佛牌每届庙会时,悬挂于外,供人观赏,或配祀神灵,或借此劝人积德行善。 三家店龙王庙另一珍贵文物是庙内壁画,有说,此壁画可以和明代著名的法海寺壁画相媲美。在《京西揽胜》一书中有详细记载:“大殿两侧墙上有气势宏大的‘龙君出行图’的壁画,长4米,高2米。正幅壁画用赭色云纹将人物、山水、树石有机地结三合在一起,采用传统的工笔重彩技法和散点透视,使画面既华丽又气势磅礴。画面内容可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各路河神恭迎龙君;另一部分是龙君在庞大的仪仗队簇拥下,乘龙车由远而近缓缓而来。两厢壁画大同小异……” “此外,在龙王庙还发现过反映地狱生活的72司画,共17轴,画心长6尺,宽3尺,工笔重彩,画面上阎罗端坐大堂,判官侧立……”三家店龙王庙壁画美丽古朴,生动活泼,再现了人们想像中的神灵世界,有很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 三、三家店龙王庙与永定河的渊源 三家店是永定河的出山口,有数条古道交汇于此,大路东通北京古城;西过永定河接西山大路,远达西北至内蒙古高原等地,堪称“京西门户”。三家店不仅地理位置特殊,而且与永定河有着很深的渊源。三国时,三家店地区属曹魏蓟县辖地,“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1年)镇北将军刘靖建戾陵堰与车箱渠,引永定河水灌溉农田,立堰截流之处即在今三家店村南,这对于三家店的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千余载,大大小小的庙宇神灵来到了永定河畔,或兴或衰,基本上到现在都看不到了。直到明末,有碑文得知,由于永定河水泛滥,三家店龙王庙的修建才使得当时的情况留下些物质的痕迹。从那时起,三家店龙王庙便于永定河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家店龙王庙供有永定河神像,也许听起来是件奇闻。历史上曾有4位皇帝敕封过永定河。“……金大定中……封安平侯。元至元中,封显应洪济公。明正统中,建龙神庙于堤上,本朝康熙三十七年,圣祖仁皇帝发帑重建,敕封永定河神。乾隆十六年……敕加封安流广惠永定河神。”三家店龙王庙供奉五尊龙神像,人们对5尊龙神像众说纷纭,后经考古学家证实:“右侧所供奉的这尊主神像其服饰装束与其他四尊神像截然不同,它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其官袍带履均属明代帝王服饰,与明十三陵博物馆展出定陵出土的服饰相像。龙是水中帝王,着帝王装束,理所当然……从另一角度来考虑,这尊神像以黄颜色为主,既是为了与其他四尊颜色求不同,同时也是以他作为中央戊己土,从而与其他四尊神像合为五方……况且永定河水浑浊,历史上有浑水、小黄河之称,对其河神使用其他颜色也是不恰当的。”所以这5尊龙神像中有东海西海南海北海4尊龙神像。第五尊,也就是最左侧的一尊是永定河神像。清代曾先后在卢沟桥、庞村建有敕建南惠济庙、北惠济庙,供奉永定河神。永定河流域有些龙王庙也供奉过永定河神,都没有能保存下来。三家店龙王庙里的永定河神像,是现存的唯一一尊永定河神像,文物价值难以估量。 三家店龙王庙三百余年香火不断。龙王庙在明代由尼姑看管,从清初就请了僧人住持,一直到民国。僧人们按时给龙神进香上供,初一、十五是进香的日子,焚香时僧人还要诵经。民国以后龙王庙没有了僧人,由水利会管理。水利会是“……三家店、老店、五里坨、高井、麻峪、广宁村六个村子联合起来,成立水利管理机构,在三家店以上的河道中修了兴隆沟坝”[7]。水利会设有坝头、副坝头、账房先生,均由各受益村落乡绅代表共同推举,组成常设专职机构,办公地点设在三家店村龙王庙内。水利会的出现不仅使龙王庙的民俗传统得以保存发扬,也给其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赋予了新的内容。水利会每到初一、十五、春节、阴历六月十三河神生日,依然烧香、上供敬奉龙神。三家店龙王庙是京西数十座龙王庙中香火最盛,持续时间最长的龙王庙。 当地人民祭祀永定河河神的主要活动,是给河神过生日。阴历六月十三是河神的生日。这一天,三家店龙王庙要给龙神河神焚香上供,摆放各路神佛佛牌。大摆筵席,届时村民到龙王庙吃寿面,给河神祝寿。用水户踊跃参加,利用这个时机与朋友熟人相聚,气氛热闹隆重。仅以1949年的阴历六月十三为例。这一天水利会出食品类如下: 白面二百三十八斤, 烧酒二十斤, 生黄酱五斤, 米醋六斤半, 香油六斤七两, 酱油四斤七两, 海盐十一斤七两, 团粉八斤, 黑酱四斤七两, 白糖一斤十四两, 鲜姜十二两, 洋火一包。 芹菜八斤二两, 黄瓜二百条, 苤蓝三个, 豇豆四斤五两, 葱头五斤, 大葱三斤半, 老蒜三十六头, 韭菜三斤半, 香菜三斤六两, 土豆十二斤, 香干三十一块, 头蹄下水三十五斤, 猪肉十六斤, 羊肉五斤五两, 花椒一两, 大料一两, 豆豉十一两, 芥末十二两, 白碱一斤, 青丝一两, 红丝一两, 瓜仁一斤十三两, 肉料面粉半斤, 桂花十一两, 丁香粉合小米十两, 桂皮粉合小米十两, 金针十二两, 鹿角菜一斤四两, 白果三十六个, 柴火三百五十斤, 出赁瓷器五样, 厨师酬工十二个。 以上四十四宗共出小米九百四十五斤八成五。 如此算来,给河神过一次生日要耗费近千斤小米,其中还没有包括香烛供品之类。规模之大、场面之热闹可想而知。据说,每逢洪水较大的年分祭河神还用整猪整羊上供,将上完供的猪羊扔到永定河中给河神享用。付出如此代价,其实人们拜祭河神、求河神保护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试想,河水冲毁了农田,而且灾情仍在扩大,受灾人民势单力薄,自行解决力不从心,求助上级有关部门,也得不到回应,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们只得祈求河神“水下留田”。祭祀之后,人们心中便会比较踏实,也愿意付出一定的代价。每在这时水利会便利用给河神过生日的契机收取水费。每年收水费从阴历六月十三开始三天至半个月,每个来交水费的人,不管家有多少地,交多少水费,都管一顿饭。祭河神和交水费同时进行,既增加了祭河神的浓重热烈气氛,又使交水费在节日般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使交水费的人心中增加了责任感和自豪感,增加了水利会的凝聚力。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阳历六月十三祭河神成了当地的民俗节日。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老人们谈起给河神过生日还是兴味十足,津津乐道。数百年来,兴隆坝灌渠内的老百姓,一直认为是神灵的保佑才获得连年好收成,因而对龙神、河神顶礼膜拜十分虔诚。其实是古代劳动人民和水利专家们的聪明才智、艰辛劳动创造了兴隆坝灌渠六百余年的辉煌。 四、三家店龙王庙的现状 在笔者查到的《清史稿·河渠志》中有关于永定河的情况:“永定河亦名无定河,……以其经大同合浑水东北流,故又名浑河,《元史》名小黄河。从古未曾设官营治。”[9]3808-3814由此,笔者认为水灾泛滥是三家店龙王庙供奉永定河神且庙宇香火鼎盛的首要原因。略数永定河在有清一代水患情况不下百次,百姓在如此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无能为力,只能建造庙宇,供奉神灵,来求得平安。而龙王本属水神,建造龙王庙并供奉敕封的永定河神想必是三家店地扼永定河古渡口其特殊位置的需要,笔者认为这是三家店龙王庙兴盛的另一原因。兴隆坝的修建使得三家店地区平安、兴盛起来,这也要归功于河神以及龙王的庇佑。最终水利会权力取代以龙王庙住持的这一现象,这些都反映了历史变迁背后地方权力体系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本文试图通过对三家店历史的回顾以及分析其在发展中与永定河的关系,对这一地区水神信仰的现象进行讨论,在这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以期能为今天的历史民俗研究工作提供相应资料、证据。 三家店龙王庙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得到修缮,保存相对较好。门头沟区文物部门又在2004年开始对三家店龙王庙进行抢修,并着手对整个三家店地区人文资源进行保护开发,这对于三家店乃至整个京西文化的发扬都是一个绝好的契机,我们期待着三家店地区重现当年的盛况。 原文载于《北京文化史暨第八次北京学学术研讨会》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21 21:40 , Processed in 1.124559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