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妙峰山庙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5-10-18 15:38|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包世轩|来自: 北京史地民俗

摘要: 序包氏世轩,乃京城文物界一"凿坑者"。何谓"凿坑"?典故可溯于20世纪70年代。其时,世轩尚年轻,问师就教于清史专家商鸿逵先生。商先生语重心长:"考证学术问题,要像铁锤敲桌面一样,一凿一个坑,印痕深 ...

包氏世轩,乃京城文物界一"凿坑者"。何谓"凿坑"?典故可溯于20世纪70年代。其时,世轩尚年轻,问师就教于清史专家商鸿逵先生。商先生语重心长:"考证学术问题,要像铁锤敲桌面一样,一凿一个坑,印痕深刻。"世轩牢记恩师教诲,投身文物事业30多载,素以"凿坑人"自居,每项考证,每篇论文,均视如凿坑,即要把学术研究做深做透,专攻学术难题,故其在历史地理、文物考证方面的诸多成果建树有目共睹。

据此说,这部《妙峰山庙会》,乃世轩敲凿的又一学术之"坑"也。

妙峰山乃京城著名"三山五顶"娘娘庙会之一,昔时,北京民间有"妙峰山的娘娘,照远不照近"之说,故每逢农历四月初一、七月初一春秋两季庙会,近者京城,远者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地香客,纷至沓来,朝顶进香,此时亦是各路香会朝山逞艺之时。史料记载,昔时妙峰山庙会之花会有300余档。进山朝顶之香道达五条,盛况在华北地区庙会数一数二。

因妙峰山庙会名声远播,民国初年,即有知名教授顾颉刚等五人来此考察民俗,并有著述。因此,妙峰山又被称为中国民俗学之发祥地。

妙峰山庙会及花会,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文革"中遭到严重摧残毁坏停顿。修复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庙会恢复于1993年。经多方努力,近年来,逢庙会,先后约有130多档花会,遵会规,循礼仪,朝顶进香献艺。2008年,妙峰山庙会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考证及梳理妙峰山的历史文脉,全面介绍香会的宗教民俗文化,尤显其重要意义与必要。而担纲此任者,非世轩莫属也。此次《妙峰山庙会》一书问世,尽含历史上妙峰山一隅的茶棚、碑刻、香会、香道、杂神、风俗与信仰,多有新的发现与创见。妙峰山庙会上的"中军把""清音把""吵子把"三种音乐香会内涵得到厘清;1925年以来,在北京庙会一直未得解析的"神耳"一堂得到解析;妙峰山南路香道上的摩崖对联作者福恩得到明晰,凡此种种,举不胜举。

世轩成长于西山脚下永定河畔,早在1978年,支农于妙峰山公社,即与此山结缘。越二年,世轩调门头沟文物事业管理所供职,后任所长。妙峰山凡有活动,诸如寺庙修缮、花会恢复,他皆亲临现场。世轩可谓是妙峰山重建与庙会恢复发展的历史见证者。

世轩年轻时,受明代刘侗、于奕正著《帝京景物略》启迪,得商鸿逵等先生开蒙,遂痴迷于北京文物、历史、民俗研究,锲而不舍。当其时,笃志发奋,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用六年的业余时间埋头图书馆,苦读善本文献、碑刻拓片达数千种,为日后北京历史、文物、民俗研究,筑下深厚良基。

世轩入道后,又得到民俗学界前辈钟敬文、费孝通、季羡林、杨成志、张紫晨等大师的当面教诲,其从事北京文物、历史、民俗研究,一向遵循前辈所告诫,"人征其始末,事核其有无,博采约修"。凡不典不经,道听途说,绝不敢援笔。

世轩治学,与学院派学者迥异,绝不恪守故纸,而重于实地考证。故常年奔走于山野村落,所遇多奇事。

某年,山野考证时,遇山翁铸剑相赠。又一年,于西山遇老僧,赠予紫石墨海。世轩遂将二物置案头,并立座右铭:"利剑古海蜗居修伽蓝,寻仙问道徜徉步春云。"《妙峰山庙会》当是世轩漫步春云再修伽蓝之成果也。

妙峰山自开山门始,论其庙会及香会历史与见闻,多有文章描述,但行文多是零散之篇。纵观近年见诸报端之妙峰山文章,多有相互抄袭之嫌,更有一类文章,"或杂而失伦,或伪,或漏,或漫,或俚"。世轩这部《妙峰山庙会》,当是弥补这些缺憾与缺失的佳作。

此书将散轶之史料加以归拢,对模糊之史实给予澄清,系统全面地叙述考证了妙峰山的历史,以翔实之史料,对妙峰山民间香会的源头、历史发展过程、各路香会的特点、会规、仪礼、会头、逸事掌故等以考证叙述,所述史实,或援引史料,或深入调查,把握实据,方敢下言。此书不但对了解妙峰山宗教民俗大有裨益,对深入探究妙峰山庙会、民间香会的精髓亦作出学术贡献。

我与世轩1993年在首届妙峰山庙会相识,并在北京民俗活动时多有邂逅,然各有所忙,识面未深交。近年,我与世轩一同被选为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经常一起开会,交往愈深,对世轩有了更多了解。

世轩长我两岁,当以兄称。其貌曲眉颐额,身材伟岸,秀外慧中矣。其性格豪爽率真,宽厚侠义大度,善以待人,乐于助人,与我性格相悦。前年,世轩将其多年散见于报刊杂志之论文,汇集成 厚厚上下两册,取名《西山问道集》《抱瓮灌园集》出版,是其学术视野与见地的汇集。今又有大作付梓,当是世轩勤奋抱瓮,在民俗文化园里,浇灌出的又一成熟硕果也。

遵世轩兄嘱,援笔致语,敬之贺之。以是为序!

著名京味小说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北京作协理事、北京文联理事、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发表和出版小说、纪实文学专著多部,六部小说改编成电视连续剧。

刘一达

前言

新时期以来,门头沟区开创引领北京传统文化复兴的文化自觉行动:1981年元宵节,恢复千军台、庄户村古老的幡会;1983年开始连续三年举办元宵节灯会,并有各种民间花会加入巡游行列;1985年开始进行妙峰山复建。此举对北京传统文化的复兴起到有效的引领作用,今天看夹其社会效果尤为显著,作用巨大。

妙峰山是北京西郊著名文物风景区,同时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宗教圣地,是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发祥地。

清末乃至民国时期,有关妙峰山风物的著述亦不少。1919年五四运动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搜集研究歌谣、民俗事象的工作开始了。学者们走进民间调查风俗与文化,标志着中国民俗学运动的开端。这个工作首先由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倡导,以北大《歌谣周刊》的创办为代表,其中尤以妙峰山庙会风俗调查的影响和意义最为深远巨大。

关于妙峰山的历史著述有以下六本书,其中以前三本最具代表性。

一、顾颉刚编著的《妙峰山》

1925年4月30日(农历四月初八),北京人学研究所国学门中顾颉刚、容庚、庄尚严、容肇祖和《京报》副刊主笔孙伏园纽成调查组,对妙峰山香会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调查。调查文章在《京报》副刊连续发表40余日,在中外学术界引起震动。誉为:中国有新国学之发生;中国学犬界起了革命;在中国学术界中确是一个霹雳。1928年结集为《妙峰山》一书出版。

此举在传统国学的创新方面具有开拓意义。关注民间文化,进行社会调查,是北大优良学风,这种治学态度造就了顾颉刚史学泰斗的历史地位。妙峰山也因此成为中国民俗学的学术发祥地。

二、《妙峰山进香调查专号》

1929年5月17日至19日,由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组成"一八妙峰山进香调查团"(一八,即民国十八年代称),对妙峰山香会再一次进行调查,成员有:魏建功、顾颉刚、工义论、工碧书、朱佩弦(自清)、葛毅卿、朱保雄、白涤洲、徐旭生、周振鹤、容媛、罗香林、侯惠贞。

这次调查研究成果由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编辑《妙峰山进香调查专号》一书出版。(为《民俗》杂志第69、70期合刊)

三、奉宽的《妙峰山琐记》

奉宽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奉母朝顶进香,其后30余年间每逢庙期都虔诚地到妙峰山顶礼膜拜。积数十年心血精力,研究妙峰山一带历史、文物古迹、风俗,对妙峰山香会的史事记述最详,遂著成《妙峰山琐记》书稿,经顾颉刚推荐,由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于1929年编人民俗丛书系列正式出版。顾颉刚为此书作序。2007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再版。



以上三本著述,在妙峰山历史、研究方面最具代表性。使读者对妙峰山历史状况有较全面的了解,可增强历史的纵深感。

四、金勋稿本《妙峰山志》

金勋著《妙峰山志》《北京西郊成府村志》均为稿本,1940年编写完成,两书稿藏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金勋(1882-1976年),字旭九,满族,海淀成府村(此村在今北大东门处,已拆除)人,宫廷建筑业世家出身,民国时期曾在北平图书馆阅览室谋职,新中国成立后还绘有圆明园景区图等。

2007年《妙峰山志》由北京燕山出版社整理出版。《妙峰山志》分五章,前四章内容基本抄自《妙峰山琐记》,第五章海淀香会部分最具价值,为采访所得。其中皇会部分抄自北平图书馆馆藏《掌仪司各会承差人册》。

此书主要价值在于对海淀部分香会的记述以及皇会资料的辑录。其中音乐内容均来自行内人口述,因他对民间音乐不具基本基础,故记述较贫乏,艺人说些什么就记些什么,未能展开。

五、李景汉的《妙峰山朝顶进香的调查》

民国时期关注妙峰山民间庙会文化现象的,还有中国现代著名社会学学者李景汉。他以社会学家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力注意到妙峰山庙会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着力加以记录。1925年春季庙会期间,他陪同甘伯等两位美国学者同赴妙峰山进行社会调查,著成《妙峰山朝顶进香的调查》一文,载于1925年《社会学杂志》第二卷,这是我国早期社会学的重要研究成果。此行美国学者甘伯拍摄近百张照片,记录庙会实况,其照片完整地保留到今天,是极为珍贵的妙峰山秀会历史资料。

随着新文化运动兴起,在妙峰山庙会的强大感召下,中国民俗学、中国社会学这两个学科不约而同地与妙峰山融会交织在一起了。

六、张次溪的《妙峰山纪略》

张次溪的《妙峰山纪略》成篇更晚,内容多取自奉宽《妙峰山琐记》,所述一些内容令人怀疑他都没去过妙峰山。该书基本不具备参考价值。

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妙峰山是什么?妙峰山庙会文化现象研究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首先要看到,以往妙峰山是宗教信仰的圣地,是寄托佛道教人文关怀的地方。妙峰山志会成为人们追求人间饱暖、平等、安乐、祥和生活的诉求,是社会生活中借以展示自我个性与理想的尝试,是人们构建人间美好理想社会的实验与实践,也正是孔子理想中"大同世界"的美好境界。

《论语》"先进篇"中有"侍坐"章,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子路、曾哲(曾点)、冉有(冉求)、公西华(公西赤)讨论理想社会内容。曾智描述的理想境界是:暮春三月,春到枝头已十分,穿上合体的春装,与五六位成年朋友带着六七个少年童子,大家一同在沂水边洗澡游戏,在舞雩台上沐浴着和煦的春风。玩够了,大家一边唱着歌谣,一边走在回家的路上。亲情、友情尽在其中。这就是孔子所赞许的理想世界,人们充分享受着生活,心态平和,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没有尔虞我诈、没有战争,一派和平安乐的祥和景象。这种社会的、精神的超然境界是孔子理念中追求的理想。

妙峰山庙会文化现象的本质集中体现了这种追求向往。香会的膜拜也好,歌舞也好,实质上都是人们在追求个性解放与尊严,以实现自身价值。世俗社会中得不到的东西,借着妙峰山庙会提供的时空可以得到,这是妙峰山庙会文化的独特魅力。妙峰山庙会是一种狂欢节式的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凝聚力、向心力的展示,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与力量的表达。

"中国社会生活中没有宗教偏见,没有宗教战争,打磨掉各种外来宗教的争斗锋芒。文化的包容性和净化能力正是中国软实力的核心部分。从这方面来说,西方社会学的老祖宗马克斯·韦伯称颂中华民族是'未醉的民族'。"(陈冰《超越宗教是软实力的核心》)

妙峰山文化的真谛,便是远远地超越了宗教,是追求平等、自由的理想,追求自我精神解放、实现自身价值诉求的直接体现。当下社会仁义、孝亲、尊师、勤奋、善良、淳朴等传统美德,应该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主导。妙峰山庙会文化展现的正是北京文化乃至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近30年来,由于妙峰山庙会的持续举办,北京各类历史悠久的民间香会艺术得到复兴发展。民间艺术的根基在群众之中,妙峰山庙会为北京庙会文化起到继危起绝的示范作用,在保护北京民间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意义重大,成就突出。

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日益引起广泛关注,形势越来越好。文化遗产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可望从根本上得到研究与保护,得到弘扬发展。其他方面不谈,仅从底层民众对北京民间传统文化持守方面来讲,也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凝聚民族向心力的有效举措。

本书秉承如实记录考证妙峰山历史和现实的原则,针对妙峰山种种历史文化现象进行考察记录,并予以研究考证,力图摸清其脉络及由来,因为唯有真实才经得住岁月的洗礼和检验。

2023年春季庙会期间

包世轩(前排左)与妙峰山庙会保护单位妙峰山花会协会会长刘芬(后排右),副会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德凤(前排中),监事长刘亚剑(后排左),以及花会会首黄荣贵(前排右)合影


包世轩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6 06:25 , Processed in 0.090208 second(s), 16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