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标就是旗帜!这支“红蓝箍”义勇军,首战就打下了日军飞机! 要说这“红蓝箍”啊,那可是抗战年月里响当当的一个标志,背后藏着一段了不起的历史。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到处是战火纷飞,老百姓苦不堪言。就在这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流亡在北平的东北抗日义勇军里,高鹏、纪亭榭这些热血汉子在中共中央北方局所属东北工作特别委员会的支持下,计划着拉起一支抗日的队伍,把小鬼子赶出中国。 “红蓝箍” 队伍里的成员都佩戴上了“红蓝箍”。这“红蓝箍”可不单单是个装饰,它可是大伙儿抗日决心的象征。戴着这“红蓝箍”的战士们,个个都跟下山的猛虎似的,跟日本鬼子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激烈的战斗。 他们的行动就像一把火,点燃了老百姓心里的抗日热情,让更多的人明白,咱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都纷纷加入到抗日的队伍中来。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那可是咱中华民族抗战历史里顶顶宝贵的财富,值得咱们世世代代铭记着。 热血集结:“红蓝箍”的诞生 流亡在北平的东北抗日义勇军成员高鹏、纪亭榭等人,就如同狂风中坚韧不拔的劲草,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像是两把炽热的火,点燃了他们心中抗日的火焰。 高鹏,身材高大挺拔,浑身透着一股硬气。他的眼睛深邃又锐利。纪亭榭,身形矫健,动作敏捷得像只灵活的猎豹。他心思细腻,考虑问题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每个小细节都能照顾到。每次遇到困难,陷入绝境的时候,他总能想出巧妙的办法。 他们偶然结识了昌平白羊城村的保卫团团总汤万宁。这白羊城村,原本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村民们过着简简单单的日子。可日本人一来,村子没了往日的安宁。 白羊城村 汤万宁中等身材,微微发福,为人谨慎得很,就像一只惊弓之鸟。在这乱世里,他一门心思守着自己的村子,生怕出点什么岔子。对于这些外来的抗日力量,他心里犯嘀咕,怕一旦卷入战争,就会给村民带来灾祸。 高鹏他们去拜访过汤万宁好几回。头一回去的时候,他客客气气地接待了高鹏他们,只是简单聊了几句,眼神里却满是犹豫,也不表明态度,让人捉摸不透。 第二次去,高鹏和纪亭榭带着一些日本鬼子暴行的证据。汤万宁看着那些照片和实物,脸色越来越凝重,眉头紧紧地皱着,像是压了一块大石头。他默默地看着,半天没说话,心里的顾虑就像一团乱麻,越缠越紧。虽说心里有点触动,可还是没松口答应。 直到第三次去,天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高鹏单膝跪地,他眼神真挚,言辞恳切:“汤团总,咱都是中国人,这国难当头的,可不能再犹豫啦!您就别再遮遮掩掩的啦,痛痛快快地跟我们一起干,把小鬼子赶出中国!咱们齐心协力,肯定能还百姓一个太平日子!”这番话,就像一把火,终于把汤万宁心里的冰块给融化了。他长叹一声,站起身来,紧紧握住高鹏的手:“行嘞,我信你们!那就一起干!” 汤万宁 七七事变把中华儿女心里压抑已久的抗日怒火给点着了。在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支持下,他们加快了武装起义的筹备。可日本鬼子的管控越来越严,每一次行动都像在布满荆棘的路上走,步步都危险,仿佛置身于刀山火海之中。 1937年7月22日,阳光暖暖地照着白羊城村关帝庙前的空场。空场上,人群聚集,气氛庄重又热烈。战士们整整齐齐地站着,脸上的神情坚定而严肃。 就在这一天,国民抗日军正式宣布成立。战士们高高举起手臂,大声宣誓,那誓言激昂有力,在天空中久久回荡,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他们佩戴的“红蓝箍”,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像是燃烧的火焰,又似希望的灯塔。从此,这支队伍踏上了抗日的征程,成为北平郊区第一支高举抗日旗帜的力量,在这黑暗的岁月里,闪耀着希望的光芒。 烽火初燃:“红蓝箍”的战斗传奇 国民抗日军刚成立那会儿,困难一个接着一个。物资缺得厉害,武器弹药少得可怜,战士们不仅要面对日本鬼子的残酷围剿,还要忍受饥饿和寒冷的折磨。冬天的晚上,战士们穿着单薄的衣服,挤在冰冷的山洞里,相互依偎着取暖。山洞里又潮又湿,可他们心里抗日的火,一直烧得旺旺的。 周边有些村子的村民,对他们的抗日行动不太理解,甚至还害怕他们来了会给村子带来灾祸,把他们当成了“瘟神”。有一回,队伍想去一个村子借宿,村民们都把门窗关得紧紧的,不敢出来。战士们在村外耐心地跟他们解释,可村民们还是半信半疑的。 在一次运送武器的路上,队伍遭遇了日本鬼子巡逻队的突袭。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四周静悄悄的,只有队伍轻轻的脚步声。突然,前方传来一阵犬吠声,紧接着就是日本鬼子的吆喝声。那些日本鬼子像饿狼一样扑过来,刺刀在月光下闪着寒光,看着就让人心里发毛。 高鹏立刻大声指挥:“兄弟们,跟他们拼了!保护好武器!咱们狭路相逢勇者胜,今天就让小鬼子知道咱们中国人不是好惹的!”说完,他手持大刀,如猛虎下山一般,朝着敌人冲了过去。纪亭榭也没闲着,他像只敏捷的猎豹,迅速观察着地形,带着一部分战士寻找有利的位置反击。战斗打得很激烈,有几个战士不幸牺牲了,鲜血染红了大地,可他们的眼神依然坚定。 关键时刻,汤万宁带着村里的几个青壮年赶来了。他们拿着农具,喊着口号就冲了过来,那一声声呐喊,就像擂鼓一样,鼓舞着战士们的士气。大家齐心协力,终于把日本鬼子给打跑了。战士们累得直喘气,可脸上都洋溢着胜利的喜悦。 谁知道,刚松了一口气,日本鬼子的第二批增援部队又像潮水一样涌了过来。探照灯把战场照得亮如白昼,日本鬼子的坦克“轰隆隆”地开过来,震得地都在抖。战士们又累又没多少弹药了,都觉得这次可能要倒霉了。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附近山谷里突然传来一阵喊杀声,原来是另一支抗日队伍来帮忙了。两支队伍会合后,士气大振,又向日本鬼子发起了进攻。这一次,日本鬼子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狈地逃跑了。 高鹏 1937年9月8日拂晓,天空还透着一丝朦胧的光亮,佩戴着“红蓝箍”的国民抗日军战士们,悄悄地穿过挂满露珠的高粱地,爬上了海淀黑山扈地区百望山的天摩沟。他们把山梁上一处废弃的旧碉堡当作掩体,警惕地监视着山下的动静。 一开始,日本鬼子以为只是一小股散兵游勇,就派了一支小部队,坐着两辆军车来“扫荡”。结果,遭到了国民抗日军的猛烈阻击,日本鬼子只好灰溜溜地掉头跑了。 到了下午2时,日本鬼子又纠集了七八十人,从温泉方向气势汹汹地赶来,再次向天摩沟发动进攻。国民抗日军集中火力还击,一下子就有二十几个日本鬼子中弹倒地。日本鬼子没办法,只能退守到另一座山头,不敢再轻易进攻。 战斗持续到下午4时,北平方向飞来了4架日本飞机。日本鬼子以为国民抗日军没有高射武器,飞机飞得很低,连飞行员的模样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战士们气得不行,班长苏家顺大喊:“拿枪打他狗日的!”当飞机转弯的时候,战士们端起机枪,朝着飞机一阵猛射。只听见“嗒嗒嗒”的声音,一架飞机被击中了,冒着黑烟,摇摇晃晃地栽了下去。 这一仗,可把大家的士气给大大鼓舞了,“红蓝箍”的名声也越来越响。 砥砺前行:“红蓝箍”在门头沟 1937年10月3日,一支队伍正匆匆地行走在门头沟绿树掩映的山间小径上,他们朝着妙峰山山顶的娘娘庙进发。这队伍,就是那被人们称作“学生军”“红蓝箍”的国民抗日军。 日本鬼子得知了他们的行踪,派出一个师团,还带上20架飞机、20辆坦克,以及骑兵部队、特种部队,总共近万兵力,从温泉、门头沟分几路包围了妙峰山,想要把国民抗日军一网打尽。 刚过中午,十几架日本鬼子的飞机就飞来了,在妙峰山的上空盘旋。紧接着,炸弹像雨点一样落下来,“轰轰”的爆炸声震得山都在抖,山石泥土被炸得四处飞溅。队伍的向导赵万庆牺牲了,战士们心里充满了怒火。 当哨兵发现离他们不到300米的地方,有至少一个营的日本鬼子正小心翼翼地搜索前进时,总队长纪亭榭大声喊道:“打!”战士们立刻扣动扳机,仇恨的子弹像火舌一样射向日本鬼子。日本鬼子被打得措手不及,纷纷倒地。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抗日战士们已经挥舞着雪亮的大刀,冲了上去。 这场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7时,妙峰山的花草都好像被这战火染上了一层金黄。为了不被日本鬼子包围,纪亭榭果断下达了撤退的命令,部队急行军几十里,进入了平西的深山区。 国民抗日军在门头沟的活动,就像星星之火,逐渐成了燎原之势。1937年9月5日正式命名后,部队靠着妙峰山,向北平的北、西、南郊扩充力量,到处收集枪支。不到一个月,队伍就壮大到3000多人。其中一总队南下门头沟、长辛店,和当地的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当地的农民被“红蓝箍”的抗日精神所打动,纷纷主动参军,队伍的力量越来越强大。 1938年4月下旬,国民抗日军改编成晋察冀第五支队,又回到了平西,继续在门头沟地区开展抗日斗争。他们时不时地对日本鬼子的据点和设施进行袭击,给日本鬼子造成了不少麻烦。比如说,他们攻入石景山发电厂,炸毁了两座锅炉、一个火车头,还缴获了30多支枪,俘虏了30多名伪军。这些行动,有力地支援了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 在北京这片土地上,“红蓝箍”的故事被人们口口相传。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抗日的事业中。他们用热血和生命,在这艰苦的岁月里,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抗日之歌。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9-4 21:47 , Processed in 1.112922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