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老物说史 人文长辛

2025-9-19 18:05|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刘会生|来自: 北京纪事

摘要: 这些老物件“会说话”!推开这扇门,回到爷爷奶奶的北京城北京纪事 2025年09月19日 16:51 北京原标题《》在京西南长辛店古镇,民俗老物件陈列展室的负责人尹喜军和他的团队用民间收藏的老物件留 ...
这些老物件“会说话”!推开这扇门,回到爷爷奶奶的北京城

在京西南长辛店古镇,民俗老物件陈列展室的负责人尹喜军和他的团队用民间收藏的老物件留住了千年古镇的乡愁。他和他的志愿者团队发挥民间收藏专长,以老物件为媒,讲活历史,唤醒乡愁,谱写了一曲现实版的守护搬迁居民对古镇乡愁的雄壮活剧。

个人喜好变公益收藏

“长辛店,五里长,二十五里到良乡……”64岁的尹喜军是个地道的长辛店人。用他自己的话说,从爷爷那辈到外甥女的21岁孩子,他家在此生活了整整五代人,家族史可以追溯到清末。

长大后,在古街上的杂货铺当售货员的经历使他对民间收藏从感兴趣到喜欢。20多岁时,在当售货员期间,店里销售的双囍字脸盆、上弦闹钟、军用水壶、书写着“为人民服务”的书包、带有政治口号的镜子都是有历史有故事的老物件。

在当店员时,他从每月省吃俭用的微薄工资中挤出块儿八毛的用于收藏。把玩古代的瓷器、青铜器等物品,他感到是在和历史对话,常常被这些物件背后的故事所吸引。修京石高速路之前的杜家坎有个鸽子市,是老物件流散的聚集地。每到周末老尹都去那转转,倒腾些老物件回来。

真正把民间收藏作为一种“事业”,是在2000年前后。“那时候我在居委会工作,时常要走街串巷。那天路过一个胡同口,一位居民正在和一个收废品的人争吵。”尹喜军回忆,当时他想去劝架,结果双方是为了一个老式闹钟争吵,人家只肯出2元钱,居民觉得不值,他调停后,用了3元钱把闹钟给“收”了!

2010年,丰台区启动了长辛店棚户区改造项目,时任合成公社区党委书记的尹喜军发现,居民们都在清理家里的“库存”。他们也知道老物件重要,但因年代久远登不了现代大雅之堂的它们留着没处放,扔了又可惜。

当工作人员拿着尺子挨家入户量房子时,居民们不得不开始收拾屋子,准备乔迁。有的将一些用不着的老物件当作垃圾处理了;有的将老物件廉价卖给了收破烂的。

痴迷古镇文化的他,心疼得几个晚上久久不能入睡,陷入深深的思考中。这些老物件有记忆、有生命、有温度,是老镇居民的乡愁。长辛店的记忆,不能被当成破烂处理了啊!于是,他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从居民手里公益收老物件,并利用居委会闲置的库房进行展示。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看到尹书记民间收藏动真格的,以身作则搞公益收藏,居民们被感动了。大家纷纷把自己家里的老物件拿出来,送到展室,供大伙儿参观。被窝壶、三五座钟、铁烙铁等,展室里的各种老物件越来越多,达到了3000多件。

陈列室变博物馆

从合成公社区进入居委会的大门,只见过道墙上,20多块胡同名牌按照南北顺序挂在墙上。居委会院内近半的位置堆满了大大小小的各种水缸、磨盘、砖瓦和建筑构件。我感觉,年代戏中的场景也比不上这片院落来得鲜活。

尹喜军不但是老物件儿的捐助者,还做起了老物件的义务讲解员。为保护更多的老物件,他还发展了许多“线人”。社区的志愿者队、巡逻队以及十里八村收破烂的,一发现老物件的消息第一时间就通知他。

老物件越来越多,存储成了问题。2012年,尹喜军在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与志愿者们一起创建了长辛店民俗老物件陈列展室。

长辛店民俗老物件陈列展室就在院子的东厢房内。门前的对联写着“民宅民风民情民俗俗俗诉历史,一砖一瓦一景一物物物吾传承”,红底金字在严冬时节透露着暖意。展室内四面的陈列柜里的老旧相机、小人书连环画、粮票、厨具碗筷、鸟笼等老物件,按居民们的衣食住行被分门别类地安置在这里,有的还附上了具体的捐赠人信息。

展室中间,放着一张理发店铁座椅。“这是当时第二理发店歇业之后捐的,3个人都搬不动;这是上世纪老北京做饭用的砂盬子(锅)。”尹喜军记得这些物件的每一个细节。老街坊姜鸿将他家用了20多年的煤炉子捐赠给了陈列室,炉子的风门上铸着铁路路徽,是老二七厂的物件。老尹说:“展室的空间并不大,3000多个老物件已然放不下,不少都已经存进了库房。”

随着老镇居民腾退步伐的加快,不少居民、单位都将那些撂不下、舍不得的老物件送到陈列室。有的居民从国外寄回带走的老物件,有搬迁走的居民自己雇搬家公司给他们送老物件,有的人谢绝上千元收购的费用也要把老物件捐赠给展室。长辛店民俗老物件陈列展室的藏品不断“上新”。

社区居委会小院里摆放的300多块古城墙砖,就是通过线人的消息倒腾回来的。根据砖上的文字判断,这些砖的年代隶属明末,成了年代最久远的老物件,距今已达460年。

民国时期的花瓶、30至40年前的相机、老式打字机、小车会中用过的鼓、跑旱船中的驴、大头娃娃、新中国成立初期娃娃穿过的手工鞋、儿时的小木枪,在老物件展室里都找得到。

能够坚守10多年,用尹喜军的话说是源于那份割舍不下的乡愁。陈列展室开放不久后的一个周末,一位60多岁的老人突然蹲下嚎啕大哭。正在接待游人的他上前一问,老人指着展柜里一块蓝底儿白字的“南墙缝胡同”牌子道出缘由。

原来,老人也是土生土长的长辛店人,早几年搬到了南城居住,听说长辛店有个老物件展特意赶回来看看。而门牌上的5个字正是老人的父亲亲手写的,烧制这批胡同牌的是她母亲所在的厂子。如今看到这块牌子,当年父亲一笔一画写字时的样子一下子就呈现在眼前,父母的音容笑貌在脑海中浮现,老人能不激动吗?

棚户区改造的加速,让“蜗居”在合成公社区里的长辛店民俗老物件陈列展室有点儿“不堪重负”,一些居民们捐来的“老家伙”只能露天摆放。退休后的尹喜军又开始为此发愁。

一天,徜徉在五里古街上,凝望着龙王庙、聚来永杂货铺、火车站小酒馆、谢家大院、铁记肉饼、永生盐店、南天和永药店、大车店,他突发奇想。能否在五里长街上建一个长辛店古镇博物馆,传承长辛店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铁路文化、水运文化以及军事文化等,同时兼具文化活动、阅读交流等功能。

没想到,他的这一想法与丰台区政府、街道的设想规划不谋而合。在棚改的同时,在老爷庙附近打造长辛店老物件博物馆成为上下的共识和努力方向。博物馆从选址到施工布展,历时3个月于2025年4月30日正式开馆。“长辛店民俗老物件陈列展室”升级为“长辛店老物件博物馆”。

晨光初绽忆往昔,一器一物锁乡愁。一听到长辛店老物件博物馆开馆的消息,从这里上楼的老街坊们扶老携幼,进入老物件博物馆里触摸岁月肌理,感受旧时光的温度。

在高大茂盛的古树掩映下,白墙黑字的“长辛店老物件博物馆”9个大字苍劲有力,在周围灰白砖相间的400平方米平房展室衬托下显得古色古香。

原北京民俗协会副主席、京味儿作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一达莅临开馆仪式,并挥笔写下《老物说史人文长辛》为主题的开馆志。凝结着老尹多年心血的长辛店老物件博物馆成为展示这座千年古镇历史文化的又一重要窗口。

延续老镇文化文脉

走进长辛店老物件博物馆,参观了九省御道、水陆驿站、工运火种、民生福祉和民俗文脉5个展厅,我感受到了民间收藏的魅力和力量。

这里曾是明清时期“九省御道”的关键节点,华北地区繁华的商贸重镇。如今长辛店地区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正通过长辛店老物件博物馆被妥帖珍藏。

馆内陈列的老物件均从众多民间藏品中精心挑选而出,以明清至近现代的生活器具、工艺品、文献资料为核心,串联起长辛店的历史脉络。

“在筹建博物馆的日日夜夜,我们的荣誉馆长尹喜军不顾眼疾给他带来的痛苦,与大家一起从收藏的3000多老物件中精心挑选了965件有代表性的老物件送到馆中,并用相关老物件原样打造出了老茶馆、老药铺、职工之家等质朴生活场景,使新馆更亲民。”

在博物馆的“老物件捐赠光荣榜”上,记录着截至2024年8月29日,428名个人和10家单位的名字。正是这些捐赠者的无私奉献,丰富了博物馆的馆藏,让长辛店的历史记忆得以留存。工作人员表示,博物馆持续开放捐赠通道,“居民想分享记忆,可以持续捐赠”。

10多年时间里,尹喜军与文物保护志愿者们举办过“古镇胡同照片展”,协助长辛店街道编辑制作了光盘《长辛店大街掠影》《生我养我长辛店》以及画册《长辛店印记》《长辛店大街掠影》。他们还设计制作,以长辛店名胜古迹、街巷胡同、铺首门环以及古镇民宅为元素的扑克牌、纪念邮票。

10年来,沿着自己规划的长辛店红色线路,他义务为前来长辛店探寻红色文化旧址的机关干部、居民群众、外地游客讲解长辛店红色历史文化,覆盖人群5万余人次,让更多的人感受红色文化、延续红色基因。

退休后,老尹于2022年3月成立“老尹讲古镇”文化宣讲团,将热爱长辛店文化的人吸纳其中,他们将长辛店文化自编自拍成故事、童谣情景剧等小视频,在“老尹讲古镇”抖音号上宣传发布。2022年8月,“老尹讲古镇·文化宣讲志愿服务”项目,作为丰台区唯一以社区为单位参加“2022年首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文化科技志愿服务项目的团队,首次参赛经过3轮角逐,最终获得2022年首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提名奖。 

2024年12月,由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精神文明办主办的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示范活动之丰台区“凡人微光筑文明”主题活动在丽泽云客厅举办。老尹以《小胡同里的文化人》为主题,介绍了自己带领“文物保护志愿队”收集守护老物件的不凡经历。他也因收集各类老物件4700余件,累计接待国内外访客达3万余人次,被北京市文化馆评为典型示范项目,荣获2024年“感动丰台”十大人物称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13 21:46 , Processed in 1.095810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