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十几年前,全北京人都在地摊上做着一个“收藏家”的梦

2025-9-24 11:49|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端木东舸|来自: 北京纪事

摘要: 十几年前,全北京人都在地摊上做着一个“收藏家”的梦十几年前,整座北京城的人好像瞬间都迷上了杂项收藏。每一个为了淘到“宝贝”来逛地摊儿的人,都把自己当作了地道的民间收藏家,各路“大神”满天飘飞。人们不知 ...
十几年前,全北京人都在地摊上做着一个“收藏家”的梦

十几年前,整座北京城的人好像瞬间都迷上了杂项收藏。每一个为了淘到“宝贝”来逛地摊儿的人,都把自己当作了地道的民间收藏家,各路“大神”满天飘飞。人们不知道受了什么鼓舞,一鼓作气地掏出多年积蓄,兴高采烈地花了天价,买回各式各样本不昂贵的“心仪之物”,不仅视作珍宝一般供在厅堂,还要逢人便拿出来炫耀一番,大多还会慷慨陈词,高谈阔论一下自家宝贝的内涵和价值,也不管对方是不是听得一头雾水。当然,那是一段算不上理性的岁月。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老百姓手里基本都有了几个闲钱儿,很多生活中用于消遣的项目也逐渐出现和回归。于是,在京城沉寂了好多年倒腾古玩、把弄文玩的场面,慢慢又热了起来。 

那时候走在大街上,身上或手里要是空落落的,可能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琉璃厂、报国寺、潘家园、十里河几个老市场继续各自引领风骚,新市场也是一个接着一个地拔地而起,像草桥、玉泉营、水碓子、官园儿、石景山,数不过来多了去了。

从石头牌楼上的文字可以看出报国寺从收藏市场到文化园的转变

我第一次正经地去逛收藏市场,真被那种热烈的场面感染并震惊到了。当时有一个项目需要一些有年代感的物件来陪衬,正好离报国寺很近,我就赶着市场开门,去地摊儿上“淘宝”了。用人山人海来形容报国寺里面的火爆场面是最恰当的,进入山门一直到最后一进院子里,只要有空当的地方,全都摆上了地摊儿,摊主们扛着自己不知从什么地方上货上来的“古玩”,安静地坐在摊位后面等着一波又一波的客人前来讨价还价。粗略统计一下,摊位不下千个,而游走在院子里摩肩接踵的各路“收藏家”,说不好有几万人。那种嘈杂的状态,让人很难不迅速被感染而融入其中。

五花八门的物件被披上了高贵的外衣,从摊主的嘴里说出来,那些金银铜铁竹木牙角陶瓷琉璃全部都是有了很长年头的孤品绝品,生产日期不是明代就是清代,最不济的也得是民国早期,所以那价钱也就基本浮夸到有些不太像话。做工其实很一般的一个粗陶罐子,开价就要两三千,但是你要铆足了劲一路杀价,最终很有可能百八十块钱甚至三五十块也能成交。没办法,市场过于火爆,漫天要价和坐地还钱属于正常不过的事情。

当时挑了两个仿制的豇豆红梅瓶,两个黄铜老式座钟,两把做旧古琴,两把马头琴和一些诸如鼻烟壶、陶钵、笔洗这样的小东西,一通疯狂砍价后总共才花费了1000多块钱。头一次逛收藏市场,头一次理解了那种逛遍所有摊位选定目标后,把价格一路砍到底的快感。抱着那些东西返回施工现场的时候,确实有种自己是一个知识渊博、懂古玩、会收藏的“民间收藏家”的错觉。 

逛市场这事儿上瘾。从那以后,有了富余时间,几大收藏市场就成了我最多涉足的地方,也认识了不少在做这项买卖的“业内”人士。

当年一个小名儿“老三”的朋友在水碓子有两家店,在东四十条北面还有一家临街的门店,主要以经营蜜蜡、绿松石、南红、核桃、菩提和他自己制作的丝绢小人儿为主。当时的蜜蜡价格让人觉得几乎到了崩盘的边缘,一颗指甲盖那么大的品相稍好一些的所谓老蜜蜡,要价就在十几万左右,砍价也顶多就便宜个一千或八百。即便这样,老三的几家店里还是门庭若市,每天都有不少新老主顾来挑选东西,花了大价钱后拿回家当作传家宝一样作为收藏。每次去找他,看着老三一脸得意的笑,真想不懂为什么人们为了那种看上去和塑料差不多的东西,能够如此舍得下血本儿呢?

如果说老三卖的蜜蜡已经让人难以理解,那人们对于核桃的痴迷就更解释不清了。单位一个同事老哥,有一对儿盘龙纹的狮子头,品相确实不错,个头也挺大,当真好看。可是一问那价钱,9700块钱,够一个月工资了。就这,老哥还每次都美滋滋地说,这可是捡漏儿来的宝贝。

别以为这就是什么迷惑行为了,另一个在十里河雅园贩卖文玩核桃的朋友,他所经历的事情才叫匪夷所思。

“老赵”是我认识了好多年的一个朋友,卖过各种东西,后来看着文玩杂项的收藏日益火热,就义无反顾把自己的爱好变成了职业。先是在河北联络了几个核桃园,后来又入股了几棵古核桃树,每年核桃下树的时候去大面积上货,然后拿回店里出售。随着那几年的核桃热潮,老赵的小日子过得也是风生水起。

有一天老赵来电话,说是做了个大买卖心里高兴,非要喊着几个朋友过去一起晚上吃饭。是什么大买卖呢?老赵说,有对儿核桃是一个老玩儿家放在他店里寄卖的老物件,据说是清末的东西,当时老爷子给的价格是100万。有一位财力雄厚人士看中这对儿核桃,老赵给出的价格是130万,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砍价,最终老赵以120万的价格,身不动、膀不摇,含泪挣了20万块钱。120万是什么概念?那个时候可以在东北的小城市里买三四套很像样的三居室。当年听说过为了买核桃花进去一辆汽车钱的,但是花了好几套房子钱的案例,那是头一回。


那一阵子,人们就是那般疯狂,不管什么东西都觉得有收藏价值,完全没有理性消费的概念,也就促成了收藏市场的价格猛涨。一串108颗1.5CM的星月菩提配上绿松南红和蜜蜡,能卖 、到万把块钱。要是1CM或以下的凤眼菩提更是要在两万块钱左右。一个看上去普普通通釉色一般的瓶子罐子,随便讲一讲历史,其价值就可能超越了北京郊区的一套商品房。要真赶上什么清末民国的老物件,那价格更是翻着跟头往上蹿。就连一个蝈蝈葫芦,都能卖到1万块钱上下了。

所有人都觉得凭借自己的阅历和知识,能够在收藏市场的地摊儿上发现天下仅有的宝藏,能够捡到这个世界上最便宜最物超所值的大漏儿。放眼看吧,不管在什么场合,公交车上,地铁车厢,茶楼饭馆,甚至卫生间里,都没准儿会有几个戴着手套拿着搓澡巾用力盘着手把件的好汉。更有意思的是还有人为了显示一下自己的收藏,而不惜到网上和别人骂街吵架的,图什么呢?
当年报国寺地摊儿市场关闭前略显凌乱的隆冬与今天的安静整洁

好在那样的局面没有坚持太久,几年之后民间收藏市场终于回归了理性和平静。当年那对盘龙纹的狮子头到今天也就值个几百块钱。老三和老赵都改了行,从前的买卖已经维持不下昂贵的房租。当然了,该贵的好东西还是依然会贵,但它起码是个好东西,而不是那种白菜都能卖出黄金价的乱七八糟。

曾经有大把时间逛地摊儿的“民间收藏家”们也总算消停了下来,除了公园遛鸟儿打拳的老爷子们,出门手里盘对儿核桃捻个葫芦的,在街上也不太容易看得见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5 07:55 , Processed in 1.121262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