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香山“密藏”的石刻《韶乐史》

2025-10-25 08:35|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张嘉鼎 铁木伦|来自: 北京纪事

摘要: 躲过了几百年风雨,却没躲过人为破坏:香山石刻韶乐,一部无法复原在北京西山有许多的摩崖刻石,而有一处记载韶乐历史的刻石,几百年来,因为隐藏在一座庙宇的门洞里,自然销蚀不严重,只是近年被人为破坏,目前庙宇 ...
躲过了几百年风雨,却没躲过人为破坏:香山石刻韶乐,一部无法复原

在北京西山有许多的摩崖刻石,而有一处记载韶乐历史的刻石,几百年来,因为隐藏在一座庙宇的门洞里,自然销蚀不严重,只是近年被人为破坏,目前庙宇虽然已经复修一新,但是遭到破坏的图画和文字已经无法恢复,成为无奈的遗憾。这处珍贵的韶乐史文物就在香山南麓的地藏庵。

在地藏庵门洞过道的石墙和石柱上,刻满了核桃大的楷书文字,若不留意,还以为是石匠弟子练艺的习作。仔细看来,却是一部极为珍贵的有关音乐的石刻历史记述,特别是一部有关虞舜创造韶乐大韶的历史。

七种乐器图

揭开原始韶乐面纱

在地藏庵大石门的东面(右侧)石墙顶端位置,从外向里雕刻着七幅最早的韶乐乐器原始图画。分别是:琴、洞箫、笙、圄、鼗、鼓(有些图已破坏不存)……在琴的图案旁刻“堂上乐”,表明此七种乐器用于“殿堂级演奏”。文字中还有几种“堂下乐”乐器如:镛钟、石磬、木嘎、柷、萀等。文字还记载了用“八种材质”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来制作韶乐乐器。从古至今,随时代发展不同的乐器加入,但主体乐器还是:钟(金)、磬(石)、埙(土)、鼓(革)、琴、瑟(丝)、柷、圄(木)、箫、笛(竹),即使后来编钟、编磬加入,也只是两种乐器的扩大。

我们可以从石门韶乐乐器图谱看到当年韶乐乐器的形状,文字标注了乐器的尺寸、形制以及制作方法。如:“琴口口口才尚堂琴六半口七长推八末本一十离上乐序居尺寸中嫣然口口……只德长短口口口口口逢上曲下口口”。文中说到“洞箫”外形如同凤凰,是鸟类之王,可以学人声和鸟兽之声。在记载“木嘎”时说:用栎木二十七根制作,“深一尺八寸,中(其)柄连底。”还注明演奏时连摇晃带击打,如同“行云流水声”。注明“管:六孔,12月之音也,捧内而噙之缘,箫口口口。”

演奏布局

“上下”分明呼应配合

在这面墙上还记载了韶乐的演奏方法和布局。将宫廷分为“堂上”“堂下”两个部分,堂上的乐器如琴、笙、管、笛、排箫在堂上演奏,配合官员们的诗歌吟唱、朗诵祝词而伴奏,取其“清和轻”;而一些打击乐就只能放在堂下,叫堂下乐。如镛钟、石磬、木嘎、柷、圄等,要到高潮时才钟鼓齐鸣,万方齐奏,显示庄严隆重。韶乐本来就是国家的礼乐歌舞融为一体的典礼音乐,也必然有配合的舞蹈,也有管理韶乐的官员。

舜帝时亲做“五玄琴曲”,对韶乐教化百姓的功能十分重视,他对负责韶乐的夔说:“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由于他的倡导与赞扬,所以,宫廷内修《九韶》《六列》《六英》,以名帝德。

韶乐因其有“九章”,也叫《九韶》,当初到底有哪“九章”,已无从查考,目前从汉高祖的“迎神大典”的记载中看到有《嘉至》《永至》《登歌》《休成》《永安》《房中祠乐》等篇,古语的“九”是多数的意思,并不是只有九章,后来历代君王不断增补,到了清代,韶乐曲目已经有几十首。

相伴一路光阴

弥补“六艺”见证

韶乐,从舜帝开创以来,国家庆典演奏,无比神圣,都一致认为韶乐有崇高的功效,可以“荐上帝,配祖考,通神明,立人伦,正性情,节万事”。帝德所感才出韶乐,为了尊神,形如凤凰的笙和洞箫立于堂上正中演奏,引领为堂上乐。为了给鸟兽、草木微物欣赏,作堂下乐,堂上、堂下一齐演奏,和而曲成,为“九韶成功也,即周礼的季札也。孔子曰:“乐者,众成,名箫,韶乐之总名也。”乐音,不独感神人,于鸟兽无知,亦其皆知。鸟兽和草木与人一样懂得音乐,而一起跳舞:“谓之兽也有兽舞则物无不和可知矣。”堂上、堂下之乐演奏时,也不是一味地打击乐器,要上下轻重地配合,让钟磬声与笙箫声和谐共鸣,马匹也会“六马仰节声之致祥”,狮子老虎也会按节拍跳舞。

在这面墙上还为韶乐正名,纠正了“先儒误以箫管释之”箫韶的错误。指明:韶乐就是韶箫、箫韶的总名:“季札观周乐:箫笙韶刖(乐)者,则盖舜乐之总名也。”

韶乐自舜帝创造以来,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后传到齐国,与当地文化相融合,产生了新的韶乐,孔子就是在鲁昭公二十五年入齐,第一次听到韶乐,绕梁三日而不绝于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正如孔子对韶乐的称赞,他还将韶乐提升到礼教的法则高度,对有些越制的人,视为是“礼崩乐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秦灭齐得韶乐,汉高祖灭秦,韶乐传于汉,时有改韶乐为“文史”“大观”者,但终还是改回大韶而复名。从隋往后,虽有时兴衰,但传承有序,到明太祖时命名“中和韶乐”。

太祖崇尚玄武大帝,重道教,由道士来掌管国家的祭祀大典,而香山南麓的地藏庵,就是在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于大明正德壬申孟秋上日建(1512年正德七年)的地藏庵。在此之前《春明梦余录》记载这里原来叫“永寿庵”,与晏公祠、翠严寺并列在“山之阴”。为什么要把这么珍贵的音乐史料雕刻在地藏庵的门廊上呢?一是孔子对韶乐的推崇,二是明太祖将韶乐命名为中和韶乐,正是儒家尊崇的心中理想的境界。第三是此时正是道教盛行、道士监军的时刻,晏清以“锦衣卫中所擎盖司百户”的身份买了这块山场,建了晏公祠,来纪念陕西监军太监晏宏,而其前面就是这个地藏庵,将这部韶乐史料就雕刻在门道里,等于进出地藏庵都有韶乐加持人们。

晏清与晏宏什么关系无考,他先后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才建成这组建筑群,所花心血可知。在历史长河里又荒废了几百年,终于为我们保留下这么一座十分珍贵的音乐文化遗产,也是一大幸事。据说孔庙内保有孔子六艺中的五艺,独缺韶乐一艺,这里的石刻可以补此缺憾也是巧合使然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1 21:45 , Processed in 0.390817 second(s), 16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