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详写的京都胜迹!北京 “老段府”不只有历史 记述京都胜迹的书,很少有“老段府”即段祺瑞府邸的介绍。即使记叙较详的《燕都丛考》,也只是说了该府周围的胡同分布,没有谈其本身的具体情况,只说了一句“段执政府在是”的话。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作为一名军人,曾在这个军事机关所在地的“老段府”,工作和居住了近5年时间,可将所知情况作一概略介绍。 当年这座府邸,位于北京市朝阳门内北小街之东的吉兆仓南胡同,当地居民都叫它“老段府”。它原是清康熙帝第二十二子允祜的府邸。允祜乾隆八年卒,谥“恭勤”,故该府又称“恭勤贝勒府”。后允祜的长子长孙住在这里。长子弘昽袭贝子,乾隆四十九年卒。长孙永芝封镇国公,后因故被革退,府邸逐渐荒废,从此该府称“空府大院”。 段祺瑞(1865一1936),安徽合肥人,天津武备学堂毕业,赴德国学习过军事,后随袁世凯创办北洋军,曾任北京政府陆军总长、参谋总长。袁死后成为皖系军阀首领。1924年出任临时政府执政后,想在北京建一座段府,于是门生旧部给其筹款40万块钱,从而购得“空府大院”。这样,“老段府”的名字就叫开了。 段祺瑞曾大兴土木,对这座古宅进行修缮和改建。因其在德国生活过一段时间,很欣赏欧式建筑艺术,在施工中注意吸收了西方房舍、楼宇的构建风格,因而修建成的府邸颇具特色。凡见过当年“老段府”的人,对这座大院的构建与布局,或多或少有一种“中西合璧”的感觉。 当年的“老段府”,占地面积两万两千余平方米,院内建筑群大多坐北朝南,四周围有一堵高墙,从外面看去,森森然像个古式城堡。南大门是高耸的欧式大铁门,铁门上端站立着一只威风凛凛的青铜铸制的雄鹰。府前有一片空地,据说当年段祺瑞曾在此处用真枪实弹测试过所购防弹汽车的防卫性能。 大院内中轴线上,有一座经过改造的古式大殿,为面阔九间的两卷勾连搭式建筑,上有歇山筒瓦屋顶,前廊后厦。该殿向阳处有8根大红廊柱和6扇围有铁栅栏的大窗,正中间设有一道镶嵌麦穗状玻璃的红漆大门,门顶装有半椭圆形麦穗图案的玻璃窗。大殿两端有通向后院的长通道。院中曲水环绕,尤其大殿前的水池,植有荷花、睡莲,放养金鱼,池上橫卧三座精巧的拱形小石桥,若时值春末盛夏或初秋,池中荷花、睡莲绽放,满庭飘香。与大殿相接的那些典雅的房子,都有走廊相连,雨天在院内走动不用雨伞。 大殿后院东西北三面建有欧式的二层楼房,楼房走廊上,共立有48个廊柱,为瓜棱水泥柱,放眼望去,风格独特,甚为讲究,很是洋气。这些二层楼房,是我们当年办公的地方。我在此结识了许多领导同事和战友,他们大多是从尖锐的斗争年代过来的,给了我很多帮助,是我学习的榜样。 办公室这些老同志中,特别让我尊重的是老陈同志。老陈1919年出生在上海闸北贫民区的一个铁路工人家庭。上海“八·一三”抗战爆发后,在日寇的铁蹄下,他一家人沦落为难民,衣食无着,不得不住进难民收容所。随着抗日浪潮的推进,在中共地下党员的指引下,老陈决心投身于革命,并于193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2年6月,党组织把中央文库的一批文件,移交给老陈保管。老陈牢记党的指示,决心守护好这批“比黄金还贵重”的文件。 在日伪统治下的上海,为了保管好中央文件,老陈把弟弟妹妹组织起来,一方面做小生意筹措资金,另一方面不断更换地点租借房子,秘密存放100多包文件。后来,上海地下党组织和延安党中央恢复了联系。党中央多次下令调用原始文献。老陈接令后,躲在阁楼中将有关文件抄写成副本或拍成胶卷,交地下交通员送往延安,为延安整风运动和党的历史经验总结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9年上海解放后,老陈向上海市委汇报了保管中央文库文件的情况,并将全部材料送到市委组织部。由此,这批珍贵文件逐级转送到党中央。该年10月,根据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指示,中共上海市委给予老陈及其家属嘉奖。这位对党的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老同志,让我肃然起敬。 记得大殿前的小石桥,发生过一件让我惊奇又难忘的事情。上世纪60年代前期,我在上海当兵。有次路过南京路外滩,见路边中国照相馆宣传橱窗里一张全家福照片中,有一位年轻姑娘,乌黑秀发,浓眉大眼,圆圆脸蛋,面带微笑,觉得照得落落大方,很不错,留下了印象。但茫茫人海中,擦肩而过的事多了,看过也就看过了,都会不以为然的。 然而不久,我被调到北京从事机关工作。首次到首都,人生地不熟,几经周折,才找到了机关所在地“老段府”。只见门口大铁门上方,站立着一只青铜铸就的雄鹰,威风凛凛,很是气派。我将介绍信递给卫兵,卫兵持信进去引来一位干部,干部客气地带我从铁门进入,走不多远,突然见到大殿前小石桥上站着一位女军人。抬头仔细一瞧,呀,这不是在上海街头的照片中,见到的那位姑娘么?照片中的她虽未穿军装,但我相信自己的眼力,就是她,没有错!此刻,能在这千里之外的陌生之地,见到照片上的“熟人”,让我既好奇又高兴,心想世上竟有这等巧事! 后来相处熟悉了,和她谈起在上海见到的那张全家福照片。她听了也很惊奇,笑着点点头,说的确是她家的照片,并告诉我:“是中国照相馆征得同意,才挂出来的。”想来好笑,和这位在街头照片上“认识”的战友,竟不约而同地走到一起,为国防事业服务。屈指算来,我们先后相处了近60个年头。不能不说,这个世界说大也大,说小也小。真正是应了说书艺人说的一句话:无巧不成书。 再说大殿东侧,有一幢欧式住宅楼,据说段祺瑞的母亲曾住在这里。此楼与段祺瑞在数百里外的河北井陉,为其女儿盖的小姐楼相似。建筑结构为罗马式,三层洋楼,拱券回廊,尖顶红檐大阳台,用的是德国建筑材料,冬暖夏凉,生活起居很是舒适。我调到“老段府”工作时,该楼住着机关一位姓刘的首长。首长河南信阳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到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在革命斗争中和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党和军队的重要职务,晚年任总参顾问、全国政协常委。 大殿西侧,有一座装有上下两层玻璃窗的小礼堂兼舞厅,从墙体内可以拉出一排沙发凳。段祺瑞曾在这里举办过舞会,举行过记者招待会,开过国务会议,当时在北京是一处很有名气的建筑。我在“老段府”工作时,这里是我单位开会、举办学习班、看电影、举行春节联欢会的地方。 段祺瑞是一个围棋迷,他常把一些围棋高手网罗到府内对弈,其中陪他下棋的有当时还是个孩子后来成为“棋圣”的吴清源,2014年11月,吴在日本去世,享年一百岁。 想起“老段府”的其他设施与景物仍旧历历在目。记得大院北端是个花园,有层层叠叠的假山、红柱乌瓦和栏杆的凉亭、红红绿绿的花草树木、啁啁啾啾的雀鸟。院子西南角是餐厅,门前有个藤萝架,藤萝主干苍劲,枝蔓缠绕,满架密匝匝的绿荫,架下有石桌和石凳,可坐着下棋和聊天。西北门内是车库,停放着各种车辆。院内还有会议室、印刷厂、医务室和篮球场等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虽然如今的“老段府”不少老建筑没有了,院内盖了许多楼房,成为家属生活区,然而在这里的过往与结识的过客,仍旧会不时在梦中与我擦肩而过。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7 00:23 , Processed in 0.081661 second(s), 16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