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北海秋菊

2025-11-12 18:09|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北海秋菊|来自: 北京号

摘要: 阐福寺的朱红门扉轻掩,却关不住满园秋色,4万余盆菊花如打翻的调色盘,泼洒在北海公园的百年光阴里。10月末踏进北海公园,恍若走入了一幅浓墨重彩的秋日长卷。琼岛上的白塔在湛蓝天空下静静伫立,太液池的波光载着 ...
阐福寺的朱红门扉轻掩,却关不住满园秋色,4万余盆菊花如打翻的调色盘,泼洒在北海公园的百年光阴里。

10月末踏进北海公园,恍若走入了一幅浓墨重彩的秋日长卷。琼岛上的白塔在湛蓝天空下静静伫立,太液池的波光载着千年往事,在秋风中泛起涟漪。这座始建于辽代的皇家园林,历经金、元、明、清的精心营建,如今迎来对公众开放100周年的盛典。
行至阐福寺,但见古柏参天,殿宇巍峨。这里是清代皇室礼佛祈福的圣地,而今成为菊花盛会的主场。六百余种菊花在古寺的怀抱中竞相绽放,与红墙黄瓦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穿越时空的画卷。

01时光深处的菊影

菊与中华文明的渊源,可追溯至《周礼》中的记载。而将赏菊推向雅事巅峰的,当属陶渊明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阐福寺的庭院中,我仿佛看见历代文人墨客在此吟咏的身影。
一位白发老者驻足在“墨荷”前,轻声吟诵:“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尽解诗。”他告诉我,这墨菊的颜色,恰如历史的沉淀,每一片花瓣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自1925年北海开放以来,这里的菊展就从未间断,即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园丁们依然守护着这些珍贵的品种。

02匠心独运的传承

在丈菊区,我遇见了年过七旬的菊艺师傅李老先生。他正在为一棵丈菊修剪枝叶,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在花叶间游走,宛如艺术家在完成他的杰作。

“这株‘金龙探爪’,是我师父的师父传下来的品种。”李师傅的目光中满是虔诚,“五代人的心血,都在这花里了。”他告诉我,培育丈菊需要整整十一个月的心血,从寒冬的扦插到深秋的绽放,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
旁边展台上,“绿牡丹”以其罕见的绿色花瓣引人注目。李师傅说,这个品种在明代就已闻名,几近失传,是他的师祖历经二十年才重新培育成功。“我们守护的不仅是花,更是文明的记忆。”

03名品背后的文化密码

“帅旗”的展台前,一位研究民俗学的教授正在为学生们讲解:“这不仅仅是一朵花,更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它的形态取意于古代军旗,花瓣的分布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中国画理。”

在“十丈珠帘”前,我惊叹于它细如发丝的花瓣。旁边标牌上写着:此品种需经过五次掐尖、三次换盆,方能成就如此飘逸之姿。这让我想起《菊谱》中的记载:“其栽培之精,胜过琢玉。”

最令人动容的,是那盆名为“鹤舞云霄”的菊花。它的花瓣向上翻卷,形似仙鹤展翅。一位轮椅上的老人在这盆花前久久凝视,他说:“我年轻时也在这里赏菊,如今腿脚不便,但看到这‘鹤舞’,仿佛又回到了青春岁月。”

04古寺与菊的对话

走在阐福寺的青石板上,脚下传来历史的回响。这里是乾隆皇帝为其母祝寿的场所,而今成为寻常百姓赏菊的乐园。古建筑与菊花相得益彰,构成一种独特的时空交错之美。

在观音殿前,一盆“玉壶春”与殿内的观音像形成奇妙呼应。花瓣洁白如玉,恰似观音的净瓶,在秋阳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一位摄影师告诉我,他每年都要来拍这个场景,“每次都能拍出不同的意境,就像在读一首永远读不完的诗。”

大佛殿遗址前,各色菊花依地势摆放,形成一道流动的花溪。金代的石刻与当代的菊艺在此相遇,诉说着文明的延续。几个孩子在花间嬉戏,他们的笑声与古寺的钟声交织,谱写出一曲生命的赞歌。

05秋日物语:永恒与瞬间

日影西斜,我登上阐福寺后的高台,俯瞰整个展区。夕阳为万千菊花镀上一层金边,它们在大地的画布上描绘着生命的绚烂。
我想起《礼记》中的话:“季秋之月,菊有黄华。”自古以来,菊花就是秋的使者,生命的象征。而在北海的这个秋日,我看到了更深层的意义:每一朵菊花都是一个故事,每一片花瓣都是一段历史。

离开展区时,看到李师傅仍在花间忙碌。他说:“明年还要培育新的品种,要让这菊香永远飘荡在北海。”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百年的庆典不只是回顾,更是新的开始。
暮色四合,白塔的轮廓在夕阳中渐渐模糊。衣袂间残留的菊香,仿佛将这秋日的记忆永远定格。
回首望去,万千菊花仍在古寺的怀抱中静静绽放,它们见证过王朝更迭,经历过战火硝烟,却依然在这个秋天,为寻常百姓绽放最美的容颜。这或许就是文明最动人的模样——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美好,值得我们世代守护。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26 02:36 , Processed in 0.091662 second(s), 15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