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菊,是北京秋天的 “顶流浪漫” 菊花在北京的栽培规模庞大,并于20世纪80年代被定为北京的市花之一。北海公园自开园开始进行菊花的养殖栽培,使北海的菊花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花卉。自1980年起,北海公园联合北京菊花协会每年举办菊花展,吸引了无数市民观赏、游玩,到北海赏菊已是北京市民秋季的一项专属活动。 菊花栽培的历史 菊花在我国有3000多年栽培史,早在《礼记·月令篇》中就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的文字记载。汉代已将菊花作为药用植物栽培,晋魏时期也已大量栽培,以后逐步发展为观赏花卉。宋代是菊花发展的鼎盛时期,宋朝的刘蒙泉所著《刘氏菊谱》收有菊花品种35个,这是我国最早的菊花专著。明代王象晋所著的《群芳谱》收录菊花品种270多个。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菊花都是由中国传出的。 菊花,别名秋菊、黄花、节华、金蕊、鞠。在园林和庭院绿化中,可布置花坛、花境,也可置于室内观赏,特别是独头菊(标本菊)及盆菊(多头菊)。菊花为多年生宿根草本,喜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菊花喜凉爽气候,有一定的耐寒性,其中尤以小菊类耐寒性更强。部分品种在华北地区可露地越冬,在东北地区可覆盖越冬。菊花喜光,为典型的短日照植物,人工控制光照时间,可以提早或延迟开花。 《山海经》里说:“女几之山,其草多菊。”战国时,爱国诗人屈原的《楚辞·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同时人们又将菊花发展成为药用植物。《本草经》中有“菊花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的论述。以上所指的菊花,都是以野黄菊为主的野生菊种。 著名诗人陶渊明所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赏菊诗句,表明菊花已开始在田园栽种。南北朝时,每年夏至,人们常把菊花和小麦研制成灰,用来防治蠹虫。南朝梁简文帝的《采菊篇》中“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襦”的诗句,道出当时菊花已在更多方面为人们生活所用。陶弘景将菊花分为“真菊”和“苦薏”两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菊;青紫而大,作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菊也。这对菊花的认识又进了一步。进入唐代,种菊者日趋普遍,田园、庭院已到处可见,咏菊诗文也大量出现。唐太宗有“细叶凋轻翠,圆花飞碎黄”;李太白有“时过菊潭上,泛此黄金花”之句;白居易诗:“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李商隐诗:“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这说明菊花在唐代色彩日渐丰富,观赏价值日益提高,有几个不同花色的品种先后出现。如白居易、刘禹锡在诗中咏白菊,李商隐在诗中咏紫菊。到了宋代,菊花由室外露地栽培发展到盆栽,并能用其他植物作砧木嫁接菊花,品种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菊花栽培专著也相继问世。1104年,我国第一部菊谱,也是世界第一部艺菊专著,刘蒙泉所著的《刘氏菊谱》问世。该书依菊花的颜色分类,以黄为正,其次为白,再次为紫,而后为红,对后人影响很深。全书共记载菊花35个品种,另附闻而未见的4个品种,以及两个野生种。形色之外,兼叙述栽培的产地。书中还阐明菊花大朵、重瓣等变异之遗传与育种的基本原理和途径。此后,菊花栽培专著也日益增多:有史正志撰写的《菊谱》,记录了古菊27个品种;范成大的《范村菊谱》,记古代菊花35个品种。此外,还有沈竞的《菊谱》,记录菊花58个种类;史铸著《百菊集谱》,汇辑了各家专谱加上他自撰的新谱和许多书上所载的有关菊花故事,书中记菊花品种160个以上,有“绿芙蓉,墨菊其色如墨”的描述,说明绿菊、墨菊已育出问世。到了元代,菊花专著较少。杨维桢在《黄华传》中记录下菊花136个品种。明代,菊花栽培又有发展,重要的菊花专著有:黄省曾著《菊谱》,记录菊花220个品种;王象晋的《群芳谱》中,记录菊花270个品种,分为黄、白、红、粉红、异品等类,内有“五月”菊、“五九”菊与“七月”菊等品种出现;还有高濂的《遵生八笺》,记录菊185种,并总结出种植菊花八种方法(分苗法、扶植法、和土法、浇灌法,捕虫法、摘苗法、雨旸法、接菊法),很有参考价值。明末清初,日本菊花已经输入,乾隆年间,邹小山绘有西洋菊图,品种类型甚多。  清代菊花栽培之风更甚,以北京为中心,从官府到城乡民间,养菊、赏菊在京城蔚然成风。由于官府提倡种植菊花,各地纷纷向宫廷奉献名菊,现存清代的艺术菊专著也不下20部,主要有:陈淏子的《花镜》,记录下菊花153个品种;汪灏的《广群芳谱》,记录了菊花192个品种。此后,还有陆廷粲的《艺菊说》等。菊书、菊谱如雨后春笋,不一而足。到了近代,菊花发展盛况空前,特别是在菊花栽培的理论和技艺方面,把数千年来的传统技术结合现代植物学生长发育的理论,发展成一套完整的菊花栽培体系。 独树一帜的北海公园菊花 民国时期,菊花栽培专著不多,但北海公园却独树一帜。北海公园开放于1925年,开放之初,董事会即聘请留法园艺师李超然为公园顾问,并在园内开辟花圃种植菊花。据资料记载,北海公园养菊地点设在北岸九龙壁西北,种植规模千余盆。新中国建立前夕,南京金陵大学园艺系为国家保存了优良的菊花630个品种。1949年前,菊花品种散佚很多,但后来菊花栽培活动迅速得到恢复。菊花栽培专著自1950年起又不断出版,并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在国外杂志及学报上也常发表有关菊花的文章和报告。如自1957年陈封怀等开始研究以来,陈俊愉等从1962年起通过野生种之间的大量杂交试验,对现代菊花的起源问题有所突破。北京地区的艺菊赏菊之风自辽、金、元时期开始形成,历经明、清几代的发展逐步成为全国的艺术菊花中心之一。  1954年11月,北京市园林处在北海公园双虹榭内举办了第一次菊花展览。参展单位以北海公园、中山公园等市属大公园为主,共展出了209个品种2000余盆,受到广大市民的普遍欢迎。为此,诞生了北海公园标本菊传统养殖技法这门技艺。 非遗北海公园标本菊传统养殖技法 北海公园标本菊传统养殖技法技艺是由北京市北海公园使用传统工艺创制、培育标本菊的方式方法。标本菊即为“独本菊”。北海公园标本菊的传统养殖技法特点是“独本菊”养护。独本菊是指每盆只栽培一株能够表现品种特性的菊花,每株只能独放一花,这种传统培育方法可以使菊花发育充足,所以又称为“标本菊”。“标本菊”的培养需要一年的时间。首先,菊花的繁殖采用无性繁殖技术,“标本菊”的培养使用扦插脚芽的方法,保持了菊花种质的优良品性。 其次,在菊花盆下面增加垫盆,以有效防止地下虫害侵蚀;选苗要选发育健全、粗壮丰满的植株,上盆后不要把母本剪去,待一个月后再剪去母株。 再次,要铺设防虫网,此项技术自古有之,北海公园按照传统工艺使用防虫网,既降低了农药的使用率,又符合现代绿色、生态环保理念。 北海公园菊花苗圃裱扎、防虫、施肥 最后,裱扎的技术特别要精细。从最后一次填土到展出前,需历时70余天,使用的裱杆更要精选江西苇秆,以此和菊花茎杆浑然一体。 要想把花养好,培育者还要了解菊花的习性,菊花生长所需的土、肥、水,其中土是养花的基础,选取的土壤要适合“标本菊”的培养;水是养花的关键,须掌握好水质及给水时间和容量;肥是养花的营养,肥得跟上菊花的需求,要控制好肥量、种类及施肥时间。 2014年3月,“北海公园标本菊传统养殖技法”被列入第四批西城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26 02:30 , Processed in 0.092837 second(s), 15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