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称“口”的地名很多,1991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北京市》中,就列举了40余个。老北京的“口”字地名一般指的是繁华街市,如鲜鱼口、新街口、灯市口等等,珠市口就曾是京城的一处商业要地。 珠市口素有南城“金十字”之称,是早年间京城外城热闹繁华的核心地界。据史书记载,明清时期,此处便已是人声鼎沸、店铺林立。这里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商贾和货物,从丝绸锦缎到陶瓷器皿,从山珍海味到日常用品,琳琅满目的商品应有尽有。 只听珠市口这个名字,您肯定以为这里和珠宝买卖关系甚密,其实不然,追溯到明朝年间,这里其实是买卖生猪的交易市场。据坊间传,后来,猪市因离正阳门太近,乾隆皇帝每次出巡或去天坛、先农坛祭祀都要途径此地,生猪的气味令皇帝无法忍受,于是便下旨将生猪市场迁至内城东四地区的猪市大街。 市场移走后,此地空余猪市之名,乾隆又觉得“猪市口”这个名字实在不雅,便采取同音换字之法,借谐音改为“珠市口”。由是,明朝地图上的猪市口,在清代地图上则改为珠。清末还出现西珠市口、东珠市口等派生地名,即今珠市口西大街与东大街。 珠市口东大街 老北京有“东富西贵、南贫北贱”之说,然而所谓的南贫并不是指整个外城,而是指珠市口以南。陈宗蕃先生所著的《燕都丛考》引《顺天时报丛谈》中说:“盖以珠市口大街为经,用以区别雅俗耳。”这句话鲜明地道出珠市口不仅是北京南城一道贫富之分的分水岭,也是雅俗之分的一道无形界限,将文化、商业等消费都分出了“档次”。 过去,珠市口的南北两侧被称为“道儿北”和“道儿南”。“道儿北”通常以大商家居多,区域里集中了许多优质店铺和有声望的戏园。“道儿南”则以市场和小商家为主,大名鼎鼎的天桥也在其中。有意思的是,别看只是一街两侧,“道儿北”和“道儿南”之间却有如一道无形的天堑,两边的人向来“井水不犯河水”,就连“道儿北”八大胡同的技术女工都不许跨到“道儿南”,怕跌了身价。 平民百姓尚且如此,有头有脸的上流人士更不会破戒,比如在“道儿北”演出的演员,就不会轻易到“道儿南”去露脸。曾和梅兰芳齐名的梆子名角崔灵芝,自从去了“道儿南”就再没能回来。相反,“道儿南”的演员若想出名,就必须要跳到“道儿北”来演出,珠市口就是他们的“龙门”,也是他们必须过的一关。比如小白玉霜、新凤霞、侯宝林等都是从天桥出的名,后来才一步步挪到“道儿北”成为享誉京城内外的名角儿。 猪市变珠市,一字之改,珠市口却经历了沧桑巨变,更书写着北京商业历史街区文化的星移斗转。如今走在珠市口的街道上,触摸那青瓦灰墙,历史的回声依然生动鲜活。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28 03:05 , Processed in 0.097102 second(s), 17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