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鼓楼(又称钟鼓楼)是顺天府通州北大街南部,堂子胡同和教子胡同之间的位置,现已不存。鼓楼是城门洞式建筑,鼓楼南面写有“声闻九天”,1548年重建后变为“先声四达”,背面为“声灵赫濯”和“北平巨镇”。这里曾是通州繁华的商业中心。 编者收集了通州古城与建筑老照片资料,择其要者略加整理,重新编排,以为纪念。本人基本历史知识不足,为帮助广大读者了解通州鼓楼,但是由于资料有限,水平不高,加之时间紧迫,编选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读者不吝指正。 航拍通州城全景图 《大运河地图:从北京到长江》乾隆年间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 通州鼓楼《通州志》(光绪) 西海子公园《清光绪九年通州城池图》浮雕 锁眼地图——通州城 (1967年) 2025年通州区分布示意图 通州鼓楼复原图 胖昊 绘 据《通州纪事》作者王陆昕考证,通州鼓楼建于明朝,楼体两层,楼顶是传统歇山式建筑形式,在规格上仅次于皇家庑殿顶,其屋脊陡峭,两端装饰兽吻,四角飞檐,门、棂、椽、柱都涂饰朱漆。最下层建筑不仅是楼基,还是南北向的“城门洞”式拱券通道。若是登高远眺,通州城和京杭大运河尽收眼底。 通州区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特邀委、通州区民间艺术家协会会长张正推测,鼓楼可能实在元代齐政楼旧址上修建。嘉靖十七年(1538年)通州发生大火,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在鼓楼旧址重建。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顺治四年(1647年)修缮。康熙十八年(1679年)七月二十八日地震,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重建。雍正元年(1723年)、嘉庆、道光、同治年间重修。1900年8月,八国联军入侵通州城,在用花炮轰炸城内后,从鼓楼开始纵火,前后左右四条大街(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和南大街)都化为了灰烬。1920年再次重修。南面的额覆盖为“新民堂”匾;北面悬挂“声灵赫濯”、“北平巨镇”匾;楼上内部悬挂了"德惠群黎”、六块新匾,“安民以惠”、"保商卫民"“助长灵长”“功昭守助”、“安民则惠”,摘掉了原来的“见义勇“在都锁钥”匾为"“稳步天”、“除暴安良”。1940年日寇掠走明代古钟,1968年拆除了。 上图:八国联军洗劫后的通州鼓楼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网站 伦敦国家档案馆 提供(1901年) 下图:2022年 摄 1900年8月12日八国联军侵入通州城,在城中烧杀淫掠72天。据劫后不完全统计,死伤人数中能够叫得上姓名的男女老幼就有1100余人,其中青壮年是因英勇抵抗而被枪杀。北城毛氏一家数十口人为避洋寇侮辱,合家闭门自焚;三官庙胡同一口井内,连续有十几位中青年妇女跳入,以避洋寇奸淫。仅德国强寇就从城中抢掠00余辆大车贵重物品,凡演练过义和拳的庙字、街署、楼亭都被烧光,还延烧了许多民房,京杭大运河北端繁华的通州城变成一片废墟。因横跨通州城中北大街上的鼓楼砖砌楼台高大,故楼台上的两层歇山顶木构楼未被殃及,劫后余存。 日军占领下的通州南门,远景是通州鼓楼 通州起义[1937年7月29日],又称“通州事件”,是抗日战争初期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保安队针对日军及汉奸政权的武装起义。 左图:通州鼓楼近照 《亚细亚大观》提供(1938年) 右图:2024年 摄 登鼓楼鸟瞰通州城 1968年冬天通州鼓楼拆除了 参考文献:《通州县志》、《通州纪事》作者王陆昕、通州图书馆等介绍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随手画:国潮风这里是北京古建筑群景点插画 感谢阅读,感谢欣赏 本篇图解系胖昊原创、自行拍摄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20 13:12 , Processed in 0.085749 second(s), 16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