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寻访诗人龚自珍故居

2012-8-24 19:40| 发布者: 掌柜 |原作者: 彭俐|来自: 北京日报

摘要:   上斜街 明天,就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先贤、呼唤变革的诗人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诞辰220周年纪念日。今天的中小学生从语文课本中认识这位清代思想家、诗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上斜街
 
 
    明天,就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先贤、呼唤变革的诗人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诞辰220周年纪念日。今天的中小学生从语文课本中认识这位清代思想家、诗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爱国诗句广为传诵,尽人皆知。人所不太熟知的,是他从6岁即随父母进京,考中进士为官后,便成为古都常住居民。他的居京岁月长达20年之久,虽先后搬迁多次,但却一直没有离开城南菜市口一带的胡同。

    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仅有宰相府、元帅府、王爷府、公主府显然是不够的。文化名城而没有名诗人是不能想象的。正如古长安之有李白,古临安之有苏轼,古建康之有谢眺,古汴梁之有蔡邕……古都北京亦有龚自珍的足迹与诗篇。谈到文化名城的文化,首先想到的是为中华民族文明进步做出贡献的文化大家,比如龚自珍,他为我们所留下的虽不是雕梁画栋的宅邸、金银珠宝的家资,却是历久弥新、启迪后人的“三百年来第一流”(柳亚子评语)的诗文。

    今天,就让我们去寻访龚自珍故居——西城区上斜街50号。这寻访的过程就说明这座古都没有忘记他,今人没有忘记他——那位38岁思想开明的进士,敢说真话的内阁中书,主张革除弊政、抵御外侮的礼部主事,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揭露清朝统治者专制、腐朽的诗人龚自珍。好在宣武门外的上斜街保存尚好,这里错落有致的胡同民居携带着岁月沧桑的印痕。走过上斜街小学校的校门不远,斜对面即是诗人的旧居,沿途几位老住户对此确定不移。

    奇怪的是,这上斜街50号的门牌号字体大得有些夸张,而且是在左右两扇墙壁上重复书写,好像是在提醒路人——这里是一位思想颇见锋芒、言辞颇为犀利的社会改革家的故居。作为晚清思想家,他锐意改革、进取的意识、精神,甚至影响到半个世纪以后的维新领袖康有为和梁启超。“不论盐铁不筹河,独依东南涕泪多。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读着这样的诗句,令当时志士仁人为国事心焦,为百姓担忧,为前程忧虑,也为变革而奋起。

    院内过道狭窄,房屋破旧,杂物堆积,穿行不便,先前广东番禺馆的花园、戏台、假山、亭子不复存在,但诗人毕竟曾在这里寄居,他的存在使眼前的一切都变得亲切、动人,就连房檐不时滑落的雨滴都饱含韵律。正是诗人18岁时的心绪:“绣院深沈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枝,花开不合阳春暮(《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似这样的京城诗人故居,虽不能与皇冠假日饭店或皇家花园的豪宅比阔,却让人在盘桓之际生发许多有价值的联想。

    正如古人云:“读其诗文,想见其为人也。”在此,读的是龚自珍著名的《乙亥杂诗》之第28首:“不是逢人苦誉君,亦狂亦侠亦温文。照人胆似秦时月,送我情如岭上云。”诗中第二句“亦狂亦侠亦温文”,写尽一位侠义书生的真性情,乃是诗人自身的写照。他那“狂来舞剑,怨去吹箫”的刚柔相济的秉性本身就具有诗意的美感。在诗歌理论上,他倔强地坚信:“诗与人为一,诗外无人,人外无诗。”诗人和诗作是一体,不容拆分。他本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例证。

    龚自珍自15岁起写诗,直到49岁去世,总共创作诗集27卷之多,今存600余篇。诚如他自言自语:“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但是即便到晚年,屡经文字狱的迫害,也曾如他人戒烟、戒酒一般的狠下心来戒诗,但最终他仍然改不了“字字真”的“老毛病”。他的诗,秉承了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等前辈诗人的家国情怀,但却突破前人窠臼,能以审视眼光观察国家大事,表达的是一种主张变革的爱国热情:“九州风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乙亥杂诗》之第220首)。”

    他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中第一位在诗歌中直抒胸臆,向专制、残酷、腐朽、没落的封建帝王统治挑战的人。“千夫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他敢于直指“万马齐喑”的肃杀与死寂的社会现实,对于庸才当道的可悲发出激愤的浩叹,并且呼唤真正能够振兴国家与民族的英才俊杰。自从编辑古都版文章、写古都版文章以来,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是这座古老都城的骄傲?或许就是像龚自珍这样的人吧,实实在在为祖国命运牵肠挂肚,并奉献智慧与才华。后人称他是“有远见的社会改革者”。

    改革什么?

    改革病态社会的现状,改革现实生活中的丑陋,改革阻碍国家进步的典章。但在黑暗势力的高压之下,他只能运用曲笔表述心声,于是为我们今人留下一篇百读不厌、回味无穷的政论美文——《病梅馆记》。诗人写散文,语言“散成绮”:“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诗人巧妙地“托梅议政”,通过“病梅”形象,指斥、抨击清朝封建制度对人的束缚、压抑与摧残。而他锐意打破封建思想禁锢、追求个性解放的心声,则通过“疗梅”来表达:“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综缚……”在此,他将一种基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思想理念提出,发近代中国改革之先声。

    不知为什么,上斜街胡同中挺立着一株株直向天昂的杨树,而在其他的古老胡同中多见温文尔雅的槐树。在钻天杨绿叶的缝隙中阳光细碎地闪烁,透过薄雾和雨滴的光芒是湿润的,好像在听我讲述200多年前这里居住的与国事相关的诗人,和他那许多诗意朦胧的往事……
 

2

路过
1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新街口南小街 2013-10-24 16:06
记得圆明园就是他的孙 ...

查看全部评论(1)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6 19:34 , Processed in 1.159144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