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2月3日出版的《北京日报》,跟现在的《北京日报》没有关系 《北京女报》启蒙女性 北京画报的漫画《乡下人真倒霉》 清王朝入主北京后,仍延续明代报业制度,民间《京报》的读者群已非常广。《京报》最初也是手抄发行,因报费昂贵,中下级官吏和普通市民无力订阅。到道光年间黄皮《京报》应时而生。所谓黄皮《京报》(如左上图),就是以白本纸底稿,采用活字排版印刷,装订成册,加以黄皮护封。过去多家新闻史料介绍,该报开本长22厘米,宽9厘米,其实不然,不同报房、不同时期规格不尽一样,笔者在北京世纪阅报馆看到有十几种规格的《京报》,最宽的达14厘米。每册8至12页不等,黄封皮上戳印朱红色“京报”两字。光绪年以后,报房增多,为示区别封面还盖有报房名戳。这种印量大,报费便宜,因而读者面陡然扩大。 民间报房印发的《京报》基本上是宫门抄、上谕和章奏等。宫门抄内容大多是当天上午或前一天朝廷重大的政治活动。多数都与皇帝有关,内容庞杂,文字简洁,各条都像是一句话新闻。上谕是皇帝的明发谕旨,以任免、奖赏为多。章奏是在京各衙门和各省督抚将军的题奏。对当时发抄程序也有相关记载:“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抄者,皆下于阁,内外陈奏事件,有折奏,有题本。折奏或奉朱旨谕旨,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奏折,则传知各衙门抄录遵行;题本则发六科传抄。” 清中期以前传抄小报的报房都是纸铺,宫廷所需文房四宝和乡试、会试考卷也由他们承担,各纸铺都和内府官员有密切关系。故虽曾明令禁止,但实际还有悄悄运作者,只是更加谨慎。直到最后朝廷再次默许。 当时到午门抄报的程序大体如下:每天早晨各衙门派人去抄录,各报房派一人到公报房外等待,衙门抄完后,报房人进去再抄录,抄回来后或誊写或排版,早期大多由落魄文人抄写,后来因为供不应求,开始使用木版活字印刷。 晚清《京报》发行范围很广,遍及全国,北京报房所出《京报》主要面向北京城读者发行,外地很多报房主要靠翻印北京的《京报》营生。北京《京报》既有订阅,也有零售,送报人大多是山东大汉。他们为能在北京站住脚,便自行组织行会,制订行规,明确每个人的送报范围,互不侵犯。且这些送报人统一着装,蓝布长衫,肩挎布袋,沿巷递送,甚为正规。当时的订户以士大夫和官绅居多,但也有目不识丁的财主,他们假充斯文,订了报自己不能看,还得找人念,自己半躺半靠在软座之上,代读者侍立一旁,纯粹是玩派。当时北京流传着这样一首讽刺诗:唯恐人疑不识丁,日来送报壮门庭,月间只费钱三百,时请亲朋念我听。 《京报》是清代北京最重要的报纸,它不仅是清廷向地方传播朝政信息的工具,也是中外人士了解中国时政的窗口。在晚清的上海,中外民营报刊日盛,在他们的报面上,国内要闻都摘自《京报》。上海《申报》在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五月以后,还曾设置附张,录入《京报》全文,这是中国报业有副刊之始。自此以后,《新闻报》、《万国公报》等也纷纷效仿,全录《京报》内容,客观上扩大了《京报》的读者面和影响力。 如此重要的《京报》发行机构有哪些?发行地址又在哪里呢?据现代报学大家戈公振所著《中国报学史》所载:“清初有南纸铺名荣禄堂者,因与内府有关系,得印《缙绅录》及《京报》发售。时有山东登属之人,负贩于西北各省,携而往之,销行颇易,此辈见有利可图,乃在正阳门外设立报房,发行《京报》。”又据相关资料记载,荣禄堂在琉璃厂中间路南,始印《京报》,之后公慎堂也曾出版印行《京报》,而山东登属之人在正阳门外设立的报房就在今天的铁鸟胡同。 铁鸟胡同原名铁老鹳庙胡同,因庙得名。现在的铁鸟胡同1号就是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关帝庙。明建庙时,占地二亩余,有房屋14间,店字三楹,祀关帝。殿顶鸱吻上设铁鹳两只,随风旋转,以驱鸟雀,据《燕京仿古录》记载,当时北京城内鸟雀颇多,唯此处无雀,因畏铁鹳,望影避之。故得名铁老鹳庙。 明万历、崇祯年间(公元1573-1644年)北京城图,宣北琉璃厂西门南已划出铁老鹳庙胡同;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北京城图,该位置已标出“铁老鹳胡同”;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北京城图,外二区标“铁老鹳庙”。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街道详图中改称“铁观庙”;1965年整顿街巷名称,更名为“铁鸟胡同”,至今仍称铁鸟胡同。 铁老鹳庙是《京报》最主要的印售地点,《京报》的发行带动了整个铁老鹳庙胡同报房的繁盛,报房胡同也因此得名。据《方汉奇文集》载:铁老鹳庙的报房,聚兴、公兴两家开业最早,都创办于咸丰年间,两家报房中又以聚兴报房历史最长,从咸丰年间开张,直到民国十年还是坚持营业。聚兴、聚恒、信义等多家报房都主要出版《京报》,《京报》也是铁老鹳庙报房所发行的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报纸。 《京报》是清代北京以至全国最重要的报纸,铁老鹳庙是《京报》策源地和制售发行中心,胡同内报房众多,且多代售全国各地大报,清末官办《官书局报》、《官书局汇报》、《政治官报》等北京报纸也在此发行。故有“报房胡同”之称。北京报房胡同的报馆兴起,为开启民智、促进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J166 (作者为世纪阅报馆馆长、左图阴影部分取材于王永潮老北京风情画)
《北京女报》慈禧每日必读 1905年创刊,报馆在延寿寺街东羊肉胡同。《北京女报》是中国第一份日刊女报,同时一改书式版样,采取平面三开纸一横张双面印,每面三版,共六版,折成十八开纸大小的近方形。引起慈禧的重视,每日必读。其宗旨是提倡女学妇徒,受到妇女界的欢迎,故创下当时北京办报时间最长之史。后来又同时办起《北京画报》,张筠芗成了办报女先驱,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彭翼仲被警方捕去,《北京女报》多次声援,并为其家属捐款,缓解著名报人彭翼仲家一时之难。 《孽海波澜》最早表现报人形象 1913年,声名日荣的梅兰芳从上海来到北京,心里一直盘算着“时装新戏”的改编工作,“直接采取现代的故事,编成新剧,看的人岂不更亲切有味。” 梅先生最终选中了反映彭翼仲旧事的一个戏本,故事叙说的是一个开妓院的恶霸叫张傻子,逼良为娼,虐待妓女,让主编《京话日报》的彭翼仲把他的罪恶在报上给揭发了出来,引起了社会的公愤。由协巡营帮统杨钦三讯究结果,制裁了张傻子。同时采纳了彭翼仲的建议,仿造上海济良所,收容妓女,教她们读书写字,学习手工。最后这帮被拐骗的女子由亲属从济良所领回家,家人得以团聚。 这出取名《孽海波澜》的时装新戏,在当年的10月在鲜鱼口的天乐园公演。梅兰芳饰演民女孟素卿,王蕙芳饰演另一个妓女贾香云,李敬山饰演老板张有。 这是梅兰芳先生创编并演出的第一出时装新戏,具有警世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演出的时候,剧中的原型人物彭翼仲、杨钦三本人也被请到了剧场观摩,成为了“座上的戏中人”。 邵飘萍被杀害 民国成立后,1918年10月5日,邵飘萍在南城珠巢街独立创办了《京报》,自任社长。当日,他在编辑室里提笔写了“铁肩辣手”四个大字,以此自勉并赠予同事。1920年10月,《京报》迁入魏染胡同新址。在五四运动、国共合作以及北方大革命运动中,《京报》成为进步舆论的重要阵地。邵飘萍以笔为枪,发表大量通讯、消息、特写和评论。1923年,《京报》以醒目大字标题详细报道“二七惨案”的发生和经过。 1925年,邵飘萍由李大钊、罗章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生前从未公开过党员身份。1926年4月25日,邵飘萍回《京报》馆料理事务,在魏染胡同南口被事先埋伏的特务逮捕。26日凌晨,当局以“宣传赤化”罪名未经公开审讯即将其押至天桥刑场处死。邵飘萍牺牲后,他的夫人汤修慧女士又将《京报》复刊,直至1936年才停刊。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6 , Processed in 1.107834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