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老北京人吃早点,可谓“老奶奶的烟袋锅“-有年头了。老北京的一般普通家庭,早餐很少自己做,大多是从外面买回来吃或者到外面的饽饽铺或街头巷角的小吃摊去吃。 北京的饽饽铺是满人进京的产物。老北京的饽饽铺,老北京过去把糕点铺统称为饽饽铺。“饽饽‘一词始于元朝,元世祖定都北京之后,大都城里面就出现了饽饽铺,主要经营以蒙古饽饽为主的民族食品,所以这种糕点铺就被称之为鞑子饽饽铺’到了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之后,又带来了南方糕点,这样经营南方糕点的铺子就称南果铺;后来,清朝满人入关之后,又带来了满洲饽饽;从此北京就形成了蒙,满,汉,回四大民族,三种类型的饽饽铺;蒙满合称鞑子饽饽,汉族的叫大教饽饽,而回族的则叫清真饽饽。清末民初时,由于各民族多年的生活习惯的融合,老北京逐渐转化为满汉结合的北方糕点,称为”北案儿糕点,而清真糕点则称“素案儿糕点”。根据北京地方志记录,清末民初,老北京大的著名的饽饽铺大约有一百多家,比如王府井大街的宝兰斋,西单牌楼的毓美斋,和稻香村,东四牌楼的瑞芳斋等等。 老北京的饽饽铺一般都在其柜台外摆放几张方桌,四周配上几把木凳,桌子上设茶具,供顾客吃茶点,老北京的八旗满人大爷们,每到早晨八点左右,就会走进了,两三个知己成为一家人围在桌子旁用早餐,旗人大爷们吃早餐很讲究,要先饮茶,而茶讲究的时先闷透,然后再冲开水,讲究茶喝二过,饮上一口茶后,茶房伙计就递上一盘热乎乎的点心,无非是萨琪玛,糖火烧,米糕等。满人大爷只是吃一两块而已,名曰“点点心”。于是,诸位就喝着,吃着,聊着,既悠闲,又舒坦和亲切,这就是派头-旗人讲究的派头,他们绝无胡吃海塞之状。北京人称早餐为早点,就是从旗人早晨喝茶吃点心而来的。尽管,当时旗人早晨是先饮茶,而后吃点心,也只叫早点,而不叫早茶-而在南方特别是福建和广东等地,则称吃早茶,记得民初时,一个曾经在北京生活多年,而后来离京回到南方老家的旧文人写过一首词:“亿京都,茶点最相宜,两面茯苓摊作片,一团罗卜切成丝,不似此间恶作剧,满口糖霜嚼复嚼。”说明了作者对于北京早点的留恋。 除了到饽饽铺吃早点之外,对于大多数普通的老北京人来说,就是到街头巷角的早点摊或者早点铺去吃。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19 , Processed in 1.088010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