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元大都萧墙北垣与玉河湾及相关桥梁名称位置关系考辨

2020-3-9 10:32|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王锐英

摘要: (一)1. 问题问题一,丙寅桥名考元熊梦祥《析津志楫佚●河闸桥梁》 讲到北京海子桥时,说到:“澄清闸二,有记,在都水监东南。丙寅桥二,蓬莱坊西,水自枢密桥下南熏桥、流化桥,出南水门外,入哈达门南文明桥下。 ...

元大都萧墙北垣与玉河湾及相关桥梁名称位置关系考辨
——西压桥、东不压桥、丙寅桥和升平桥考


(一)

1.    问题
问题一,丙寅桥名考
元熊梦祥《析津志楫佚●河闸桥梁》 讲到北京海子桥时,说到:
“澄清闸二,有记,在都水监东南。丙寅桥二,蓬莱坊西,水自枢密桥下南熏桥、流化桥,出南水门外,入哈达门南文明桥下。”
“丙寅桥,中闸,有记。”
其中两次提到“丙寅桥”,那么它是哪座桥或哪两座桥,又为何称为“丙寅”呢?自然早已有人关注了这个问题,解释说“丙寅桥”就是澄清闸中闸之桥,也就是今地安门东、锣鼓巷西边鼎鼎大名的“东不压桥”,桥下为通惠河,这一段又称为“玉河”或“御河”(本文统称玉河)。不过,也只是基于熊梦祥“丙寅桥,中闸”而言做出的一个简单判断,却没有做出进一步的分析说明,根据并不是很充分。这是本文需要探讨的第一个问题。
问题二,西压桥、东不压桥名考
同时,说到“东不压桥”以及相对应的“西压桥”的名字来源,也是需要深入探讨的。从古至今,多数人认定西压桥的名字是源自皇城北城墙压在了这座桥上,东不压桥的名字来源则正好相反,是因为皇城没有上桥。是否如此简单?或者说这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吗?为什么皇城要在西边压到桥上,而在东边不压到桥上,其中有什么讲究吗?当然,还有“步粮桥”“步梁桥”“步量桥”和“布粮桥”以及“步良桥”“步雅桥”等不同传说,也需要一并探讨。这是第二个问题。
问题三,元大都北萧墙和东北角玉河湾位置关系考
这里需要说明,隐藏在背后更值得追寻的是萧墙北城墙东北角与玉河在此转弯的关系。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为什么海子水向东流出万宁桥后,不走一个直截了当的路线绕过皇城东北角,却非要穿过东不压桥、还要切进皇城呢?或者更广泛地说为什么玉河在此故意曲折绕行,这不更容易造成漕船行驶困难吗?
又是早有了一个答案,就是说元大都修建时,将大内东墙(红门阑马墙)修在了玉河(通惠河)西岸,河在墙外,直到明初重修皇城墙后还是如此。可是到了明代宣德七年(1432年)时,皇帝觉得墙外往来的船只很是吵闹,于是下令将皇城东墙东移到了玉河的东岸,这样玉河就被圈入了皇城内,成了专供皇家使用的内部河道。如此回头看来,在皇城的东北角玉河自然就切入皇城了。可是问题还是出在北城墙,明代的皇城北墙与元代的萧墙北墙,它们的位置一致吗?还是有变化?如果一致,那么玉河就会切入切出元萧墙,也不是很合理。如果不一致,萧墙在何处?恰恰对于这个问题存在比较大的争议,而且涉及元大都复原图中对于萧墙北墙位置的画法,至今没有交代清楚。这是本文探讨的第三个也是最根本的问题。

插入大图| 小图
乾隆京城全图(1750年)神武门到万宁桥、玉河至北海一带

2.     元大都萧墙北墙位置探讨
2.1 关于元明皇城北墙与城门几种位置关系的既有说法
考察明皇城北墙与元萧墙北墙的位置关系,同时涉及到明北安门(清地安门,统称地安门)与元厚载红门的位置关系,至今有如下四派观点,且细究起来均语焉不详。
甲,一派认为相同,即元萧墙和明皇墙与门均位于同样的位置,与现今的地安门东西大街一致。墙外街道以前称为“皇墙北大街”,又称为“皇墙西大街、皇墙东大街”“东皇城根”“西皇城根”。
乙,一派认为不同,明墙与门靠北,在今地安门东西大街上;元墙与门靠南,具体相距多少不确定,有说百米左右。
丙,一派认为城门处及城门邻接的城墙相同,而城墙东西两端不相同,即西端在今北京四中处、东端在今玉河转弯处不相同。
丁,一派认为明与元的中轴线不重合,元厚载红门较今地安门靠西一些。
关于上述矛盾关系,本文同意元明北京城的中轴线是完全重合的,不再探究轴线变化的最后一种说法。因为明清皇城北墙和地安门的位置就在今地安门东西大街上,所以需要探讨的是元萧墙北 墙和厚载红门的具体位置。

插入大图| 小图
元大都复原图皇城北部《北京历史地图集》

2.2北海北门处的元代堤堰、道路、金水河和萧墙合为一处
海子南岸东西道路,当两城要冲,金水河浸润于其上,向东有东不压桥遗迹为证
在今北海北门处,北侧为什刹海,元时称为玄武池、海子,南侧为北海,元时称为太液池,古时两侧河水相通,同为古高梁河河泊遗迹,俗称“古三海大河”的一段。元时填筑土石成为连接东西两岸的堤堰式道路。《元史·河渠志》有如下一段记载:
“至治三年(1323年)三月,大都河道提举司言:‘海子南岸东西道路,当两城要冲,金水河浸润于其上(推测其靠南侧,河床高度贴近道路),海子风浪冲啮于其下(北侧,水位很接近于道路路面),且道狭(土坝宽度有限,上面北为道路、中间金水河、南侧为萧墙),不时溃陷泥泞,车马艰于往来,如以石砌之,实永久之计也。’泰定元年(1324年)四月,工部应副工物,七月兴工,八月工毕,凡用夫匠二百八十七人”。
说明其上不仅修建了道路,还建有金水河渠道。
金水河浸润于其上,转而向南循太液池东岸流过陟山桥
有人说:早在金代将白莲潭一分为二时,南北潭之间堤岸上就应建有闸涵,即元代海子南岸出水控制建筑物,以控制进入太液池的水量,只是明代以前缺少相关的文字记载。本文同意此判断,而且从逻辑上看此处堤坝下的南北湖水也应该是相通的,太液池仅靠金水河的水量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金水河还要进入大内宫苑流到琼华岛上去,绝不能在此处直接补给太液池,这就是本文的一个推论。(见作者本人另二篇论文:[1]元大都金水河故道及跨河跳槽考辨;[2]金中都和元大都之周桥与龙津桥相关地理信息辨识。本平台将陆续登载。)
如果金水河于此处流入太液池,也就不会发生“金水河浸润于其上”的现象了。不过,正如侯仁之先生所推论:“果然如此,则其流注太液池之方式,或先入而后出,或分支注入而主流东下,皆有可能。若以今日形势度之,则以后者较为近是。”[3]即金水河于此可能分出部分水量补充太液池,其余部分还是要流过堤堰之上的。
有些元大都复原图中,于此处将金水河描绘为全部直接流入太液池是绝对错误的。关键是此处堤坝不宽,北岸线估计在地安门西大街中心靠北侧位置(海子水域在元时比现在要大得多),南岸线应该在北海北门里面现今的位置,堤坝宽度不会大于15-20米,下面也易于设置渠道沟通。
元、明城墙在北海北门处是完全一致的
显然,据此判断,元、明城墙在北海北门处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太液池、海子之间最狭窄处,也是东西两岸最易于修建城墙、道路的位置。元初对于萧墙不是很重视,大部分萧墙初建时墙体的建筑材料似乎是“篱笆”或“围栏”式,没有墙垣。有记载说,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有人从墙洞钻进苑内被抓,可能钻的是篱笆洞。随着东北侧的玉河、西北侧的金水河建成,两条河流成为皇城护城河,八年后萧墙才改为砌筑的砖石墙。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十月,“枢密院臣言:‘昔大朝会时,皇城外皆无城垣,故用军环绕,以备围宿。今墙垣已成,南、北、西三畔皆可置军,独御酒库西,地窄不能容。臣等与丞相完泽议,各城门以蒙古军列卫,及于周桥南置戍楼,以警昏旦。’从之”。据此可知,元皇城墙垣的全部建成,应在成宗初年,即元贞二年(1296年)十月以前。1323年发生“海子风浪冲啮于其下”时,此处皇墙已经修建了近30年。

插入大图| 小图

今日北海公园北门外的道路:地安门西大街,对面为什刹海南岸,2019年2月

插入大图| 小图
今日北海公园北门以里的淾祥桥,东边为进水闸,2019年2月

插入大图| 小图

今日北海公园北门以里的淾祥桥东边的进水闸,猜测类似于金水河跨河跳槽的情况和位置,图片引自网络

北海北门处的元代东西道路、金水河和萧墙只能在此唯一的狭窄堤堰上合为一处
有一种推断,上述乙种情形,说是元萧墙位于南侧,距离现今北海北门近百米的位置。如果萧墙位于南侧百米的位置,必然是在自然的堤岸上,那么东西两岸最狭窄处、连接两岸的道路及其上的金水河都要在这处堤坝上。难道海子与太液池之间的堤堰是移动的吗?让我们把眼光移向东边,看看从万宁桥下向东南流入东皇城根的玉河河道,如果萧墙在今北河沿的玉河南岸,一直向西就正对着这处以前的堤堰,看来还很有可能,元萧墙北墙在明皇墙北墙以南近百米的位置。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金水河最佳路径也应在此,厚载红门也在地安门以南近百米的位置。
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有地下的东不压桥和桥上的古代道路为证,沿着考古发现的东不压桥上的道路遗迹向西直线延伸,可以看到刚好通过现今的北海北门外侧位置。无论元代还是明代的皇墙北侧的东西大街应该不会修成故意弯曲的道路吧,这条路应该是东西方向的直线,向东沿着皇墙到达东皇城根和宽街一带,向西沿着西皇墙到达西皇城根即今厂桥、平安里一带。既然道路的位置不变,萧墙的位置就不可能另外在南边的水中。
元代诗文多记载,海子是非常贴近皇城北墙的。如张昱《辇下曲》:“阑马墙临海子边,红葵高柳碧参天。” 宋褧《海岸春行》:“越桥西下苑墙高,绿染垂杨绛染桃。”其中“苑墙”、“阑马墙”均指皇城城墙,靠近海子(积水潭),墙边密植各种树木花草。正如大都河道提举司所言:海子南岸东西道路“正当两城要冲”,指的就是连接东西两城且处于太液池和海子南北夹击的这一段狭窄的堤坝式道路,而且自元代以来没有改变过。至于“两城”并不是指“大城和皇城” [4],而是指“东、西两城”。
太液池北岸与什刹海南岸之间的“堤坝”其实一直在加宽,主要是因为道路在拓展,而且什刹海的水面比以往也缩小了很多。在道路需要加宽的历史趋势下,反而挖掘北海北岸使水面向北推进,压缩两岸之间的空间,几乎没有必要。还有,按地安门西大街两侧地势,金水河在现在大街位置是合理的。因为北边为厂桥高地,南边要绕过太液池北岸,考虑到金水河必须绕过北海北门西侧静心斋附近的高地,贴近萧墙的金水河也可证明萧墙不能过于靠南。
(待续,预计分五期)

[1]王锐英,元大都金水河故道及跨河跳槽考辨。
[2]王锐英,金中都和元大都之周桥与龙津桥相关地理信息辨识。
[3]侯仁之著,我从燕京大学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05,第116页。
[4]什刹海研究会《什刹海九记》编辑部编,什刹海九记,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05,第19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4:08 , Processed in 1.13952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