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剃头匠原来是官差!

2022-5-8 14:25|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李杨|来自: 旧京图说

摘要: 首都博物馆馆藏剃头挑子这是一张剃头挑子的图片,上了年纪的人看到后,一定能联想到剃头匠担着挑子游走于老北京街头巷尾的情景。剃头挑子从何而来?剃头有哪些讲究?今儿个,咱们就来说说。01剃头挑子是官办剃头挑子 ...


首都博物馆馆藏剃头挑子

这是一张剃头挑子的图片,上了年纪的人看到后,一定能联想到剃头匠担着挑子游走于老北京街头巷尾的情景。

剃头挑子从何而来?剃头有哪些讲究?今儿个,咱们就来说说。

01
剃头挑子是官办
 
剃头挑子的出现,最初源于清朝初年颁布的剃发令。

1644年4月22日,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前拜见多尔衮时以剃发表归顺之心。入关后,清政府本想下令国民一律剃发,但抵抗者众多,弘光帝朱由崧在南京又已称帝,尚不知南北何时统一。为了使征战 “南明”能够顺利进行,便下了一道暂缓剃发之令。

南北统一后,六月十五日,清廷下剃发令,“向来薙发之制,不即令划一,姑听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乎,若不统一,终属二心。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辨,决不轻贷”。(《清史编年·第一卷》)

为了使剃头令得以实施,清政府便在全国各地的街道等处设立了剃头棚儿,见留发之人,便强行为其剃发。

多尔衮就曾下令“包衣三旗”(即内务府三旗,原来上三旗的包衣奴才)组成的剃头匠在北京如正阳门、东四等各要地搭棚,为过路人强行剃发。

由此可知,剃头棚儿、剃头挑子原都是官办的,剃头匠原是官差。

1900年代,街边刮脸。

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对这种发式习惯了而不想再改变,再到后来人们便把剃发当成一种习俗继承了下来,如春节前要剃发等。
 
02

剃头的“家伙什儿”

剃头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剃头的家伙儿一挑子足矣;而且各有各的用处,各有各的来历。

挑子的一头——“前小红圆笼,中藏炭炉,坐水,锔上置盆,旁竖旗杆、刁斗”。

1920年代,胡同里剃头。

剃头挑子最下面是木制圆笼,底有腿,放在地上可支撑。圆笼并不是一般的木匠活,系罗圈铺所制。木制圆笼上面是盛有水的大铜盆,因圆笼内有炭炉(炭的燃烧时间较长),故水始终是温的。

从圆笼的一侧向上延伸出旗杆,杆上悬挂着用生土布做成的长条形带子状的鐾刀布(即磨刀布,把刀在布上面反复磨擦,使锋利),其象征着最初悬挂在竿头的剃发圣旨。

1921年,瑞典人喜仁龙拍摄的剃头匠。

刁斗旗杆标志着特权与威严,美国人康士丹在民国时期著录的《京都叫卖图》中有这样的记录:“‘杆’和‘斗’合称刁斗旗杆,你可以在四合院的门口和清政府一些重要的衙门所在地看到它,它标志着这些衙门能直接与皇帝通话,象征着特权。”

剃头挑子的扁担也是有讲究的。扁担靠近“热”的那一端的绳子盘绕的方法不同于另一端。如果将扁担竖起,这一端朝上,绳子盘绕的形状颇似剑柄,同样这也象征着特权。

剃头挑子

挑子的另一头 ——“后挑红柜,可坐,中匣藏梳、抿、篦、刀”。

“红柜”即红漆小凳,一是顾客坐的;二是存储用的。凳腿间有三个抽屉,似个小柜,下面两层抽屉放的是剃头的工具,如围布、木梳、掸刷、篦子、剃刀等。而最上面的一层是存钱用的,就像现在的“扑满”一样在凳的上面也有个小孔,将钱投入便自然落入了第一个抽屉。

虽说这剃头的挣得不多,但也有人惦记,相声大师郭全宝先生曾口述留下个相声素材《骗剃头挑》,说得就是两人合伙将剃头的家伙全骗了,先骗的就是这存钱的小凳。

1905年,北京街头的剃头挑子。一头是板凳与工具箱,一头是烧热水洗头用的火炉。

剃头挑子的响器——唤头,又名“梭子”。

齐如山先生曾对其考证:此物制法,与古乐之簧极相似。……但此器全国各地皆无,惟北京有之,则系由满洲传来无疑。盖宋以后,内地失其传,而传于满洲,则此二物,或有连带关系,以其形极似也。

具体到唤头的形态,它就像个带短棒的金属大镊子,通常长35厘米左右,连接一端稍宽,叉头呈尖形,两尖相对;另附一个铁棒拨杆,通常长15厘米左右。

1933年,剃头匠仍然拨打着唤头招揽生意。

剃头匠用此铁棒从这个“大镊子”中间由下至上快速抽出就会发出响声,并且传得很远,人们听到这声音,便知剃头匠来了。

打唤头也是有规矩的,一般是过庙不鸣(或改使用小木梆)敬神灵,过桥不鸣畏龙王,还有遇同行不鸣,也许是因为做生意也有个先来后到、相互照应吧。
 
03
顾客要给剃头匠“酒钱”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剃头匠的态度逐步改观,剃头的也逐渐形成了行业。

剃头的本属整容行,故这行的师傅除掌握梳头、打辫子、剃发、染发、刮脸、掏耳朵等技艺外,还有推拿、按摩、正骨等医术方面的专长。

如清代《北京民间风俗百图》中绘有一幅《剃头放睡图》就能充分的说明这点,图旁另有这样的描述:每日将头剃完,筋骨疼痛者,剃头的坐于高凳之上,其人躺在剃头(的)腿上,令其捶拿,其快活劲(儿)无比。

剃头放睡图,引自(清)佚名绘《北京民间风俗百图》。
 
剃头的师傅手艺不错,不过也有一项很有名的毛病——话多。

《燕市积弊》中也有描述“这行儿人姑无论手艺好歹,有一顶大的毛病,就是没活爱冲盹儿,有活话就多,只要一给人搭上那条手巾,立刻他也不困啦。听啵,南天北地,苦这们一说,甚么‘北边儿快来一只鸡’啦,‘鸡来了要吃蛆’啦,诸如此类,实在说不尽。你越忙着有事,他越慢条斯理儿的不忙,而且各种谣言,多由这们传染,……”

另外,这行的规矩中有一样可算是特色,就是顾客要给剃头师傅“酒钱”。清末待馀生《燕市积弊》注中是这样解释“酒钱”的:“‘山儿钱’:即酒钱。此处所说而今在剃头的正价之外还要给‘酒钱’,乃是说在正价之外还要给小费。”

《京华百二竹枝词》中也有“牟利各行有秘传,剃头铺子最新鲜。要他不惜工夫好,给了活钱又酒钱。”看来若不给这小费,指不定剃得有多疼呢。

04
年前剃头甚至被当成“盼头”

至于剃头挑子的生意嘛,在腊月头春节那几天最“旺”。

俗话说“二十四,扫房日”,这一天家家都大扫除,个人卫生更不容忽视,无论多穷的年前也得剃头洗澡,因为人们相信这样便可去掉一年的晦气,来年便可时来运转过上好日子,这正是老百姓单纯而朴实的愿望!

剃头匠正准备给小朋友剃头。

对于穷苦的老百姓,年前剃头甚至被当成“盼头”。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春节前,一个穷人的小孩儿和几个富人的孩子在一块儿玩,富人的孩子这个说过年妈妈给自己做什么好衣服,那个说爸爸给买什么好玩具,还有的说家里给准备什么好吃的。最后,穷人的孩子说:“过年俺爹说给俺剃个头。”

1933年,正阳门原瓮城内的空场上,一位洋车夫正在剃头。

剃头挑子是一件很不起眼的物件,但它作为民俗老物件见证了剃头整容行业的兴衰演变,见证了从起初非专业的“官剃”到专业化的剃头匠的转变,见证了由固定地点支起剃头棚儿强制剃发到游走于老北京的街头巷尾为百姓剃发的发展;同时,也形成了不少相关的民间习俗。

如春节期间不剃发、二月初二“龙抬头”才可剃发,清人的《帝京岁时纪胜》中也有:“二日为龙抬头日……士民又于是日栉剃,盖取龙抬头之意云。”;又如,五月俗称恶月,因此有诸多禁忌,其中之一就是不能剃头,所以又有“五月多不剃头,恐妨舅氏”的说法;再如,剃头行内部也有定期祭祀祖师的习俗,《燕市积弊》注中对此也有较详细的描述:“旧时各地理发业公会大多供奉罗祖为祖师,于农历七月十三日传为罗祖生日时举行祭祀并演戏敬神。”

剃头挑子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流行的,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所需的;如同其他民俗老物件一样,它记录了老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寄托着老百姓朴实而纯真的感情;曾经在展厅看到这样一幕:上了年纪的爷爷指着剃头挑子慢慢地给小孙子讲着“这是我小时候……”,这也许就是它作为民俗文物最好的价值体现——老百姓最真挚的情感传承。

文物作为文化遗产,不仅传承着人们的情感,同时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文化的光辉。
 
文 | 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 李杨(原文发表于2009.1《北京文博》,本文有删减 )
图 | 陶然野佬、韩立恒、李哲、徐家宁等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上一篇:牛年说牛下一篇:“帽子谈”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3-29 15:48 , Processed in 1.08749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