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说到七七事变。(此前链接:七七事变爆发前,日军是怎么从东北逼近北平的?)这期我们继续讲老北京都城的衰亡。 1937年,日寇占领北平不久,在1930年修缮的广渠门箭楼,还是被拆除了。不过,当时没有拆广渠门的城楼。 北京城的外城有七座城门,冲东开的就一个——广渠门。广渠门的规格与排场比内城的差,门楼略显低矮,四周回廊环绕,廊面也只有五间房宽窄。 广渠门小名叫“沙窝儿门”,这是京城百姓的叫法儿。 为什么这么叫?因为以前广渠门内外寺庙多,如隆安寺、安化寺、夕照寺、卧佛寺等。这些寺庙由于香火不盛,大多成为停放灵柩之所,十分清净。寺庙周围除了坟墓,就是河流冲积形成的沙地。 早些年,从事丧葬的人为“占地儿”,提前挖出来一些“沙窝子”(一种半成品棺材坑),等着苦主前来花钱买这个坑位埋棺材。因此,广渠门也就有了“沙窝门”的别称。 北京城有句老话:“沙窝门,里外空”。据说,旧时,站在广渠门城楼子上极目东望,没别的,一水儿“沙窝子”。 如今,在北京上岁数的老人,仍管广渠门叫沙窝门。他们还会用带有几分鄙夷的口气说一句:“现在的年轻人,只知道沙窝萝卜了!” 我们再来看看广渠门的老照片—— △1905年在广渠门为东北的位置拍摄的照片。照片上方是广渠门的瓮城和箭楼,下面是外国人的马队,看样不像是去打猎,可能是去抓人。 △1900年在广渠门外石桥东北角向西南方向拍摄的广渠门箭楼。照片下方是护城河,河畔是在附近住家的穷老百姓。当时的穷人家的小男孩在夏天基本是不穿衣服的。 △1900年在广渠门外从东向西拍摄的广渠门箭楼,可以看到箭楼北侧的楼檐已经塌了。 △这张照片拍摄于1903年,地点是广渠门外东南的位置,照片左上方是外城的城墙,右上方是广渠门城楼、箭楼和瓮城。照片上有几十个骑马的外国人,据说是要去打猎,不知道广渠门外哪里有适合打猎的地方。 △1910年左右在广渠门外边,护城河外边的东南的位置拍摄的照片,照片左侧是广渠门的瓮城和箭楼,右侧可以看到进出城门的石桥。 △1915年在广渠门外大街从东向西拍摄的照片。街道上有不少的拉土的马车,看样是在拓宽马路。 △瑞典人喜龙仁在1920年左右从东南向西北拍摄的广渠门的瓮城和箭楼,照片下方是护城河。 △喜龙仁在同一时期从东向西拍摄的广渠门的箭楼的城门洞。远处是广渠门城楼的城门洞。 △1921年,广渠门瓮城的里面和箭楼的背面。可以看到瓮城的面积非常小,里面的地面是铺了条石的。 △1930年广渠门的箭楼进行了修缮之后拍摄的照片,修的很好,遗憾的是没过几年就给拆了。 日寇占领北平后,北平城就成了日军继续向中国南方侵华的后方基地。他们打算长期奴役中国,所以从1939年起,日伪政权对北平城进行了详细的市政规划。 其中,在今天建国门外、广渠门外一带,规划了以工业为主的“东街市”。 当时,日寇以加强城内外的交通联系为名,在北京内城的东城墙上开凿了一个豁口,并且在豁口的外面修筑了一条土路。这个豁口被叫做“启明门”。实际上是为了日军的军事调动,进出城方便。 这个地方,就是建国门的前身。当时对于豁口里面的房屋并没有拆迁,城里原有的东裱褙胡同、水磨胡同等等都没有变化,而且附近的老百姓对日寇起的名称也并不买账,没人叫启明门,都叫它“豁子”。 城外的这条土路是建国门外大街的前身。这条道路当时往东通至西大望路,被叫做“东长安街”。 在建“东街市”的同时,日伪政府还在北京内城外的西郊筹建用于商业和住宅的“西街市”。 日伪政府以沟通西街市区与城内的交通为名,在闹市口南口往西的邱祖胡同与卧佛寺街,两条胡同西口之间的内城西城墙上,也拆了一个豁口。 因豁口靠近长安街而叫“长安门”,没有门洞与门扇。在城外护城河上,还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桥,称“长安大桥”。当时城里也没拆迁房屋,还是原来的小胡同。 △1940年,日寇雇中国的劳工在内城西城墙上拆豁子,也就是建长安门。 △这是同一时期拍摄的拆城墙的照片。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北平光复。 当时特别流行复兴、建国的口号,就是国家复兴、建设国家的意思。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之下,1945年11月9日,北平市政府决定把长安门改名复兴门,把启明门改为建国门。 不过,建国门外的那条路没有改名,还是叫做“东长安街”。 1946年11月,何思源接任北平市长之后,“修建城防工程共十三处”,其中包括在复兴门豁口处建了一座10米宽的拱券门洞,并加装了铁门。 为什么要在复兴门豁口处建门洞并加装铁门呢? 因为从明清一直到民国,北京城为了安全,每天晚上都要关城门,早上再打开。虽然在上世纪20年代、30年代,拆除了东直门、阜成门、广渠门、宣武门、左安门的箭楼,但是并不影响每天在城楼下面开关城门。德胜门的城楼拆除了,但是城楼下面的城台和城门洞并没有拆,仍然坚持每天开关。 可是,日寇扒开的启明门、长安门这两个豁口,没有城门,日寇安排伪军在夜间站岗放哨。 何思源之所以在复兴门处建门洞装铁门,仍然是为了北京城的安全,每天晚上好关城门。当时他也考虑给建国门建门洞、装铁门来着,只不过由于资金不足,没能做到。 △1950年代初期,在建国门豁子的南侧从西往东拍摄的照片。照片的下方是内城城墙下面的环城铁路,铁路外侧是护城河,可以看到护城河上有一座木桥,就是进出建国门豁子必走的木桥,桥的东方是一条土道,就是日本人建的东长安街。 △1957年,在建国门里从西北向东南拍摄的照片。当时已经修建了从建国门里到建国门外的马路,但是照片的左侧仍然可以看到内城的城墙,看出豁子的模样。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城外从西往东拍摄的复兴门。 △这是冯文冈在同一时期,在城墙上,从南往北拍摄的复兴门。又过了两年,在1956年政府就把这个城门洞给拆了。 △1954年冯文冈在城里从东往西拍摄的复兴门。 △1950年的一张北京地图。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24 , Processed in 1.105256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