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 年,一个穿着老虎服的北京小男孩。西德尼·甘博摄 2022年是虎年,新春拜年时,您可能也收到了“虎虎生威”“生龙活虎”这样的虎年专属吉祥话。虎是“百兽之王”,历来被看做是勇气、威武的象征。今天,我们就为您盘点一下老北京文化中出现的“虎”。 小孩足蹬老虎鞋。 中国古代把星空划分成“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所谓的“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即“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古人认为,四个神兽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拱卫着天庭。据说,当年元世祖忽必烈委托刘秉忠规划设计元大都时,刘秉忠就特意在元大都安排了“四象”守护都城。这也就是“龙虎护都城”的由来。 端午习俗不但有吃粽子,小姑娘还要戴老虎绒花。 刘秉忠在修建元大都崇仁门(大致位于今东直门)时,在崇仁门里建了一座宏大的青龙庙,供奉东方之神青龙;在建和义门(大致位于今西直门)时,在和义门里建了一座白虎庙,供奉西方之神白虎。 老北京称造型凶猛的面具为“虎脸子”。图为民国时期的一个“虎脸子摊”。 青龙庙早已无存,可考证的是今天在东直门附近还有一条青龙胡同。白虎庙建成后,在庙墙西边有一条胡同,名叫扒儿胡同。“扒儿”在蒙语中是老虎的意思。这条胡同的名称记录了元朝蒙古大军初来北京时,蒙古语言和北京当地的语言融合的一个过程。 明代,白虎庙被改成了一座尼姑庵,名为翠峰庵。翠峰庵是一座皇家寺院,皇家女眷经常到这里烧香拜佛。直到民国年间,翠峰庵里还居住着许多尼姑。上世纪30年代,德国摄影师海达·莫理循曾拍摄过不少翠峰庵的照片。 翠峰庵的尼姑在大殿前 早年间,翠峰庵门外有一座一米多高、汉白玉雕刻的老虎,经常有孩子在石老虎上爬上爬下,还留下“石虎瞅石虎石,骑虎直奔火药局”的童谣。 直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石老虎渐渐不知所踪。白虎庙虽然没有了,但周边陆续产生了好几条与之有关的胡同,如南扒儿胡同、北扒儿胡同、中扒儿胡同、大扒儿胡同。清末民初,这几条胡同的“扒儿”都改成了大安。今天西直门内仍可以看到中大安胡同的路牌。上世纪90年代,西直门建立交桥时,翠峰庵所在地建起了成铭大厦和消防局大楼。 老虎历来都被看做阳兽,有阳刚之美,因此老北京文化中,老虎也被赋予避邪趋吉,守护孩子健康成长的寓意。早年间,家长们都喜欢给孩子戴老虎帽、穿老虎鞋,保佑儿童平安健康成长。 端午节,北京人有戴艾虎辟邪的习俗。 图为一个戴着艾草虎的小女孩。 端午节天气转热,蛇虫繁殖旺盛,瘟疫开始流行,因此中国自古就有在端午节驱毒避恶的习俗。北京人过端午节,有头戴艾虎辟邪的习俗。艾虎,或用艾草编成,或剪彩为虎粘上艾叶。这一天还要给小孩戴老虎帽,穿老虎衣,着老虎鞋,项上挂布制虎形香袋。中午饮雄黄酒时,还要在小儿额头用雄黄画“王”字。这些习俗都意在借虎辟邪,消灾增福。 北京地区现存的石雕老虎则多出现在墓地的神道两旁,作为神兽老虎还能守护逝者亡灵。 位于五塔寺附近王熙墓神道上的石虎。 总之,老虎历来被看做阳刚、雄健的动物,既可以镇祟辟邪、护佑社稷安宁,也能守护儿童、求得吉祥。 图 |韩立恒、高一丁、美国杜克大学图书馆 文 | 赵振华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31 , Processed in 1.116703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