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浅水蛙声入夏来

2022-5-13 09:13|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杨昌平|来自: 北京晚报

摘要: 立夏四月节(节选) 唐元稹蚯蚓谁教出,王菰自合生。帘蚕呈茧样,林鸟哺雏声。  立夏  蝼蝈鸣 蚯蚓出 王瓜生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 ...
立夏四月节(节选) 唐元稹

蚯蚓谁教出,王菰自合生。

帘蚕呈茧样,林鸟哺雏声。

  立夏

  蝼蝈鸣 蚯蚓出 王瓜生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立夏起,日照增加,气温升高,雨水增多,植物进入旺季生长的重要阶段。

  立夏意味着夏天的开始,人们在这一天要举行迎夏、喝立夏粥、斗蛋、称人等活动,以寄托对万物茁壮成长的美好愿望。

  立夏古诗词

  立夏

  (宋)陆游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

  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①北海公园快雪堂②丰台石榴庄公园等

北京民俗博物馆(东岳庙内)

  却是石榴知立夏

  “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古代有“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它与小寒至谷雨的八个节气紧密相关。花信风以梅花最先,楝花最后。经过二十四番花信风之后,以立夏为起点的夏季便来临了。

  “荼蘼不争春,寂寞开最晚。”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湖北黄州时所赋之诗,表达出诗人宁静致远的心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古代有不少文人钟爱荼蘼,并认为荼蘼是春暮之时的代表花种。除苏轼外,宋代诗人王淇也说:“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宋代文人管鉴则在《立夏日观荼蘼》中写下词句:“一年春事到荼蘼。何处更花开……”

  其实,楝花是二十四番花信风的最后一个,也是春夏之交的盛开之花。宋代诗人丘葵有《初夏》诗云:“一信楝花风,一年春事空。池荷还揭揭,樱笋又匆匆。空叹时光换,谁知造化工。尽将枝上色,并作石榴红。”楝花开在谷雨之后,花期在春尽夏来之时,楝花谢尽,花信风止,便是绿肥红瘦的夏天了。

  楝树高大,枝叶广袤,所以远看楝树最美。除了楝花,丘葵之诗还提到了石榴花。立夏时节,石榴花开。宋朝杨万里诗曰《初夏即事十二解》:“从教节序暗相催,历日尘生懒看来。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石榴花有大红、白色、桃红等多种颜色,火红色的居多,“五月满眼皆是绿,唯有榴花红似火”。

  北京人很爱石榴,老北京四合院里多种石榴树,有“天篷鱼缸石榴树”之说。清富察敦崇所著《燕京岁时记》载:“京师五月榴花正开,鲜明照眼。凡居人等往往与夹竹桃罗列中庭,以为清玩。榴竹之间必以鱼缸配之,朱鱼数头游泳其中。几乎家家如此……”观赏石榴花,可到北海公园的快雪堂、丰台的石榴庄公园。快雪堂原是松坡图书馆,在这里除了可以一览石榴的花红似火,还可以寻思梁思成和林徽因、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爱情故事。当然,快雪堂最珍贵的是游廊两侧的石刻,共有晋代至元代20位书法家的墨迹石刻,其中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最为著名。

  除了花的娇艳,立夏还有“三候”之说。北京民俗博物馆馆员沈艺介绍说:“立夏有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进入夏季,蝼蝈(一说是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翻松田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

  “立夏三候”之说出自《礼记·月令》,曰:“孟夏之月……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逸周书·时讯解》也称:“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立夏三候”中的“蝼蝈”是什么?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东汉大儒郑玄在《礼记·月令》上写下批注:“蝼蝈,蛙也。”清朝学者朱右曾著有《逸周书集训校释》,他在校释中提到:“蝼蝈,蛙之属。蛙鸣始于二月,立夏而鸣者,其形较小,其色褐黑,好聚浅水而鸣。”

  元代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把蝼蝈称为蝼蛄,能在土内钻洞,一般于夜间活动。蝼蛄通常栖息于地下,爱吃新播的种子,还喜欢咬农作物的根茎,使农作物幼根与土壤分离,对幼苗的伤害非常大,因失水而枯死,危害谷物、蔬菜和树苗。而青蛙则不然,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当气温升高,各种飞虫快速繁殖起来时,休眠一冬的青蛙自然不会闲着,这个“捕虫能手”会帮人类消灭害虫。立夏后,在田野里、池塘边,经常能听到青蛙的鸣叫声。笔者在红领巾公园沿栈道行走时,水中有野鸭畅游,树上传来灰椋鸟“叽叽啾啾”的叫声,湖畔蛙声此起彼伏。循着蛙鸣声找去,只见在湖边草丛中,有一只北京常见的黑斑侧褶蛙。

  蚯蚓也是人类的朋友。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疏松的泥土里,并给土壤“舒筋通络”。进入夏季,不管是在小区里,还是在公园中,抑或是野外,经常能看到从土里钻出来的蚯蚓,记得教导小朋友,不要伤害这种生态系统的“工程师”。

  风调雨顺“立夏粥”

  天坛公园的二月蓝花海出了名的美,二月蓝开着一朵朵紫色小花,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紫色的海,颇为壮观。不成想,立夏之时,记者从北清路向北顺着温阳路前行时,在路西侧的海淀区苏家坨镇西小营村边,也看到了紫色的二月蓝花海。

  前去西小营村,是想一探“立夏粥”之究竟。腊八节要喝腊八粥,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儿。但立夏节气喝“立夏粥”的习俗,笔者却是查阅相关资料时才了解。原来,海淀区苏家坨地区“食粥度立夏”的习俗传承已久。而且在2009年,苏家坨镇的“立夏粥”还被列为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往年的“立夏粥”活动都是在西小营村举办,因此笔者直奔西小营。

  在村边偶遇二月蓝花海是意外的收获,和当地村民聊天后得知,二月蓝的花期长,能从二月开到五月。苏家坨地区的二月蓝花海有好几处,除了西小营村外,柳林村有一片超过2000亩。湛蓝的天空,明媚的阳光,葱绿的树林中,姹紫的花海一望无际,真是一处世外桃源。

  走进西小营村委会旧址大院,也就是如今的街心公园,西墙上每隔几米就有一处烟熏火燎的痕迹,共有十几处。墙上的这些痕迹,就是往年熬立夏粥时,用柴火烧锅留下来的。院里有处凉亭,年已80高龄的刘志宏老人和79岁的李永新老人在亭中闲坐。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小营人,他们自打记事起,每年都要喝立夏粥。刘志宏指着西墙上柴火留下的痕迹说:“那是以前立夏这天烧火熬粥留下来的,后来觉得烧柴火不环保,就改用电饭锅了。这两年有疫情,不允许聚集,就没举办迎夏习俗活动,要不可热闹了。”

  据史料记载,苏家坨熬立夏粥的习俗是从明末清初开始的。刘志宏回忆说,他小时候听老人讲,以前农田种粮产量低,每年快到夏季时,有些人家就青黄不接,存粮无几。于是,村里有德高望重之人就在立夏这天,张罗大家,每家每户出点粮食,小米、豆子、瓜子、核桃、花生……根据各家情况,有啥出啥,没有也成。熬粥之时,村里按街口分好几处,每户人家都拿碗往锅里添点粮食。正因为对原材料没有特别的讲究,所以也叫“五谷杂粮粥”,寓意风调雨顺,祈福今年有个好收成。

  刘志宏关于立夏粥来历的介绍符合古代农村的实际生活。立夏时节,苦菜生长旺盛,就成为百姓青黄不接之际充饥果腹的美食。除了苦菜,还有榆钱、槐花、苜蓿、荠菜花……在农家手里,这些野菜可以包包子,也可以做窝窝头,或者蒸熟了吃。所以立夏前后,野菜就是农家既调节伙食品种,又节省粮食的不二选择。因此,对农民来说,“立夏苦菜秀”有特殊的含义。

  在李德广的印象里,小时候到了立夏这天,村里的老太太们还要用红布缝制一些小口袋,往里边装上五谷杂粮,再用红丝线串起来,或者挂在小孩子们的脖子上,或者斜着缝在肩上,取意吉祥辟邪。

  自从2009年评上非遗项目后,苏家坨地区“食粥度立夏”的活动影响越来越大。西小营村副书记李永新介绍说,疫情之前,西小营村每年都在街心公园举办“食粥度立夏”活动。由德高望重的老人负责组织,大家分工合作,到各家各户去敛米,并熬煮成粥。全村的男女老少全都拿碗来自取,就连路过的游客都可参与进来,一同喝粥。除了保留喝立夏粥的传统项目外,还有其他地区传来的迎夏习俗,包括斗蛋、称人、戴疰(zhù)夏袋等项目。而且还有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俗节目演出、剪纸、书画等项目展示,营造出苏家坨镇立夏文化的浓郁氛围。

海淀区苏家坨镇西小营村

  东岳古庙复旧仪

  在古代,立夏是一个重要的日子,皇帝要专门举行“迎夏”的祭祀礼。《后汉书》记载:“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车旗服饰皆赤。歌《朱明》,八佾舞《云翘》之舞。”八佾舞是古代规格最高的祭祀舞蹈,是古代天子用的一种乐舞。此处记载的是东汉第二位皇帝——汉明帝即位后,“迎气于五郊”,分别在都城的东南西北郊以及中兆举行祭祀活动。立春时,迎春于东郊,穿青衣,祭青帝句芒;立夏时,迎夏于南郊,着赤服,祭赤帝祝融;先立秋十八日,迎黄灵于中兆,穿黄衣,祭黄帝后土;立秋时,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立冬时,迎冬于北郊,着黑服,祭黑帝玄冥。

  立夏之日,北京哪个地方能看到迎夏仪式?自然是位于东岳庙内的北京民俗博物馆了。北京民俗博物馆的建馆宗旨,就是要建设一个北京民俗的研究中心、展示中心和活动中心。去年的立夏时节,该博物馆就举办了立夏节气的民俗活动演出,其中就包括皇帝迎夏、立夏粥、斗蛋、称人等多个习俗活动。同时,该馆还举办了和二十四节气有关的文物展出,比如称人的旧秤等。

  北京民俗博物馆的馆员沈艺向笔者介绍了立夏节气的一些民俗,比如“见三新”。沈艺说:“各地习俗不一样,有些地方的立夏习俗里有‘见三新’,就是吃些这个时节长出来的鲜嫩瓜果,如典型的三新有:樱桃、蚕豆和竹笋。或者因地制宜,吃些当地出产的特色物产。除了吃,还有玩,甚至还是连吃带玩,那便是立夏节气的游戏:斗蛋。”

  去年的立夏民俗演出也展示了“斗蛋”游戏。斗蛋是小孩子们玩的游戏,要用熟鸡蛋,一般是用白水带壳煮的囫囵蛋(蛋壳不能破损),经冷水浸过,然后装在用彩色丝线或绒线编成的网兜里,让孩子们挂在脖子上。斗蛋的规则挺简单,说白了就是比谁的蛋壳硬。大家各自手持鸡蛋,尖者为头,圆处为尾,蛋头撞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破了壳的为输,然后把蛋吃掉。至于为什么要斗蛋,民间的说法是“立夏胸挂蛋,小人疰夏难”。

  立夏之日,吃罢午饭,还有“称人”的习俗。海淀区苏家坨镇每年立夏之时也“称人”。据苏家坨镇西小营村的刘志宏老人回忆,小时候到了立夏节气,大人有时候拿一杆大秤,在喝立夏粥那儿,让小孩子直接用手拽住秤钩称体重,有时候要称大人,就用秤钩挂个凳子,大家轮流坐在凳子上称。

  沈艺介绍说,古代称人时,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要讲吉利话。称老人要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称姑娘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称小孩则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对于称人的民俗,清代诗人蔡云诗曰:“风开绣阁扬罗衣,认是秋千戏却非。为挂量才上官秤,评量燕瘦与环肥。”

  二十四节气都有其独特之处,立夏也不例外。它是一个万物欣欣向荣的节气,一个给农民带来无限希望的节气。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1 13:47 , Processed in 1.10283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