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轴古建趣闻多

2022-5-19 13:00|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沙敏|来自: 北京晚报

摘要:   自元、明、清以来,北京中轴线上先后有过数十座古建筑,其中有一些古建筑消失了,永定门、地安门雁翅楼后来得以复建,景山寿皇殿等古建筑重新开放。中轴线上的古建筑趣事很多,笔者通过查档、实地探访,从中撷取 ...
  自元、明、清以来,北京中轴线上先后有过数十座古建筑,其中有一些古建筑消失了,永定门、地安门雁翅楼后来得以复建,景山寿皇殿等古建筑重新开放。中轴线上的古建筑趣事很多,笔者通过查档、实地探访,从中撷取一些有趣的内容,以飨读者。


《雍正帝祭先农坛图》供图:北京古建博物馆

天坛古树 供图:新华社

燕墩 摄影:沙敏

  燕墩辈分儿最大

  清代《日下旧闻考》有记载,“燕墩在永定门外半里许,官道西。”燕墩是一座下广上窄的墩台,台底各边长14.87米,台面长13.9米,台底至台面高约9米。台顶正中是一座正方形石坛,坛上立方石碑一座,高约8米。碑下部为束腰须弥座,台座四周各雕花纹五层,分别为云、龙、菩提珠、菩提叶等图案,束腰部分用高浮雕持法精雕出24尊水神像,均袒胸裸足趺坐于海水之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充分显示出古代工匠精湛的雕刻技艺。

  碑上部覆盖四角攒尖顶方形碑盖,四脊各雕一龙,龙身作波曲奔腾状,龙昂首上扬,似欲飞奔夺宝顶。碑体南、北面分别镌刻乾隆十八年(1753年)用汉、满文字对照的《御制皇都篇》和《御制帝都篇》,碑文皆出自乾隆手笔。燕墩碑文是记述北京幽燕之地的徽记,堪称北京的史记篇。

  《御制帝都篇》中,乾隆写道:“天下宜都者四,其余偏隘无足称……惟此冀方曰天府,唐虞建极信可征。右拥太行左沧海,南襟河济北居庸。会通带内辽海外,云帆可转东吴粳……”西周镐京、东周洛邑(今洛阳)、汉唐长安(今西安)和明清北京均宜都,比起前三处,北京西靠太行山,东临渤海,南连黄河和济水,北有居庸关天险,乾隆认为是最适宜作为都城的。乾隆在碑文中阐述了“然在德不在险,则又巩金瓯之要道也”,是在谈治理国家要以德服人的理论。

  燕墩虽小,辈分儿却大。可别小看了当年这不起眼的建筑,它承载的北京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有一首清代杨静山留下的《燕墩》竹枝词:“沙路迢迢古迹存,石幢卓立号燕墩;大都旧事谁能说?正对当年丽正门。”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一是燕墩的年代是建元大都时就留下的,建的早,辈分儿就大;二是燕墩的位置正好对着当年的丽正门。燕墩在永定门外西南角约300米处,而丽正门的位置大约为今天正阳门的位置。

  实际上,永定门与鼓楼之间的中轴线并不是南北垂直,而是偏西了200多米。这是为什么呢?这个谜团,被今天的学者解开了。

  据报载,上世纪50年代的一次施工中,在中轴线上的正阳门下,挖出一只石马。后来,在拆除地安门的过程中,又挖出一只石鼠。马和鼠看似两个生肖动物,实则不简单,它代表了中轴线上的天干地支,子鼠和午马。这条中轴线,先人修建时,就赋予它子午线的名称。

  经研究者实测,地安门向西偏离永定门200多米,钟楼向西偏离子午线近300米。有人认为,元代在设计大都城的中轴线时,特意将中轴线直指元上都,因此出现了西斜2度多的夹角。不过,这一说法也有人反对,因为现在的中轴线建筑是明代所建,不会特意指向上都方向。

  燕墩为何建立于北京东南处?据文献记载,元、明两代北京有五镇之说,南方之镇即为燕墩。因南方在“五行”中属火,故堆烽火台以应之。燕墩在元、明时期叫“烟墩”,刘秉忠在元大都的建设中,运用道家理论,在东、西、南、北、中各设镇物保大都平安。东有神木厂的金丝楠木镇木,西有大觉寺的大钟镇金,南有永定门外燕墩镇火,北有昆明湖铜牛镇水,中间则是当时北京城内的最高点景山镇土。

  天坛古树年轮早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制国家。从“周礼”开始,各朝代的祭祀更成为一国之本,一直延续了三千年。《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将祭祀与战争并列为国家头等大事。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遵循礼制,与紫禁城同时建成了天坛。皇帝既然自称是天子,“老天”的居所自然要大过“天子”,因此天坛的占地面积273万平方米,比故宫的72万平方米要大近4倍。天坛的主体建筑都以深蓝琉璃瓦敷顶,每年冬至,也就是一年中阳气始兴的时候,皇帝要到具服台,换蓝袍登上祈年殿南边的“圜丘坛”,举行祭天大典。

  去过天坛的游客,都会感慨两点,一是面积之广,二是古树之多。在原崇文区和东城区合区之前,天坛的面积占到整个崇文区的四分之一,由此可见,天坛的面积有多大。天坛的古树多,现有3500余株古松柏和古槐树,最老的800多岁,树龄3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有1150株。著名的天坛古柏有九龙柏、问天柏、迎客柏、莲花柏和槐抱柏等。这些古树不但是珍贵的活文物,而且是天坛沧桑历史的见证。

  “名园易建,古木难求”,失去便不可复得。天坛的古树被誉为活的文物,长在地上的盆景。这些古树上印着年轮的印记。仔细观察特有趣,有的树瘤像个小猴子,有的像仙鹤,总之能开发你无穷的想象力!

  从明永乐年间初建天坛时,即种植松柏,以后历代陆续补植,至清朝中叶形成颇具规模的天坛古树群落。大量的古松柏分布于圜丘、祈年殿等祭祀建筑周围,苍翠的古树与古老的建筑、茵茵的绿草共同构成了天坛庄重肃穆、静谧深远的环境氛围。

  历史上,天坛树木数目就不少。据道光十一年清查,坛域内共有近14000株大树,后来连年补植。查民国初年的档案,《天坛林场各种树株高度树龄》记载,天坛林场“第一区种植有插松2256株,六尺上下,八年树龄;侧柏3967株,八尺上下,九年树龄;第二区侧柏1768株,四尺上下,树龄4年……”粗略一算,仅天坛林场当年的六个区植树的品种就有松树、侧柏、中国槐、核桃、黄金、瓜子茶、子树槐、椿树、杨槐、榆树、元宝枫、青皮、桑树等13种共计22205株树。到了1917年,天坛的古树仅剩下了不到9000棵了。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寇侵华,毁坏天坛古迹和古树,竟然在神乐署内建成在华第二个细菌战基地和人体试验室,犯下丧尽天良的滔天罪行。

  1948年,天坛的古树再次遭受了一次毁灭性的破坏。当时,国民党军队在天坛南外坛墙修建机场,大量的古树被毁。时任宛平县长的王冷斋叹曰:“苍松翠柏势凌云,谁料今朝付斧斤。古木千年遭厄运,比邻父老泪纷纷。”

  新中国成立后,天坛的古树得到保护,百年古树恢复了生机,郁郁葱葱的古柏树林与精美古建筑群交相辉映,浑然一体。

  皇帝耕田牛逃逸

  祭祀先农和亲耕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周朝。明清两朝,每年仲春亥日(24节气惊蛰前后),皇帝率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并亲耕(称为藉田礼)。在先农神坛祭拜过先农神后,到俱服殿更换亲耕礼服,随后到亲耕田举行亲耕礼。亲耕礼毕后,皇帝在观耕台观看王公大臣耕作。有一幅清朝时的《雍正帝祭先农坛图》长卷,描绘出雍正皇帝祭祀农神的活动。该图共分上、下两卷,上卷现存故宫博物院,而下卷收藏于法国巴黎的吉美博物馆。

  《雍正帝祭先农坛图》上卷描绘的是雍正到神坛举行拜神仪式。由几十名侍卫环列成半圆形,簇拥着身着石青色祭服的雍正皇帝,在官员引导下,沿着甬道走向祭祀先神台,经迎神、初献、亚献、终献、供奉福胙、送神、望瘗等一系列仪式后,再行更衣、休息,然后才在先农坛东南的观耕台前举行藉耕典礼。下卷描绘的是藉耕仪式。身着黄袍的雍正皇帝,要在“一亩三分地”前,面向南站立,右手扶持农具,左手执鞭,前有一老者牵牛,旁有两名农夫扶犁,后边顺天府丞手捧装种子的青箱,户部侍郎负责播种。皇帝要往返三个来回,“三推三返”的亲耕礼就完成了。一时间,鼓乐齐鸣,禾词歌起,教坊司乐工唱36禾词:“光华日月开青阳。房星晨正呈农祥。帝念民依重耕桑。肇新千耤考典章……”

  据《清史稿》记载:“雍正二年二月癸亥,上耕耤田,三推毕,复加一推。”“十三年,三月丁巳,上亲耕耤田。”雍正皇帝在位13年,有11年到先农坛亲耕。

  皇帝亲耕,也有发生意外的时候。嘉庆二十年(1815年)三月初一,嘉庆帝来到先农坛亲耕,但顺天府所备耕牛不听使唤,居然挣脱逃走。更换耕牛之后,仍不驯服。结果御前侍卫十余人勉强驱驾,耕了三个来回。嘉庆帝虽然完成礼仪,但仍很恼火,便走上观耕台,命睿亲王等人各耕五来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右侍郎等人各耕九个来回。结果王公大臣们所用的耕牛恰巧也都不驯服,甚至有的耕牛到处逃跑,实在是太不严肃了。气恼之余,嘉庆帝下旨:“耕耤为劭农大典,顺天府供备牛只,平时不勤加演习,玩忽从事……所有此次一切例赏,概行停给。”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上一篇:首夏清和 芳草未歇下一篇:潮白河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59 , Processed in 1.079618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