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modern architecture)与现代主义建筑(modernist architecture)是两个不同,但经常被混淆的概念。我们在前三章所谈到的这些建筑,在风格、材料、设计思路上有着巨大的区别,但是它们毫无疑问都可以被称为现代建筑(根据中国的历史分期法也可称为近代建筑),因为它们都是在二十世纪建成的,且在各个方面(主要是建筑结构上)和之前的建筑(无论是明清建筑还是西方古典建筑)都有相当大的不同。 现代主义建筑则是一个更加狭义的概念。我们可以以三个原则来定义它:反对装饰(reject ornament),极简化(minimalism),形式追随功能(form should follow the function)。除此之外,一些常见的定义还有:大量使用新材料(钢铁、玻璃、混凝土),左翼倾向(建筑服务劳工大众),等等。这样,狭义的现代主义往往也被称为国际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即1920-50年代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的风格。 “包豪斯”这个国内媒体往往滥用使用的名词可能比较接近大家对这种风格的想象。 本期要介绍的就是1920-40年代现代主义在国内的影响。本期不会提及东北地区及关内的日本租界,因为日占区的现代主义建筑(尽管留存数量巨大且设计水平颇高)基本全部由日本建筑师设计,他们与民国时期在华执业的建筑师群体间的交流借鉴非常少,因此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路线。 很难说现代主义是谁先引进到国内的。丰子恺在他1928年出版的《西洋美术史》里已经对当时欧洲的现代主义潮流做了介绍,而在租界的外国建筑师群体里,这一风格的传播甚至可能更早于此。 1930年代初,中国建筑界已经发明了“国际式建筑”这种称呼来指代现代主义建筑,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建筑师开始受其影响。尽管30年代正是装饰艺术风的盛行期,这两种风格并没有产生任何矛盾:相反地,由于当时的建筑业客户主要是资本雄厚的地产公司和财大气粗的政府部门,建筑师并没有强烈的通过减少装饰来降低造价的需求。现代主义更多地被视作一种“摩登”的新潮流,能够灵活地与其他风格结合来满足客户的审美需求。因此,在上海和天津的3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往往或多或少地带有装饰艺术风的影响。 上海,伊丽莎白公寓,1930年。临街的立面有较强的装饰艺术风格,其他的三个面则完全是简约现代风。 大光明电影院,1933年,邬达克设计。这座著名的电影院内部装潢完全是装饰艺术风格,但是外立面已经变成了素白墙面,只用水泥板砌出竖向和横向的线条。 图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0308914 淮海公寓,1935年,赉安洋行设计。30年代中期大部分的公寓建筑都过渡到了国际风格,有时可能还会有一些装饰艺术的残余元素出现。 图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0323721 新永安大楼,1936年,哈沙德洋行设计。基本摒弃了折衷主义和装饰艺术的元素,外形简约,和旁边的几座折衷主义尖塔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它是南京路上的最高建筑,曾经被上海电视台当信号发射塔使用,现在回归了商场功能。 图源:https://www.virtualshanghai.net/ 中行别业,1923-46年陆续建成,是中国银行的职工宿舍。弄堂里还配套了小学、理发店、早点铺等设施,非常像建国后建造的工人新村。这种一排一排的、三四层高的、白色水泥墙面的楼房和现在典型的“老破小”小区颇为相似,只不过年代久远很多。 吴同文住宅,1937年,邬达克设计。著名的“绿房子”,上海最高端的花园洋房,现在有时会举办一些展览。转角处有凸出的圆形观景平台,设置了巨大的落地窗,此外还有层层叠叠的露台和室外楼梯。 图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47996545 图片 法国邮船公司大楼,1939年,米吕蒂设计。外滩上唯一一座现代主义建筑,拥有非常简洁而对称的外观,和南侧的近年新建的建筑倒是协调得很好。 图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7637081 除了上海,还有天津: 利华大楼,1938年,保罗·穆乐设计。绝大部分人都不会想到这是一座八十多年前建成的建筑,有着弧形阳台和大片落地窗,品质在今天也不逊色。 图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2518706 徐树强故居,1940年。和吴同文住宅一样属于非常现代主义的建筑,转角处也是大量开窗,采光和观景效果很好。 图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2467764 相较于上文提到的这些商业与住宅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如学校、医院、车站、机场、市场)面积更大,对采光、通风和宽大的室内空间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是现代主义优先实践的领域。比较可惜的是,为了适应不断增长的需求,公共建筑经常被拆毁与改建,所以这一时期的例子的保存状况往往并不太好。 广州,大南路平民宫,1931年,林克明设计。陈济棠治下的广州是民国时期中国唯一一个认真地进行了社会救济和平民住宅建设的城市,本建筑就是一个收容无家可归者的收容所。本建筑很有岭南地区的特点,一楼有凉廊以遮蔽阳光。现仍存,但是被严重改造破坏。 图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72261488 上海,北苏州路中国银行办事处与堆栈,1931年,陆谦受设计。外观非常简洁,看起来像是现代的办公楼,但其实当年是用作仓库。 https://m.qi18.com/jingdian/105/shanghaizhongguoyinxingbanshisuojiduizhanjiuzhidianhltq/ 图片 上海,虹桥疗养院,1934年,奚福泉设计。早期的现代主义建筑与肺结核防治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当时人们认为导致肺结核的原因是空气污浊和日照不足,因此作为改善公众健康的重要一环,欧美国家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修建了许多疗养院来为病人提供空气清新、日照充足的休养环境,其中包括很多著名的现代主义作品,比如Jan Duiker的Zonnestraal Sanatorium和Alvar Aalto的Paimio Sanatorium。奚福泉建筑师也显然是受到欧洲同行们的启发,设计出了像轮船上层建筑一样逐层后退的结构,来给每间病房留出享受阳光和清新空气的露台。可惜疗养院已被拆除,只有两栋附属的小别墅幸存,在伊犁路地铁站附近,古北SOHO斜对面。 图源:https://wemp.app/posts/ec3fd6b3-9555-48e1-8553-0b19bf7e904e 上海,广慈医院扩建工程,1934-36年,赉安洋行设计。新建的几座大楼都有外走廊,立面素白,有着明显的横向线条,完全不同于装饰艺术风格。现在仍然为瑞金医院使用,保存完好。 图源:https://www.virtualshanghai.net/ 图源:https://www.virtualshanghai.net/ 上海,左为公共租界中央捕房,右为公共租界成都路捕房,均建于1933年。公共租界于三十年代兴建的公共建筑如警察局(捕房)、消防局都采用了现代主义风格。中央捕房紧邻公共租界工部局,庭院内为停放警车设置了双层停车场,现在是上海市公安局的办公楼;成都路捕房因建设南北高架路被拆除,但附属的警员宿舍仍存(今成都北路337号新成大厦)。 图源:https://www.virtualshanghai.net/ 上海,四马路(福州路)菜市场,1930年。大型室内菜市场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大城市标配,比如巴黎大堂(Les Halles,曾经世界最大的玻璃穹顶结构之一,1971年拆除)和布达佩斯中央市场(Nagycsarnok,现仍存,是网红景点)。这类建筑一般都有宽阔的玻璃带状窗和天窗以保证充足的采光和换气。由于受到超市和便利店等新兴业态的冲击,这类市场今天已经很少了。 图源:中国近代建筑史第二卷 ISBN 979-7-112-19343-1 上海,公共租界杨树浦捕房警员宿舍,现名隆昌公寓,建于1930年。解放后被改造为居民楼并塞进了过多的居民,一间宿舍要分给两家、甚至四家一起使用,导致居住环境大大下降,现在是著名的上海版九龙城寨。 图源:https://kuaibao.qq.com/s/20200206AZP7VG00?refer=spider 北平,北京大学第一院扩建工程,包括女生宿舍、地质学馆、新图书馆等,1934-35年,梁思成设计。梁思成设计的建筑其实很少(大部分网上传言的梁思成设计的,比如哈工程校园、北京友谊饭店和其他很多中式“大屋顶”建筑,都和他一点关系没有)。虽然一直致力于研究与推广中国古代建筑,但在建国前他的设计明显偏向现代主义,和人们想象的完全不同。这些建筑都在沙滩北街北大红楼附近,目前保存完好,但是用于办公并不开放。 图源:https://www.sohu.com/a/319291002_120052570 青岛,东海饭店,1936年,新瑞和洋行设计。整栋楼被设计成锯齿状,这样每个房间的阳台都可以获得更好的采光和海景视野。现在仍然开放,可以入住。 图源:http://codh.rois.ac.jp/north-china-railway/announcement/index.html.ja#section2 抗战期间,由于建筑材料供应紧张、财政压力巨大,就连之前在建筑上坚持“弘扬中国固有文化”,推崇中式大屋顶建筑的国民政府也不得不向现实屈服,全面转向现代主义来节省造价。抗战胜利之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建筑界已经获得了绝对的首要地位。外籍建筑师此时大多都已离开中国,而中国建筑师更倾向于采取纯粹的现代主义风格,或者将其与中式元素相混合。 南京,下关火车站,1946-47年,杨廷宝设计。非常简约的设计,和抗战前南京的民族形式大屋顶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完全方形的轮廓和正立面大片的采光窗让人想起了1937年太田宗太郎设计的大连火车站。现在下关区域正在进行整体改造,车站未来会改为南京铁路博物馆。 图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1545230 南京,孙科公馆,1948年,杨廷宝设计。现位于南京军区大院内,不开放。入口处双柱支撑的出挑结构兼具雨棚的功能,整座建筑的布局也不对称地延展,明显地受到赖特和他的草原建筑影响。 图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2411469 上海,浙江第一银行大楼,陈植设计。1940年开工,但是由于各种因素一直拖拖拉拉到解放后的1951年才完工。有着水平的水泥线条,窗户向内凹入以减少西晒,某种程度上是五十年代建筑师夏昌世发明的“岭南式遮阳”的先驱。现在是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办公楼,紧挨着第三期我提到的那个很适合拍照的路口(福州路-江西路)。 图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0289675 上海,轮船招商局大楼设计方案,约1947年,设计者不详。招商局这个“国有”企业打算在外滩建造一座百米高的现代主义板式高层办公楼(和联合国总部神似但过并没有采用玻璃幕墙),形成对周边外资银行大楼的绝对气势碾压,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收回租界后对主权的宣示。 图源:中国近代建筑史第三卷 ISBN 978-7-112-19343-1 北京,北京大学孑民纪念堂-大学博物馆-总办事处设计方案,1947年,梁思成、林徽因设计。本建筑位于上文提到的北京大学1930年代扩建的沙滩校区(北大一院),现在红楼西侧两栋苏式住宅楼的位置。这是一个由礼堂、博物馆和办公楼组成的综合体,体量较小,尊重周边胡同肌理;但是风格上是纯然现代主义的,和之前30年代增建的建筑相呼应。这栋楼很有趣的一点是并没有采用大屋顶来体现“中国性”,而是采用单体建筑组合,由二到三层的清水墙面平顶建筑围合出若干个庭院,富有中国古典建筑的多进院落的悠远意味。由此可见,40年代末的中国建筑师已经脱离了对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外观上的单纯模仿,开始研究更加深层次的空间与结构等方面,再对比五十年代的复古主义建筑风潮,让人感到颇为讽刺。 现代主义建筑在1949年到1978年间经历了起起伏伏。五十年代初,作为一种经济实用、体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风格,它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鼓励,但随着斯大林主义和“社会现实主义”的传入,它被认为具有“资产阶级审美倾向”而受到打压,让位于“社会主义民族风格”(本质上是复古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折中产物),直到文革结束后才重新受到官方认可。在二十多年间,尽管不为官方所提倡,现代主义固有的优点和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使得它在非纪念性建筑,比如民居、园林、工厂、外事建筑中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也为改开后的中国建筑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下期也是最后一期,将是关于复古主义建筑,也就是俗称的“大屋顶”风格的。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4:06 , Processed in 1.094520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