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和渌水亭

2022-6-10 13:09|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高建军|来自: 跟随高建走昌平

摘要: 纳兰性德绘像 清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在短暂的三十年生涯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他将自己的著作题为《渌水亭杂识》。他还在许多诗词中以渌水亭来命名借以抒发情志,如纳兰性德在他写的《天仙子·渌水亭秋夜》 ...
                                纳兰性德绘像 
        清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在短暂的三十年生涯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他将自己的著作题为《渌水亭杂识》。他还在许多诗词中以渌水亭来命名借以抒发情志,如纳兰性德在他写的《天仙子·渌水亭秋夜》词中以描述渌水亭周边的秋夜景致借喻自己的惆怅心情。

天仙子·渌水亭秋夜
    水浴凉蟾风入袂,鱼鳞蹙损金波碎。好天良夜酒盈尊,心自醉,愁难睡。西风月落城乌起。
   在月明星稀的秋天夜晚,天空之中的月影映在渌水亭的池水中,阵阵秋风吹动衣袂。秋风拂过水面,水中的月影被风拂散,池水微波漾动,好像细碎鱼鳞撒在水面。在这良辰美景中满满斟上一杯酒,末饮心已醉,愁绪满心难入眠。直到月斜西落,清晨乌鸦都已簌簌飞起,愁绪仍然不能平复而百转千结。纳兰性德通过对渌水亭及凉蟾、风入袂、金波碎景致的描写,刻画出秋天瑟瑟肃杀之感,引发出夫人卢氏去世后自己的孤离之情。
《秋千索·渌水亭春望》则是通过描述渌水亭周边的春天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欢愉心情。
秋千索·渌水亭春望
   垆边唤酒双鬟亚,春已到卖花帘下。一道香尘碎绿苹,看白袷亲调马。
   烟丝宛宛愁萦挂,剩几笔晚晴图画。半枕芙蕖压浪眠,教费尽莺儿话。
通过围绕“春”和“望”二字,叙景喻情,表达出期盼春天到来的渴望之情。有别于其《秋夜》一词表达的伤感之情。寒冬过去,又是一年春色浓,纳兰性德在渌水亭中极目远眺,路边酒肆,花堆帘下,半塘莲叶,白衣人驯马,一幅春意盎然的美景尽收眼底。
   《天仙子》、《秋千索》所描述的景致正是纳兰性德家中的渌水亭。渌水,即清澈之水。从中可以看出,渌水亭,是纳兰性德宴游宾客、进行文学创作的地方。这个令纳兰性德魂牵梦绕,伴随着他后半生的渌水亭究竟位于何处呢?
         一种观点认为,渌水亭在北京什刹海后海北岸的清醇王府花园内(宋庆龄故居),醇王府的前身是建于乾隆末年的成亲王府。光绪年间,成亲王府又转赐给醇亲王奕譞作府邸。醇王府花园占地近2.7万平方米,其中的山地面积约5500平方米,水面面积约3400平方米。园内西、北、东三面是人造土石结构的假山,东部的山体因紧临园门而山体较小。园内南面是引自什刹海宽阔的人工湖,称为南湖。院落建筑前厅为“濠梁乐趣”,后厅是“畅襟斋”,园内建有长廊和恩波亭,西山脚下立有太湖石,山上建有箑亭、听雨屋、瑰宝亭。醇亲王载沣三子溥任先生,认为宋庆龄故居中的“恩波亭”,即建在当年纳兰性德宴集宾朋的“渌水亭”故址上,进入醇王府花园大门内左侧有一座假山,山上有一座“扇亭”,从扇亭下来北行,竹林掩映间就是游廊,游廊中间有一个六方亭,上有篆书题字“恩波亭”。

                              醇亲王府内恩波亭
其实,此处的“恩波亭”乃成亲王永瑆所建,为感谢嘉庆皇帝以“恩赐分引玉河水入宅”,而命名“恩波”。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明珠的后人承安获罪抄家,明珠宅院被收没入官。乾隆皇帝将明珠宅院赐给其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明宅按照王府的规制加以重修改建为成亲王府。又据乾隆六十年十二月二十日《内务府奏案》记载:在“新建王府西边添建花园一座”,此园内修建了“进水、泄水涵洞”,有前后河泡、土山、戏台等,土山上有四方亭、六方亭、敞厅、随山游廊等建筑。据该奏案记载“开挖河道,水泡”,“成堆山石泊岸”等工程,花费白银有5145两之多,这样大的土建工程说明了园内的湖泊是平地挖掘,绝非是利用旧园湖址改造而成。在清乾隆十五年绘制的《乾隆京城全图》中可以看到后海北岸的瑞应寺、龙华寺之西有四进院落的大宅院一所,这就是明珠故宅,此时该宅院中还居住着明珠后裔。从地图上也可以看到该宅当时并没有引入后海水源。在乾隆五十五年的《内务府奏案》中记载的查抄明珠府邸家产中也没有记录明府有花园。另外从描写“渌水亭”风景的诗词中我们知道渌水亭周边地势开阔,极目远眺能远望群山,近观稻田,这些特征醇王府花园根本不具备,由此可见,认为恩波亭是渌水亭是没有任何档案史料依据。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渌水亭在北京海淀区玉泉山西南的自怡园。


                             海淀别墅
吴长元在《宸垣识略》卷十四有这样的记载:“渌水亭在玉泉山麓,大学士明珠别墅,子侍讲成德尝于此亭著《大易集义粹言》”。其后,戴璐撰《藤萌杂记》、李富孙撰《曝书亭词注》也都沿用此说。自怡园为大学士明珠家的别墅园,又称明珠相国园。园在海淀区颐和园瓮山泊东,畅春园西方偏南的地方。是康熙二十六年由著名画家叶洮设计建造的,明珠子揆叙自始至终住在园中,揆叙卒于康熙五十六年,雍正二年追发其依附允襈之罪,自怡园被籍没。纳兰性德卒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此时自怡园尚未建造,可以排除渌水亭在自怡园。
   近年来,研究纳兰性德诗词的学者和组织不断的增多,形成了“纳兰学”。有众多学者从赏析纳兰词转到考证诗词写作环境和内心情感变化上。渌水亭在纳兰性德以及其友人的作品中大频率的出现,吸引了众多学者的注意力。北京学者黄兆桐先生在其《白石桥·皂甲屯》一书中认为认为渌水亭在海淀区上庄镇上庄村的纳兰家族明府郊园内(明府花园)。


明府郊园围墙
明府郊园在海淀区上庄镇的上庄村。郊园坐北朝南,长方形。内有四合院、射圃、花园、假山楼亭、河水池塘,园内花木繁盛,郁郁葱葱。在上庄镇的永泰庄村的纳兰纪念馆中陈列的资料显示郊园占地200余亩,东西长650余米,南北宽210余米。庄园划分3个功能区,东部为马圈、车库和下人的居处。西部是花园,中部是庄院的主体,分布有大大小小的四合院。郊园的花园遗址内有水井一眼,井碑中间镌刻“大清”二字。竖镌“井泉龙王神位”六字,右侧纪年为“辛丑岁葭”四字。按“大清辛丑”推算为清顺治十八年井竣时所立碑。由此可见明府郊园在顺治十八年即已存在。上庄村内尚可见到石刻门墩、石狮、石栏板,铺地青砖等郊园建筑遗物。村内还有马圈、莲池、戏楼、南门、大影壁等地名。上世纪八十年代村内西花园遗址内,还可见人工堆砌的小土山,山上有亭基座残留物。


明珠出资重修的261医院内的龙母宫
明珠家族墓地在明府郊园北面,占地约340亩。始于顺治三年(1646年),明珠父亲尼迓韩死后,火化埋葬在郊园北侧赐地内,其子明珠在担任大学士后对墓地进行了修建。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纳兰性德元配妻子卢氏去世入葬时,正式确定尼迓韩及其夫人墨尔根氏墓地为祖茔。而后,纳兰氏5代包括明珠夫妇以及其三子等家人,均埋葬在这里。由于墓地规模宏大,分为南北两部分寿地。

明府庄园即思源庄,在上庄村东,皂甲屯村北,是纳兰家族收取租银的庄园,占地40亩。庄园中有一片宅院被称为“丙舍”,是纳兰家族逝者灵柩的暂存之处。


                      纳兰性德家族墓葬图

                      纳兰性德家族墓地现址

明府郊园及明珠家族墓地是清顺治时期的京郊八旗圈地活动中,清廷赏赐叶赫贝勒金台什之子尼迓韩的赐地。经尼迓韩之子明珠多次扩建后形成了别墅花园、田庄、墓地,这里也是明珠家族闲暇之时宴游之地。明珠父子去世后,子孙衰落,无人打理渐为废园,看坟户和雇工也移居到郊园。郊园因与西面的尚庄村相近,遂脱离了皂甲屯村,成为上庄村。

   在纳兰性德仿《兰亭序》撰写的《渌水亭宴集诗序》中描绘的渌水亭是:“予家,象近魁三,天临尺五。墙依绣堞,云影周遭,门俯银塘,烟波混淆滉漾。蛟潭雾尽,晴分太液池光,鹤渚秋清,翠写景山峰色。云兴霞蔚,芙蓉映碧叶田田,雁宿尧栖,秔稻动香风冉冉。设有乘搓使至,还同河汉之皋,倘闻鼓枻歌来,便是沧浪之澳。若使坐对亭前渌水,俱生泛宅之思,闲观槛外清涟,自动浮家之想。何况仆本恨人,我心匪石者乎”。
   “魁三”,是指北斗七星的前四星,意指“北方"。“天临尺五”,代表帝王之居,引申为都城。“墙依绣堞”中的“堞”字是指矮小的墙垣。译为白话文即是:“我家,在都城之北,围绕有矮小的院墙,门前有池塘”。从后文还可得知纳兰家周围是一派南国水乡景象,荷叶掩映其间,水鸟鸥雁在芦荡中栖息,田野稻花飘香。夜晚月色映入门前池水,如同分享了太液池之光色。站在亭中可以远望翠色的西山。
 从纳兰性德咏《渌水亭》的诗句:“野色湖光两不分,碧云万顷变黄云。分明一幅江村画,着个闲亭挂夕曛"。我们也可以得知渌水亭是一座建在水边的,具有乡村风格的水亭,在亭中可以远望群山,近则观水,周边荷叶连连,稻香扑鼻。

上庄村后的明府郊园后河

 纳兰性德的友人朱彝尊的诗词中也写到了渌水亭的景色。他的《台城路渌水亭观荷》,题目下的序言为“夏日同对岩、荪友、西溟、其年、舟次、见阳、饮容若渌水亭”:

“一湾裂帛湖流远,沙堤恰环门径。岸划青秧,桥连皂荚,惯得游骢相并。林渊锦镜,爱压水虚亭,翠螺遥映。几日温风,藕花开遍鹭鸶顶。不知何者是客,醉眠无不可,有底心性。砑粉长笺,翻香小曲,比似江南风景,看来也胜。只少片夭斜,树头帆影。分我鱼矶,浅莎吟到暝”。

   朱词前句意思是说,渌水亭前的水是从裂帛湖远远的流淌而来,河边堤岸环绕着门墙,河岸边有整齐的稻苗,小桥一边连通着皂甲屯村。词的后句则描述渌水亭周边的风光不似江南,而是胜似江南。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知道,“一湾裂帛湖流远”,渌水亭前的水是从裂帛湖而来。在清代裂帛湖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所指,狭义上的裂帛湖在海淀区玉泉山静明园内,玉泉山东南侧有裂帛湖,名字来源于水流声像撕裂锦帛时发出的声音,湖北岸有乾隆手书“裂帛湖”三字的刻石。广义上的裂帛湖是指万寿山下的昆明湖,清人汪启淑《水曹清暇录》写道:“西湖、捏缽湖、裂帛湖,即今之昆明湖也"。这两个裂帛湖都和海淀区的南沙河水系有关系,南沙河在清代又名榆河、玉河。上庄村的明府郊园位于南沙河北岸,郊园南门距河岸只有百米之遥。南沙河南支发源于海淀区寨口村,南、北二支汇于上庄镇西马房村西。河源南支在向东北方向流动时,沿途汇合了许多泉水。玉泉山和万寿山的诸泉也汇集成为昆明湖。清初由于玉泉山和万寿山建造了皇家园林,京西又广种水稻,农业用水量大,导致昆明湖水量不足,于是引来南沙河水补充昆明湖。南沙河的水进入了昆明湖,于是有了“一湾裂帛湖流远”的诗句。“桥连皂荚”是说在皂甲屯村的明府庄园(思源庄)西墙外有一平面花岗岩石桥,名为“思源桥”,横跨在后河上,石桥另一端通往明府郊园的北门。后河发源于海淀区新立屯村,在皂甲屯村西侧转向西南流至南沙河,后河的北岸即是明府墓地,河南岸为明府郊园。

         上庄村与皂甲屯村之间的思源桥遗址
 纳兰性德在康熙十五年,22岁时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三等侍卫,不久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侍康熙出巡。可能有些读者认为纳兰性德既然是康熙侍卫,应该随侍康熙左右,上庄村的明府郊园距北京城五十里,纳兰性德不可能经常到郊园居住。其真实情况是纳兰性德是以贡士身份考取的进士,其侍卫只是其职衔,并不承担保卫皇帝职能。从康熙与纳兰性德之间的交往看,康熙也一直把性德作为清要文人对待。遇有出巡或者典礼才让纳兰性德陪伴,纳兰性德虽有侍卫之名,但其人身还是很自由的。

纳兰性德及其友人吟咏渌水亭景色的诗词还有许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我从纳兰性德与其夫人卢氏的关系上分析,也间接认为渌水亭应该在上庄村的明府郊园中。康熙十三年(1674年),他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康熙十六年卢氏难产去世。卢氏故逝后,在双林寺(寺建于明万历年间,故址在海淀区紫竹院公园南门内)停灵一年零两个月,卢氏墓志铭记载“十七年七月一十八日葬于玉河皂荚屯祖茔”。

                纳兰性德及其夫人墓志铭
卢氏生于““传唯礼义,训有诗书”之家,造就了卢氏“贞气天情,恭容礼典”的性格,具有大家闺秀的风范。十八岁嫁给纳兰性德为妻,夫妻二人无论是从门第、文化程度,还是年龄、相貌而论,都可算是“珠联玉映”。遗憾的是二人琴瑟和谐的生活仅过三年,卢氏便因难产而逝。纳兰性德此后便陷入沉痛的哀思中,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卢氏灵柩暂安双林寺期间,他一有空就去寺里陪伴亡妻。纳兰性德的《寻芳草·萧寺寄梦》写到“客夜怎生过?梦相伴,倚窗吟唱和。薄嗔佯笑道,若不是恁凄凉,肯来么? 来去苦匆匆,准拟待,晓钟敲破。乍偎人,一闪灯花堕,却对着琉璃火”。因悲伤思念过度,经常在睡眠中梦到妻子出现在眼前。醒来才知是梦中所现,哀思之情久久不能自拔。纳兰性德虽在之后又续娶官氏和侧室颜氏,但对卢氏的感情依然浓厚,没有淡去。在《金缕曲》中他说:“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在《摊破浣溪沙》中他说:“多少滴残红蜡泪,几时干”。卢氏在逝去一年以后,葬入了上庄村纳兰家族的祖茔。纳兰性德此后也一蹶不振,自嘲“我是人间惆怅客”。

对在亡妻悲痛思念中徘徊的纳兰性德来说,自己的后半生任何事情都没有比陪伴亡妻重要。陪伴亡妻最好的方法就是选择在上庄村明府郊园长期居住,以便“此后但以浊酒浇坟土,洒酸泪,以当一面耳”。在康熙十七年卢氏葬入上庄村以后,性德在抒发情志,接待师友中互相吟唱的诗词中“渌水亭”这个地名也开始大量出现。这一切难道不是告诉我们渌水亭就在明府郊园中吗?康熙二十四年春,纳兰性德因对亡妻思念成疾而离开人世,年仅三十一。纳兰性德与卢氏合葬在上庄村的祖茔中,实现了与卢氏长相思守的诺言。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47 , Processed in 1.095729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