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春鸥秋雁各领一桥

2022-6-10 13:14|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高建军|来自: 跟随高建走昌平

摘要: 早年间咱们老北京的石桥有很多,几百年来所剩无几。现在保留完好的三大古桥,永定河上的卢沟桥、通州区通惠河上永通桥(八里桥)都已经退居二线了,唯独昌平区北沙河上的明代石桥—朝宗桥仍然老骥伏枥,发挥着南北交通 ...
          早年间咱们老北京的石桥有很多,几百年来所剩无几。现在保留完好的三大古桥,永定河上的卢沟桥、通州区通惠河上永通桥(八里桥)都已经退居二线了,唯独昌平区北沙河上的明代石桥—朝宗桥仍然老骥伏枥,发挥着南北交通作用。

     沙河镇的朝宗桥坐落在北沙河上,当地人称之为北大桥。在明代建造之初,南沙河上也同时建了一座石桥安济桥,被称为南大桥,南北两桥相距五里。

       在明代之前南北沙河上没有石桥,商客行旅都是靠船只摆渡过河。到了明朝永乐年间在昌平天寿山建造皇家陵园,京北的昌平县交通便异常忙碌起来。建造陵园的建筑材料和人员都要从沙河摆渡而过,船只远远不能满足交通需要。于是当时的昌平县衙门就出工出料在南北沙河渡口处搭建了木桥。木桥在枯水季节还勉强使用,但是到了雨季沙河经常泛滥,洪灾频繁,仍然不能解决交通需求。正统十二年,任昌平县知县刘思义上奏明廷工部,诉说昌平财政县小民穷,供支不起,要求朝廷拨款建桥。于是明廷派工部官员督建,在南北沙河上各建造起一座石桥。

       北沙河上的朝宗桥是一座七个拱券组成石桥,石桥外沿以石为碹,拱券以花岗岩为基,以青砖砌成。全长130米,桥面宽13.3米,桥高约7.5米,石桥左右两侧有53对实心板护栏,异常坚固。桥两旁有石栏望柱53对,全部用花岗岩石建造,栏柱顶端雕饰“云头”。整个桥身线条流畅美观。“朝宗”桥的名字是从《诗经》“洒彼流水,朝宗于海”句中取得,北沙河是双塔河和东沙河以及诸多泉水在此地汇合而成,汇流后向东流入通州区潞河至渤海,因此北沙河桥被命名为“朝宗”。


          图为朝宗桥老照片,摄于清末

万历年间,朝宗桥建桥已经一百二十多年了,桥梁有了损坏,明神宗的母亲李太后掏出自己宫中的私房钱一万多两白银修桥。神宗皇帝也在桥北路东立石碑题写了桥铭,碑额正背俱篆书“大明”二字,碑身阴阳两面镌刻“朝宗桥”三字。这块石碑虽然经历了五百多年的岁月沧桑,仍然屹立在桥畔。

       清朝末年,由于朝宗桥遭到北沙河洪水多次肆孽,年久失修,石桥已经岌岌可危。1898年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在路经朝宗桥时,发现桥身砖石已经松动,桥堤被水冲塌数处,桥面砖石高低不平,连驴驼都无处下脚。民国初年,北沙河连续几年山洪爆发,洪灾冲垮了朝宗桥堤岸,阻断昌平南北交通数月,官府无力维修,无奈之下,沙河当地百姓只得集资,发动周边村民捡拾巩华城内残旧石料,用数月修复桥堤,才使得交通恢复。为了纪念这次民间修桥的艰辛过程,沙河商会于民国四年(1915)八月在桥南西侧刻立了“重修朝宗桥碑记”石碑。
       南沙河桥命名为“安济桥”,因南沙河发源于海淀西山地区,河道岸陡河深,水流湍急,特别是夏秋两季西山洪水爆发,河道南北变迁不定,为求河水安定,济人往来交通,桥命名为“安济”。安济桥初建时,是一座三孔联拱结构石桥,后来由于河道南北摆动,造成河道宽度过大,无奈之下,在原来3孔石桥的基础上又向南加建了6孔石桥,这样一来,安济桥成为了一座9孔石桥。扩建后桥身全长114.7米,桥宽13.8米,桥高约7米。由于安济桥所处地区地势低洼,建桥时没有参考当地水文资料把桥面相应加以提高。以至雨季到来之时,西山山洪爆发,洪水会淹没整座桥梁造成交通中断,实用性较差,这也是后来安济桥被拆除,改建成钢筋水泥大桥的主要原因。

       1948年,安济桥已成为危桥,当时的交通部第八区公路工程局万全总段在安济桥西建造了一座钢筋混凝土T梁桥,长65米,5孔,孔径10.6米,宽7米,桥两侧安装了护栏。因北平解放而停工,桥两端的引道尚未修筑。1950年春,昌平县人民政府组织当地群众完成收尾工程。1953年,河北省交通厅工程局修建了漫底5孔,翼墙4道,对桥面进行了双层表面处理,沙河南大桥才正式建成通车。1959年,沙河安济桥被拆除,部分石料用作了沙河水库的护坡。于此同时,南沙河的河道向南展宽,使原来位于南岸上的杨增新墓形成了河心岛。1980年,南大桥严重老化,1981年在原址上重建,1983年9月竣工。此后,在修建京藏高速公路时,此桥再度展宽,加长、增高,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南大桥。



        五百多年的岁月,两桥给沙河地区留下了许多传说故事。传说当年朝宗桥的建造者是一个兢兢业业的忠臣,名字叫赵朝宗,因建桥注重质量而延误工期,被皇帝冤杀了。赵朝宗死后成为河神,每逢北沙河洪水之时便现身出来保护行人。
       传说,每值深秋季节,大雁南飞,过朝宗桥时都要低飞长鸣,来年春天,大雁回归时亦复如此,据说因安济桥下群鸥集聚所致,大雁不喜欢鸥鸟,来去相告,不从安济桥上空飞过,因而在沙河有“春鸥秋雁各领一桥”之谚语。




         明代昌平地区文人骚客所命名的“燕平八景”,其中一景“安济春流”,描绘的就是安济桥下两岸的优美风光。明代昌平人崔学履往返安济桥时曾经留下这样的诗句:

沙河南去锦帆稠,春水偏宜估客舟。
共指灵源通潞水,喜看幽派即沧州。
尽多沙堵眠鸥鸟,欲傍星搓犯斗牛。
畿辅名区多胜绝,楚云湘月共悠悠。


       明代中期至清朝初年,是“安济春流”景致最美的时期,当时,南沙河河宽水深,西衔远山,烟波浩渺,九孔安济石桥横卧于碧波之上,巩华城雄踞北岸,城楼巍峨,墙堞庄严。泊岸上人来人往,搬粮运货,商旅匆匆,驼铃声声,一片繁忙景致。南沙河上碧波荡漾,客舟白帆首尾相连,岸边芦苇深处,钓翁端坐船头举竿垂钓。南岸风静水清,鱼翔水底,鸥鸟戏水,两岸稻香荷艳,绿柳垂丝。含烟笼翠,芳草萋萋,一派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象。


       据沙河当地老年人回忆,南沙河中出产金翅鲤鱼,鱼鳞金色,鱼眼红晕,味美少刺,历来为皇家贡品。南岸的窦各庄村设有渔户,负责将捕捞的鲤鱼送进皇家内廷。北沙河中出产青白虾,色青而大,也被达官贵人视之为绝味佳品。在沙河地区至今还流传着窦各庄三件宝,“打鱼、摸虾、捞水草”的民间谚语。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7 03:38 , Processed in 1.17391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