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沙河在明末清初已有居民上百家,大多为漕运民工及守城官兵家属。入清以后,人口才逐渐增多起来,沙河虽地近北京城,但本地居民大多以务农为主,工匠大多朴拙,半以务农为业,以手艺传家者除制毡外,瘳瘳无几。直到清末,本地从事商业的人才开始增多。 在解放前,沙河镇内居民一直保持着古老的风俗习惯, 娶亲必以媒约之言,通好男女两家,然后行定亲礼,男方娶亲之前一两个月,请人到女方家,行纳币礼。娶亲前一天,女方派人去男方家布置新房陈设。娶亲之日,男家必以鼓乐、喜轿迎亲。新娘入门,新郎、新娘同拜天地,行合巹礼,祭祖礼后,才出来拜见男方家的亲戚。过三天后,新娘摆出茶果,招待男方亲属,序长幼、定称呼,才算正式进门。进门后,女家选定吉日,准备车马,接新娘、新郎回门,到女方家后,新郎拜见新娘的父母和亲属。 丧葬方面,也遵循着一定礼仪程序。人死后,即迁至正房,家属穿孝衣,给死者入敛,男性亲属要括发,女性亲属要摘去头饰,这种礼仪又叫成服礼,成服后,由死者的长子或其它直系亲属到五道庙去报庙。报庙,就是孝子手托命纸(死者的生辰八字),把命纸贴于五道庙,每天需要去五道庙三次,连续去三天。 早年间,在西二村,东一村,北二村都有五道庙。 西二村五道庙胡同东口的槐树 五道庙内供奉着五道将军,传说五道将军具有监督阎王判案或纠正不公行为的权力,可以代替阎王决定世人的寿命,所以人死后,都要由孝子向五道将军替死者报到,让五道将军决定死者是否命尽该亡。报庙后,死者家属把死者名字,生辰年月写于白纸上,贴在大门口,正式开始报丧,又称贴殃榜。贴出殃榜后,就可以派人告知亲戚朋友来吊丧了。这天晚上,死者家属用纸人、纸马,纸车,上面写上死者的姓名,由孝子背出门烧掉,又叫接三,到死者入葬前一天,还要请僧道念经,超度亡灵。每逢死者忌日六十天,一百天时,在家设死者牌位进行祭祀,直到第二十七个月,整个丧期才结束。 沙河东门外墓葬群 自明清以来沙河墓地大多集中于巩华城东门外,这里的坟墓大多是土坟,东门外带有高大碑刻和石像生的墓地仅有东一村王家大院的王家坟。近年再去寻找已被建筑垃圾掩埋不见。2000年以后,东门外土地被承包出租挖沙子,形成许多的沙坑,许多坟墓被毁坏,棺板、衣服漂浮于沙坑水面。实施火葬以前,在沙阳路地质调查所,第一通用机械厂一带,家族墓地有周家坟。高速以西的沙河蔬菜公司一带过去也是墓地。沙河城内寺庙僧道墓地在巩华城北门外。至今沙河仍遗有姑子坟,周家坟,李家坟,尚家坟、王家坟等名称。 旧时新年之时,要祭神祭祖,年幼小辈要向长辈行拜礼。沙河工商街上的商铺每年正月初一至初四要歇业,店门上板,只留下一个小窗口,遇到有客人急需买东西时候就从窗口递出来。正月初一到初四这四天,是沙河镇最热闹的时候,沙河镇周边的村落的乡民们都来工商街上看花会表演。 花会表演有梅索屯的中幡,六里屯的飞叉、跑旱船,屯佃村的五虎棍,少林棍。北二村的小车会,高跷等。踩高跷的是五个穿戏装的生旦净末丑五个角色,每个角色手里都拿着不同乐器,边演奏边表演。北二村的小车会由三个人表演,一个人推车,一个人坐车,另一个人拉车,经常表演的是北二村的村民刘顺安,蔡文魁,还有一个姓戴的村民。跑旱船节目表演旱船过桥时还要在工商街上用椅子和门板搭设三座木板桥。这种花会都是民间自发组织的,没有报酬,就是乡民们忙活一年了,趁农闲放松一下,街上的商铺为了表达敬意,也在自家商铺门口摆上茶桌,用茶水,香烟招待各村的花会人员。 正月十五日的元宵灯节,元宵象征着月亮,家家都要给小孩子买上一盏灯笼,吃元宵放鞭炮。 清明之时,插柳于门,祭祖培坟墓,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日要宴请亲友,互相馈赠礼物。除夕三十晚上,则斋戒不食荤腥。这些风俗,大多未能保持下来。 据东一村梁伯卿老师说,沙河当地旧俗中,每到阴历正月初九日还有“烤烟九”这一风俗。点燃野草烘烤全身,从头到脚烤个遍。据说这样烤后可以消灾祛邪。烤烟九的地点就在原沙河行宫正门以东的地下排水沟花岗石沟盖上。 旧俗中,人际交往还特别忌讳说“钻桥洞”这句话,因为这话是咒骂对方的。西二村的李士元老先生告诉我,在解放前每年冬季寒冷时,沙河的乞丐为躲避严寒大多住到桥洞中,其中以西门外威漠桥洞的乞丐最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句口头语“老叫化子钻桥洞—等死”。 搜索 复制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24 , Processed in 1.106940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