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第一家中央银行是1905年成立的户部银行,后改名大清银行。1911年辛亥革命,大清银行解体。其旧部组织大清银行商股联合会,1912年1月上书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请就原有之大清银行改定名称,重新组织,作为新政府中央银行。” 大清银行商股联合会呈文 孙中山谕准成立中国银行 民国之初,南京临时政府面临严峻的财政危机,军需、国用,入不敷出。海关收入被列强把持,地方税赋被各省军阀截留,政府不得不发行军票、募集公债来应急,这就需要中央银行加以调节。孙中山此前已委托日本人阪谷芳郎代为筹建中央银行。然而委托外人毕竟缓不济急,而大清银行商股联合会的建议更为现实,孙中山认为是“借已有之基础,应目前之急需”,于1912年1月24日谕准。2月5日,中国银行宣布成立。《申报》刊登《中国银行开办广告》:“本银行奉孙大总统谕组织成立,为民国中央银行。” 然而情势急剧变化,孙中山提请辞职,2月12日,大清银行商股联合会致电袁世凯,请求追认孙中山批准大清银行改为中国银行的决定,承认其中央银行之地位。袁复电:“旧大清银行本具中央银行性质,新政府自应继续办理。”4月,北洋政府将大清银行总行改成中行筹备处。8月1日,中国银行总行在北京成立,沿用大清银行总行行址——西交民巷27号;总办金邦平,监督吴鼎昌。上海的中国银行定为上海分行。 中国银行总行成立时沿用大清银行旧址 1912年12月,财政部呈请大总统,以中行发行之兑换券通行全国,规定中行兑换券在各省完粮纳税、购买车船等票、发放官俸军饷以及一切官款出纳、商民交易中一律通用。 1913年4月,财政部拟定《中国银行则例》:中行拥有经理国库、募集公债、发行钞票等特权,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1913年5月,中行致函财政部,请“通告各国银行,声明中国银行系国家中央银行,以免误会”。财政部咨请外交部照会各国驻京代表:中行“实系国家中央银行”。 《申报》报道中国银行成立大会 1914年,中行仿效欧美银行,改组内部,实行总管理处制度,将总行与北京地区之间的事权分离,总管理处仍设在北京。9月,成立北京分行,辖分号、兑换所、汇兑处9个。有归绥分号,通县、海淀兑换所,胜芳、霸县、芦台、涿县、密云、静海汇兑所。1915年开设市内办事处,有珠宝市、崇文门、地安门3个办事处。1916年下属单位26个。1922年中行整顿行务,设津、沪、汉、粤四区域行,北京分行1925年改为天津分行下属支行。 中国银行拾元券(1912年) 袁世凯引发京钞风潮 1915年10月31日,袁世凯发布大总统令:“中国、交通两银行具有国家银行性质。”授予交通银行货币发行特权,导致货币发行出现二元制局面。 中、交两行发行的兑换券流通性好、币值稳定,受到社会信任。但是,由于北洋政府各派系和各地军阀互相争权夺利,连年内战,军费支出浩大,内外债台高筑。袁世凯恢复帝制图谋登基,耗资巨大,于是向中、交两行垫支借款,动用两行的现金准备。中行从1913年到1917年,为政府垫款3600多万元,交行从1912年到1916年被财政部借款2840万元,此举严重削弱了两行实力,动摇了兑换券的信用基础。 袁世凯谋士梁士诒支招儿发行不兑现纸币,以阻止两行现金外流。消息外泄,官僚政客抢先提取现金,商民跟风而上,京津掀起挤兑风潮,中、交两行难以应付。1916年5月12日,北洋政府国务院令颁发:“财政交通两部转饬中国、交通两银行,资奉令之日起,所有该两行已发行之纸币及应付款项,暂时一律不准兑现付现……所存之准备现款,应责成该两行一律封存。”这就导致中、交两行的停兑风潮,即“京钞风潮”。 中国银行则例 两行停兑,北京市面一片混乱,商民纷纷抛出纸币,抢购商品,物价飞涨,币值暴跌。鲁迅在《灯下漫笔》中写道:“我还记得那时我怀中还有三四十元的中、交票,可是忽而变了一个穷人,几乎要绝食。”一些政商“达人”利用币值涨落大做投机生意,风潮愈演愈烈。由于停兑令不得人心,早在袁世凯病死之前已成一纸空文。袁世凯死后,国会、政府对整理京钞意见相左,1916年开始“京钞整理”,时兑时停,银行门前经常排出千人长龙,赴京接任中行副总裁的张嘉璈见状惊呼“目不忍睹”。 京钞整理兑兑停停,1920年9月至1923年12月政府发行短期公债,中行发行定期存单,京钞整理逐见成效。 长期以来,中国的外汇业务垄断在外国银行手里,为突破垄断,1915年7月,财政部批准中行报告,在京、津、沪、汉、粤五地试办外汇业务,总机关设在北京总行。 1928年11月,国民政府建立中央银行,改组中国银行为特许国际汇兑银行。时任中行总经理张嘉璈对行内机制和具体业务进行系统改革,使中国银行成为具有现代经管水平的银行,并随即大力开拓海外业务。 张嘉璈 张嘉璈1929年5月27日至1930年3月15日出访18国。赴英商定设立伦敦经理处;赴日商定设立东京支行;赴新加坡商定设立新加坡分行;并洽定11家通汇行、17家代理行。1930年中行成立国外部,这在国内银行尚属首例。 1935年时,中国银行拥有海外分支机构19处:香港分行,下属曼谷经理处、西贡经理处、海防分经理处;新加坡分行,下属槟榔屿经理处、吉隆坡经理处、雅加达经理处、悉尼分经理处;伦敦分行;纽约分行,下属哈瓦那经理处、纽约华人街经理处;加尔各答经理处,下属孟买分经理处、卡拉奇分经理处、吉大港分经理处、仰光分经理处;东京支行。国外通汇行62家、特约代理行100家。存款占全国银行存款总额四分之一,发行则占全国三分之一,在国内首屈一指。 中行向海外发行公债(1913年) 支援抗战迎接新生 1937年7月,日军侵占北平,中行北平支行惨淡经营,所辖分支机构逐步裁撤。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华东日军把中行上海分行强行改为伪中国银行总行。1942年11月,华北日军又把中行北平支行强行改为伪中国银行总行,形成两个伪中国银行总行的不堪局面。 在北平,日军指定董事会,派日本人阪谷希一任顾问。由于连年战争,经济萧条,通货膨胀,北平伪中行总行业务颓靡,1942年亏损55万元,1943年亏损10万元,1944年亏损12万元。抗战胜利后,重庆中行总行管理处派员于1945年10月17日接收北平的伪中国银行总行,12月复业,仍为中行北平支行。 抗战期间,中行倾尽实力,募集资金支援抗战。鉴于沿海被日军封锁,中行利用其他渠道,包括滇缅公路和飞跃驼峰空运,组织钞券内运,供应军需;积极参与大后方金融网建设,在西南、西北增设网点;在海外增设机构,团结侨胞侨眷支援抗战。1939年至1945年7年中,中行解付侨汇160亿元法币。陈嘉庚在《南洋回忆录》中写道:“幸中国银行负起责任,遍设机构。款无论多寡,地无论多远,路无论通塞,皆乐于收汇。” 中国银行积极支援八路军及保卫中国同盟等抗日组织。1939年1月29日,周恩来等致函中行:“敝路军自奉命抗战以来,荷蒙海外侨胞慰勉有加,热烈援助,慷慨输将,予我全体指战员精神上物质上无限之鼓励与支持,更蒙贵行代为转汇,诸费清神,钦感之余,益当加倍奋勉,为国效命,以副期望。惟是前所付托收款之香港大英银行因业务关系经已结束,兹特转托香港永利行代收,以后凡属敝军信款希请掷交下列地址,不胜感盼之至。” 1949年1月,北平解放,北平军管会接管中行北平支行,3月15日复业。11月,中行总管理处由上海迁回北京。中行总管理处同时也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外汇业务管理局。 中行外汇兑换券(1979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银行首届董事会常务董事7人,旧员宋汉章、张嘉璈、陈光甫位列其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发展成中国全球化和综合化程度最高的商业银行,在境外62个国家和地区设有机构;连续11年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中国银行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唯一官方银行合作伙伴,唯一的“双奥银行”。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4:08 , Processed in 1.090074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