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回忆护国寺庙会

2022-9-27 12:11|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振华

摘要: 二三十年代,居住在北京的人差不多都喜欢逛庙会。北京的庙会有宣武门外下斜街的“土地庙”,阜成门内大街的“白塔寺”,西城护国寺街的“护国寺”,东城隆福寺街的“隆福寺”。这些庙会分布在东西南北城各个角落,是 ...
二三十年代,居住在北京的人差不多都喜欢逛庙会。北京的庙会有宣武门外下斜街的“土地庙”,阜成门内大街的“白塔寺”,西城护国寺街的“护国寺”,东城隆福寺街的“隆福寺”。这些庙会分布在东西南北城各个角落,是一种集市形式的市场,给当地居民娱乐和购买日常生活用品以方便,因而逛庙会几乎成为北京一般居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通常每旬一、二的日子是土地庙,逢三、四是花市集,五、六日是白塔寺,七、八日是护国寺,九、十日是隆福寺。后来隆福寺又增加了一、二日两天,无形中取消了花市集。这样摊商可以按庙会会期定日轮流经营业务,在这个庙会结束后,将货运至次日开集的那个庙会去,所以人们称这种摊商叫做赶庙会作小买卖的。

护国寺这座古刹,历史悠久。传说是元朝脱脱丞相的府邸,明朝时赐与姚广孝,清朝改为大隆善护国寺嗽嘛庙。解放前,政府不重视文物古迹的保护,护国寺由于年久失修,殿堂坍塌,破败不堪,仅残存天王殿和最后一层的楼阁及两旁配房。尽管寺院破旧,但由于这儿地场比白塔寺和隆福寺宽敞得多,来这里设摊售货的小贩很多,因而每到庙会期间,游人摩肩接踵,不仅有城里人,甚至吸引了不少郊区的农民,热闹异常。

北京风味的大众化食品

逛庙会的人从东边门进去,就可以看到一个蓝布棚,挂着的蓝布帐上的“年糕张”三个大白字特别醒目。货案上铺着的蓝布上摆着各种小吃,清洁卫生,里边设有桌凳座位。他经营的是北京风味小吃,按照季节分别供应,品种繁多,计有黄白小枣年糕、炸糕、炸什锦、江米藕、驴打滚、艾窝窝、蜜排叉、各种细馅元宵等,做工精细,味美适口,深受顾客的欢迎。

一直走到最后面的院落,沿途都是卖小吃的。人们管这个后院叫做“灌肠院”,院内烟气蒸腾,油香四溢。各个摊都设有以杉蒿为支柱的大小不等的遮阳伞,插放在中间有孔的石墩上,顶端交叉的两根较细的木杆做为伞架,上蒙帆布伞面,用绳捆扎。这种既遮阳又挡雨的伞,是摊商必备之物。

卖灌肠的把一对圆笼并排放在地上,一个圆笼里放着小火炉,上面坐着一个大铛;一圆笼里放着生灌肠。扁担两头穿上两块木墩当做板凳,吃灌肠的坐在上面。卖货的坐个小板凳,把灌肠用刀片成片,放在铛上,用油爆焦,盛在碟内浇上带有蒜泥的咸汁,用竹针叉着吃。

卖煮羊双肠的一套设备和卖灌肠的大体相同。羊双肠用羊肠衣灌上羊血,血凝固后就成了羊双肠。把它和胎羊煮在一锅里,卖货的坐着小马扎,把煮好的羊双肠切成小块,盛入碗内,加上辣椒、盐水等佐料即可食用。

卖扒糕凉粉的,摆一个油漆的大案子,案前放着长板凳,案子上放着几样佐料,有酱油,米醋、麻酱、芥末、辣椒、腌红萝卜丝、捣好的生蒜泥等。扒糕的做法是用白荞麦面和成稠浆糊,放在火上捣熟后,用手团成圆团,置于苇帘之上用手按扁,成饼形,装在木盆里备用。凉粉是用老干团粉(淀粉)加水和稀,放入锅里熬稠,倒入木槽中,待其凝固后切成方块,和扒糕一起放在木盆中加凉水浸泡,摆放在摊上。扒糕和凉粉在吃时都是一块一碗,所不同的是,扒糕是用刀片成片,凉粉是把整块凉粉放在算子上,用手下压,即碎成小块。扒糕和凉粉所用的佐料都是一样的,吃起来筋道酸辣。

爆肚摊的油漆案子上摆着酱油、麻酱、辣椒油、香菜佐料。大磁盘里放着一块天然冰,冰着洗得干干净净的羊肚子、肚仁、蘑菇、散子等。案子的另一头放着小火炉,上面坐着的铁锅里烧着水,顾客吃什么切什么,把切好的肚丝放入开水锅里,稍煮即可捞出了,佐以调料,吃到嘴里又嫩又脆。

卖爆羊肉的摊就用一个独轮车,车的一边钉着木架子,中间挂着肥嫩的羊肉和羊后腿,两边角上挂着长白大葱。车把前架着的小火炉上坐着爆肉铛。卖时把肉切成薄片,长白的大葱切成细丝,一边敲打着铛边,一边叫卖。上铛爆的肉临出铛时,淋上点酱油和香油。

卖饸饹的都是推着独轮车,车上放个半截的席篓,里面装着饸饹。一头放着盛佐料的碗罐,装着麻酱、酱油、醋、蒜、辣椒。饸饹的做法是把黑荞麦面和成硬面团,装在饴饹床子里压出圆面条,下锅煮熟后,捞在凉水盆内泡过,再放在篓内,卖时用手一抓就是一碗,搁上佐料。

卖茶汤、油茶的全套家伙很讲究,油漆光亮的案子的周边镶有铮亮的黄铜钉,案上摆着白地青花的两个出号大碗和两个大磁盘子。一个大碗盛着茶汤面,一个盛着油茶面。两个盘子分别盛着白糖和大块的牛骨髓油,表示油茶面是真正的牛骨髓油炒面。案旁放着一把特制的大号黄铜茶汤壶,光亮的茶汤壶嘴上套着的铜蝴蝶上系着两个红绒球,特别引人注目。壶内灌上水,用烟煤碴把火点着,壶盖上的哨子一响,水就开了。冲茶汤用碗盛上茶汤面,用温开水把茶汤面和开,铜壶水往外一倒,用碗一接,猛冲即熟,而后撒上白糖,就成了一碗香甜可口的茶汤了。所谓冲油茶,就是把油茶面和白糖放在一起用开水冲匀,也十分简便。顾客还可以买回去冲食。

炎热的夏天,除了卖酸梅汤、汽水的,还有卖雪花酪的。卖雪花酪用的木桶上有一横梁,内放一小于木桶的铁桶,中间穿根铁轴,在两桶的间隙中放上天然冰并加适量的食盐,铁桶水放入加淀粉的糖水,铁桶周围处拴一根绳,两头左右一拉,桶内糖水即成冰激凌,小贩随拉随吆喝“冰激凌雪花酪,又凉又甜又好喝”。在那时这就算是很好的冷饮了。

夏末秋初,鲜莲蓬、白花藕应市。大藕是用一个椭圆高桩的木桶泡着,上面压一块木条排子,大藕雪白脆嫩,十分诱人。鸡头米、老菱角都剥去硬皮,老菱角要用专切菱角的剪刀从中间一劈,和鸡头米一样,都是用鲜荷叶包着卖。

深秋季节,庙会上就有卖大串山里红(红果)的了。把山里红用线串成二尺多长的串,卖货的身上背着、胳膊上挎着,吆喝着“卖大串山里红”,边走边卖。

庙会上还有卖豆汁、豆腐脑、炸鸡蚕角、有小枣的大块豌豆黄、小块白糖细豌豆黄、药糖、棉花糖等小吃的,品种很多。

日用百货

卖香面摊上摆着各种香料,有麝香、木瓜和几种瓶装香料。案子上铺上儿张包装纸,边吆喝边把各种香料面配成包。为吸引游客购买,卖货的当场,抓一把香面,向观众一吹,香味即扑向观众。摊上还供应各种绣花香包,把香面放入包内,随身配带。

卖胡盐(刷牙散)的吆喝“开口胃,去恶味,买胡盐哪”。胡盐是刷牙漱口用的,浅灰色,它是用食盐加入一些香料经炒制而成,据说经常使用有固齿之效。

卖香碱的也是直接吆喝“卖香碱哪”。碱做成梅花型的块,有清凉薄荷的、茉莉的、桂花的。人们在夏季洗脸、沐浴喜用此碱,清凉去油。这种买卖和卖胡盐的都是自做自卖。

卖各种炊事用品的摊,多在庙的前院东侧宽敞露天的地方,品种繁多,象筐箩、簸箕、条帚、掸子、案板、面杖、笼屉、茶壶茶碗、磁质器皿、锅碗瓢勺、油布油绸雨伞,应有尽有。

专卖妇女用品的较大的摊,搭着蓝布棚帐,案子上铺着蓝布,中间摆着一个金色的大象,以大象为记,好象是个字号牌匾。专卖妇女用的梳子、拢子、篦子、骨把刷子、骨叉子枝、头网、发髻、梳头油、猪胰子、雪花膏、化妆品等。

首饰摊上专卖妇女头饰、耳环、别针、发卡、手镯、戒指、小儿戴的手镯、金脖锁等。

绢花摊专卖妇女戴的绢花、纸花、结婚用的挂花和红绒凤冠、花瓶插花等。

卖坤鞋的摊(那时女鞋叫坤鞋)很多,排成一溜儿。相连都拉着棚帐。鞋子的式样新颖美观,有年轻妇女穿的各色缎面绣花花旗皮底鞋(花旗牛皮底是上等鞋料),也有中老年妇女穿的素面鞋,也有布底鞋、各种棉夹皮鞋,花色俱全,物美价廉,质量不次于大鞋店,他们有一句俗话是:“人叫人千声不语,货叫人点手就来”,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质量好,就能取得人们的信任。

城市和农村妇女喜欢穿自己做的扎花鞋,庙会上就有专卖花样子的。有的扎鞋面前脸的,有扎满邦满面的,花样极多,它的形式就像现在剪纸。还有扎枕套和装饰品用的印有花鸟图案的样子,众多式样随意选购。也有卖鞋面材料的,既有绣花的,也有素面的。这些摊上还附带着卖鞋底,有皮底也有麻绳纳的布底,连木制的鞋楦在这里也能买到。

卖男鞋的多在地上铺一领席,把各式各样的鞋在席上摆开,便于顾客选购。卖鞋人站在摊后,手拿一根长杆,要哪双鞋指给他,卖鞋的就用竿挑给你试穿。所以人们称这样卖鞋的摊叫做“竿挑”。这里的鞋价廉,人们管这儿的鞋叫行货,也就是意味着质次。

估衣摊有棚子,棚里挂着几件较好的绸缎估衣、皮货,摊上堆放着皮棉夹单男女估衣。吆喝着卖,每件估衣唱出是什么材料的卖什么价钱,顾客看中那件当时试穿,可以讨价还价。

卖布的摊子部拉着布棚,一连十几家,一字排开。庙会上的布摊,只卖花素布匹,没有绸缎。秋季丰收后,农村人大都需要添置些棉衣,他们愿意到庙会买布,一是挑选方便,二是价钱公道。

卖洋袜子的货柜都是玻璃货阁。那个年代就讲究上海、天津产的墨菊名牌袜子。从前的袜子都是长筒到膝盖。城里小手工业的自产自卖的摊也不少,但袜子多是粗线织的,价廉耐穿,为劳动者所喜爱。

卖乐器的主要有京胡、二胡、乐琴等。有一位老艺人专卖胡琴码,自做自卖。他做的胡琴码质量好,曾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得过奖状。他把这张荣誉奖状高悬在摊上,以招徕顾客。

卖唱本的则用一张苇帘横穿一根绳,放在地上,插些用粗纸印的唱本,有孟姜女哭长城、秦雪海吊孝、五女哭坟等。

儿童玩具和花鸟虫鱼

春节是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也是儿童最喜欢过的节。因而春节也是玩具行业的旺季。庙会的玩具摊准备了多种多样的玩具,有应时的风筝、空竹、风车、大糖葫芦、龙晴鱼、刀、枪、剑、戟、棍、叉、小车、娃娃、棕人、面人、噗噗灯儿、玻璃喇叭、口琴等。

夏天是卖蝈蝈的旺季,农民把在田里捉的蝈蝈装在用秫秸皮编成小圆笼里,一个笼装一个蝈蝈,再把小笼一个个串成串,两大串担着进城赶庙会。吆喝“买叫蝈蝈”。人们喜欢听蝈蝈叫,买个回去挂在有阳光的地方,越晒越叫得欢。冬天卖的蝈蝈与夏天的蝈蝈有所不同,根说冬天的蝈蝈是人工养的。卖蝈蝈的摊很简单,就是一个大纸箱子。不过要找一个有太阳能晒暖的地方,因为蝈蝈冬天怕冷。纸箱上放着几个装着蝈蝈的圆纸盒,卖蝈蝈的人穿着一件又肥又大的大皮袄,腰间系一根带子,把装着蝈蝈的葫芦揣在怀里,让蝈蝈增加热量,促使蝈蝈叫起来,顾客便于挑选。冬天的蝈蝈的价钱远比夏天的蝈蝈贵,所以冬天玩蝈蝈的多是有钱人。用的蝈蝈葫芦也十分考究,葫芦是旧的好,玩的年头越久,葫芦的颜色也越红亮。葫芦的口,讲究用象牙或秋角的,上面雕刻凸出的花饰,稍差一些也要用红木的口,雕刻的平面图案差不离都是万字不到头或圆孔形的。玩蝈蝈的常常聚在一起,把各自喜爱的葫芦打开,露出蝈蝈,阳光一晒,蝈蝈就叫起来了,在相互欣赏葫芦的同时,聆听蝈蝈的叫声,别有一番情趣。

每到金秋时节,庙会上就有卖油胡芦的了。油胡芦都装在柳罐斗子里,口上缝一个布嘴,卖时伸手进去一抓,卷个纸筒把它装进去。买者拿回家放在罐里,听油胡芦悠悠的叫声。到冬季也有卖油胡芦的,据说也是人工养的,它的卖法和冬季卖蝈蝈的情况略同,买去装进葫芦揣在怀里,不时拿出透过阳光晒,也是悦耳愉情的玩意儿。

还有卖金钟的,金钟以十三陵产的叫声最好听。入秋农闲的时候,农民捉些金钟装在篓里拿到庙会上去卖。吆喝很简单,“卖金钟”。买主买回放在簟瓶里或茶叶罐内,里边搁点香蒿子。金钟这种虫,是雌雄成对出售的,每到夜间,叫声不断。

秋季庙会上卖蛐蛐的不少,蛐蛐又叫蟋蟀,青年人喜欢斗蛐蛐。蛐蛐讲究全须全尾,体重八厘。斗时两个蛐蛐要体态相称,斗者手持一根头上绑着两三根猫胡子的细竹棍(蛐蛐探子),两个蛐蛐对峙不动时,就用探子拨其尾部,使之对咬,经过几个回合,逃去的一方即算战败。蛐蛐罐也和古董一样,越旧越年久的越好。一般的罐都是粗制的,价钱便宜。做澄浆罐最著名的是赵子玉,他制作的蛐蚰罐,底部都烧制有他的名字,是蛐蛐罐中的名牌货了。

一进庙两侧的旁门,就能闻到袭人的花香,这里是花厂的花市。鲜花的品种多样,令人眼花缭乱。花厂卖的鲜花有金盏、四季海棠、串红、蝴蝶花、江西腊、艾荷尖等。花厂设有温室,冬季 观赏花木有香 椽、佛手、迎春、桂花、腊梅、金桔、水仙等。花厂还供应树苗果秧,有苹果、核桃、柿子、海棠、石榴、杏、李、梨等,管送管种还保活。花厂的主顾多是豪门巨绅、王公府第。夏季应时的有晚香玉、茉莉花插的大花篮。深受妇女们喜爱的是玉兰花,通常是把两三朵或四五朵并排穿起来,挂在脖领或大襟的钮扣上,又美观又可以闻香。

曲艺杂技

庙会上拉洋片的叫“大金牙”,他用竹杆支个架子,架上放个大箱子,箱子的一面按着一块大玻璃,里边挂着画有军阀混战时期战争场面的画片,一张画系着一根绳。旁边挎着一个锣鼓架子,锣和鼓上各拴一锤。箱子的下部凸出,镶着五个镜头,前面设两条板凳,供观众坐着观赏。“大金牙”连说带唱画片的内容,随拉绳子敲打锣鼓随换片,看罢了一片又一片,连续看完为止。看一遍收铜元一大枚。

滑稽二簧的表演者是唱京剧的云里飞。他用纸烟匣的硬纸皮做成王帽,把当时穿的大褂当戏衣,场面音乐俱全,演唱京剧片断时不断出现滑稽形象,逗人发笑。棚帐桌凳都是赁的,开销很大,演完收钱时,观众往往一哄而散,所得寥寥无几。

梆子戏棚周围圈上白布帐子,布棚外围一道绳网子。场内有板凳,土台做戏台,台帘、倚披、场面、戏衣,都和戏班一样,不过比较简陋。两个把门的人不住口地吆喝着当日演出的剧目,进门收钱。有时 他们打开布帘 让人们往里看看,以吸引观众。演的小戏像三娘教子、汾河湾,应节戏天河配等,颇受欢迎。

嘣嘣戏的戏棚中演的白玉山的莲花落,老妈上京、乡下妈妈瞧亲家、小化缘、打面缸、小上坟,有时也演新戏锯碗丁,儿媳妇受气跳水缸,小姑子打幡,婆婆抱罐,把门人介绍剧情,场外摆着“切末”,就是我们说的“道具”,有一个纸糊的水缸,插着一个纸幡。

在庙后院有个说相声的,人们风叫他小常。他说相声时,先在地上撒沙子写字,招徕听众。撒沙子写字也是个艺术,现已多年不见了。小常唱的太平歌词和单口相声,最受欢迎。

摔跤和耍中幡,场子上拉着白布棚,周围放着板凳,正面放着一张钱桌,搁着放钱用的钱板。练一场要下钱来都放在钱板上,收场时大家分。平常日子就是摔跤,到春节的时候才添上耍中幡。中幡,是以一丈来长的大竹杆子,上横一根短杆,两头拴两个小旗,大竿尖上插上大小三个小伞,伞尖上有一小旗,横杆向下垂挂一条尺半宽丈余长的红布条,上面系着小铃铛,这些加在一起构成。摔跤和耍中幡的时候,卖艺人赤背穿着厚布纳的背心(褡裢),腰间系一根绳,耍中幡的头上脑门戴一个小棉垫用带子套上,开始练时用手托起竿头,前后左右转换,放在肩上、胳膊上、脑门上、后背,换一个部位不能动手,只能用力顶起或托起接住。这个技艺没有真功实力无法胜任,艺人靠卖艺吃饭糊口实非易事。表演时也有一套生意经,摔跤或耍中幡在练完两手后,就向观众交待,先向众人作一揖,说:“我先托付托付,您是来逛庙来啦,耗财买脸,我们哥几个给您练一套,玩意儿是假的,力气是真的,也不容易。练完了您带零钱给扔一把,没带零钱,您捧我们哥儿几个站脚助威。您可别早不走晚不走,等我们要钱这个当儿呼拉给我挤个大窟窿,给我们这碗里抓把沙子,谢谢您哪”,说完继续练,练完以后观众纷纷扔钱。

卖艺的还有耍叉的、耍坛子的、练杠子的、踢键的抖空竹的等等。还有一位老艺人吹双管,用嘴吹,也用鼻子吹,真是一绝。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6 , Processed in 1.09160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