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直门位於北京内城西垣之北,原為元大都和义门,明初改建北平城,废元大都东之北、西之北的光熙、肃清二门,北垣南移五里,此门即成為了北平城西之北门,仍沿用元大都旧称和义门。 和义门是元朝至元四年(1267年)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旧城东北营建新城时开始建造的,為大都西垣之中门。元大都各城门命名都与《易经》卦象有关,和义门取“西方属秋、属义之理”而得名,并将方位与五常对应(古时荀子有东、西、南、北、中五方比对五常之仁、义、礼、智、信之说),故“和义”為西方,并与东方之“崇仁”对仗。明永乐皇上朱棣决定迁都北平,陞北平為北京。永乐十七年(1419年),和义门修缮后改名西直门,直為“有理”,理直即為“义”(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师直為壮,壮则胜”),故得名。西直门是京城九门除正阳门外规模最大的一组城门建筑。另外,西直门还是明清两代自玉泉山向皇宫送水的水车必经之门,因此有“水门”之称,在瓮城门洞中刻有一块水纹汉白玉石雕,京人皆知“西直水纹”。庚子之变后至民国,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相继建於海淀,近现代风起云涌的学生爱国运动使海淀到西直门的道路上,前往市中心天安门的学生游行队伍络绎不绝,西直门则是他们的必经之路。 明正统元年(1436年)英宗命修京师九门城楼,正统四年完工。由於元大都瓮城门开在正对城门的瓮城最外侧正中,瓮城门外护城河上是木制吊桥,也没有后来高大的箭楼。整修西直门时,将原瓮城埋压在新建的瓮城之下,在原瓮城门的位置建起了巍峨的箭楼,原瓮城门被包砌在了箭楼城臺之中,这是在533年后拆西直门时才被发现。瓮城门洞开在了瓮城的南侧墙体上,并在门洞上修建了闸楼,安装了千斤闸,这千斤闸若是放下封闭门洞可是比吊桥牢靠,木质吊桥也改建成了坚实的石桥。 史书中关於西直门修缮的记载有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大风毁坏西直门城楼;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大修西直门城楼、箭楼,光緖二十年(1894年)修西直门至颐和园石板路,同时修缮西直门城楼,后因中日甲午战事爆发,未及完工即告中断;1950年西直门城楼、箭楼及瓮城得到人民政府修缮。直到1969年修建环城地铁时将西直门城楼、箭楼、瓮城等全部拆除时,在箭楼下发现被包砌在箭楼城臺内的元大都和义门瓮城门,后人才对西直门的前世今生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但是,就是如此珍贵的城市建筑文物遗跡,经五百年重见天日后,只存在了数日,即被彻底毁灭,令人扼腕。 西直门,西向,与面朝正东的东直门遥相呼应,是一对姊妹门,两门城楼建筑群形制相同。到上世纪被拆除之时,是北京城当时最后保存最為完整的一组古代城门建筑群,城楼、箭楼、瓮城,以及比邻城墙,虽失修饰,但是完好。不同凡响之处,根据喜仁龙《北京的城墙和城门》(1985年汉译本)中的描述可见一斑:“无论从哪个方向观看,西直门都显得气象不凡。沿通往城门的宽阔街道接近城门时,远远就可以看到耸立於一片样式相同的低矮建筑之上的巍峨城楼,那些排列在街道两旁的低矮建筑,形制较小,因而把城楼衬托得格外高大和雄伟。从城外接近时,但见方形瓮城和箭楼在四周赤裸的地面上拔地而起,颇具城堡气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瓮城长而直的前墙有力撑持著雄伟箭楼,它们给人的印象比城门处更苍劲,更雄伟。城门的侧面,尤其是南侧面,最清楚地展示出整个建筑群的规模。门楼与略低於它的箭楼,配合得十分协调;两楼线条笔直,轮廓鲜明,造型遒劲有力,倒映在城下池塘(作者按:护城河)中,更增强了气势磅礴的效果。” 西直门城楼,臺基底宽40.9米,城臺顶进深24米,城臺高10.75米,内侧券门高8.46米,外侧券门高6.3米。城臺内侧左、右马道宽5米,城楼面阔五间,连廊面宽32米,进深三间,连廊通进深15.6米,楼连臺通高32.75米(资料引自喜仁龙著《北京的城墙和城门》1924年版,1985年汉译本)。下层簷柱24柱,上层簷柱16柱。三滴水重簷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戧脊走兽7个。 西直门箭楼,面阔七间,规制与内城其它门箭楼基本相同。内侧廡座面阔五间,楼连臺通高30米,俯视呈“凸”字型。屋顶形制為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重簷歇山式,面阔七间,后出抱厦五间,抱厦顶是单独的单簷歇山式。对外的三面墙体上下共设四排箭窗,正东面每排12孔,两侧面每排各4孔,后抱厦两侧面无箭窗(这是西直门箭楼区别於其它各门箭楼的显著特点),总计80孔。 瓮城為方形,东西长62米,南北宽68米,瓮城内东北角建关帝庙。在瓮城南墙闢有一瓮城门洞,门洞上建有单簷硬山顶闸楼,有两层12孔箭窗,与城门方向成曲尺型,以利遮罩城门。城外护城河石桥建在瓮城外,正对箭楼处。 清乾隆十五年(1750)《京城全图》上的西直门图 1901, 西直门全貌(东南向),京张铁路还没有。选自《气球下的中国La Chine à terre et en ballon》。 1901,西直门箭楼西面(城外),庚子之变过后,市面一片萧条 [(美)霍姆斯·伯顿 Burton Holmes] 1905年前后,西直门城门洞东侧进城的骑毛驴少年 [(美)雷尼诺恩 C.E. LeMunyon] 1905,西直门外高粱桥西长河沿岸,可见西直门箭楼和城楼在视野之中。 1905,西直门瓮城闸楼外(明信片)。 1905年前后,西直门全景(西南面)。 1908,西直门箭楼西面和西直门外关厢大街。 1909, 西直门北侧新建的西直门火车站停车场南向(京张铁路)。原注释:Chamberlin Thomas Chrowder. [(美)张伯林 Chamberlin Thomas Chrowder] 1909, 西直门箭楼西侧护城河桥外的铁路道口(京张铁路) [谭锦棠摄] 1910,西直门箭楼西面和西外大街。 1911,西直门北侧偏西的西直门火车站站房和月臺,沿月臺棚顶可见外城西北角楼城臺。 1916~1918, 西直门箭楼北面,瓮城西北外角 [(英)唐纳德·曼尼 Donald Mennie] 1916~1918,西直门大街西向,可见西直门城楼歇山顶 [(英)唐纳德·曼尼 Donald Mennie] 1920~1921,西直门城楼南面,城墙内侧南马道 [(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 Osvald Siren] 1920~1921,西直门南面全貌及护城河 [(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 Osvald Siren] 1920~1921,西直门瓮城内东南角与门楼门洞 [(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 Osvald Siren] 1920~1921,西直门瓮城西南角及箭楼南面 [(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 Osvald Siren] 1920~1921,西直门瓮城闸楼门洞外(南面)城根的店铺。选自《北京的城墙和城门The Walls and Gates of Peking》英文版1924年 [(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 Osvald Siren] 1929,西直门外大街。该年农事试验场改称天然博物院,后来西外大街一度被叫做博物院路。 1929-5-26,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后,灵柩暂昔香山碧云寺。1929年南京中山陵竣工。国民党迎孙中山灵柩回南京举行奉安大典。迎灵队伍绕过西直门瓮城西南角,準备进西直门。 1929-5-26,西直门城楼内侧。孙中山灵柩由暂昔处北京香山碧云寺起灵行经西直门内,到前门火车站送上专列啟程,奉安南京中山陵。 1930年前后,西直门箭楼南侧。瓮城外尘土飞扬时的道路、摊铺、马车和行人。选自葛列格里的中国摄影集(Collection of photographs of China) [(英)葛列格里 Stanley O.Gregory] 1931,西直门箭楼东面(瓮城内),楼顶已塌陷,后抱厦顶塌毁严重。 1933,西直门雪景,在高梁桥附近向东拍摄 [佚名] 1935,西直门箭楼西南面,绕过西直门箭楼进城的燕京大学抗日游行队伍。 1946,西直门箭楼西面,鐡路道口和西外大街。箭楼城臺前有国军陆军第九十二军政治部新刷的标语:“巩固统一保障和平”。原註释:The Hsi Chin Men gate. 1946,西直门瓮城外箭楼西侧铁道(西直门火车站外南侧) [选自《LIFE》图库] 1946,西直门西南面城外铁道 [选自《LIFE》图库] 1947,西直门航拍(上东)。 1949 -1-31,西直门箭楼西面和西外大街,解放军开进北平城,入西直门时,在西外受到民众夹道欢迎。 1949,西直门城楼东面(城里),坐着十轮大卡开进城的解放军和宣传车 [高帆摄] 1949年1月31日,西直门箭楼西面和西直门护城河桥,解放军开入北平城,进西直门时拐入瓮城闸楼门洞进城。箭楼城臺上还掛著“戡乱建国”的标语。 1950,西直门城楼东面(城里),社会秩序正常以后的情景。 1953,西直门城楼东面(城里),中苏蜜月期,城楼上的标语口号:“中苏两国人民的伟大的牢不可破的友谊万岁”。 1954,西直门南面全貌,可见城门建筑完整保存著,尚有前两年修缮过的痕蹟。 1954,西直门瓮城北侧城墙新辟出城门洞(内侧),為三伏三券的券顶门洞。透过门洞可见瓮城西北角,西外搭著脚手架的高大建筑是正在修建的“苏联展览馆”。 1954,西直门瓮城南侧城墙新闢进城门洞(外侧)。 1955年前后,西直门航拍(东向),城门两侧瓮城外的城墙上各开闢了一个门洞,车马行人绕瓮城外,走这两个门洞进出城。 1959,西直门航拍(上北)。可清晰看到京城西北城角走向和长河(高梁河)、护城河走向,可见城外的太平湖、西直门火车站、北方交通大学、北京展览馆,以及完整的西直门瓮城、城楼、箭楼、闸楼和城墙。 1959-3-9,西直门内进总站(瓮城内)的有轨电车。此日后,内城有轨电车全部停止运营。 1960年前后,西直门城楼东面(城里),画面中的无轨电车是5路,终点站车场就在瓮城内。 1960年前后,西直门箭楼东面(背面),瓮城内的5路无轨电车站,远处可见苏联展览舘(此时已改名北京展览舘)及新落成的北京天文舘。 1961,西直门城楼北侧新辟门洞和出城道路,以及改造成折行的登城北马道。城根是郊区线32路公共汽车(332路前身)终点站,由西直门开往颐和园。六层的新式楼房今仍矗立在二环路边。 1961,西直门城楼南侧门洞修建时改造成折行的南马道,以及西直门南顺城街。 1969, 西直门正準备拆除。 1969,西直门城楼东面(城裡),城楼已拆没了,城臺上仅剩下10根柱子。城台已扒了皮,工人还在扒著。公共汽车上喷著“抓革命,促生產”的时代标语,屹立了684年的文物就这麼毁了。 1969,西直门瓮城南侧闸楼被拆除,露出了千斤闸。 1969年拆除西直门时,发现包砌在箭楼中的元大都和义门瓮城门。遗憾的是重见天日纔两天,随后就全拆了 (1) 1969年拆除西直门时,发现包砌在箭楼中的元大都和义门瓮城门。遗憾的是重见天日纔两天,随后就全拆了 (2) 1980-12-22,西直门立交桥通车(北京首座三层立交桥),中心位置大概在原瓮城的中心,此桥寿命仅维持了不足二十年(1999年)即被拆除重建。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43 , Processed in 1.08835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