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901年,史上最早的东交民巷俯瞰长图

2022-10-12 14:14|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黄加佳|来自: 旧京图说

摘要: 庚子事变之后,《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拍下了这张《列国使馆修缮环视图》。历史影像研究者陶然野佬告诉记者,这幅照片是摄影师站在东交民巷汇丰银行塔楼上拍摄的。照片从左至右拍摄下前门瓮 ...
庚子事变之后,《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拍下了这张《列国使馆修缮环视图》。历史影像研究者陶然野佬告诉记者,这幅照片是摄影师站在东交民巷汇丰银行塔楼上拍摄的。

照片从左至右拍摄下前门瓮城、尚未修建完成的六国饭店地基、美国临时使馆、天宁寺塔、宣武门城门、俄国使馆、西班牙使馆、英国使馆、阜成门城门、天安门、日本兵营、法国兵营、法国使馆、比利时使馆、德国使馆等东交民巷周边重要的建筑物。

这幅长卷也是目前已知拍摄时间最早的东交民巷180度全景照片,照片原底洗印,清晰度极佳,品相完好,是研究清末北京城市变迁的珍贵实物。今天我们就为您简单解说一下这幅长卷。请您把手机倒过来先看看这幅长图↓↓


1、前门瓮城

正阳门又称前门,位于北京内城九门南垣的正当中。在各城门中,前门规模最大,包括城楼、箭楼、瓮城,还有箭楼两侧的关帝庙、观音庙,以及箭楼前的正阳桥和五牌楼。帝国时代,正阳门的正门只有在皇帝出巡,或到天坛、先农坛祭祀时才开启。平时车马、行人只能从两侧的“闸门”进出。城门洞里行人、牲畜、车辆终日摩肩接踵,臭气熏天。

庚子事变之后,城门“向夕而闭”的规定废止了。但是第二年,京奉、京汉两条铁路修到了正阳门城根。此时,不但出入北京内外城者要钻正阳门门洞,全国各地坐火车到北京的旅客,也得钻门洞才能进入内城。随着往来客商的增多,前门地区的商业更加繁荣。除了至今仍很红火的大栅栏,当时正阳门瓮城城墙根儿的小摊贩也数不胜数。这么一来,出城的、进城的、卖东西、买东西、刚下火车的、忙着赶火车的,把正阳门堵得水泄不通,交通拥挤的情形有时一直持续到深夜。


2、六国饭店地基

六国饭店是英国人于1900年建造的,为四层楼房。六国饭店建成后,各国公使、官员及上层人士常在此住宿、餐饮、娱乐,形成达官贵人的聚会场所。一些下台的军政要人也常常来此避难。老北京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和六国饭店有关。本片拍摄于1902年,当时六国饭店还是一片地基。

3、美国临时使馆

1862年,美国正式设立驻华使馆,使馆建立在东江米巷路南、邻近路北的俄国使馆。庚子前美国驻华使馆馆址面积超过一亩,原为不同建筑风貌的民房。

1900年的庚子事变中,东江米巷使馆遭到围攻,美国使馆处于列国使馆的西南防守区域,遭受了来自南面城墙上清军炮火的袭击,破坏很严重。一年后,《辛丑条约》签订,美国使馆暂时占用东江米巷三官庙(位于东江米巷御河段南端和东交民巷交汇处西侧)作为临时办公之用。

4、天宁寺塔

天宁寺塔是北京城区现存最古老的地上建筑。据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考证,天宁寺塔的建造年代为辽代大康九年(1083年)。但寺的始建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初名光林寺。隋仁寿二年 (602年)称宏业寺。唐代改名天王寺。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更名大万安禅寺。元代寺院毁于兵火,殿宇无存。明永乐时重修,宣德间改今名。

天宁寺坐北朝南,现存古塔一座,清代重建的山门、弥陀殿以及乾隆年间两次重修天宁寺碑记等建筑遗迹。经明、清两代多次修葺,天宁寺塔是北京著名的古塔之一,在当时也是人们游览朝拜的佛教圣地。

5、宣武门城门

宣武门位于西城区南部,是内城南面三门之一,与东侧的崇文门相对,在命名上一文一武对应,取“文治武安,江山永固”之意。因为取武为意,城门守军训练用的护卫校场就设在宣武门外。明正统元年,明朝政府增建宣武门瓮城、箭楼、闸楼。与正阳门不同,箭楼下并没有门洞,人们是向右拐进闸楼卷门,进入瓮城、再穿越城楼门洞进入城内。

宣武门外为菜市口刑场, 囚车经常从此门出入,人称“死门“。这里很早以前就是有名的杀人地方了。宋末元初,被元朝统治者关了四年的宋朝丞相文天祥,因为不肯屈服,最后在柴市被杀死。他在刑场上,态度庄严地对监斩官说:“我为宋朝能做的事,现在终于做完了”,然后慷慨就义。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也曾在这里喊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迈遗言。

6、俄国使馆

俄罗斯公使馆是东交民巷中最早的一处使馆。1727年,中俄签订了划分国界的《恰克图条约》。俄国正式在东交民巷设俄罗斯馆。俄罗斯馆位于玉河西岸,东交民巷路北,是后来俄国公使馆的雏形。

庚子之前,俄罗斯公使馆是纯中式布局,四个门,中央有大客厅,四周是厢房。《辛丑条约》签订后,俄罗斯借机侵占了周边的鸿胪寺、太医院和钦天监,扩建了新的俄罗斯公使馆。新俄罗斯公使馆拆除了大部份中国式的建筑,建起了包括公使馆主楼在内的5栋两层的俄式洋楼及3栋俄式平房。1959年底,最高检察院进驻原俄罗斯公使馆办公。如今,院内还保存着建于1732年的“圣玛利亚”教堂。

7、西班牙使馆

1864年10月10日(同治三年),清廷与西班牙国在北京签署了有关建交和通商的条约。1868年5月21日(同治七年),西班牙首任驻华公使克维度则已经抵达北京就任。同年,在东江米巷靠近御河中桥(今正义路与东交民巷交界口)的西侧,东江米巷路北西班牙使馆建立。庚子年间,西班牙使馆毁于战火。

8、英国使馆

1861年英国在北京设立公使馆之初,英国公使额尔金看上了怡亲王府。但是,清政府不同意,他又提出将肃王府改建为公使馆。考虑到肃王府是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豪格的府邸,若将其改建为英国公使馆有碍国体,清政府还是没准。最后,英国公使额尔金用每年1200两白银的租金,租下东交民巷北边玉河西岸的梁公府。

梁公府本是清康熙帝第七子爱新觉罗·允祐的宅邸——淳亲王府。根据清代爵位降等世袭的制度,到了其孙奕梁这辈,爵位已降为镇国公。英国公使馆基本沿用梁公府的建筑,只是新建了一座二层凯旋门形式的大门。

9、阜成门城门

阜成门是北京内城九门之一,包括城楼、城门、箭楼、瓮城、瓮城门各一,其规制较元大都城门为高。城楼为三重檐歇式重楼建筑,台座呈梯形状,连同城楼通高35.1米。城内道路亦改称阜成门街,街南侧有巡捕厅等机构。城外官道为通往西山的重要道路。

10、天安门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

11、午门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通高37.95米,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再修。午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其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大清门,其后有太和门。

12、北海白塔

北海白塔建于清初顺治八年(1651),是一座藏式喇嘛塔,也是北海的标志性景点。北海白塔据建塔石碑记载,当时“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阴赞皇猷,请立塔寺,寿国佑民”,得到皇帝的恩准,于是修建了永安寺和白塔。塔高35.9 米,上圆下方,富有变化,为须弥山座式,塔顶设有宝盖、宝顶,并装饰有日、月及火焰花纹,以表示“佛法”象日、月那样光芒四射,永照大地。

13、景山万春亭

景山五亭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万春亭坐落在中央,高17.4米,亭内面积是18平方米。万春亭里供奉着一尊毗卢遮那佛,佛像全身均为铜塑。原供奉的佛像“文革”中被捣毁。现在的佛像是1998年重塑归安的。万春亭置于景山山巅,并不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它还和山腰处对称而置的周赏亭、富览亭、观妙亭和辑芳亭互为对景,以万春亭为中心构成一幅完整和谐的景观。

14、钟鼓楼

钟鼓楼坐落在北京中轴线北端。古代,鼓楼定更击鼓、钟楼撞钟报时极有规律。古人将黑夜分为五更,每更次为一个时辰,即现代的两个小时。清代规定报时方法为:定更及亮更,皆先击鼓后敲钟,其二至四更则只敲钟不击鼓。乾隆后改为只在夜里报两次更,每晚定更(即一更,19点—21点)和亮更(即五更,3点—5点)先击鼓后撞钟。定更时钟声响城门关,交通断,称为“净街”;亮更时,钟声响城门开,所谓“晨钟暮鼓”。击鼓和敲钟的方法相同,俗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如此两遍,共108下。”

15、日本兵营

日本公使馆最早设在东四六条的民房内。1884年7日,日本购买法国公使馆西侧的民宅加以改建。改建工程由日本第一代“四大建筑师”之一片山东熊主持。1885年5月开工,次年8月完工。图中的日本公使馆大门就是片山东熊设计的,大门采用拱券门形式,券顶以菊花纹样装饰。

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期间,日本公使馆并没有遭到损毁。不过,《辛丑条约》签订后,日本以旧馆地域狭小,不敷使用为由,占肃王府、詹事府及柴火栏一部分,兴建新馆。新公使馆由日本著名设计师真水英夫主持,1909年建成使用。因此,在东交民巷有两个日本公使馆。

16、肃王府旧址

肃亲王豪格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一个皇子,从乾隆十五年绘制的《乾隆京城全图》上来看,当时肃王府还称为“显亲王府”。在王府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是府门、银安殿、东西翼楼、 神殿、后罩楼等。西面是花园,北面还有家庙。庚子年间,肃亲王府被八国联军烧毁,只存垣墙。

17、奥匈帝国使馆

奥匈帝国公使馆原为清顺治帝第二子裕亲王福全的宅邸。英法等国在北京设立公使馆后,奥匈帝国也以“利益均沾”为由,要求在北京设立公使馆。

庚子年,奥匈公使馆遭受重创,原有的欧式建筑已成为废墟。《辛丑条约》签订后,奥匈帝国像各国一样,借机扩大了使馆面积,较之前面积扩充数倍,并修建了新公使馆和兵营。如今保存下来的奥匈公使馆是1910年前后建成的。使馆主楼坐北朝南,地上二层,南立面中央三开间及两端两开间略向外凸。进入主楼大厅,迎面是双分式大楼梯通向二层。 建筑虽然已逾百年仍气度非凡。奥匈帝国分裂后,此处划过匈牙利。

18、东直门城门

东直门是位于北京城内城东垣北侧的一座城门,主要包括城楼、箭楼、闸楼和瓮城。城楼形制同朝阳门,但规制略小,面阔五间,进深三间,进深15.3米,高34米。瓮城同西直门,四角皆为直角,东西为62米,南北为68米。南侧瓮墙辟券门,门上建闸楼。在当时,东直门专走砖瓦、木材车。那时砖窖都设在东直门外,由南方通过通惠河和坝河运来的货物,从这里进入。因以木材居多,所以当年东直门内多设有木材加工厂。

19、法国兵营

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中规定允许列强在中国驻兵,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法国兵营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台基厂三条路北,范围东起新设的高弼路,西到台基厂大街,北到台基厂二条,占地面积约23000余平方米。1900年之前,此地为民宅区。

20、法国使馆

法国公使馆原为辅国公纯堪的宅第。纯堪的祖先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七子阿巴泰的第二子辅国公博和托。1860年中法签订《法中北京条约》。根据条约规定,法国公使葛罗提出,清政府应提供与英国公使馆规格相同的一座府邸作为法国公使馆。后经协商,清政府决定把纯公府作为法国公使馆,租金与修葺费比照英国公使馆。在义和团运动中,法国公使馆大部分建筑都被损毁

21、法国邮局

法国邮政局位于东交民巷19号,是一排西方二十世纪初折衷主义风格的平房。法国邮政局建于1910年,与东交民巷5号的法国使馆同处路北,隔门相邻,又与东交民巷34号法国东方汇理争行斜对。建筑主体为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南正立面作左右对称图形,东西两侧各开一门,门两侧是坚固的花岗石壁柱,更显突出醒目。法国邮局建于1910年,是指1910年法国邮局开始办公,而不是此平房建于1910年,其实该建筑在此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22、圣米额尔教堂

圣米额尔教堂,又名台基厂天主堂,是北京城区最小的天主教堂。教堂位于东城区东交民巷,原属法国领事馆,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教堂内北侧是一座灰砖砌二层西式楼房,供神职人员居住。西部的圣堂为哥德式建筑,建于高台上,坐北朝南。圣堂南为两座锥形尖塔。东侧是一排民居平房。

23、德国医院

1900年,德国军队攻入北京之后,在使馆区内设置了一座战地医院,1904年又进行了扩建。德国医院是清末到民国北京城内最主要的综合性医院之一,1945年10月由著名医学家吴洁先生奉命接收,后改组为市立北平医院,即今北京医院的前身。

24、朝阳门城门

朝阳门是北京内城东面靠南的城门,朝阳门形制与崇文门略同,面阔五间,通宽31.3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9.2米;楼连台通高32米;箭楼形制略与宣武门同,面阔七间,通宽32.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25米。古时为进京的交通要道,1915年经过一次拆除,1956年彻底拆除。

朝阳门是漕粮出入的城门,京城百姓的口粮基本均来源于此。门下走粮车,所以朝阳门的城门洞顶上,刻着一个谷穗儿。粮食进了朝阳门,就存放在附近的粮仓之中。现在朝阳门内的地名还有“禄米仓”、“海运仓”、“新太仓”等,那都是当年存放官粮的仓库。

25、崇文门城门

崇文门是北京内城南面东侧的城门,与西侧的宣武门“一文一武”,遥相对应。崇文门以瓮城左首镇海寺内镇海铁龟著名,“崇文铁龟”之名遍响京都。崇文门走酒车,城外是酒道,当年的美酒佳酿大多是从河北涿州等地运来,进北京自然要走南路。运酒的车先进了外城的左安门,再到崇文门上税。清初,为了调剂在京满人官吏的收入,"京师九门,皆有课税,而统于崇文一司",崇文门税关之苛也使外埠客商望门生畏。

26、比利时使馆

比利时使馆旧址位于台基厂十字路口东北角,是一座乡村别墅式的,现为紫金宾馆。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退还了攻占的各国使馆与教堂,将东交民巷地区辟为列强专用的使馆区,用庚子赔款让列强重修再建使馆、教堂。除西班牙外,包括比利时在内的列强十余国均肆意扩大其使馆的地盘,于其内修建兵营,出租地产,建造由洋人经营的银行、邮电、商业行馆。这些带有昔日屈辱印记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建筑保留至今,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同时也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实物。

27、德国使馆

德国公使馆修建于1875年至1879年,设计师为德国人恩斯特·奥尔末。奥尔末1847年出生于汉诺威王国(今属德国),是一名旅馆老板的儿子。奥尔末十几岁加入一支商船队前往中国。1867年,他在厦门开设了一家照相馆,开始了专业摄影师的生涯。不过,没过多久奥尔末就北上京城,供职于北京海关。1872年至1880年,奥尔末在北京工作期间,经常到烧毁不久的圆明园游览。圆明园苍凉但仍精美绝伦的残垣断壁令他着迷不已。凭着职业摄影师的敏感,奥尔末留下了12帧圆明园的照片。这些照片,目前被公认为是圆明园被毁后最早的影像资料。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一时期奥尔末还受邀,设计了德国公使馆。

图 | 华辰影像(图中标注地点由刘阳考证)

文 | 黄加佳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53 , Processed in 1.10449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