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城有正式名称或修了门洞的后闢城门共有五座。两座是清末开闢的,其它三座都是在民国期间开闢的。其中四座城门是在内城城牆上,另一座是在外城西垣上,并且是铁路门洞,卢汉綫由此进城,终点是正阳门西车站。而其它城牆上扒开的通道,就都属于是豁口了。正阳门两侧的双券洞归属于正阳门,不算单独城门。另外,后来城门边上开的券洞也不算。 铁路城门。最先成爲新闢城门的是位于广安门及天宁寺塔迤北的外城西垣上,爲专门走火车开闢的城门,当然行人也是能通过的,其它车辆就走不了了,因爲护城河上纸修了铁路桥。1900年12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爲便于运输军用物资,法军擅自在广安门迤北的城牆上开洞,将卢汉铁路修进北京城,延长至正阳门西,并修建了正阳门西车站,到1902年两宫回銮时基本建成。在外城西垣铁道穿城牆的位置修筑了两个方门洞的城门,铁路从南侧门洞穿过,北侧门洞可以走行人,护城河上架设铁路桥。这个可以称爲“铁路城门”,但是也没有命名过。 水关门。即正阳门东水关(御河水关)的位置。清光緖三十一年(1905年),这是庚子之变后的第五个年头,战争对北京城所造成的破坏已得到基本恢复,各国在北京城使馆界的驻军也已常态化。爲东交民巷使馆界的洋人出入车站方便,使馆界工部局将正阳门东水关及南御河桥进行改造。拆除南御河桥,御河上加盖水泥板与地面平,原水关券洞扩大加高,御河水在券洞下的涵道注入护城河,门洞内安置铁门两扇,两侧挖有耳室,即水关门,于1906年改造完成。这个水关就是庚子年八国联军攻入外城后,英军最先由这个水关潜入位于内城东交民巷的使馆界。“水关门”是没有经过正式命名的,洋人叫它“Water Gate”(水门)。 1926年,北御河桥至中御河桥段,御河改爲暗沟,路面中央闢爲绿化带,原来御河的东河沿、西河沿成爲绿化带两侧道路。随著御河两岸修筑马路,路名也多次变化,因英使馆最早据于路西,曾称“英国路”、“协和路”等称呼。抗战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御河东侧路称“正义路”,西侧路称“兴国路”。1949年后,两侧道路统一命名爲“正义路”,道路中间闢爲街心花园。其最南端的水关门于1960年代修地铁拆除内城南垣时一并被彻底拆除,内城南护城河也变成了暗沟。这样正义路就与环城地铁建成后形成的前三门大街(基本上就是原城牆护城河的位置)打通,就是现在的正义路南口。 和平门。进入民国后的1913年,有人向袁世凯建议,在正阳门与宣武门之间闢一城门,这样北可以与总统府(中南海)相连,南可直达南城香厂,既方便了交通,又可谋市廛之繁华。此议得到袁世凯的首肯并题了名,城牆南北,内外城的街道都已修好,命名爲北新华街和南新华街,城门原本是要叫“新华门”,但宝月楼改的中南海皇城门先叫了新华门,这里不能重名,就改叫了“和平门”。但南北大街没有改,依然还是“新华街”。可是老袁在世时终究还是没在城牆上打这个洞。1926年段祺瑞执政,鹿锺麟主管内外城警备,派工兵在南北新华街之间的内城南垣上终于打了两个门洞,护城河上修了桥,请书法家华士奎题了“和平门”匾,镶嵌在两个门洞的上方(南侧)。和平门与水关门的命运一样,于1960年代修地铁拆除内城南垣时一并被彻底拆除。南北新华街与前三门大街形成了一个交叉十字路口,“和平门”就成了这个路口的名字。 新华门里到现在依然是国家中枢之所在。北新华街北头路东,新华门对面原是北京的“回回营”,有著名的“回回营清真寺”。这里是清乾隆年间迁来的维吾尔人聚居地,传说是随香妃进京的。他们的后代应该也融入了北京,也是名副其实的老北京人了,现在这里已经被拆迁。南新华街中段有著名的“琉璃厂”,早已不烧琉璃了,在清朝就演变成了买卖古董字画的“文化街”了。还有曾经著名的“厂甸”(琉璃厂边上的空地的意思吧),新年庙会是南城首屈一指的,“文革”后就沉寂了。“琉璃厂”屡经修缮,这里依然还是“文化街”,算是传承了下来。南新华街北头,有师范大学堂(北京师范大学前身)的故址,后来就是“附属中学校”(北京师大附中)在此了。南新华街南头,有孙公园、梁园等名士宅第。一尺大街往东去,就是著名的“八大胡同”所在地了,当然,现在仅是胡同而已了,这一片现在不会再拆了吧? 建国门与复兴门。这是内城东、西长安街延长綫上的两个后闢城门,也可以说它们是一对儿,或叫姊妹门。这两个门是日僞时期的1939年开闢的。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佔领北平。据《北京档案史料》中《日僞统治时期华北都市建设概况》记述,1939年日僞爲兴建东郊工业区的“东街市”(双井一带),对著长安街位置的内城东垣,拆毁一段城牆(古观象台北侧),所闢新城门仅有缺口而未设门楼与门洞。其实,就是民间俗称的“豁子”,当时定名爲“启明门”。“启明门”里正对著有两条主要的东西向胡同,向西可直达东单牌楼与东长安街相通。靠北的是东、西观音寺胡同,贡院在其东头。靠南的是水磨胡同,西接洋溢胡同。 在西郊公主坟外建设“新市区”,就是翠微路到玉泉路这一片街区,五棵松那里的南北道路当时叫“中央大道”(后来叫五棵松路,现在属于西四环路了)。爲了方便由老城到“新市区”,也在对著长安街位置的内城西垣,扒开城牆,闢爲新城门,同样没有门楼与门洞,定名爲“长安门”。“长安门”里也有两条东西向的胡同,向东可直达西单牌楼与西长安街相通。靠北的一条是卧佛寺街,东接旧刑部街。靠南的一条叫邱祖胡同,东接报子街。 1945年光复后,当时的北平市政府重新命名这两个城门,东垣上的“门”命名爲“建国门”,西垣上的“门”命名爲“复兴门”。1946年,何思源出任市长后,在复兴门豁口处建造了门洞,还安装了铁门,建国门则一直保持著豁口状态。俟到1957年,长安街延长綫扩展,复兴门门洞拆除,豁口扩大,新生出了“复兴门内大街”,而原来的四条胡同就消失了。建国门内展宽道路,建成了“建国门内大街”。消失的是西观音寺胡同,水磨胡同和洋溢胡同得以保留(后来的房地产开发,这一带的大小胡同最终还是在1990年代消逝了)。到1960年代修建环城地铁时,这两个“门”随城牆亦一并消失。如今留下了“建国门”和“复兴门”这两个地名成爲了立交桥的名称。 铁路城门: 1909,天宁寺迤北外城西垣上的方形铁道门洞(铁路城门)西面(城外)。 1909,京张綫横跨京汉綫的立体交叉铁路桥,位于广安门迤北,京汉綫西便门西南方向,外城西垣上的“铁路城门”西侧。因离西便门较近,所以当时被称爲“西便门跨綫天桥” [谭锦棠摄] 1920~1921,天宁寺迤北外城西垣上的方形“铁路城门”东面(城里)。有民国北洋政府的士兵在驻守 [(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 Osval诶 Siren] 1930s,天宁寺迤北外城西垣上的方形“铁路城门”西面(城外)。门前聚集著人群,像是有游行示威,或是什么“群体事件”,铁路应该是暂时中断了。 水关门: 1900-8-15,内城南垣正阳门东水关(御河)外侧,由城牆上向南拍摄。英军自广渠门攻进外城,又从这里炸开水关隔栅潜入内城,最先进入使馆界(今正义路南端)。英军印度兵正在绕过水关出水口小桥,从护城河床进入水关涵洞。 1900-8-15,正阳门东水关(御河水关)内侧,南御河桥。英军正在从水关进入内城,摄影师站在东交民巷御河桥(中御河桥)上向南拍摄。 1900-8,正阳门东水关券洞南(外)侧。英军自广渠门攻进外城,从内城南垣找到这里,炸开潜入内城使馆界。原注释:Waster-gate through which the British entere诶 the Tartar City. [(英)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 George Ernest Morrison] 1900-10,正阳门东水关(御河水关)外侧。被英军炸开了隔栅,由此潜入内城使馆界,后在此开闢了“水关门”。今正义路南端。原注释:Water gate, Peking, through which allies entere诶. 1900-10,正阳门东水关(御河水关)外侧。被英军炸开了隔栅,由此潜入内城使馆界,后在此开闢了“水关门”。选自《北京照相》(1902德文版) [(德) BY.Wang.Marine-Stabsarzt Dr.] 1908年前后,正阳门东“水关门”门洞外侧,外国人正在门洞口逗留。洋人起名“Water Gate”,刻石匾镶在门洞上方,朝廷不置可否,默认了。 1917~1919,正阳门东“水关门”北面(御河)。原注释:Water Gate & Water. [(美)西德尼·甘博 Si诶ney D. Gamble] 和平门: 1926,和平门南面,和平门正在兴建中。 1950,和平门内,前门西顺城街(远处城门爲宣武门)。汽碾子正在轧马路。 1956,和平门北面,北新华街。 1972,和平门外南新华街南段,虎坊桥北(北向)。 那会儿街上的机动车多是卡车,其它就是自行车和平板三轮了。卡车拉的有油毡,是房顶补漏用的。行人多是穿蓝布褂子、蓝布裤子,再有就是国防绿的军便服了。姑娘梳著标准的两条大辫子,推著自製的轮椅,坐著的一定是她生病的长辈。坐在平板车上与站著的两个老太太在聊天,好像她们还都是小脚。怀疑那个站在电线杆子旁边的、穿著打补丁劳动布工作服的、工人摸样的男人在贴“小广告”。牆是灰的,地是灰的,天也是灰濛濛的,纸有依偎在奶奶身边的小女孩儿穿有一抹红色的小褂儿。照片是向北拍摄,往西的岔道可到宣武区公安分局(梁园),往东拐进一尺大街可到大栅栏,向北过琉璃厂就是和平门了。 建国门与复兴门: 1945,日本投降后,美军航拍北平。内城西垣(北向),日僞时期开辟的“长安门”豁口,重命名爲复兴门,并修了城门洞。 1954,复兴门外侧(西面)。1945年光复后修建的门洞还在。 1956,建国门外护城河桥,护城河内沿的环城铁道,建国门外大街。从古观象台向东偏北方向拍摄,当时还是基本荒芜,连关厢都没几栋平房。从古观象台向东偏北方向拍摄,稍远芳草地以东可见有东郊的工业建筑。 1957,复兴门及内城西垣南段,复兴门内大街已开闢,门洞已拆除,豁口扩大。从广播大楼向东拍摄,此时广播大楼(现在的新闻广电总局大楼)刚兴建。 1959,建国门豁口内,从建国门内羊管胡同向东拍摄。开进城的是9路公共汽车(匈牙利伊卡璐斯30型,东郊红庙开往前门-宋家庄) [佚名] 1959,复兴门内、外大街,南礼士路、西便门外大街,广播大楼航拍(上北)。城牆、护城河依旧,可见城内的四合院与城外兴建的“新市区”泾渭分明 [佚名] 1974,复兴门立交桥建成,这是北京主干道上有史以来的第一座立交桥,桥下的是由长椿街开过来的337路,从桥北绕上来向西开往石景山。桥上西南角的蓝条铰接式大轿车是开往燕山区的专綫车。最高的建筑物是“文革”中刚盖完没两年的长途电话大楼。由电视(广播)大楼上向东北方向俯拍 [佚名] 1979,建国门立交桥(东北向)。国际俱乐部、外交公寓已落成 [侯凯源摄] 1979,建国门立交桥航拍(南向) [佚名] 1990s,建国门外大街(东向)。长富宫、赛特大厦、中信大厦、国贸大厦相继出现 [佚名]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43 , Processed in 1.094578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