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老北京外城七门之一——东便门

2022-10-25 20:45|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陶然野佬|来自: 陶然野佬旧都回眸

摘要:   东便门是北京外城东段北垣上的城门,与北垣西段上的西便门相对,是一对姊妹门。北京外城建於明嘉靖年间,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兵部尚书兼督察院右都御史毛伯温上书:“古之有城必有郭,城以卫君,郭以卫民,… ...
  东便门是北京外城东段北垣上的城门,与北垣西段上的西便门相对,是一对姊妹门。北京外城建於明嘉靖年间,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兵部尚书兼督察院右都御史毛伯温上书:“古之有城必有郭,城以卫君,郭以卫民,……今城外之民殆倍城中,思患预防,岂容或缓。臣等以为宜筑外城便。”此议得到嘉靖帝认可。但工程浩大,钱财筹集不易,朝中也是屡议屡拖。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初,兵科给事中朱伯辰再次提出修筑外城之议,严嵩也积极讚许。这次嘉靖帝终於同意,并进一步表示“今须四面兴之,乃为全算。不四面未为王制也。”计划修筑外城后,北京城要成为“回”字形格局。但是工程浩繁,财力不济,最后南面城垣的修建未能西抵故金旧城垣,即北折在内城东、西向包筑於东南角楼和西南角楼北侧,成为了“凸”字形格局,形成包京城南面一面的“帽子城”。修筑外城工程於嘉靖四十三年十月完工,闢五门,在东、西两小段北垣上闢两便门。工成史载:“京师外城成,上命正阳外门名永定,崇文外门名左安,宣武外门名右安,大通桥门名广渠,彰义街门名广寧”。(以上部分史料引自清《光緖顺天府誌》,《明·世宗实录》)

  外罗城的建筑是草草收尾,东、西段城墙北折后,稍越过内城南垣界限即分别折向内城,形成了外城的北垣。东段北垣仅略包过内城东南角楼,即与内城东垣结合,因外城墙体矮於内城,抵内城根的外城墙端筑一碉楼相结合,通过碉楼内的阶梯纔可登上内城垣,或下到外城垣。碉楼朝外的墙面开有两排八个窗子(战时也可能当箭窗用),所以俗称“八瞪眼儿”。西段北垣是对著内城西垣南段第一个墩臺修筑,所以结合部碉楼是与墩臺(马面)的正面相接,不是结合到内城墙体上。可见当时是带有临时性质,没想到也成为了永久设置。为便於从外城直接出城,在这两段北墙上分别开了两个小城门,即东便门和西便门。这本不在原规划之内,原规划外罗城是全包围内城,并为十一门之制,就像元大都城,东、西、南三面各闢三门,北面闢二门。现在互联网上有臆说,言东、西便门原本偏於一隅,本叫“偏门”,俗说成了“便门”。此说大谬,可想“偏门”是“邪门歪道”之义,江湖上“捞偏门”的都不是正当行业。堂堂帝京岂可冠“偏门”之名於城门,称做“便门”,已然是权宜之计了。在有的古籍叙述中,东、西都免了,就直接叫做便门,好在老北京人方位感强,上下文一串,自然就知道是哪边儿的“便门儿”了。另外,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外城瓮城完工时,仅筑有半圆形小瓮城,瓮城最外端,正对城门处开有一个瓮城门洞,无千斤闸,无箭楼。入清以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纔在瓮城门洞上加筑了箭楼,这从乾隆十五年的《京城全图》上即可看到外城各门瓮城尚无箭楼。

  外城新建南、东、西垣和北垣东、西两小段,总长二十八里,高一丈八尺,远低於内城垣。外城为七门之制,四角各筑角楼,但规制远逊於内城。北垣东西各一门,名东便、西便;东垣一门,名广渠;西垣一门,名广寧(后来清朝道光年间避上讳改为“广安”);南垣三门,南之东名左安,南之西名右安,南之中名永定。虽然新建外罗城没能按初衷包围内城,但也将旧南城囊括大半,使北京城的南中轴綫延至永定门,天坛与先农坛围进了城中,内城前三门外的关厢地带得到了蓬勃发展,造就了明清从菜市口经前门大街到花儿市的繁华商业带,也造就了独特的南城文化。

  东便门内没有贯穿外城南北的笔直通衢,城门也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它瓮城箭楼外的护城河桥确是鼎鼎大名,独树一帜,而功用也是京城水系执牛耳的一座桥梁——大通桥。其名气当与正阳三头桥齐名,其作用更是无以匹敌。京杭大运河北京段,大通桥至通州即通惠河,而北京护城河与通惠河的分野就在大通桥,是大运河的终点。此桥为三孔闸桥,闸门设於桥洞西侧,可调节内外水位,这就是通惠河上五个闸口的头道闸。桥洞是拱形的,桥墩是尖形的,以利分水,在四个桥墩的侧壁,有垂立的石槽,可以在石槽间插入木方子挡水。大通桥内外水面宽阔,有漕运码头和游船码头,由大运河从南方运来的货物,由此转运至京城各仓廪。护城河上舟楫往来,画舫林立,一派水乡泽国景象。又城楼巍峨,城墙伟岸,沿河一带鬱鬱葱葱。楼影、树影、舟影,争相辉映,目不暇接,琼楼玉宇,美景连连。昔日的胜景从老照片里可见一斑。站在大通桥东的河岸边向西眺望,近有东便门、大通桥雄峙;远有内城角楼、内外城结合部碉楼耸立;内外城墙错落有致,城下河水波光粼粼,楫橹穿梭;天空瓦蓝,白云飞渡。极大彰显著旧京城垣、城楼、桥涵建筑艺术的辉煌。到上世纪60年代末,修建环城地铁时,随著拆城墙,内城东、南护城河盖板,外城护城河与通惠河修整河道,大通桥被彻底拆除。

  通惠河上的二闸(庆丰闸)也是著名的,距大通桥七里许。老年程,这里可是京城人踏青郊游的绝佳去处。碧波荡漾,绿柳成行,远离市井噪杂,蟾鸣鱼跃,赏心悦目,著实的游覧胜地。

  东便门内南行不远略偏西,经丹凤桥(有说法此桥又称喜凤桥,本书取1902年《京城内外首善全图》载,标注该桥为“丹凤桥”)跨过内城南护城河,在内城东南角楼隔河的对面就是蟠桃宫。每年的“三月三”是京城著名的蟠桃宫庙会,规模盛大。旧京风俗求子“拴娃娃”者众多,人们手腕纒红绳,到蟠桃宫东配殿,献上香资后拴住一个殿前摆放的泥娃娃带回家,与子结缘,以求来年添丁进口。“三月三”本是为给西王母娘娘做寿,祈福纳子。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

  东便门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小式,灰筒瓦顶,戧脊走兽5个。四面开过木方门,无窗。城楼面阔三间,宽11.2米,进深一间,深5.5米,高5.2米。其城臺正中闢过木方门洞,楼连城臺通高12.2米。瓮城为半圆形,东西宽27.5米,南北长15.5米。箭楼为单层单檐硬山小式,灰筒瓦顶,南面闢过木方门,北、东、西三面闢箭窗,每面各2层,北面每层4孔,东、西面每层2孔,共16孔。箭楼面阔三间,宽9米,进深一间,深4.6米,高4.7米。箭楼城臺正中闢门洞,外侧(北侧)为三伏三券式拱券顶,内侧(南侧)为过木方门洞。楼连臺通高10.5米。

  东便门东、西城墙下各设一水关,西水关1孔,为外城进水口;东水关3孔,为内、外城总排水口。

  1951年12月,铁路部门要修一岔道,要求拆除东便门瓮城和箭楼。因当时东便门刚刚修复竣工,经建设部门与其交涉后保住了箭楼,瓮城被拆除,不久箭楼还是被拆了。1958年,由於修建新北京站,进京铁路要从内城东南角楼南侧移到角楼北侧进站,进入内城的这段铁路,基本上就是要修在外城东段北垣,东便门到内外城结合部这一綫。这一段城墙,包括东便门城楼遂被拆除。同时在内城东垣,原内外城结合部碉楼及附近城墙扒开了大大的豁口(豁口北侧的一段内城残垣,后来还眞就保存了下来,连同北京站区南侧的一段内城南垣和东南角楼,都拜北京站所赐得以留存),在原东便门西水关上面架起了铁路桥,火车从此就由这里开进了内城的新北京站,一直延续至今。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图》上的东便门及周边水系图

1860s,东便门外大通桥。通惠河北京城终点。背景为外城东段北垣、内外城结合部碉楼、内城东南角楼。城垣建筑完好,桥头驳船正在卸货 [佚名,大英博物舘藏]。

1870s,东便门外大通桥,通惠河漕运码头,时外城东北角楼完好[(英)托马斯·查尔德 Thomas Child] No.58。

1890s末期,东便门城楼南面(城里),东便门大街。庚子之变八国联军破城之前。

1900,东便门箭楼北面(城外)。八国联军俄军在箭楼前集结。

1900,东便门城楼南面(城里)。八国联军美国兵和车马,已破城,街面房屋建筑尚未被捣毁。

1900,东便门。在内城东南角楼顶层箭窗上俯瞰东便门全貌,俄军在城墙上搭的帐篷还在。西水关内侧的情形一覧无餘,可见东便门内侧的登城马道。

1900,东便门城楼南面(城里),庚子之变八国联军破城之后,街面房屋已被捣毁 [(日)山本讚七郎]。

1902,东便门箭楼北面(城外,在大通桥面上向南拍摄)。

1903,东便门内蟠桃宫庙会。

1900s,东便门外大通桥东桥头卖酸梅汤的少年,背景是内城东南角楼。

1905,东便门外大通桥。庚子之变致内外城垣及内城东北角楼损毁,桥上有骆驼通过 [(法)菲尔曼·拉里贝Firmin Théophile LARIBE]。

1910年前后,东便门西侧。外城东段北垣及护城河(通惠河),此时外城东北角楼已不存。

1910~1911,东便门西水关外,内城东南角楼(冬季)。

1910~1911,东便门西水关外,内城东南角楼(夏季)。

1913~1915,东便门箭楼北面(城外),在大通桥面上正中向南拍摄。已经进入民国,东便门门脸儿的商铺都掛上了五色国旗 [(奥)汉茨·冯·佩克哈默Heinz von Perckhammer] 。

1915,东便门瓮城、箭楼、大通桥、通惠河、内城东南角楼、内外城结合部碉楼 [(日)山本讚七郎]

1920年前后,东便门外大通桥北端拍摄的东便门北侧全景。

1920~1921,东便门城楼南面(城里,向北拍摄。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式,敷灰筒瓦,四面开过木方门,无窗) [(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Osvald Siren]。

1920~1921,东便门城楼北面-瓮城内,在箭楼上南侧偏东拍摄,城楼外侧过木方门上方镶嵌“东便门”石门匾 [(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Osvald Siren]。

1920~1921,东便门箭楼外侧为三伏三券拱券门洞,内侧是过木方门洞(内方外圆) [(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Osvald Siren]。

1920~1921,东便门东侧城墙外(迎面走来的是送葬队伍) [(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 Osvald Siren]。

1920~1921,东便门全景,箭楼、城楼、瓮城,由内外城结合部碉楼附近的内城墙外侧拍摄东便门,可见东便门的西水关闸口 [(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 Osvald Siren]。

1920~1921,东便门小巧的瓮城墙外东侧 [(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Osvald Siren]。

1920~1921,东便门外大通桥西侧近景,可见闸板和闸耳,闸前是嬉戏的孩童,仍为一派原始景象 [(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Osvald Siren]。

1920~1921,东便门外大通桥东侧。从桥北东侧岸边南望,桥南正对东便门,可见箭楼一角,近处为镇水兽趴蝮 [(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Osvald Siren]。

1924,东便门箭楼北面护城河桥(大通桥),外城东段北垣护城河(通惠河)。大通桥西闸外泊岸延伸较远。

1930年前后,东便门西水关外侧,内城东南角楼,大通桥西侧岸边的驳船。这幅图下面的原註释“东便门角楼”有点误导。角楼是内城的,东便门是外城的。这是《旧都文物略》[18]里的一幅。

1935年前后,东便门箭楼南面(瓮城内)。箭楼为硬山式灰筒瓦顶,南闢过木方门,东西北三面闢二层箭窗共16孔,西面箭窗边还刷了“东便门”三字。

1935年前后,东便门城楼西面(城墙上),西面门已改造成窗户。看牌子,显然这里已成为了“保安第一队驻守所”。

1935年前后,东便门城楼北面(瓮城内)。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小式,灰筒瓦顶,四面开过木方门无窗,北面门已堵上。

1955~1957,东便门城楼南面(城里)。向北拍摄,箭楼及瓮城已拆除。城楼是修缮过的,再过两年就没了。

1958,东便门外大通桥。通惠河及内城东南角楼。这时候东便门和外城北垣已拆除,西水关处像是已建起了桥梁。内城东垣内外城结合部碉楼位置的城墙已拆除,不久铁路就要从这里修进到内城,新的北京站就要诞生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19 16:32 , Processed in 1.08992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