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安門爲北京外城南之左(東)門,是明朝中葉北京築外羅城時,與外羅城一並建成於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修築外羅城本就出於國家禦敵保持安定的初衷,城門名的選取想來也沒有太費什麽心思,就以“安定”爲先了。京城原已有安定門,所以外城南面三門,中取“永定”,左右就爲“安”了。 這明朝的城門還留了個破綻,等福臨住進紫禁城後,自然也是南面爲王,可皇上坐在龍椅上,左右和後背都“安”了,就覺得南面不“安”。明皇城本已有了東、西、北安門,承天門外還有長安左、右門,加上外城的左安、右安,放眼望去,這南中軸綫上就沒一個“安門”。皇上立馬坐立不安了,爲了長治久安,遂把承天門就改名叫了天安門,這有天就得有地啊。嘚,北安門就叫了地安門吧。滿清倒是省事兒,不但不推倒重來,連城門名都懒得全改,就改了個“天安”、“地安”,還有“大明”得改成“大清”,別的門就是它啦。看來這求安穩是有傳統的啊。 瑞典美術史家奧斯伍爾德·喜仁龍(Osvald Siren),在其1920~1921年遊歷北京所著的《北京的城牆和城門》中描述:“左安門,亦稱江擦門,在建築和結構上與右安門毫無二致,但周圍的景物不如後者那麽豐富多采,所以給人的總印象有所不同。它是北京諸門中距離人口稠密的中心區最遠的城門,所以要到此門,須走比到右安門更遠的路程。這裏的路,南至東南城角,北接開闊田野。田野上一部分種植糧食和蔬菜,一部分長滿了蘆葦。這裏除了遠遠可以望見的城牆外,簡直沒有什麽城市蹟象。世界上有幾個古都可以提供如此開闊的無建築地面,可以在其城區內看到如此純粹的田園生活呢”。更被喜仁龍稱其爲“村門”。其實就是剛解放的時候,左安門內也更像城外,進城後沒多遠,東、西、北所面對的就是大面積的,後來被稱爲“龍潭湖”的濕地和農田,其間散落著一些寺廟、墳地和村舍,絕無城市景象。修建外城時西部是將遼金故城納入城內,而東部則是將一直是郊野的地方包了進來,並因其遠離繁華中心,各個時期都忽略了這裏的建設。 如前所述,左安門又稱江擦門。這“江擦”又是何意呢?有傳說是“將將擦過去”之意,可是總感覺傳說不靠譜。而另有一說法,左安門甕城門洞外側有石砌礓礤,故俗稱“礓礤門”。查“礓礤(jiāng cǎ)”意爲在坡度較大的地段上,本應設臺階,但是爲了能通行車輛,將斜面做成鋸齒形坡道,就像現在好多車庫門外的斜坡,水泥划成一棱一棱的,這種斜坡就叫“礓礤”。再說左安門內外原都是村野之地,修了城門,必然要用碎石鋪路,這路面坑漥不平,地勢也是深一腳溡荒_的,路面就像是一段一段的“礓礤”。總之是與“礓礤”有關,所以就謔稱左安門爲“礓礤門”,礓礤寫起來過於怪異,就譌變成了“江擦”。竊以爲此說還是挺靠譜的。 庚子之變後,爲了讓鐵路進城直達正陽門,在天壇東,左安門迤西的城牆扒了豁口,鐵道破城而入,穿過外城大片的開闊地帶繞到內城根的正陽門下。至今這條鐵道仍是進京的主綫,已經有一百一十多年了,衹是終點由內城根的正陽門東車站挪到了內城裏的新北京站。 左安門城樓與廣渠門、右安門一樣,是單層單檐歇山小式。這是在外城建成時的標配,清乾隆年間的城樓改建(在喜仁龍考查北京城牆城門時,發現有乾隆三十一年燒製的城磗,這說明在這時期有過較大規模的城樓改建和城牆修補),沒有獲得規制上的提陞,所以一直到它頽圮,以至被拆除,都還是保持了原形。左安門城樓是灰筒瓦頂,脊、鴟吻和脊獸都不是琉璃件,與筒瓦一樣都是澄(dèng)漿細泥的灰(黑)活,與城牆同爲一個色調,戧脊走獸5個。城樓帶回廊,有廊柱16根。面闊三間,通寬16米,進深一間,通進深9米,高6.5米,樓連臺通高15米。城樓門洞爲三伏三券式券洞門。城樓門洞內城臺內壁築有與內城反向(倒八字)的登城馬道。 甕城呈半圓形,東西寬23米,南北長29米。明嘉靖四十三年外城建成時,衹修了城樓和甕城,甕城正對城門處闢有甕城門洞,清乾隆三十一年之前外城七門均無箭樓,是年加蓋了永定門箭樓。這說明外城其它門的箭樓都是在乾隆三十一年後,參照永定門箭樓的規制陸續增建的。左安門箭樓與右安門形制相同,與永定、廣渠、廣安三門相比,箭樓兩側面箭窗各少2孔。即南面2排,每排7孔,共14孔;東西兩側面2排,每排2孔,每面4孔,共8孔,箭樓總共設箭窗22孔。箭樓北面(背面,面向甕城內)正中闢過木方門,甕城門洞位於箭樓下方的城臺正中,爲三伏三券式券洞門(門洞應是明朝之物)。箭樓爲單檐歇山小式堡壘式建築,灰筒瓦頂,戧脊走獸5個。面闊三間,寬13米,進深一間,寬6米,高7.1米,樓連臺通高16.6米(城門測量數據引自奧斯伍爾德·喜仁龍(Osvald Siren)在其1924年出版的《北京的城牆和城門》)。 據孔慶普先生《北京明清城牆、城樓修繕與拆除紀實》一文載:“1950年9月中旬開始對城樓等古代建築進行初步調查”,其中“左安門城樓是一座單層三開間建築,其外牆和屋檐損壞不嚴重。箭樓已坍塌大半”。1953年,城樓、甕城和坍塌大半的箭樓被相繼拆除,護城河被取直。關於城磗的去處,據說1958年2月有人給北京市委寫信說:“外城城牆是沒有什麽歷史文物價值足資保留的,各區都在墘|坑漥,修浚明溝,改造廁所,需要土源和城磗。可盡先分區發動義務勞動,按必要地帶就近進行拆除”(引文來自網絡)。 在這“沒有什麽歷史文物價值足資保留”的外城城牆上的左安門內外,究竟有什麽可圈點之處呢,當然這就見仁見智了。 左安門內有個知名景點,那就是法藏寺彌陀塔,俗稱“乏塔”。法藏寺是當年有名的大寺院。建於金大定年間,原名彌陀寺。明景泰年間重修,改名法藏寺,額題“敕賜法藏襌寺”,俗名也叫白塔寺。法藏寺因年久失修,大部分建築坍毀,而塔獨存。此塔內空可攀登,是京城周邊少有的樓閣式塔之一。過去每年九月九,京城各界人士來此登塔,“九九登高”近眺天壇,遠眺宮禁,以至西山和北山。由於後來塔身逐漸傾斜,又離鐵道較近,從安全起見,於1967年被拆除。 歷史上的左安門附近一直是比較荒涼僻静的地區,破舊民宅、墳地和大片的荒野。1952年爲改善左安門內一帶的環境,北京市組織市民挖了三個人工湖,因“龍須溝”的水匯集於此,此處如龍頭,經梁思成先生提議定名爲“龍潭湖”,就是後來的龍潭湖公園。1957年還在此平整大片土地,遷墳300餘座,建立了“龍潭植物園”。後來“北京遊樂園”也開辦於此。 听聞新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有“今後還將爭取恢復建設左安門城牆。與明城牆(內城)形成南北呼應態勢,與前門箭樓、內城東南角樓、永定門城樓四大城樓共同構成環天壇文化圈的外圍標誌性建築的格局,成爲展示老北京城牆與護城河建築風格的獨特的新景”。原崇文區計劃復建左安門和外城東南角樓,並在2013年完成。後來與東城區合倂,於2015年底復建外城東南角樓完工。但復建左安門之事就沒了下文,若要重提復建左安門,可千萬別像復建永定門和外城東南角樓似的有太多缺憾,要修舊如舊,嚴格參照舊有形制,不能在這事上隨意“創新”。 目前,原左安門附屬建築中,左安門東值房在大規模拆建中,居然能神奇的保存下來,也實在是個奇蹟,這在全北京城的其他城門中是絕無僅有的了,國務院於2013年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左安門值房處於左安門橋東北側,屬於明嘉靖年間之物。現存建築爲懸山(據說解放初調查記錄是硬山)式灰筒瓦卷棚頂(過壟脊)平房,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前出廊。整體建築爲木架磗瓦結構,建築面積148.35平方米。城門值房是城門守軍值守用房,左安門東值房的地理位置爲研究北京城各城門、城牆的坐標點定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知爲何,2010年後,重新修繕時把前臉兒推到了廊柱,廢了廊子,擴大了屋內面積。要是早幾年公布“國保”,可能就不至於毀改原貌了吧。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圖》上的左安門圖。 1920年前後, 左安門箭樓南面(甕城外)。 1920~1921,左安門箭樓北面甕城內,在城樓門洞內向南拍攝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Osvald Siren] 1920~1921,左安門樓西面,可見甕城西月牆與箭樓城臺銜接處的斜面雉堞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1920~1921,左安門箭樓東面,甕城、石橋、護城河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1920~1922,左安門城樓西北面(城裏),可見西側值房,登城馬道已坍塌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1925,左安門箭樓南面,甕城外關廂街道。 1930s,左安門城樓南面(甕城內)。 1951年前後,左安門城樓南面(甕城內,北向)。城樓、甕城、箭樓於1953年相繼被拆除。 2009,左安門值房前廊。 2009,左安門值房內部,前臉兒尚未推出前廊,坎牆(窗臺)還在。 2013,左安門值房南側懸山。 2013,左安門值房公佈爲“國保”,前廊卻消失了,前臉兒推到了前廊柱。 2016-2,左安門值房 [百度全景]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4 , Processed in 1.088829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