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东交民巷志 | 列国使馆之英国使馆——使馆界最早的外国公使馆

2022-11-25 20:33|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刘文鼎|来自: 筑城通鉴

摘要: 东交民巷与正义路交叉路口西北角自今东交民巷与正义路交叉路口向北,沿着正义路西侧人行道前行不远,在以连续围墙为主的道路西侧界面中,一座别具一格的西式门楼分外醒目地呈现在眼前。门楼为两层三间的凯旋门形式, ...

东交民巷与正义路交叉路口西北角

自今东交民巷与正义路交叉路口向北,沿着正义路西侧人行道前行不远,在以连续围墙为主的道路西侧界面中,一座别具一格的西式门楼分外醒目地呈现在眼前。

门楼为两层三间的凯旋门形式,通体由灰砖砌筑,墙面饰以水平划分的凹线,层间及檐口下部饰以白色水平腰线。正中方形门洞中向内开启双扇镶嵌铜钉的朱红板门,在西洋风格中融入中国传统建筑元素。门洞上方为半圆拱形龛,拱顶饰以白色券心石;两侧开间上层及下层分别为带白色券心石装饰的长方形券窗和拱券窗。门楼顶部出檐,采用出挑的灰色线脚及托檐石(砖)装饰,中央另设高起的女儿墙装饰。这座具有一百多年久远历史的门楼原先是御河西岸的英国使馆大门,现为公安部院门。

从公安部院门继续北行,顺着顶部覆瓦起脊、墙身粉刷为灰白色的的中式传统院墙行走,视线越过院墙上空,可见自南向北排列的几座中国古建筑的大屋顶,采用歇山或硬山形式,屋面均覆以灰色筒瓦或加以绿色琉璃瓦剪边。

其中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层歇山顶建筑尤为突出。以视线所及的建筑山墙二层的扶壁柱推测,楼体进深为三开间,最北侧开间开有三个逐次叠落的窄高券窗;视线越过院墙所见的南立面二层亦有特色,采用在中国古建筑中少见的非对称形式。此楼面宽为五开间,仅最东侧开间为灰砖实墙,二层开一弧券窗,两侧设扶壁柱,窗槛墙采用卷叶花卉纹样的砖雕装饰;南立面另外四个开间外露檐枋及二层通高的红色列柱,檐枋下柱间饰以绿色透雕雀替,列柱之间为大块落地玻璃窗,与东端开间的砖砌实墙形成强烈虚实对比,玻璃窗下的窗槛屏栏采用红色透雕装饰。

这些中国传统大屋顶建筑和与其毗邻的西式门楼相比,拥有更为悠久的历史。最初是清代的淳亲王府,清末又称梁公府,后被英国使馆占用,那座高耸的二层建筑则是英国使馆进驻后在淳亲王府建筑序列中增建的使馆官邸,为与周边古建筑协调,仍基本采用中国古典建筑样式。

卫星影像图中的英国使馆旧址

清代淳亲王一脉具有如何尊贵的肇始渊源?梁公为何许人?梁公府又是如何被英国使馆强占?这一切还得先从有有清一代的康熙朝说起。

清圣祖康熙帝画像

据《啸亭杂录》记载:“淳亲王府在玉河桥西岸。”又据《顺天府志》记载:“王讳允祐,圣祖七子,谥曰度。裔孙奕梁降袭,后俗称梁公府,今废为英国使馆。”

淳亲王府在御河西岸,该府始封王乃清圣祖玄烨第七子允祐,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封淳郡王,清雍正元年(1723年)封淳亲王。与“世袭罔替”袭爵相对,淳亲王为“世袭递降”王爵,始王为亲王,第二代降爵为郡王,第三代降爵为贝勒,第四代降爵为贝子……清咸丰元年(1851年),淳亲王允祐第五代裔孙奕梁袭爵时,爵位已降至奉恩镇国公,故有“梁公府”之称;按规定,降爵至奉恩镇国公后不再降爵,遂第六代、第七代仍袭爵镇国公,淳亲王爵递降袭封共沿袭七代。清咸丰十年(1860年),梁公府始废为英国使馆。

淳亲王府东临御河,北侧为翰林院,西北侧为銮驾库,西南侧为蒙古内馆(又称骚达子馆),南侧为会同馆。

清代地图中的淳亲王府位置

淳亲王府的阿斯门东向,面临御河,与御河东岸的肃王府相对。府墙之内是坐北朝南的建筑群,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为王府主要建筑,自南向北依次是仪门五间、正殿五间及东西翼楼各五间、寝门三间(东西两山连以廊房和东西配殿相连)、寝殿五间及东西配殿、后罩房七间;东路由几组院落组成;西路为花园,建筑较少,假山点缀其间。

淳亲王府中路平面图

对照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乾隆京城全图》,在淳亲王府相应的位置并无任何建筑物,仍为一片空地。由此可知,虽然第一代淳亲王允祐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受封,但御河西岸的淳亲王府当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之后所建,淳亲王允祐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薨逝,因此并未在御河西岸的府邸居住过。淳亲王府的第一位主人应是允祐第六子淳郡王弘暻。

在《乾隆京城全图》中,淳亲王府范围仍为空地

1860年淳亲王府改为英国使馆后,原王府内建筑虽多有改建,但仍可依稀辨识淳亲王府时期的规模。直至1901年东交民巷一带被正式辟为“使馆界”,淳亲王府是东交民巷地区几座王府中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王府,可谓“使馆界”内的王府遗梦。

淳亲王府府门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大清王朝昔日至高无上的皇权逐渐失去光彩,日益陷入受制于西方列强的窘迫境地。清咸丰六年(1856年),英、法两国在美、俄支持下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最终促成外国驻华公使馆首次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中国封建王朝版图上出现,且位于距王朝的政权中心紫禁城咫尺之遥的北京东交民巷地区。

清末时局图

清咸丰八年(1858年),在英方代表的一再威逼下,清廷代表桂良等人终于屈服,在谈判中被迫接受英国的条件。英国代表额尔金与桂良、花沙纳正式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其中有条款约定:英国驻华使节并各眷属及各随员“可在京师,或长行居住,或能随时往来”,可在北京租地租屋,雇觅夫役。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英国特使额尔金(伯爵封号),原名詹姆斯·布鲁斯(1811-1863)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被劫掠并焚毁,清廷代表奕䜣却在谈判时毫无抗争地接受了英、法两国提出的所有条件。英国代表额尔金与奕䜣在东交民巷礼部衙署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其中第二款约定“再前于戊午年(1858年)九月大清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大英钦差大臣额尔金,将大英钦差驻华大臣嗣在何处居住一节,在沪会商所定之议,兹特申明作为罢论。将来大英钦差大臣应否在京长住,抑或随时往来,仍照原约第三款明文,总候本国谕旨遵行”,同时交换批准了已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

恭亲王奕䜣(1832-1898)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清廷在东堂子胡同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恭亲王奕䜣为首席大臣,大学士桂良和户部侍郎文祥任副手负责办理各国事务,并开始为各国公使驻京觅地,各国也在京选择馆址,以备建馆长住。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英国代表额尔金原属意位于朝阳门内的怡亲王府邸作为使馆所在,并正式提出以年租一千五百两银子租用,但被恭亲王奕䜣拒绝。后几经商议,双方拟定以每年一千两银子作价,将位于东交民巷迤北御河西岸的淳亲王府(梁公府)作为英国使馆驻地,而额尔金却以淳亲王府多年失修、如改为英国使馆需花费大量改建和整修的费用为借口,提出将前两年租金冲抵修缮费用的要求,获得负责谈判事务的恭亲王奕䜣同意。此时淳亲王府的主人镇国公奕梁正在宁夏将军任内,府中上下人等遂迁至东直门内王大人胡同居住。

东交民巷地区被辟为“使馆界”前公使馆区地图(1900年)中的英国使馆

1861年3月26日,英国首任驻华公使普鲁斯(额尔金之弟)进驻由淳亲王府改建而成的英国使馆。同时,法国也租赁御河东岸的肃王府作为使馆,由此,自1861年至1873年,俄国、美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奥匈、日本、荷兰等国纷纷效尤,先后在东交民巷地区建立使馆。列强执意要在北京东交民巷建立使馆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就近控制清政府,达到对中国进行压迫、侵略与掠夺的目的。正如英国公使普鲁斯所说:“在北京建立了令人满意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已成为这个政府的顾问。”

英国首任驻华公使弗莱德艾瑞克·普鲁斯(1814-1867)

当时清廷与列强诸国之间为公使级外交关系,而非大使级外交关系,因而各国驻华使臣称作“公使”,各国使馆亦为“公使馆”,至1924年,新成立的苏联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家,直至1935年,中国与英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的外交关系先后从公使级升格为大使级,这几个国家的驻华公使馆才升格为大使馆,此为后话。在《东交民巷志》系列文章中,各国“公使馆”均从略称作“使馆”。

英国使馆轴测图(1900年7月)

从1861年英国使馆在北京率先设立至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的四十年间,东交民巷地区仍未被划为不准华人擅入的独立、封闭的“使馆界”(又称“保卫界”),列国使馆仍呈现为分散杂处于中国衙署、寺庙及民宅之间的状态,且各国使馆多利用或租或购得来的府邸、民宅等中国传统建筑改造而成,东交民巷地区仍未集中出现大量连接成片的西式建筑,蔚为壮观的“国中之国”的西洋景尚要等到《辛丑条约》签订后才逐渐浮现。

1900年之前的英国使馆及周边衙署在当代地形图中的大概位置

从1900年6月发生“庚子战乱”至1900年8月八国联军进京,在义和团与清军的围困中,英国使馆成为各国公使、外交人员与各国教民的避难之所,意、法、日、美、俄五国使馆均迁入英使馆。由于英国使馆北邻翰林院且严加防守,使得该使馆在战乱中损失较少,仅部分平房被毁。英国使馆成为东交民巷使馆群在“庚子战乱”中的最后堡垒。

在义和团与清军围困中的英国使馆

在英国使馆东北隅围墙上有被义和团枪弹损坏痕迹三十余处,事后英国人特意在此处用蓝色油漆刻写“Last We Forget”(永志不忘)字迹。

英国使馆东北隅刻有“Last We Forget”铭文的围墙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东交民巷地区被正式辟为“使馆界”。英国使馆在原址基础上大加扩展,将其北面的翰林院、西北面的銮驾库、西面的兵部衙署及工部衙署(含工部存料场)、西南面的蒙古内馆(又称鞑子馆)及鸿胪寺衙署的北半部等都囊括在内,西界直至兵部街,占地比原址扩大两倍多。由于空地很多,便将西北部作为兵营,将北部作为操场,并将其西南角一带租赁给英商毛兰洋行和瑞士百纳公司使用。

英国使馆和兵营建筑分布图(1903年3月)

英国使馆姑且按下不表,先来看看被英国使馆占用的这些衙署都各自掌管哪些朝廷事务?

翰林院在淳亲王府北侧。翰林院于唐代初置,本为各种艺能之士在内廷供职之处。明代始将修史、著作、图书等事务并归翰林院,正式成为外朝官署。明洪武初,建翰林院于皇城内。明正统七年,诏建于长安左门外御河西岸。清沿明制,设翰林院编纂史书、编辑百官奏章、记注诏令、拟撰文告敕令、讲解经史等。

翰林院轴测图

清代翰林院在明代旧址重建,据陈宗蕃编著《燕都丛考》载:“院门北向,第三重为登灜门。堂五楹,堂西偏为读讲厅,东为编检厅。左廊围门内为状元厅,右廊围门内南向者为昌黎祠,北向为土谷祠。堂之后为穿堂,左为待诏厅,右为典簿厅。后为后堂,南向,高庙(即乾隆皇帝)、仁庙(即嘉庆皇帝)临幸时御此。后堂东西屋二楹,为藏书库。院内东偏有井,覆以亭,曰刘井,明学士刘定之所浚。西偏为柯亭,明学士柯潜所建。自后堂西南,为敬一亭。自刘井而东为清秘堂,堂前为瀛洲亭,亭下方池为凤凰池,池南为宝善堂,堂后为成乐轩。自柯亭而西为先师祠,祠南为西斋房,又南为原心亭”。

《乾隆京城全图》中的翰林院

清乾隆九年(1744年)重修翰林院完工。翰林院内藏有卷帙浩繁的各类古籍善本,举世罕见的《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的底本就珍藏于此。在“庚子战乱”中,翰林院内的古建筑和那些珍稀的古籍善本大部分被付之一炬。

翰林院内敬一亭正面(北面)

翰林院内敬一亭背面(南面)

翰林院内敬一亭内景

銮驾库在翰林院西侧,顾名思义即皇帝的车驾库,为停放皇帝出行法驾、卤簿等之所。明代属御马监,清代属銮仪卫。

清代銮驾库分内、外库,内库在东华门内,位于东交民巷地区的銮驾库为外库。

《乾隆京城全图》中的銮驾库

据清代于敏中等著《钦定日下旧闻考》载:“外驾库在东长安门外,北向。大门三楹,前黄瓦正库九楹,后黄瓦正库五楹,前后四厢黄瓦库四座,每座七楹,土地祠、官厅、厢房、巡更房共九楹。内贮全分旧大驾卤簿、金辇、玉辇、五辂、轿乘、法驾、骑驾、銮驾,共八百余件。”该库存有清圣祖康熙皇帝征讨葛尔丹时的御驾仪仗。

銮驾库大门内侧

銮驾库之正库

銮驾库之西前次库

英军劫掠銮驾库

兵部在銮驾库西侧、兵部街东侧,其北侧与东长安街相邻,是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务的机构,为六部衙署之一。明正统七年(1442年),建兵部衙署于东江米巷(南熏坊宗人府东,东长安街南)。据《顺天府志》载:“兵部公署,国朝因明旧址建,大门西向,门内南为会同馆。大堂五楹,武选、职方二司在其南,车驾、武库二司在其北。又司务厅、督催所、稽俸厅皆在大堂左右。二堂五楹,中有照壁,刊《周礼》大司马法一则,犹明代物。又杨继盛祠在武选司。又职方司内明时遗炮三位”。

《乾隆京城全图》中的兵部衙署

工部在兵部南侧,是掌管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的机构,为六部衙署之一。据《顺天府志》载:“工部在户部后,西向,仍明旧址建。大堂西向,营缮、都水二司在左廊,虞衡、屯田二司在右廊。司务厅在大堂之左,料估所在堂右,堂后为督催所。”

《乾隆京城全图》中的工部衙署

鸿胪寺在工部南侧,隶属于礼部,为掌管朝会、筵席、祭祀赞相礼仪的机构。鸿胪寺衙署坐东朝西,衙署后为御药库。明宣德元年(1442年)建,清顺治元年(1644年)沿置。

《乾隆京城全图》中的鸿胪寺衙署

今北京中山公园内尚有鸿胪寺遗存习礼亭,该亭原为鸿胪寺衙署内的一座六角攒尖顶黄琉璃瓦亭,供初入京官员及外国使臣朝见习礼之用,1915年迁至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内习礼亭

蒙古内馆又称骚达子馆,在銮驾库南侧。原址为明代的上林苑监,清代改为用于接待蒙古王公的“骚达子馆”。由于清皇族实行满蒙联姻,“骚达子”的称谓在当时绝无贬义,“骚”者乃“文人骚客”之“骚”,有“雅”的含义;称蒙古族人为“达子”也很普遍,亦无贬义。清乾隆年间,因安定门外建有接待蒙古、西藏等少数民族来京官员的“外馆”(在今外馆斜街),位于东交民巷的的骚达子馆被称作“里馆”,专门用于接待外国使臣,也被称作“迎宾馆”。馆内后院是一个大空场,用于堆放和交易货物。

《乾隆京城全图》中的蒙古内馆

将上述衙署用地包括在内、经过扩张后的英国使馆是东交民巷列国使馆中占地最大者,其用地面积远远超过别国使馆。

自东北向西南俯瞰英国使馆建筑群

英国使馆及兵营位于《辛丑条约》划定的“使馆界”的西北部,其北侧临东长安街的开阔地带作为练兵操场使用。

东交民巷使馆界图(1901年后)中的英国使馆

英国使馆总平面图

英国使馆占地9公顷,有房1200余间,包括办公处、一等秘书室、二等秘书处、账房、誊写抄录处、教堂、剧场、食堂、中文秘书处、公使官邸、公使秘书处、马厩等用房。

自东南向西北远望英国使馆

英国使馆建筑内景

英国使馆在御河西岸即淳亲王府建筑群的东南侧新建一座坐西朝东的西式大门,作为进出使馆的正门。

又将淳亲王府府门(仪门)的门窗及槛墙拆除,仅存立柱,改为敞廊形式。

淳亲王府仪门的门窗及槛墙拆除前后

除位于东围墙中部的英国使馆大门外,在接近东围墙南、北两端还开有两座便门,三座门均开向又称作“英国街”的西河沿(御河西岸道路)。

英国使馆东北隅便门

英国兵营占地约4公顷,有房800余间,包括士兵营房、护卫所、厨房、护卫官邸、医院、军传信处、健身房、军官官邸、军传信官邸等。

自东南向西北俯瞰英国兵营

在原銮驾库的东前次库东侧围墙开兵营东门,在接近兵营北围墙西端开兵营北门,在兵营西南隅开兵营西门,该门朝向被洋人改称为盖斯利街(Rue Gaselee)的兵部街。

英国兵营东门

英国兵营内常驻英军约200余人。

1928年民国政府南迁,改北京为“北平特别市”,英国使馆遂迁至南京,但原址仍被英国人占用。北平的“使馆界”依然如故,只是各国使馆被改为领事馆。1944年英、美等同盟国将其领事馆移交中国。1950年英国使馆及兵营原址由新中国人民政府接收,交国家机关(公安部、国家安全部)使用。

自东南向西北俯瞰英国使馆及兵营旧址(1987年8月)

英国使馆旧址位于今东长安街14号,建筑遗存占地面积677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549平方米。保留至今的建筑有大门、原淳亲王府古建筑群和原英国兵营的武官楼。英国使馆旧址于1995年被列入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英国使馆旧址的文物类建筑(2001年1月)

原英国使馆大门现为公安部院门,与其原貌相比,已经过些许改造,建筑细部有所变化。原先中央半圆拱形龛内作为英国使馆标志物的徽式浮雕已消失,空余作为浮雕基座的带线脚装饰的挑台。大门两侧开间的上层长方形龛及下层拱形龛均被改为红色木框玻璃窗。

英国使馆大门旧貌

原英国使馆大门今貌

淳亲王府中路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在中轴线上自南向北留存仪门、正殿及东西翼楼、寝门、寝殿及东西配殿等建筑。

仪门面阔五间,中启三门,檐下重昂五踩斗栱。仪门东南侧阿斯门已不存。

正殿即银安殿面阔五间,四周环以围廊,廊柱间装饰蕃草纹雀替,檐下施单翘重昂七踩斗栱,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金龙枋心,三宝珠火焰纹垫栱板。建筑明间采用三交六碗五抹隔扇门装修,如意头裙板。次间为隔扇窗装修,槛墙采用龟背锦琉璃砖形式。殿内悬吊井口天花,中绘团龙图案。正殿前两侧东西翼楼各五间,前出廊。




寝门三间,檐下施单翘单昂五踩斗栱,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金龙枋心,门窗装修采用三交六碗形式,槛墙采用龟背锦琉璃砖装饰。寝门两侧各接硬山顶顺山房三间,旋子彩画。

寝殿五间,前后出廊,檐下亦施重昂五踩斗栱。寝殿前两侧东西配殿各三间,硬山顶,覆绿琉璃剪边灰筒瓦。寝殿后原有面阔七间的后罩楼,现已无存。

仪门之西南尚存井亭。

府邸北侧原翰林院址南部留存御制卧碑,镌有清嘉庆帝临幸翰林院题诗,此碑已被移至正殿西侧空地。

淳亲王府被英国使馆占据后,西翼楼被改建为教堂,另在寝门东顺山房东侧增建一座二层官邸,亦留存至今。


英国兵营中间一座二层外廊式建筑保存完好,被称作“武官楼”。此楼坐北朝南,位于现公安部院落中间,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815平方米。

武官楼首层中央大厅两侧为楼梯间,大厅东西两侧各有三组两间相套的房间,每组套间北面带有突出于主体之外的附属用房,为后来添建。二层中央大厅经楼梯间与两侧房间全部贯通。

武官楼首层平面图

武官楼二层平面图

武官楼南立面图

武官楼北立面图

武官楼东立面、西立面及剖面图

武官楼的建筑风格为西方古典折中式。南立面是建筑的主立面,呈横向五段式划分,中央部分高起,由直抵巴洛克式山花顶的壁柱划分为三开间,采用一大两小的券柱式构图,山花中央又有壁柱,其两侧各开一椭圆窗;东、西两端的三开间顶部亦高耸巴洛克式山花,中央开一圆窗。南立面两层皆为连续拱廊。二层拱廊的半圆拱立于石质短柱之上,柱头为爱奥尼变体;底层半圆拱立于砖砌方柱之上,柱头仿塔司干式。连廊柱间为花瓶式栏杆。外墙主体为清水灰砖墙,并用红砖作为拱券及腰线等细部装饰,一些细部采用中式卷草花纹。

武官楼建筑细部

英国使馆旧址原有另一座西式楼房,其东西两端为方锥顶碉楼,南立面为二层连续拱廊,风格与武官楼相似,可惜于2002年被拆除。


大英帝国率先在北京东交民巷地区开设使馆,当仁不让成为最早在中国建立使馆的国家。而在英国使馆南侧与之毗邻的俄国使馆则拥有更为久远的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的历史渊源,在清代中晚期觊觎中国已久的西方列强中,正是沙皇俄国首开先河在东交民巷建立供商旅人员食宿的馆驿……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46 , Processed in 1.084322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