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东交民巷志 | 使馆界内的旖旎风景——御河与御河桥

2022-11-27 14:36|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刘文鼎|来自: 筑城通鉴

摘要: 北河沿大街与地安门东大街交叉路口东南侧的皇城东墙残垣在明清故宫即紫禁城迤东、紧邻今皇城根遗址公园之西侧,有起于地安门东大街的北河沿大街和止于东长安街的南河沿大街自北向南延伸,“河沿”这样的街道名称不由 ...

北河沿大街与地安门东大街交叉路口东南侧的皇城东墙残垣

在明清故宫即紫禁城迤东、紧邻今皇城根遗址公园之西侧,有起于地安门东大街的北河沿大街和止于东长安街的南河沿大街自北向南延伸,“河沿”这样的街道名称不由让人猜想这条在皇城东墙之内与其相邻并平行的笔直街道当初是一条河道。确实如此,北河沿大街、南河沿大街与东长安街以南的正义路沿线旧时乃一条称作“御河”的人工河道。

明北京城图中的御河

当年与今正义路相重合的这段御河自北向南贯穿东交民巷使馆区,构成使馆区内旖旎的自然风景。这段长约七百余米的御河及两岸景致屡屡进入西方摄影师的镜头,成为全长约十里的御河其间出镜率最高的一段河道,这段河道东、西两侧的沿河路则与东边的台基长厂大街共同构成东交民巷使馆区内南北走向的主干道框架。

1903年由法国人绘制的东交民巷“使馆界”地图中的御河

御河亦称玉河,原为元代开凿的通惠河流经皇城东侧的一段河道,源自积水潭(明清称什刹海),止于元大都南水门,长约八里,因这段河道位于大都城内且紧邻皇城根,被称为“御河”,或许兼具“皇家”及“防御”之意。

元大都图中位于皇城外的御河

追溯御河悠久的历史,还需先从作为京杭大运河起始段的通惠河说起。元代通惠河全长164里,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由都水监郭守敬主持开凿,次年秋工程全线竣工。

元世祖忽必烈从上都(位于今内蒙古正蓝旗)避暑归来,御驾经过积水潭东南侧的万宁桥时,看到密布的漕船几乎遮蔽了积水潭水面,大喜过望,即史书载“过积水潭,见舻舳蔽水,大悦”,忽必烈遂亲自将这条用于漕运的人工河道命名为“通惠河”。

通惠河全线图

通惠河引元大都西北约64里的昌平白浮村附近的神山泉水,先向西循西山山麓汇集沿途大小水流注入瓮山泊(今昆明湖),再由瓮山泊流向东南,沿今长河、高梁河进元大都和义门(明清称西直门)水关,入大都城后汇入积水潭。此段为通惠河上游。

通惠河上游

通惠河下游接漕运系统。积水潭水自今鼓楼正南方万宁桥下澄清闸流出,东流至今帽儿胡同中段南折,沿今东不压桥胡同穿今地安门东大街南流至今北河胡同东折,沿今北河胡同东流至今北河沿大街南折,经今南河沿大街,至大都南垣丽正门与文明门之间的南水门。这段由积水潭东南出水口至大都南水门的河道即为御河。

元代御河

通惠河从南水门出大都城后东折、沿今台基厂二条、船板胡同汇入今北京火车站一带的泡子河,再一路东流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

通惠河下游

明永乐五年(1407年)开始重建北京城;明永乐十年(1417年)紫禁城与皇城竣工,由于紫禁城在元代宫城基址上向东扩展,紫禁城中轴线较元代宫城中轴线向东偏移,由此确立了延续至今的北京传统中轴线,作为御河起点地标的万宁桥恰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内城(相对于明嘉靖年间修建的北京外城而言)完工,明北京城内城南垣较元大都南垣向南推移二里,御河位于南城垣的出水口亦相应向南推移二里,元代的八里御河在明代延长至十里。

明北京城图中的御河

明代因皇陵选址于昌平天寿山,通惠河不再引处于龙脉之地的昌平白浮泉水,漕运不再通至积水潭,而以北京内城外东南侧的大通桥为终点,明代通惠河亦止于此,又被称作“大通河”。大通桥今已不存,其大致位于今北京市高级法院东南侧的通惠河上。

大通桥和东便门瓮城、北京内城东南角楼旧照

大通桥和东便门箭楼旧照

明北京城内的御河从而不再具有漕运功能,观赏功能得到提升,两岸多建楼台亭榭、茶馆酒肆。御河沿岸的繁华却惊扰了皇宫,明宣德七年(1432年),据《明实录》记载“上以东安门外缘河居人逼近黄墙,喧嚣之声,彻于大内,命行在工部改筑黄墙于河东,皇城之西有隙地甚广,豫徙缘河之人居之。命锦衣卫指挥监察御史、给事中各一名,度其旧居地广狭,如旧数与地作居。凡官吏军民工匠俱给假二十日,使治居”。新筑皇城东墙(今为皇城根遗址公园)后,御河遂被圈入皇城之内。宣德皇帝还对御河岸边居民的拆迁做出妥善安排,让他们迁居到皇城西边的空地,按照居民原先宅基地面积进行分配,并给官吏等当差的居民放假二十天置办新宅。

明宣德年间御河被圈入皇城之内

明代初年,御河南出皇城以后,放弃了通惠河故道,不向东南流,而沿着一条新开辟的河道笔直向南,经今正义路,穿正阳门东水关,入南濠(北京内城南垣护城河),此段御河即后来纵向贯穿东交民巷使馆区的河道。

御河成为北京城北部、中部的排水主干渠。分别位于紫禁城内、外的内金水河与外金水河均为御河水系,由什刹海向南引水入筒子河再入紫禁城的内金水河向东南汇入外金水河,外金水河由南海引水向东,过承天门(今天安门)后继续向东沿今菖蒲河公园汇入御河。

内金水河与外金水河注入御河,构成御河水系

早在明代就不乏吟咏御河景致的诗句。万历朝东阁大学士王家屏(1535-1603)有诗云:“一夜春波暖,垂杨分外妍。腰处回袅袅,眉乍展娟娟。低拂御沟水,通含紫殿烟。画桥晴日丽,早晚听莺迁。”

王家屏(1535-1603),字忠伯,号对南,山西山阴县河阳堡人,明代万历皇帝首辅

崇祯朝进士孙承泽(1593-1676)撰《天府广记》云:“御沟流水晓潺潺,直似长虹曲似环。流入宫墙才咫尺,便分天上与人间。”上述诗文中所言“御沟”即为御河。

“小桥流水人家”,不论是平桥,还是拱桥,往往成为河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为人们提供了驻足其上远望河景的纵深视角。在明万历至崇祯年间(1573-1644年)北京城图中,可见御河全线共有十座桥。最北端的万宁桥是御河起始点的标志性构筑物,是御河上最古老一座桥、最具盛名的一座桥,也是十座桥中唯一留存至今者。

据《析津志辑佚》记载:“万宁桥在玄武池东,名澄清闸。至元中建,在海子东,至元后复用石修。虽更名万宁,人惟以海子桥名之。”万宁桥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初名“海子桥”,重修后更名“万宁桥”。桥下装有水闸,名曰“澄清闸”,通过提放水闸,以过舟止水,沿御河北来的漕船可直抵“海子”(积水潭)内停泊。清代改皇城北门“北安门”为“地安门”,万宁桥遂更名为“地安门桥”,简称“地安桥”,俗称“后门桥”。

万宁桥于2000年修复,万宁桥至地安门东大街之间的御河北段河道也于2009年疏浚修复,重现御河风光,是至今仅存的一段御河河道。这段全长480米、均宽18米、水深约1米的河道严格按照御河古河道走向重新修复,被命名为“通惠河玉河遗址”。

在万宁桥以南,自北向南依次为布粮桥(今东不压桥胡同南口)、东板桥(今东板桥街北口)、二道桥(今北河胡同东口)、御马监桥(今五四大街临御马监附近)、涵碧桥(今骑河楼街东口)、东安桥(今东华门大街东口)……在跨越御河的十座桥当中,只有最南端东长安街至内城南垣城根这段新开河道(即纵贯东交民巷使馆区的河道)上的三座石拱桥以“御河”命名,分别是位于东长安街的北御河桥、东交民巷的中御河桥、紧靠北京内城南垣内侧城墙根的南御河桥。

《乾隆京城全图》(1750年绘制)中的御河及三座御河桥

北御河桥又称御河桥、长安桥,位于今南河沿大街南口外的东长安街北侧,为当年长安街跨御河的一座单孔石拱桥。清代东阁大学士英廉(1707-1783)等于乾隆年间编纂的《日下旧闻考》有载:“理藩院在玉河桥东长安街,南向。”理藩院位于北御河桥东北侧,是清廷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洋务运动前也负责处理对俄罗斯的外交事务,可见东交民巷一带的区位功能涉及对外事务由来已久。

《乾隆京城全图》中的北御河桥及理藩院

1924年京城刚通有轨电车时,北御河桥其地即有“御河桥”一站。1949年以前的有轨电车黄牌二路、蓝牌三路、绿牌五路都有“御河桥”站名。

自东北向西南俯瞰御河及北御河桥,右侧近景为皇城东南隅

明代在北御河桥南侧的东西两岸曾各立一座牌坊,额题“御河东堤”和“御河西堤”,岸边高柳垂荫、葱郁可观。明崇祯二年(1629年),清军攻入关内,京师戒严,“守城官军御寒无具,尽砍为薪,仅存翰院墙东一带矣”。清代吴长元编著的《宸垣识略》也着墨描绘御河两岸景色:“玉河桥东西,两岸俱植柳,垂荫水面……水绕沙堤曲,桥看御柳眠。柔条轻着雨,嫩叶暗抽烟。影落澄波细,阴垂画槛偏。亭亭依汉苑,迟日待莺迁。”当年“御河新柳暗如烟,万缕长条碧可怜”为京师一景。

北御河桥南侧的御河两岸(东交民巷一带被辟为使馆界之前,远景为皇城南墙,西岸为翰林院围墙,东岸为四合院民宅,西式建筑仍未建设)

北御河桥南侧的御河两岸(东交民巷一带被辟为使馆界之后,北御河河桥南侧的河道已设置铁栅栏,东、西河沿建设堡垒式大门)

中御河桥又称江米桥,也称江米市桥,为东交民巷(明代称江米巷)横跨御河的石拱桥,位于今正义路与东交民巷交叉路口处。

在北京内城南垣城墙上自南向北看中御河桥

在北京内城南垣城墙上自南向北看中御河桥

自南向北看中御河桥

自东南向西北看中御河桥,右侧前景为六国饭店

自东南向西北看中御河桥,右侧前景为六国饭店

明正统六年(1441年),在中御河桥西北侧建一座用于接待少数民族官员和外国使臣的会同馆。为了与位于十王府南面的会同馆相区别,此处又称“会同南馆”,是最早在东交民巷一带设置的外事机构,可视为东交民巷最终成为使馆区的历史渊源。

南御河桥位于北京内城南垣内侧城墙根,即今正义路南口。

在北京内城南垣城墙上俯瞰南御河桥,远处为中御河桥

自北向南看南御河桥

自北向南看被改造为平板桥的南御河桥和被改造为城门洞的正阳门东水关

南御河桥南侧紧邻正阳门东水关。水关又称水窦、水门,是河道沟渠穿越城墙的涵洞式通水口,开口于城门楼附近城墙。通常一座完整的水关由穿越城墙的涵洞、铁棂栅栏、进出水闸、城内外便桥、堆子房等构成。涵洞地面及两侧墙壁多用青石板铺砌,顶部用砖起券或采取过梁式。北京内城设七座水关,只有德胜门西水关为进水口,其余都是排水口;北京外城设三座水关,西便门东水关和东便门西水关为外城进水口,东便门东水关为内城、外城的总排水口。由此确定了京城水系由西北流向东南方向的总体走势。在北京内外城共计十座水关之中,最大的进水关是德胜门西水关,最大的出水关则为正阳门东水关。

自南向北看正阳门东水关,透过门洞可见南御河桥

正阳门东水关涵洞(1901年改造前)

正阳门东水关涵洞内部(1901年改造前)

正阳门东水关是御河的出水口,是被命名为“御河”的这段河道的终点。作为北京内城城垣上的水利设施,正阳门东水关与其它水关相比并无二致,却因为与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的历史事件相关而具有故事性。

在北京内城外自南向北看正阳门东水关(1901年改造前)

1900年庚子之变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城时,英军攻入广渠门后进入外城,但因内城城墙高大坚固,一时无法攻克正阳门和崇文门。焦虑之际,一个英属印度士兵发现了正阳门东水关,当时河水已干涸,于是英军破坏了水关下的铁栅栏,由此冲入北京内城,直接进入被义和团及清军围困的东交民巷地区。

英军从正阳门东水关进入东交民巷地区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东交民巷一带被正式辟为“使馆界”。1905年将正阳门东水关涵洞扩大,改造为供“使馆界”人员出入的门洞,门洞外西南侧不远为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此处门洞建成后,被命名为“水关门”,镶嵌题额英文“WATER GATE”的石匾。作为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南门,从正阳门东车站下车的外国人可以由此门直接进入使馆区,路途比走正阳门近了不少,且不受正阳门城门在夜间关闭的影响。

在北京内城外自南向北看由正阳门东水关改造成的水关门

由正阳门东水关扩建成的水关门南侧

自北向南看由正阳门东水关扩建成的水关门

从六国饭店俯瞰由正阳门东水关扩建成的水关门(1900年)

自北向南看由正阳门东水关扩建成的水关门

随着东交民巷一带被辟为“使馆界”,除东长安街的北御河桥外,自北御河桥南侧至中御河桥再至南御河桥之间的御河河道及两岸道路被圈入使馆区,成为国人难于涉足的禁地。

在北御河桥位置自北向南看御河,东、西河沿为使馆界入口的堡垒式大门

在北御河桥位置自北向南看御河, 东西河沿为使馆界入口的堡垒式大门,其间河道设置铁栅栏

御河两岸的景致也大为改观,在庚子之变中损毁的王府、官署及四合院民宅等中国传统建筑逐渐被西洋建筑取而代之。“使馆界”被正式划定之前,各国使馆多利用既有的中式建筑进行办公或居住,庚子之变后东交民巷一带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列强陆续建起新的西式使馆建筑、沿街公共建筑及外围防御工事。

在中御河桥位置自南向北看御河,东交民巷一带被辟为使馆界之前,御河两岸未砌筑驳石堤岸,仅见英国使馆的一座西式建筑

在北京内城南垣城墙上自南向北看御河及两岸

在北京内城南垣城墙上自南向北看御河及中御河桥(右侧前景为德国邮局,六国饭店仍未建设)

在北京内城南垣城墙上自南向北看御河及中御河桥(右侧前景为第一代六国饭店)

清人富察敦崇著《京都记变百咏》中有《御河桥》诗:“长安门外御河桥,轿马纷纷事早朝。不料皇宫居冠地,炮台高筑欲凌宵。”描述了使馆区的炮台在距紫禁城咫尺之遥的东南侧与其对峙的不无荒诞的场景。

列强还用外国文字给“使馆界”内的街巷胡同定了新的名称,并用外文将新路名刻写在石板上,嵌在各街巷胡同的墙上。原来的东交民巷更名为“使馆街”,路牌为Legation Street。原来的御河东沿道路,因日本使馆和日本兵营开门于此,改名为明治路,路牌为Rue Meiji。原来的御河西沿道路仍沿用旧称,路牌为Cancl Street,因英国使馆开门于此,俗称“英国路”。

台基厂头条因时任海关税务司英国人罗伯特·赫德而被命名为赫德路,路牌留存至今

在北御河桥与中御河桥之间的御河两岸,御河东沿自北向南分别被意大利使馆、日本使馆及西班牙使馆占据,御河西沿自北向南分别被英国使馆和俄国使馆占据。

在南御河桥附近自南向北看御河及沿岸,第一代六国饭店仍未建设

在南御河桥附近自南向北看御河及沿岸,右侧前景为第二代六国饭店

在中御河桥与南御河桥之间的御河两岸,御河东沿矗立着体量庞大的六国饭店,御河西沿仍维持着成片的四合院平房,最初的美国使馆临时官邸即位于其中的三官庙内。

在南御河桥附近自南向北看御河及沿岸,右侧前景为第一代六国饭店

在南御河桥附近自南向北看御河及沿岸,右侧前景为德国邮局及第三代六国饭店

南御河桥西北侧民宅

东交民巷跨过御河的中御河桥是使馆区内一处重要空间节点,中御河桥东北侧的日本横滨正金银行与东南侧的六国饭店是御河东沿临街的重要公共建筑,两者隔东交民巷对峙,朝西的主立面沿御河横向铺展,共同构成御河东沿的标志性景观,也是当时被洋人印在明信片上的东交民巷“使馆界”的经典街景。

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左)及六国饭店(右)组成东交民巷的标志性街景

除此之外,御河东、西河沿的建筑界面以各国使馆的连续围墙为主,其间点缀着使馆大门。在御河东沿,自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向北,依次为日本兵营大门及日本使馆大门;在御河西沿,英国使馆大门与日本使馆大门隔河相对。几座各具特色的大门形成御河两岸的空间节点。

日本使馆大门旧照

日本兵营大门旧照

英国使馆大门旧照

在英国使馆大门前的御河岸边立有一座方尖碑,为纪念“八国联军解东交民巷之围”所建,在碑身正面底部刻有英文“1900年6月20日至8月14日”的日期,警示人们不要忘记义和团及清军围攻英国使馆的时间,除此并无其它文字。

为便于御河东、西两岸联系,在英国使馆大门前略北侧位置新建一座跨越御河的两墩铁制平桥,桥两端设铸铁护柱和护链,这座平桥成为三座石拱御河桥之外的第四座桥,位于北御河桥与中御河桥之间的河道上。

御河东、西河沿用砖石砌筑驳岸,岸边设置镂空十字花灯笼护墙。

在以英国使馆为主导的“使馆界”市政改造中,1901年拆除南御河桥,将南御河桥至中御河桥之间河道改为暗沟,作为六国饭店的停车场。1926年又将中御河桥至北御河桥之间河道改为暗沟,路面中间辟为绿化隔离带,仍以原先的东西河沿为道路。上世纪三十年代,北御河桥以北的南河沿改为暗沟后,将北御河桥拆除。

在原南御河桥位置自南向北看加盖后的御河及两侧道路

南河沿南口的皇城墙被打开豁口,北御河桥被拆除,御河加盖板,改为暗沟

南河沿南口的皇城墙豁口(1957年前后)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将原御河东、西河沿分别命名为兴国路和正义路。1949年建国后,将东、西两侧路统一命名为正义路。

今正义路北起东长安街,南至前门东大街,全长约730米。正义路西距天安门广场600米,是北京旧城区并不多见的环境优美的林荫路,由大尺度中央景观带分隔东、西两侧单向车行道。

中央景观带是一条以槐树、柏树为主,间以丁香树的道路中间绿化带,由两排树木划分为中间的硬质铺装和两侧的绿地,铺地两侧设置座椅,草地种植绿篱及花卉,其间不乏雕塑等小品。这样的中央景观带不仅可观赏,而且可享用,成为可供市民散步与休憩的街心公园。正义路绿意盎然的中央景观带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显得弥足珍贵。

从今天的正义路已很难想象当年垂柳拂岸的御河景致,当年御河沿岸的历史痕迹仅存日本横滨正金银行、日本使馆大门、英国使馆大门三处。

原日本横滨正金银行今貌

原日本使馆大门今貌

原英国使馆大门今貌

今正义路与东交民巷交叉路口东北角的原日本横滨正金银行仍保存完好,现为中国法院博物馆。令人遗憾的是路口东南角的六国饭店于1988年遭受严重火灾后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板式高层住宅楼和兼具东西方风格的华风宾馆。

日本横滨正金银行旧貌

日本横滨正金银行今貌

六国饭店旧貌

六国饭店被拆除后,原址矗立起华风宾馆和一栋高层板式住宅楼

日本横滨正金银行与六国饭店组成的东交民巷经典街景不复存在。

日本横滨正金银行与六国饭店组成的标志性街景

今日日本横滨正金银行旧址与周围高层建筑

从日本横滨正金银行旧址沿着正义路东侧人行道向北,可见一座由拱券、三角山花、蜗卷、扶壁柱等西式元素装饰的西方近代折中风格的大门,门牌号为正义路2号。此大门为原日本使馆大门,建国后一度作为北京市人民政府大门使用。日本使馆旧址也作为北京市人民政府驻地延续近七十年之久,直至2019年1月10日正式摘牌迁往通州城市副中心。

原日本使馆大门今貌

在正义路西侧人行路与原日本使馆大门相对的是一座凯旋门造型的大门,从大门北侧围墙内探出几座灰砖墙、绿琉璃瓦大屋顶的中国传统建筑,其中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层歇山顶建筑尤为突出。

此大门为原英国使馆大门,此处占地广阔的院落为利用清代梁公府改造而成的英国使馆旧址……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5 , Processed in 1.090522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