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东交民巷志 | 与紫禁城咫尺之遥的蔚为壮观的西洋景

2022-12-2 15:24|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刘文鼎|来自: 筑城通鉴

摘要: 东交民巷的历史可追溯至距今七百多年前的元大都时期,其起源及名称与一段用于漕运的人工河道密切相关。图片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由都水监郭守敬主持修建的一条连接积水潭与京杭大运河的漕运河道完工,元世祖忽必 ...

东交民巷的历史可追溯至距今七百多年前的元大都时期,其起源及名称与一段用于漕运的人工河道密切相关。

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由都水监郭守敬主持修建的一条连接积水潭与京杭大运河的漕运河道完工,元世祖忽必烈将此河命名为通惠河,自此南方生产的粮食得以源源不断运至大都。

通惠河中间一段河道自北向南流经皇城东墙外,出丽正门(大都南垣正门)东水关,转折向东流经文明门(大都南垣东侧门)外,逐渐在此地形成一条贩卖南方粮米的街市,从南方运来的粮米中以大米居多,亦有很多“香梗糯米”,北方人称糯米为江米,这条东西走向、全长3500多米的胡同因此得名“江米巷”。

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元大都地图中的丽正门、文明门和通惠河

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拆除位于今东西长安街沿线的元大都南垣,向南推移二里修筑北京内城南垣,江米巷遂被括入城内,位于与其平行的内城南垣与长安街之间。

明万历至崇祯年间(1573-1644年)地图中的东江米巷、御河及内城南护城河

明正统三年(1438年),在北京外城东北隅东便门外的通惠河上建大通桥作为漕运终点,通惠河因此又称“大通河”。

明代东便门外的大通桥成为通惠河漕运的终点,漕运从此不再通至城内

东便门外通惠河码头(1910年代)

原先流经东江米巷一带的通惠河也已改道为径直向南出正阳门东水关后注入内城南护城河,不再具有漕运功能,从明代起这段河道被称为“御河”。

《乾隆京城全图》中从北向南贯通东交民巷地区的御河

明代又在正阳门北侧修建棋盘街,将江米巷分隔为东西两段,分别称为“东江米巷”和“西江米巷”。

清代地图中的棋盘街与东江米巷

《乾隆京城全图》中的棋盘街

东江米巷西口开向棋盘街。明清之际棋盘街是商贾云集之地、宴饮娱乐之所,东江米巷因毗邻棋盘街也成为繁华旺地。

清末棋盘街(1901年)

棋盘街东侧、东交民巷西口周围鳞次栉比的店铺(1870年代)

东江米巷东口开向车水马龙的崇文门内大街。

崇文门内大街

明弘治六年(1493年),朝廷将京师九门税课统于崇文一司,崇文门宣课分司成为北京征收商税的总署,东江米巷因地近崇文门而成为京师商业重镇。清人潘荣陛于乾隆年间编撰的《帝京岁时纪胜》是清代第一部北京风俗志书,据载:“貉裘狐腋,江米街头;珊瑚珍珠,廊房巷口”,由此可知东江米巷昔日繁华盛况,此地不仅出售江米及其所制食品,亦是皮货市场,为京城与边疆贸易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场所。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随着《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东江米巷居留的外国人擅自将“江米巷”改称“侨民巷”,国人则将“侨”音转为“交”,称作“东交民巷”。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义和团运动中将东交民巷改为“鸡鸣街”,取意于《推背图》中“金鸡啼后鬼生愁”;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法国人绘制的东交民巷使馆区地图中被标作“使馆街”;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对京师部分街巷名称重新厘定,正式定名“东交民巷”;“文化大革命”时期曾一度改为“反帝路”;拨乱反正后复称“东交民巷”,沿用至今。

“义和团运动”时期的东交民巷

1901年后被外国人改称“使馆街”的东交民巷

东交民巷西口街景(1961年)

东交民巷在文革期间被改称为“反帝路”

东交民巷街景(2014年)

明代东交民巷地区属南熏坊。东交民巷迆北、御河迆西地带恰位于皇城外东南隅,与皇城外西南隅同为朝廷“五府六部”(前、后、中、左、右五军都督府及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所在地,众衙署按“文左(东)武右(西)”规制分列皇城左、右,共同拱卫坐落于京城中轴线上的大明门、千步廊、承天门与紫禁城。

明万历至崇祯年间(1573-1644年)地图中的“五府六部”

清代东交民巷地区属正蓝旗。此地各衙署大体沿袭明代旧制与旧址,多数集中分布于南侧东交民巷、西侧户部街、北侧东长安街、东侧御河四面围合的区域内。

清代皇城前东西两侧、东(西)交民巷北侧衙署分布示意图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地图中的东交民巷及衙署、府第、祠庙

在东交民巷西口北侧、户部街东侧自北向南为宗人府、吏部、户部、礼部。

户部街及其东侧衙署

宗人府为管理皇室宗族事务的机构。

吏部列六部之首,为掌管全国文职官员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的机构。

户部为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钱币制造等事务的机构。

户部官票

户部公文

户部发行的铜币

《顺天府志》载:“户部在吏部南,西向,亦因明旧址建。大堂西向,司务厅在其左,诸司属以次分列”。

《乾隆京城全图》中的户部衙署

户部衙署大门

礼部为掌管礼仪、祭享、贡举等事务的机构。

宗人府、吏部、户部、礼部迆东为南北走向的兵部街,兵部街路东自北向南排列兵部、工部、鸿胪寺、钦天监、太医院。

兵部为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务的机构。

工部为掌管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的机构。

《乾隆京城全图》中的兵部及工部衙署

鸿胪寺隶属于礼部,为掌管朝会与国家宴会赞导礼仪的衙门。今中山公园内有一座六角攒尖黄琉璃瓦亭为鸿胪寺遗存,名日“习礼亭”,供初入京官员及外国使臣朝见习礼之用,1915年迁至此处。

今中山公园内习礼亭

钦天监为负责观测天文气象、编制历书的机构。

太医院为服务于宫廷的医疗机构。

太医院旧址

兵部、工部东侧为銮驾库,为存放皇帝车驾仪仗的处所。

《乾隆京城全图》中的銮驾库

銮驾库北大门内侧

銮驾库之正库

銮驾库之西前次库

銮驾库东北侧为翰林院,为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的养才储望之所。

《乾隆京城全图》中的翰林院

翰林院轴测图

翰林院之敬一亭正面、背面、内景

在东交民巷南侧、御河西侧有庶常馆,是庶吉士(又称“钦点翰林”)继续深造的场所。

在东交民巷北侧、御河东沿有詹事府,詹事府原为辅导皇太子读书的机构,清康熙以后不立太子,詹事府改成负责管理经史文章的机构。

詹事府官员议事场景

在东交民巷南侧、御河东侧有关押清宗室罪犯的监牢,称为“高墙”。

在台基厂大街东侧、东长安街南侧有经版库。

《乾隆京城全图》中的经版库

清代东交民巷地区也是王公大臣的府第聚集之地。肃亲王府、淳亲王府(梁公府)分列御河东、西河沿,裕亲王府位于台基厂大街迆东的东长安街南侧,盛昌辅国公府(纯公府)坐落于东交民巷与台基厂大街交叉路口的西北隅。此外,在东交民巷与台基厂大街交叉路口的东南隅还有清光绪朝体仁阁大学士徐桐宅第。

肃亲王府大门

淳亲王府大门

《乾隆京城全图》中的裕亲王府

纯公府大门

清代东交民巷地区还有皇帝祭祀萨满教神祇的堂子及昭忠祠、怡贤亲王祠、化成寺、三官庙、元明寺、元宁观、紫竹庵、观音庵、福泉庵、抬头庵、毗卢庵、福德庵等众多祠堂及庙宇。

《乾隆京城全图》中的堂子

堂子地盘样(样式雷画样)

早在明代,东交民巷已成为国家对外交往的中心。明永乐五年(1407年),在东交民巷御河桥西设“四夷馆”,隶属于翰林院,主管少数民族往来及相互贸易等事宜,当时仅有藩属国安南、缅甸、朝鲜与蒙古贡使得以居住于“四夷馆”。明正统七年(1442年),在御河西沿翰林院以南建“会同馆”,隶属于礼部,用于接待外国贡使及外宾,为与王府井的会同馆相区别,又称为“会同南馆”。

清初改四夷馆为“四译馆”,将会同馆西侧明代掌管皇家园囿事务的上林苑监改作用于接待蒙古王公的骚鞑子馆,至清乾隆年间,因安定门外建有接待蒙古、西藏等少数民族来京官员的“外馆”,骚达子馆又被称作“里馆”或“蒙古内馆”,专门用于接待外国使臣。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将四译馆并入会同馆,合称“会同四译馆”,掌管接待国内少数民族及外国来朝使节以及翻译语言文书的事务。

日本《唐士名胜图绘》中的会同馆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将会同馆西南侧的“高丽馆”改为供来华俄国商队临时住宿,清雍正五年(1727年)成为专用的俄国馆,清雍正十年(1732年),俄国传教士团在馆内建东正教堂——奉献节堂,俄国使臣及商人也常寄宿于此,成为俄国使馆前身。

清末东交民巷会同馆及周边衙署位置推测图

在清咸丰十年(1860年)以前,俄国等西方国家及朝鲜、琉球等亚洲邻国使节、贡使、商人及留学生来京,通常都在东交民巷居住,当时东交民巷是中国与各国之间平等贸易、友好往来、进行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中心。以上所述,都是东交民巷后来被正式开辟为使馆区的历史渊源。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城,同年清廷分别与英、法、俄三国签订《北京条约》。次年,英、法两国分别强行租借淳亲王府和纯公府建立使馆,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在北京设立外国使馆。此后,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至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先后有俄国、美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奥地利、日本、荷兰等国以“利益均沾”为由,强行在东交民巷圈地设立使馆。

东交民巷被辟为“使馆界”前各国使馆分布图

由于当时各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均为公使级外交关系,上述共计十一国使馆自设立伊始直至迁出东交民巷的历史时段内均为公使馆,各使馆首席外交长官为“驻华公使”。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1928年改北京为“北平特别市”,各国使馆遂迁至南京。此后,各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才陆续由公使级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位于东交民巷的各国使馆原址则改为各国驻北平领事馆或各国驻南京大使馆的北平办事处。

英国使馆大门

法国使馆大门

俄国使馆大门

美国使馆大门

德国使馆大门

比利时使馆大门

西班牙使馆大门

意大利使馆大门

奥地利使馆大门

日本使馆旧馆大门

日本使馆新馆大门

荷兰使馆大门

今天东交民巷使馆区留存的各国使馆大门前所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上,唯有日本使馆旧馆标作“公使馆”,其它使馆都标作“使馆”,此作法或许是为将日本使馆旧馆与新馆加以区别,但容易引发人们产生“其它使馆不是公使馆”的误解及概念混淆。在本文措辞中对各国“公使馆”均简称为“使馆”。

各国使馆设立之初大多沿用其占用的衙署、府第、庙宇及民宅的原有中国传统古建筑,仅根据西方生活方式的需要,改造房屋的室内装修与陈设,新建西式建筑则较少。各国使馆与衙署、府第、民宅等杂处,所占面积不足整个东交民巷地区的二十分之一。此时东交民巷街景仍与北京城数千条普通胡同无异。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国北方爆发义和团运动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史称“庚子国变”。次年,清廷与此前已在东交民巷设有使馆的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将东交民巷地区划定为“使馆界”。未参加八国联军的葡萄牙早在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即同中国通商,但一直未在北京设立正式使馆,此时也加入到瓜分“使馆界”的列强之中,在“使馆界”内擭取一块弹丸之地建设规模较小的使馆,但由于其未列名《辛丑条约》,不具有驻兵权,未建造兵营。随着“使馆界”的确立,东交民巷的街景风貌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转折性变化。

在东交民巷中部上空自南向北环视东交民巷北侧及西南侧(左端)、东南侧(右端)的“使馆界”区域,拍摄地大致为汇丰银行钟塔位置

在东交民巷“使馆界”西南侧上空自南向北环视俯瞰“使馆界”


《辛丑条约》第七款规定:“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自行防守……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正式将东交民巷一带划定为“使馆界”,又称“保卫界”。

东交民巷“使馆界”图(1901年后)

东交民巷“使馆界”图(1903年)

东交民巷“使馆界”图(1912年)

《新测北京内外城全图》中的东交民巷“使馆界”图(民国早期)

东交民巷“使馆界”地形略有起伏,大致为西高东低的平缓斜坡。地势最高点靠近东交民巷西口,其间落差达两米且坡度较大,这也是今东交民巷西口与天安门广场东侧路之间有十余步台阶的原因。

东交民巷“使馆界”高程图(1901年)

东交民巷“使馆界”的形成堪称为特殊城市位置、特殊历史背景的特殊现象。

东交民巷为稀缺之地,毗邻紫禁城与北京城传统中轴线的城市区位独一无二。

《八国联军分区占领北京城图》中的东交民巷“使馆界”

东交民巷为形胜之地,正阳门与崇文门之间的北京内城南垣与由北向南笔直流淌的御河以城市尺度构建出“使馆界”的标志性空间坐标轴,以一横一纵、一刚一柔的空间构图勾勒出“使馆界”的结构框架。

御河

东交民巷“使馆界”南侧位于正阳门与崇文门之间的北京内城南垣

东交民巷为荣辱之地,东方没落帝国昔日的炫耀荣光在西方“日不落”帝国与诸列强的耀武扬威下逐渐消退。

在东交民巷出行的满清大员仪仗(清末)

美军在东交民巷“使馆界”西南侧美国兵营操场练兵(1938年)

东交民巷为禁区之地,古代衙署府第、旧时列国使馆、今日机关大院都一如既往地守备森严,使东交民巷地带的多数区域因庶民难以涉足而始终带有神秘色彩。

东交民巷“使馆界”范围东至崇文门内大街,南至北京内城南垣城根(今前门东大街),西至棋盘街和户部街(今天安门广场东侧路),北至东长安街以北的头条胡同。东长安街以北一带定为“瓯脱”之地,中外双方均不得占用。

崇文门内大街

北京内城南垣(正阳门至崇文门之间)及大城根街

棋盘街及户部街(1920年代)

东长安街 (前景为东长安街北侧区域)

东西走向的东交民巷与南北走向的台基厂大街、御河东(西)河沿交叉形成“使馆界”的主要道路骨架。


清代在东交民巷南北两侧分布着许多胡同街巷,大致按自西向东顺序包括户部街、貂皮巷、巾帽胡同、抬头巷、牛圈胡同、史家胡同、户部夹道、兵部街、西河沿、东河沿、崇文门内西城根、洪厂胡同、水獭胡同、薛家胡同、柴火栏胡同、牛角湾、白家栅栏、小头条胡同、花子营、铁门胡同、卖羊胡同、四王栅栏、化成寺夹道等。多数胡同在各国使馆的圈地扩建中不复存在。

《京城内外首善全图》中东交民巷地区的各条胡同

“使馆界”内原有街巷胡同及新建道路也采用外国文字重新命名,在路口立路牌或刻写于道路两侧围墙上。

将东交民巷改为Legation Street(使馆街);

将兵部街改为Rue Linevitch(利涅维奇路),因俄国使馆在此街东侧,用八国联军中俄国中将的名字命名,现为东公安街;

将台基厂大街改为Rue Marco Polo(马可波罗路),因意大利使馆在此街北端西侧,用曾经游历元大都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名字命名,现为台基厂大街;

将西河沿改为Canal street(运河街),因英国使馆在此街西侧,俗称英国街,现为正义路西侧路;

将东河沿北段改为Rue Meiji(明治路),因日本使馆在此街东侧而得名,现为正义路东侧路北段;

将东河沿南段改为 Quai Du Coog Yes(国会码头),因此街南端为正阳门东水关,是从正阳门火车站前往“使馆界”的捷径,且六国饭店在此,人来车往犹如热闹码头而得名,现为正义路东侧路南段;

将洪昌胡同改为Rue Verbiert(南怀仁路),因该胡同紧邻比利时使馆,以清康熙年间曾在钦天监任职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的名字命名;

将台基厂头条改为Rue Hart(赫德路),因在此胡同西口外台基厂大街路西有统管全国海关及其税收的总税务司署,由掌管总税务司署的英国人赫德的名字命名;

将台基厂二条改为Rue De club(俱乐部路),因万国俱乐部在此胡同西口北侧而得名;

将台基厂三条胡同改为Rue Bovse(拉布司路),因法国兵营在此胡同北侧而得名。

另外,新开辟YamotoAvenue(太和街,又称山户大道),现为大华路北段;

新开辟Rue Thomann(多曼路),现为大华路南段;

新开辟Rue Gaubil(高弼路),现为兴华路。

今台基厂头条墙上留存的“RUE HART”(赫德路)刻字路牌

东交民巷地区内除西北侧的宗人府、吏部、户部、礼部仍留给清廷外,其它衙署、府第均迁出,甚至清帝拜天、祭神、敬佛的神庙—“堂子”也迁至东长安街路北。“使馆界”内土地、房屋尽归外国使馆专用,中国居民全部迁出。

迁址东长安街路北新建堂子的立样(样式雷画样)

迁址东长安街路北新建堂子的祭神殿

迁址东长安街路北新建堂子的寰殿

各国使馆原有中式房屋或已在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时损毁或在扩建中被拆除,新建使馆的大门、办公楼、官邸、营房等建筑多为两层,采用木屋架和砖石结构,皆为具有各国本土特色的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折中主义西式建筑。

在东交民巷中部上空自西北向东南俯瞰“使馆界”

在东交民巷中部上空自东向西俯瞰“使馆界”(右侧前景为俄国使馆,左侧远景为正阳门城楼,右侧远景为麦加利银行)

在北京内城南垣上空自南向北俯瞰“使馆界”(前景为美国使馆及兵营)

在北京内城南垣上空自西南向东北俯瞰“使馆界”(前景为美国使馆)

各国又在东交民巷、台基厂大街、东(西)河沿等街道两侧陆续建造教堂、银行、邮局、饭店、洋行、医院、俱乐部等公共建筑作为“使馆界”的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建筑造型亦为西洋古典或折中主义风格,采用古典柱式、拱券窗、券心石、巴洛克山花、清水砖墙、隅石线脚、木结构三角檩架、铁皮坡屋面等细部元素,也融合进一些中国传统装饰题材。

圣米厄尔教堂

英国汇丰银行

正在施工的汇丰银行(左)与法国邮局(右)

六国饭店(改造扩建前)

英国怡和洋行

德国医院

圣米厄尔教堂的双尖塔、汇丰银行的方形钟塔及正金银行的半圆形穹顶是东交民巷“使馆界”的制高点,这三座建筑成为东交民巷的标志性建筑。

圣米厄尔教堂的双尖塔(左侧远景)是东交民巷的制高点

汇丰银行以其方形钟塔成为东交民巷的地标建筑

正金银行(左)及六国饭店(右)组成东交民巷的标志性街景

民国初年,东交民巷“使馆界”内的各国银行、洋行、饭店、医院等已达九十余家。其中各国银行是“使馆界”沿街公共建筑中的主要建筑类型,按自西向东顺序包括英国麦加利银行、俄国华俄道胜银行、美国花旗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日本横滨正金银行、英国汇丰银行、德国德华银行、比利时华比银行等。各国银行都以厚重典雅的建筑造型彰显其雄厚财力,这些银行建筑为东交民巷街景抹上最为华丽的浓墨重彩。

英国麦加利银行

俄国华俄道胜银行

美国花旗银行

法国东方汇理银行

日本横滨正金银行

英国汇丰银行

德国德华银行

比利时华比银行

二十世纪初,东交民巷“使馆界”初建成时,其周围分布着众多构成北京内城及皇城空间序列的标志性中国传统古建筑。

在崇文门(图右下角)外上空自东南向西北俯瞰东交民巷“使馆界”

在美国使馆上空自东南向西北俯瞰东交民巷“使馆界”西北侧区域及其毗邻的紫禁城

东交民巷“使馆界”西南侧的正阳门、西侧的大清门、西北侧的长安左门、北侧的东长安街三座门、北侧的东长安街牌楼、东北侧的东单牌楼、东南侧的崇文门对东交民巷“使馆界”造成合围之势,这些帝都的地标建筑在“使馆界”四周簇拥、围观着这片拔地而起的规模庞大的西洋建筑群,或许它们都曾以惊诧、异样的目光打量着划破东交民巷天际线的圣米厄尔教堂的双尖塔、汇丰银行的方形钟塔以及正金银行的半圆穹顶……

正阳门箭楼及瓮城东北侧(1910年)

正阳门城楼东北侧(1917年)

大清门东南侧(1900年)

长安左门东侧(1917至1919年间)

东长安街三座门东侧(1920年代)

东长安街牌楼东侧(1890年代)

东单牌楼南侧(1909年)

崇文门城楼西北侧(1901年)

崇文门箭楼及瓮城西北侧(1890年)

在大清帝国巨厦将倾的波谲云诡之际,在与紫禁城咫尺之遥的紧临北京城传统中轴线的城市心脏地带,矗立起一座与五朝帝都风貌迥异的“城中之城”、也是西方列强殖民京师的“国中之国”。东交民巷“使馆界”营造出北京城前所未见的蔚为壮观的西洋景,堪称“万国建筑博览”,与红墙黄瓦的紫禁城直接对峙,开北京近代西洋建筑之滥觞。

不分中外华夷、西寇达虏,东交民巷又是王侯将相、政要权贵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舞台。且让我们回望遥远的历史星空中那诡谲多变的“庚子风云”……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4:09 , Processed in 1.078429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