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栅栏胡同旧貌(已拆除) 三道栅栏胡同位于北京市金融街地区东北部,为东西走向。原胡同东起四道湾,西至鲜明胡同,全长212米,均宽4米。 民国早期《新测北京内外城全图》中的三道栅栏胡同 明代为西院勾阑胡同一部分。清代为院儿胡同西段,因胡同内设有维持治安栅栏而更名三道栅栏。1965年定名三道栅栏胡同。 1981年编制《西城区地名图》中的三道栅栏胡同 三道栅栏胡同北侧有通向敬胜胡同的岔道,为南北走向,全长32米,均宽4米。1965年从三道栅栏胡同析出,定名三道栅栏北巷。 三道栅栏北巷位置图 今三道栅栏胡同仅存东部一小段,三道栅栏北巷以西路段已消失于拆迁后仍未建设的一片空地中。 三道栅栏胡同位置图 三道栅栏胡同现存路段西端终止于空地东侧围墙及大门。 三道栅栏北巷在此向北延伸至敬胜胡同。 空地围墙构成三道栅栏北巷的西侧界面,围墙以在灰色涂料上勾画深灰色砖缝的方式进行装饰,顶部设带筒瓦及瓦当、滴水的过垄脊。墙面上为写有“三道北巷”字样的扇形窗图案的砖雕装饰。 连续弯折使三道栅栏北巷免于机动车干扰,转弯处成为居民晾晒被褥的场所。 三道栅栏北巷路东侧仍基本维持原有四合院平房肌理,贴墙随意停放着几辆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靠西侧空地围墙处包裹着穿孔板笼子的设施占据着路面空间。胡同上空电缆纵横,抬头北望,可见砖塔胡同78号院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多层坡屋顶红砖楼。 三道栅栏北巷有两三处随墙门,其中有小门楼,也有卡子墙门。 三道栅栏北巷与三道栅栏胡同转弯处墙角下嵌入一块圆形磨盘,以收集的旧磨盘嵌入墙体及地面,用来保护转弯处墙角免于磕碰损坏,在一些胡同中时而能看到这种做法,也是胡同逐渐改造留下的岁月痕迹。 从三道栅栏北巷南口转折向东,是三道栅栏胡同仅存的数十米路段。 三道栅栏胡同现存路段南侧界面西部为西边空地围墙转折向东之延伸。一座勉强可算作蛮子门的门楼是这段胡同中型制等级最高的门楼,缺乏细部装饰,由长条木板拼接而成的红色门扇已破旧不堪,铺装水泥瓦的屋顶已非原貌,门牌号为“三道栅栏胡同2号”。 南北两侧界面虽并无像样的四合院门楼,却也有精彩之处。南侧的视觉焦点是一座细高的方形烟囱,红砖质感十足,向上收分明显,西面设铁爬梯。烟囱底部略微凸出其所嵌入的四合院倒座房北墙,为与四合院灰墙协调,烟囱底部粉刷灰色涂料。 北侧界面西部是带红色金属百叶落地门窗的设备用房;中间为一座二层双坡顶楼房,南立面二层可见红色的木制外窗及窗户损毁后的窗洞,首层墙面挂着水表等物,最初的红砖外墙仅露出局部,与主墙面上不同时期粉刷的灰色涂料掺杂在一起。此楼与南侧的烟囱相呼应,大致均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建,续写着漫长岁月中胡同逐渐改造的历史延续性。 紧贴楼房东侧为一砖砌简易院门,今院内有某施工单位进驻。北侧界面靠近胡同东口有一顶部带镂空叠瓦装饰的随墙门,又称卡子墙门。红色门框上有粉笔所写“1号”字样。 明代将北京城划分为三十六坊,内城二十八坊,外城八坊;内外城分属东、西、南(外城)、北、中五城管辖,设五城兵马司,每城各设正、负指挥,负责治安捕盗。每坊分为若干个牌,每个牌下又设若干个铺,铺有铺头,管若干条胡同。从明弘治年间开始,为防盗与治安在胡同口普遍设置木制或铁制栅栏,如正阳门外大栅栏胡同明初为廊坊四条,后因在胡同两端设置铁栅栏而改称大栅栏并沿用至今。 明万历至崇祯年间(1573-1644年)北京城图中的三十六坊 清代废除内城坊制,由八旗分区管辖;因外城为汉人主要居住地,仍设坊管理,将明代外城八个坊合并为东、西、南、北、中五城。北京城由顺天府治理民政,九门提督负责警卫,五城御史掌管治安。在城内胡同中处处树立栅栏,达一千七百四十六处,每处栅栏设门出入,入夜后即行关闭。除“有奉旨差遣及紧要军务,应及时启门”外,“自王以下官民人等,概禁行走,步军校等分定街道,轮班值宿,步军协尉仍行巡逻”,对全城实行宵禁。 清乾隆十五年( 1750年)北京城图中的内城八旗辖区及外城五城辖区 至今北京仍存大栅栏、双栅栏、三道栅栏等以栅栏命名的胡同,但唯有“大栅栏”北京话读作“dà shí lànr”。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9:00 , Processed in 1.09362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