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四十里关沟古道中的关与城——居庸关

2023-2-15 20:48|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孟宪利|来自: 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

摘要: 编者语:在关沟一线的“关”与“城”中,居庸关不仅仅是控关沟之中枢,也是中国长城最古老最著名的关隘。古人有“天设居庸险,乾坤此北门,山川通上郡,形势冠中原”的赞誉,居庸关对于都城、对于中原的重要性不言而 ...
编者语:

在关沟一线的“关”与“城”中,居庸关不仅仅是控关沟之中枢,也是中国长城最古老最著名的关隘。古人有“天设居庸险,乾坤此北门,山川通上郡,形势冠中原”的赞誉,居庸关对于都城、对于中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明代居庸关的真实样貌如何?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些老旧影像。

图1 居庸关现代影像图

“居庸”

01

“居庸塞”、“居庸陉”、“居庸古道”、“居庸关”,自古居庸即是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之间最近天然要道咽喉。冲突时,是军事防御的重要关口;和平时,是商贸往来的通衢大道。

居庸关是关沟的核心。早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即在边防设“关”“塞”,燕国“居庸塞”为诸塞之一。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已有“居庸”的记载。秦代设关,汉时建关并设城。历史上关于北魏时期居庸关、军都关,三国时期西关,北齐时纳款关,唐代居庸关、蓟门关、军都关等的记载,其具体位置都需要进一步考证。明代是居庸关发展的巅峰时期。

居庸关有“天险”、“绝险”、“奇险”之名。居庸关其所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地形极为险要,“居庸叠翠”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居庸关与紫荆关、倒马关、固关并称明朝京西四大名关。其中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又称内三关。居庸关城东连卢龙、碣石,西属太行山、常山,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关沟南北两端设关口,南名“南口(今南口)”,北称“北口(今八达岭)”。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建居庸关关城,系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规划创建。明景泰初年(公元1450年-1454年)及其后又屡经修建。居庸关关城设有南北两座城门(均设瓮城),城门的门楣上均有“居庸关”的匾额。城垣东达翠屏山脊,西驶金柜山巅,周长4000余米。居庸关城不仅是一座驻兵城,关城内外有衙署、庙宇、儒学等各类设施,以及民居、驿馆、商铺、戏楼等建筑。过往关沟的商旅和文人墨客,都要在此停歇。

居庸关城地处两侧高山,中间狭窄的险要地形。关城墙体跨越水道时设双孔水门,水门上设闸楼,用以调控长城内外水量。洪水季节开闸泻洪,枯水季节关闸蓄水使用。水门桥墩为南北尖状,以利于减少洪水对水门的冲击力。日本侵略中国时,居庸关城被日本侵略者的战火毁于一旦。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1992年动工,1998年复建完成的居庸关城。要想了解100多年前居庸关城的真实样貌,一起来看看下面这9张老旧影像图,以求历史实证。

居庸关城

02

图2:居庸关城在明代防御级别最高时由镇守总兵驻守,因而城池坚固。南城门设瓮城,呈马蹄形。南城门设城台,台顶设垛口墙。照片是在南城门外(南瓮城内)由南向北拍摄。可以看到城内“国计坊”牌坊、居庸关云台,以及沿街道两侧整齐排列的建筑。南城门城台用城砖包砌,城门拱券为七券七伏砖砌,城门上石匾额“居庸关”三字依稀可辩。此时的城台上垛口墙已无存,门道内墙体出现残损和变形,墙体上长出的树木已有碗口粗。门道内块石铺设的道路虽然已经碾压变形,却记录着历史沧桑。

图2 居庸关南城门外由南向北拍摄。1922年,北京美丽照相馆拍摄照片

图3:居庸关南瓮城城门向西开设,出南瓮城的西门后古道立即向南转,沿着西山边向南沿至南口。南瓮城城门有城台,台上设垛口墙。城台同样以城砖包砌。从照片上看,瓮城城门的门洞较南门略窄。瓮城外有人家。一支驼队正向城外行进,远处山峦重叠。

图3 居庸关南城门瓮城西城门,由东向西拍摄。1920年前后,苏格兰摄影师唐纳德.曼尼(Donald Mennie)拍摄照片

图4: 居庸关城内有一条南北的街道,照片看到的是南门至云台的景象。摄影者站在南城门向北摄影,近处是居庸关南城门内的“国计坊”牌坊,拍照时牌匾已经不在。国计坊是由南门进入城内的第一座建构筑物。据资料载,古时建此牌坊,意是居庸关北拒强敌,南卫都城的关隘,是国事军务的重中之重,国之大计所在,同时也是关城重要的标志性建筑。牌坊为四柱三门、石柱木楼形制,可见左右两个次间上有两道木横梁,中间上有三道横梁,牌楼屋顶已无存。牌坊向北不远是居庸关云台。从南门到云台街道不长,街道两旁有商铺、驿馆、民居。街道与建筑有高差,入户设条石台阶。在照片左侧可以清晰的看到远处山顶上的关城城墙、垛口墙。

图4 居庸关城内主街道,由南向北拍摄。1906年,法国摄影师拍摄的照片。

图5:这张照片视点较高,或是在南城墙上拍摄。照片左下角近景是南门内的“国计坊”牌坊,此时可以看到牌坊上的木枋已经糟朽严重,东次间木枋已无存。中景是著名的居庸关云台。羊群正由北向南经过云台。远处红色箭头所指的是居庸关北城门城楼。从照片看,街道两侧建筑均为合院形式,布局紧凑,建筑屋顶为干槎瓦做法,干槎瓦屋面的特点是没有盖瓦,瓦垄间也没有灰梗遮挡。照片远处山脚下有一行树木的地方是京张铁路,由居庸关城的东侧山脚经过。

图5 居庸关城内,由南向北拍摄。1925年,法国摄影师拍摄照片

图6:居庸关云台的老照片比较多。这一张是摄影师在云台的南侧从门洞向北摄影的照片,可以看到云台南、北的街景。云台是居庸关城内一座重要的佛教建筑,坐落于居庸关城南北向街道上。现在看到的居庸关云台已经不是一座完整的建筑,元代初建时台顶有三座佛塔,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年二月二十一日。

云台券洞内外有很多生灵的浮雕,其中天神造型和装饰图案参考了西藏桑鸢寺和萨迦寺的造像,带有浓重的“梵式”风格。券洞内壁两端的四大天王是整个浮雕群中最醒目的部分,各高2.75米,宽3.65米左右,身材魁梧、气势威猛。四大天王手中所持物品为剑、琵琶、伞和蛇,在佛经中分别寓意风、调、雨、顺。另外,云台洞内除有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五方佛、千手千眼大悲菩萨、天王等佛教显宗、密宗造像外,还有一些陌生的形形色色救度佛母、马哈哥(麻哈葛)等神像。

明朝正统年间(1443―1449),修建泰安寺时,由镇守永宁(今延庆区永宁镇)的太监谷春主持又补刻了券顶及两侧1060尊小佛,寓意千佛。

居庸关云台券门内除佛造像外还有以梵文、藏文、八思巴蒙文、维吾尔文、西夏文、汉文六种文字刻写的佛教经咒和《建塔功德纪》,是国内仅存的极其珍稀的文物。

图6  1902年,日本摄影师山本赞七郎拍摄的居庸关云台照片,由南向北拍摄

图7:下面这张玻璃幻灯片是由云台北面向北看居庸关城的街道,这条街道也是居庸关城内的唯一的街道。街道两旁的建筑是北方民居建筑形式,由于是古官道,按照当时的建制街道算是比较宽了。街道旁有水井,院门外有临时搭的条石凳。街边打水人,街上过往商客、骡马扬起的尘土充满了烟火气息。沿道路向北转过“香蕉”弯就是关城的北门了。

图7  居庸关城内街道,由南向北拍摄。1895年,德国玛丽﹒克拉克制作的玻璃幻灯片

图8:我们终于在下面这个玻璃幻灯片上看到了一百多年前的居庸关城北城门,这是摄影师站在居庸关城内由南向北拍摄。此时北城门的城台、城楼完整,只是台顶垛口墙已无存。北城门的城台为城砖包砌,城台上城楼为三开间硬山顶建筑,据说是城内明代泰安寺的一部分,内供佛像。照片中展现的居庸关城内街道北端,道路以西是察院公馆,有着高于街道的门前区,两个巨大的石狮分立大门左右,威风凛凛。道路以东,贴临城门的建筑与城楼属同一寺庙,与其相对的是一座面向北的戏台。街道上靠近城门处是两台轿子,照片右下角是力夫抬着物品。

图8 居庸关北城门内,由南向北拍摄。1895年,德国玛丽﹒克拉克制作的玻璃幻灯片

图9:这张玻璃幻灯片更像是一个沙盘,清晰的告诉我们居庸关北城门及北瓮城全貌,对我们了解居庸关城历史布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出北门后,瓮城东城墙位于较为平坦地貌段,成直角与北墙相接,而瓮城北城墙向西至山脚下后未转折,而是沿山体向上向西南,直接与关城北城墙呈人字形相交,形成可利用山坡高地的瓮城防御屏障。瓮城东、北城墙均由城砖包砌,由于年久失修已经部分垮塌,露出碎石墙芯。瓮城城门面北,有城台,未见城楼。瓮城外北面贴临有建筑院落,其东侧是河道,坡地上有一些耕地。

图9 居庸关城北门,由东向西拍摄。1924年美国人甘博拍摄照片制作的玻璃幻灯片

图10:这是在北门外较高处向南拍摄的照片,展现了居庸关北门、北瓮城、城墙、古道的关系,居庸关城外的环境也一览无余。从照片上可以看到北城门上的城楼,瓮城城墙的垛口墙依稀可辨。可以推测古道来来往往交通繁华,瓮城外已建有不少建筑。从北翁城出来后不远,古道就转弯到了地势较低之处,这里有来来往往的运输队。

图10  居庸关北城门外,由北向南拍摄。1898年,法国摄影师菲尔曼•拉里贝拍摄照片

居庸关防区

03

上面的9张照片使我们对100多年前的居庸关城有了概括的了解。

居庸关并不仅仅是一座关城。从关沟的角度看,居庸关是关沟防御体系的中枢,从军事防御体系看,居庸关戍守的区域“东至西水峪口黄花镇界九十里;西至坚子峪口紫荆关界一百二十里;南至榆河驿宛平县界六十里;北至土木驿新保安界一百二十里;南至京师一百二十里”(《西关志》)方圆数百里,是拱卫京师的重要防区。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0 16:14 , Processed in 1.114202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