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诞生50周年,国际上开展了多项纪念活动,展望并推动下一个50年的保护管理工作。北京市文物局继2021年发布《北京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状况报告(2018年-2020年)》后,持续对北京7处世界遗产地保护管理状况进行年度监测评估,编制完成《北京世界文化遗产监测报告(2021年度)》。 图1 北京7处世界文化遗产分布示意图 本年度监测报告工作特点 (1)报告编写组对7处遗产地进行了现场调研,得到遗产地保护管理机构的热情接待,通过深度交流,收获颇丰,体会到每一处遗产地不同的特点和保护管理工作难点。 (2)除常规的数据对比和总结之外,参照国际遗产地保护管理“案例法”,增加了典型案例解读的版块,向各遗产地和社会推介好的做法和经验。 (3)在世界遗产监测常规内容外,特别关注了遗产地价值阐释展示,以及社会参与的数据收集和总结。 图2 报告编写组在遗产地调研交流 《北京世界文化遗产监测报告(2021年度)》主要内容包括北京7处遗产地保护管理总体成果、保护管理状况分析、对后续保护管理工作的建议三个方面,重点从承诺事项履行、机构与能力建设、遗产本体保存、遗产影响因素、保护项目及相关研究、遗产价值阐释与展示、公众参与七个方面对2021年度7处遗产地的保护管理状况进行数据汇总和问题研判。 保护管理总体成果 01 2021年,北京市文物主管部门及各遗产地管理机构持续努力,完善并深化世界文化遗产管理机构改革,积极推动世界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和有效监管,全面响应世界遗产的5C战略(可信度、有效保护、能力建设、交流、社区),在加强法规制度建设、遗产城市整体保护、深化管理机构改革、提升国际影响力、推进研究性保护、推广公众宣传教育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成果,保证了各项工作向利于遗产突出普遍价值延续的方向发展,初步形成具有北京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可信性(Credibility) 积极筹备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已确定推荐“北京中轴线”作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推动遗产多项规划协同,推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规划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规划的衔接,率先在八达岭长城保护规划中推行,并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原则同意。开创省级世界遗产定期评估制度。 有效保护(Conservation) 一方面,注重世界遗产与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重视城市视廊的保护和恢复;另一方面,推进研究性保护,探索预防性保护。持续开展长城研究性修缮项目、天坛及故宫预防性保护项目,成立故宫世界遗产监测部,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总平台正式使用。 能力建设(Capacity-building) 加强立法支持及政策保障,颁布新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明确提出“先保护后利用”的原则并完善了保护制度和利用措施;持续推进文旅机构事业单位改革,部分遗产地保护管理机构实行事企分离,明确责任,强化专业化管理职能,探索新型协调管理模式;持续遗产地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建机制,取得良好效果。 交流(Communication) 扩大国际影响,推动经验交流互鉴。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城市历史景观建议书》发布十周年纪念活动,举办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边会,主办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对话会等。 社区(Community) 推广公众参与,宣传突出普遍价值。积极举办长城文化节、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和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节等专项遗产宣传活动,成为推动全市人民共享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发展成果的重要平台。 保护管理状况分析 02 承诺事项履行 本年度,北京市新完成承诺3项,各项承诺事项均持续推进,有序进展,履行情况整体较好。各遗产地按照世界遗产委员会要求,加强环境监测及规划保障,以保护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同时最大可能逐年推进保护区建筑搬迁和旅游管控等艰巨任务,切实履行《公约》的相关责任和义务。 机构与能力建设 总体看,北京市在立法保障支持、加大培训力度、增加经费投入等方面持续努力,保护管理的整体水平居全国领先水平。随着近年来文物管理单位陆续开展的机构改革,各遗产地加大了与地方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并逐步形成分工明确、协同响应的内部管理机制,保护管理机构运行有序。 但部分遗产地仍存在保护管理力量薄弱、遗产监测技术力量、经费使用结构不够均衡等问题,其中大运河北京段的保护管理、遗产监测问题仍最为突出,亟需在后续的工作中补足。此外,需要进一步加强市级层面统筹和协调机制,促推各遗产地之间沟通交流和经验互鉴。 图3 2021年北京7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机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配置情况 遗产本体保存 本年度,北京市7处遗产地遗产本体保存情况整体较好。各遗产地通过加强保护管控和环境整治,维护总体格局的真实性完整性。遗产要素的病害监测及统计趋向精细化、规范化,能够采取积极措施阻止病害发展,并有序制定维修计划。此外,遗产地能够积极推动遗产要素的有序开放,进一步加强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 然而,受到极端天气频发影响,遗产本体保护面临严峻考验,需要遗产地在加强人工巡查的同时,配合科技手段对变化趋势进行持续跟踪,并及时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反馈机制,全面掌握遗产要素的病害发展趋势,及时修订保护措施,开展专项科学研究,切实保障遗产要素的安全。 遗产影响因素 本年度北京市7处遗产地遗产影响因素未有负面影响。在气候变化、城乡建设压力及新冠疫情常态化的持续影响之下,各遗产地均积极采取措施控制环境变化对遗产产生的负面影响,如完善环境监测、加强建设管控、调整旅游策略等。2021年,虽仍受疫情影响,但北京市6处遗产地(大运河除外)的游客量均有不同幅度的回升,较上年度增长40.07%,旅游效益中门票收入5.85亿元,较上年度增加80%。 建设项目管理是世界文化遗产环境要素保护的重要内容,由于北京7处遗产地管理机构的管辖和事权范围不能覆盖遗产缓冲区,多数遗产地较难全面了解遗产缓冲区的各项建设项目情况,该项工作需要高位的协调和职责的明确。 图4 2021年度6处遗产地(不含大运河)游客变动趋势 保护项目及相关研究 本年度北京市在遗产保护项目的技术、人力、资金、研究等方面加大投入,各遗产地都高度重视遗产本体的保护工作,保护工程经费保障稳定,计划稳步实施,遗产本体保存状况良好。多数遗产地能够积极开展日常保养维护及监测管理等,保护理念逐步由“保护工程导向”为主转向“预防性保护”及“研究性保护”。 就遗产地保护管理而言,保护项目实施数量和实施效果并不能作为评判遗产保护的唯一标准,遗产地应及时调整保护思路,适当控制维修工程预算及范围,持续推进日常保养及监测管理,建构科学化的监测系统和评估体系,开展针对特殊病害类型的研究性保护课题,切实保护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和真实性。 遗产价值阐释与展示 遗产地通过多种创新性的展览展陈、文化节目等形式,进一步挖掘和丰富遗产价值,对深入阐释遗产价值有积极影响。本年度,颐和园博物馆挂牌成立,中国长城博物馆启动改造提升工程,大运河博物馆、天坛博物馆正在加快建设。既深度契合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的总体战略,又能够进一步整合遗产地的相关资源,深刻展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内涵。 目前,北京市遗产地的价值阐释及相关展示走在全国前列,但受外部因素的持续影响,遗产地应多方渠道探索多种形式的展览形式,尝试多种渠道的推广方式,进一步挖掘遗产价值。 图5 颐和园博物馆挂牌成立并推出“园说”系列展览 社会参与 北京市全面统筹,各遗产地积极响应,采取了多种形式吸引各方力量投入遗产保护工作。文化活动丰富多样,惠民项目优化品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公众广泛参与,社会影响提升。如推出“大运河”文化节、“长城”文化节、公众考古季,“我在故宫画彩画”等文化活动和公益活动。 相对国际而言,北京世界文化遗产的社会参与的范围和影响力还需进一步扩大,遗产地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开展针对性的多样化的活动,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同时广泛吸引各方资本助力遗产地的遗产保护、价值挖掘、活化利用等工作中。 图6 北京各类遗产文化节庆系列活动 保护管理发展建议 03 近几年北京市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做出了可喜的成绩,但仍然有一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市级遗产地保护管理统筹机制需不断健全。北京市世界文化遗产总数居全国首位,遗产价值突出,保护管理任务繁重,迫切需在国家级遗产地管理协调机构及监测平台与遗产地保护管理之间加强市级(中观)层面的统筹管理,构建协调机制。 各遗产地保护管理能力建设需持续加强。北京7处遗产地管理机构在机构属性、行政级别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存在遗产地对身份认识不深刻、专业技术队伍不健全、公众参与途径尚待深入探索等问题,主动性的开展遗产保护技术研究、科学攻关与应用课题研究还明显不足,需进一步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 各遗产地及北京市一级的遗产监测体系需逐步完善。世界文化遗产的监测工作不是单一的设备安装,制度建设、预防性保护、日常维护等保护管理模式尚待完善。通过各遗产地每年填报资料也可以看到对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的理解差异,部分遗产地还存在重硬件建设而轻整体统筹的问题。 后续发展建议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54 , Processed in 1.17229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