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2022(第六届)北京国际城市设计大会“文化遗产保护与历史城市更新论坛”专家观点

2023-2-16 13:34|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张曼|来自: 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

摘要: 论坛场景第一腾讯会议室满员;增加的第二会议室满员;无法进入论坛的信息不断,学校马上开启线上直播。网络显示,会议签到超过5000人,同一时段最高峰近600人,点赞破万,这恐怕是会议组织者也没有预料到的。专家顶 ...

论坛场景
第一腾讯会议室满员;增加的第二会议室满员;无法进入论坛的信息不断,学校马上开启线上直播。网络显示,会议签到超过5000人,同一时段最高峰近600人,点赞破万,这恐怕是会议组织者也没有预料到的。专家顶流,但最重要的是全社会对建筑遗产、城市遗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高度关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价值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一 、陈同滨教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对象体系构建研究—城市更新和高质量发展中的文化遗产保护探索

城市是文明和文化最综合的载体,每一座城市都有着自己的城市文化特征,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全过程的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保?保什么?怎么保?”中,针对长期受到忽视的“保什么”环节,引入世界文化遗产的OUV概念与技术路线,提出遗产辨识理论与推演步骤,将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体系逐步落实到保护传承的实质载体对象,以此突破长期以来以各类保护身份替代名城价值保护的错位现象。并经由三个研究案例,分别在省级层面和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做出创新探索和应用,揭示了价值特征的研究是每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破题的关键。

1. 山城案例:重庆历史人文核心展示区价值体系研究

引入基于价值的世界遗产保护理念,突破以保护身份构筑的名城保护体系

在重庆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价值研究中,引入了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简称:OUV)概念——由价值标准体系、真实性完整性评估、中长期保护管理保障组成,采用同期同类对比分析等方法,最终提炼出重庆老城的六大类价值特征(图1),进而明确支撑各价值特征的实质载体,建立起重庆老城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对象体系。

价值体系研究技术路线主要包括五部分:(1)界定时空框架(2)梳理城市空间形态演变(3)进行价值研究(4)展开国内外对比分析(5)构建价值体系框架。

图1 重庆历史人文核心区价值体系六大类价值特征

2. 国家顶层设计:(城乡建设中)国家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古代部分)研究

引入全面史观、五位一体、对比世界文明文化,提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价值特征

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世界遗产申报要求“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作为指导思想,梳理国家层面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脉络、明确城乡建设活动中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目标对象,为制定住建部事权范围内的保护传承工作提供国家顶层涉及到基础。

研究的技术路线:首先引入世界文化遗产价值标准体系,对中国古代数量庞大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脉络梳理;而后依据“年鉴学派”的总体史观理论与我国“五位一体”的发展概念,归纳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地理”5方面,在比照世界文明发展脉络的背景下,提炼出中华文明与文化特有的基本特征,凝炼出5个方面、15个价值特征主题和100个故事,尝试构建了古代部分的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框架(图2)。

图2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价值体系框架

3. 都城案例:首都功能核心区价值体系研究

以北京老城为例,提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体系首先应探讨名城保护对象的体系建构

首先明确首都功能核心区价值体系研究的重要意义。第一,国家层面,纳入中华文明发展史框架,确定北京在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的地位;第二,资源概念,将首都功能核心区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单位进行体系构建;第三,保护管理,明确“保什么”的时代命题,回应基于价值的名城保护管理逻辑。

二、吕舟 教授(清华大学)

人民为中心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文化遗产保护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遗产保护的过程就是唤起人民文化自豪和文化自信的过程,是传承中华文明精神的过程,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也是创造当代幸福生活的过程。

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国家战略出发,以北京中轴线保护的一系列重要工作成果为例,在归纳总结中轴线文化遗产综合价值基础上,从宏观到微观向我们阐释了公众参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多样路径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

1. 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建设的目标:文化遗产核心价值的呈现

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中提出,“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因此,把各类、各级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通过价值主题联系起来,形成体系化的关于中华文明的整体叙事,促进人民理解中国文明发展的过程,唤醒文化自信,是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乃至所有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

2.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社会广泛参与

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建设可以有多个角度,实践是其中之一。《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为整合北京城内的历史文化资源,构建了10条文化探访路径,这对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建设具有示范作用。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了人民至上、以人民为核心的思想。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样需要体现以人民为核心的思想,社会参与是人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反映,是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实践的方向。

3.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价值在社会参与实践中的呈现

北京中轴线保护是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建设、文化遗产资源整合的实践。这条长达7.8公里的轴线上,包括了3 处世界遗产、11处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多个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以及各种非物质遗产,远非单一的历史建筑群,是一个纵贯北京老城的综合体(图3)。它体现了中华文明对构建秩序的追求和长期实践,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重要阶段;它承载了延续至今的国家礼仪活动;它承载了多种信仰、复杂的社会生活;它也是具有突出的世界性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些价值内容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社会传播,得到了社会的理解,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价值表达的巨大热情。
图3 作为纵贯北京老城综合体的中轴线及其串联文化遗产

社会参与在中轴线保护过程中已经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自觉行为。2021年,《最美中轴线》、《对话最美中轴面孔》、《古建音乐季》等活动广受欢迎(图4)。许多社会机构、企业也参与到北京中轴线的保护和价值传播过程当中,腾讯的数字中轴小程序给遗产价值的数字推广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冬奥会中轴线主题纪念章也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北京中轴线;连续两年举办的“北京中轴线大讲堂”、媒体相关报道、中轴线文化创意大赛、先农坛活化利用方案、“助力团”、传播达人竞赛引发了现象级的参与热潮。这些都有力地展现了文化遗产对促进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力量。
图4 对话最美中轴面孔活动照片

三、周俭 教授(同济大学)

历史城市整体保护与空间更新

通过历史性城市景观这一视角理解我们所处的城市,将为我们指导规划的决策和对变化的管理提供重要支撑

基于国际遗产保护的历史性城市景观方法(HUL),提出在社会不断变化发展进程中,城市遗产的保护应从更综合整体的视角认识历史环境,对象是更广泛的城市文脉及其地理环境因素。识别城市遗产复杂的层级性、相互关系和联系;从“时间层积性,空间多样性,社区延续性,当代吸引力”四方面保护城市发展的积淀,并以上海案例说明了城市遗产与城市保护的理论实践。

1. 历史性城市景观(Historic urban landscape)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1年发布《关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建议书》,提出历史城市史史未来的重大资源,强调城市是动态的有机体:社会结构和需求总是在不断演化,城市的物质肌理也在不断与之相适应。在发展和遗产保护这两种往往被认为是互相冲突的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一种与时俱进的综合的方法来管理城市。

历史性城市景观作为文化和自然价值及属性经历层层积淀而成的城市区域,超越了以往“历史中心”、“历史建筑群的概念”,涵盖更广泛的城市文脉及其地理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了地形、地貌、水文、自然属性;包括了历史上的以及当代的建成环境;地上、地下的基础设施;开放空间和园林,图底利用模式和空间组织;感觉与视觉关系;以及城市结构中的所有其它构成元素。另外背景还包含了社会和文化的实践、价值观和经济进程以及与多样性、识别性相关的非物质方面。

2. 历史性城市景观的目标与核心思想

HUL方法的三重目标分别是对如何变化进行管理,提升当地居民生活质量(包括居民对居住地区的认同),建立城市保护的良性循环。核心思想是强调了历史价值的层积性以及城市遗产与保护的关系,并指出文化和遗产的作用是城市获得竞争优势的要素,也是生活品质的决定因素,有利于增强身份认同和集体意识,提供了互动性和创造力,推动创新和城市韧性。

3. 上海历史城区保护与空间更新实践

在上海历史城区保护与空间更新实践中,通过确定历史文化空间研究体系、设置历史文化空间分级保护体系(图5)、形成上海历史城区保护格局、划定历史城区范围为上海历史整体保护格局(图6)、制定历史文化空间分级保护策略等五个层面,系统地展现了基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研究视角,对城市规划决策及管理提供的科学依据。

图5 历史文化空间研究体系及分级保护体系

图6 上海历史城区保护格局

四、张玉坤教授(天津大学)

乡村文化遗产的构成与类型

所有乡村地区皆是景观,乡村地区都可以被当作遗产解读

解析乡村文化遗产概念及类型、形态、遗产的层次以及国际乡村文化遗产认识与保护动态;从文化概念解读“文化遗产”,拓展乡村文化遗产的认识框架和范畴;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提出保护实践需要应对的问题和挑战。

1. 与乡村相关的文化遗产分类

乡村遗产种类较多,如传统村落、农业文化遗产等。从1994年法国《乡村文化遗产政策》,2003年的《欧洲乡村遗产观察指南》,到2017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和国际景观建筑师协会(IFLA)出台的《关于乡村景观作为遗产的准则》,这些都涉及到乡村文化遗产分类。强调“突出普遍价值”的遗产评估与保护原则并不适应乡村遗产的理论研究与保护实践。《关于乡村景观作为遗产的准则》是一个划时代的遗产保护文件,所提到的“所有乡村地区皆是景观”,“所有乡村地区都可以被当作遗产来解读”,对乡村遗产认知和保护实践颇有启示。

2. 从“文化”解读“文化遗产”

从柏拉图、马里奥·本格等相关理论中能够得到启示:人的生产与文化生产过程十分相似。文化流程中首先是输入相关信息,之后经过大脑筛选形成相关理念,在相关活动中以文化信息的形式输出融入到已有的环境当中,循环往复形成文化传承与创新。基于对文化过程的解读,文化遗产应包括理念、活动、符号、实体四种基本类型(图7)。

图7 妥协的文化遗产层次图解

3. 乡村遗产类型、层次与区系

除四种基本类型外,乡村遗产还应包含生物文化遗产和生态文化遗产,这些延绵不断的乡村遗产直接关系到乡村可持续发展。概而言之,乡村文化形态和文化遗产类型包括无形、活态、符号、物质、生物、生态六个方面。

在层次及区系研究上,如以水系、行政区划、社会或军事制度等作为切入点,探索与聚落分布的关系(图8)。对于乡村来讲,社会主义遗产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物质遗存和建成环境,具有更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图8 乡村文化遗产的层次性

五 杨昌明教授(北京工业大学)

红色遗产的保护传承

红色遗产保护是基础、传承是目的、利用是途径。总结红色遗产和文旅融合的概念,明确红色文化遗产的内容和保护、利用、传承的方向

在总结当前红色文化遗产的研究及保护现状的基础上,从红色文化遗产特殊性以及保护的新原则、新目标、新任务等角度,阐释红色遗产的属性、传承与保护的关系。同时,从文旅融合和高校思政融合教学角度,提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策略。强调指出科学合理的红色文旅融合发展,不仅可以实现红色遗产的有效利用和传承,而且可以推动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

1. 红色遗产的特性是红色,但本质是遗产,保护和利用要遵循遗产要求,同时更要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

要把红色遗产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要坚持政治引领,坚持科学保护、教育为重、树立大局意识的新原则,强调推进整体保护、深化系统研究、提高展陈质量,讲好故事、强化对青少年的教育功能、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图9)。
图9 红色文化遗产三种发展模式

2. 针对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中存在问题,各地的应对动态

针对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各地展开相应举措,如京津冀相关部门从宏观把握红色旅游整体格局、打破行政界线、实施红色旅游区域合作发展战略。天津城建大学联合北京、河北及天津的相关单位及高校,发起成立京津冀红色文化遗产研究联盟。济南多措并举地开展红色文化旅游,山西省从政府、景区、民众三方面提出红色遗产保护措施和旅游开发对策等都产生较好的示范效应(图10)。
图10 山西省提出红色遗产保护措施和旅游开发对策

3. “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系统构建应对策略

结合优秀案例分析,可以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等三个层面提出应对策略。在宏观层面,应把握红色资源整体格局加以全面统筹;在中观层面,应加强区域协作,突破区域限制,将零散分布的红色文物点连接成网;在微观层面,应当对具体的红色遗产载体的历史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在具体操作路径方面,则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对接规划,保障落实;强化保护,狠抓落实;搭建平台,打造品牌。尤其重要的是,应将红色遗产纳入思政课程,切实做好红色遗产的永续传承。

六 汤羽扬教授(北京建筑大学)

从导则到案例推广——文物建筑合理利用途径探索

文物建筑的‘有效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高站位’着眼于政策理念的提升,也要‘接地气’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方法的创新,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通力合作履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走出符合我国国情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2014年至今,文物建筑保护利用观念从最开始“要不要做”转为“政府做”,当前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做”的一项工作。

1. 从开放利用导则入手,探讨文物建筑利用“从哪儿起步、鼓励什么,如何操作”的问题

2014年是从行业管理角度,探讨文物建筑利用“从哪儿起步、如何操作、能走多远”的问题。2015年启动对全国多地的开放类文物古建筑进行调研,形成了《古建筑开放利用规程》。后经与国家文物局、地方、专家的多次讨论,改为为《文物建筑开放导则》,2017年发布试行版,2019年发布正式版。

2. 从保护利用优秀案例着手,探讨文物建筑利用“加强指导、具体方法有哪些”的问题

由于文物建筑开放利用存在很大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对地方来说还是过于原则,需要更为具体的指导,因此参照国际通行的“案例法”,着手编制《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案例指南》,通过大量调研,总结文物建筑开放利用实践中的经验与做法,提出“7个要点-27个小点”的亮点,向管理者和公众推介(图11)。

图11 “7个要点-27个小点”的核心亮点解读

3. 从价值保护和高品质利用双赢着手,探讨文物建筑利用政策保障、多样化技术手段的问题

随着文物建筑保护利用被社会广泛认可,2020年新的案例解读则特别选择了文物价值保护与高品质的开放利用有效结合的案例,突出“一处一策”,将研究焦点落在如何通过有效的工程技术手段既保护历史信息又高品质开放的案例(图12)。近些年的文物保护利用,呈现出高位引领,政策制度护航;不忘初心,价值延续与功能再生两全;活化传承,传统技术与现代阐释升级;共同参与,保护与运维文物与街区统筹的新模式。

图12安化茶厂早期建筑群至今保存着大量茶叶科研样品、原始文献资料档案和古老的制茶工具、百年醇香木仓,并延续了古老的制茶工艺,是大型国企积极保护文化遗产的典型案例

文物建筑的“有效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高站位”着眼于保护利用政策理念的提升,也要“接地气”注重于解决实际问题策略方法的创新,多策并举、标本兼治,才能筑牢根基、行稳致远。

我们已经看到了许多好的案例,但面对数量众多文物遗存,仍然需要各地多行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规范体系提供管理保障;需要相关学科理论研究和技术的交叉融合提供智力支撑;需要保护管理机构履行保护利用责任;更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共同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出席分论坛的六位专家从国家文化战略,民族自信自强,中华文明探源的角度,以不同层次类型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对象,围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文化遗产价值发掘传播、乡村文化遗产、红色文化遗产、文物建筑有效利用等行业和学术届的核心和热点问题,以严谨细致的研究,全面深刻的思考,引领我们从历史到未来,从建筑到城市,从理念到实践,由本土放眼世界,完成了一次精彩的学术之旅。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6 17:16 , Processed in 1.100532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