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一起来看看北京7处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

2023-2-16 13:44|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徐磊|来自: 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

摘要: 自1972年11月16日第十七届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全体大会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至今已经走过50年。中国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以来,已有56处遗产纳入《世界遗产名录》。 ...
自1972年11月16日第十七届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全体大会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至今已经走过50年。中国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以来,已有56处遗产纳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是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目最多的城市,总计七处。我们集合了这七处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是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从而承担起为现代以及后代保护这些遗产的责任!

「 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 」

罕见的

超越了国家界限的

对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均具有普遍的重要意义的

文化和/或自然遗产

所申报遗产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多项标准
标准(一) :作为人类天才的创造力的杰作;

标准(二) :展示一段时间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人类价值观在建筑或技术、古迹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发展方面的重要交流;

标准(三) :能为延续至今或业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标准(四) :是一种建筑、建筑或技术整体、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现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标准(五) :是传统人类居住地、土地使用或海洋开发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或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当它面临不可逆变化的影响而变得脆弱;

标准(六) :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事件、活传统、观点、信仰、艺术或文学作品有直接或有形的联系。(委员会认为本标准最好与其它标准一起使用)。

长城 

八达岭

The Great Wall at Badaling
1987年,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长城是中国历代王朝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7世纪在国家北部边境持续修建的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东起河北山海关,西达甘肃嘉峪关,总长度约2万多公里。其主体包括由墙体、马道、敌台、铺舍等构成的城墙,以及沿线配置的城堡、关塞等相关军事设施。
长城—八达岭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南部,距北京城区约60 公里,始建于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 年)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和杰出代表。
突出普遍价值

标准(一):明长城的杰出之处,不仅在于这项事业所体现的雄才伟略,也在于其建造本身的完美无缺。作为从月球上能看到的唯一人工建造物,长城分布于辽阔的大陆上,是建筑融入景观的完美范例。
标准(二):春秋时期,中国人运用建造理念和空间组织模式,在北部边境修筑了防御工程,因长城的存在而带来的人口流动,进一步加深了华夏文明的传播。

标准(三):长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见证,保存在甘肃省的西汉时期的夯土墙,以及明代令人赞叹和闻名于世的砖砌城墙,都印证着这一点。

标准(四):这个历经时间长河的复杂的文化遗产是军事建筑体系的突出、独特范例。2000年来,为了始终如一的战略目标,长城的建造历史反映了防御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及对形势多变的政治环境的应对。

标准(六):长城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无以伦比的象征意义。它的用途是防御外敌入侵,也保护着中华文化不受外族蛮夷习俗的渗透。同时,长城的修建也意味着磨难,这成为了许多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题材,在汉代的陈琳、唐代的杜甫(公元712-770年)等人的诗歌,以及明代的流行小说等古文献中都有记载。

八达岭遗产区和缓冲区

遗产区:573.59 公顷;缓冲区:805.58 公顷

明清故宫

北京故宫

Imperial Palace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Beijing 

1987年,明清故宫(北京故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4年沈阳故宫扩展列入。位于北京和沈阳的明清故宫,作为中国15~20世纪明、清两代帝王沿用逾500年的皇家住所,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的国家政权中心。
北京的明清故宫又称“紫禁城”,由明朝皇帝朱棣始建于1406~1420年间,之后的505年中,共有明朝14位和清朝10位帝王在此登基、执政。北京故宫作为五个世纪(1416-1911)最高皇权的皇宫, 包含近一万间房间及其家具陈设与工艺,众多殿宇及花园景观, 是明清两朝中华文明的无价见证。
突出普遍价值
标准(一):明清故宫是中国皇家宫殿建筑发展史上的杰作。

标准(二):明清故宫建筑群,尤其是沈阳故宫,展示了17-18世纪中国传统建筑和宫殿建筑之间重要的交流和融合。

标准(三):明清故宫为明清时期中国文明提供了独特见证,真实保存了当时的景观、建筑、室内装饰、艺术藏品,并为满族数世纪以来萨满教的传统和习俗提供特别的佐证。

标准(四):明清故宫是中国最高等级宫殿建筑群的杰出范例。它展现了清代追溯到早期的明代和元代皇家建制的宏大规模,也为满族传统和17、18世纪建筑演变提供了突出例证。

北京故宫遗产区和缓冲区

遗产区:103.72 公顷;缓冲区:1377 公顷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Peking Man Site at Zhoukoudian

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42公里处。遗址的科学考察工作仍在进行中。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中国猿人属北京人的遗迹,他们大约生活在中更新世时代,同时发现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物品,以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000至11000年的新人类的遗迹。周口店遗址不仅是有关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人类社会的一个罕见的历史证据,而且也阐明了人类进化的进程。
突出普遍价值
标准(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从更新世中期到旧石器时代亚洲大陆古人类的例证,阐明了人类进化的过程。
标准(六):周口店遗址的发现以及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后续科学研究,引发了世界范围的关注,并推翻了当时人们普遍接受的人类历史年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掘或研究工作是世界人类考古史上的重大事件,在世界科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遗产区和缓冲区

遗产区:480公顷;缓冲区:888公顷

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

Summer Palace, an Imperial Garden in Beijing

1998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颐和园,始建于1750年清皇帝乾隆年间。主要由昆明湖(元代首都的水库)和万寿山组成。园内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地融为一体,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
突出普遍价值
标准(一):北京颐和园是中国风景园林造园艺术的杰出体现,将人造景观与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
标准(二):颐和园是中国造园思想和实践的集中体现,对整个东方的园林艺术这种文化形式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标准(三):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皇家园林,是作为世界主要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的有力象征。

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遗产区和缓冲区

遗产区:297 公顷;缓冲区:5595公顷

北京皇家祭坛-天坛

Temple of Heaven: an Imperial Sacrificial Altar in Beijing

1998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天坛建于15世纪上半叶,座落在皇家园林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间(即人神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突出普遍价值
标准(一):天坛是建筑和景观设计杰作,朴素而生动地说明了一种对世界伟大文明之一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宇宙观。
标准(二):天坛所独具的象征性布局和设计,数世纪以来对远东的建筑和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
标准(三):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处于封建王朝统治之下,而天坛的设计和布局正是这些封建王朝合法性的象征。

北京皇家祭坛-天坛遗产区和缓冲区

遗产区:215 公顷;缓冲区:2892.7公顷

明清皇家陵寝

十三陵
Imperial Tomb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he Ming Tombs)

2000年,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3年,明孝陵和明十三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4年,盛京三陵—福陵、昭陵和永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 位皇帝陵墓的总称,位于北京市西北约44 公里的昌平区天寿山南麓。从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 年)营建长陵到清顺治初年营建思陵,长达200 多年间依次建有十三做帝王陵寝,葬有皇帝13 人,皇后23 人,妃子数10名。十三陵是我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古墓葬群。
突出普遍价值
标准(一):非凡的建筑群与符合风水标准的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使明清皇家陵寝成为人类创造性天才的杰作。

标准(二):明清皇家陵寝代表了一个发展阶段,其所反映的明清两代建筑模式融入了早期的传统,并为后来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标准(三:明清皇家陵寝是主导中国五百多年的明清两代文化和建筑传统的杰出见证。

标准(四):明清皇家陵寝的人文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地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群,是中国古代皇家陵寝的杰出实例。

标准(六):明清皇家陵寝是中国古代社会盛行的信仰、世界观和风水理论的绝美例证。它们既是中国古代著名人物的陵寝,也曾作为中国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所。
明清皇家陵寝-十三陵遗产区和缓冲区

遗产区:823 公顷;缓冲区:8100公顷

大运河

通惠河北京旧城段及通州段
The Grand Canal(Old Beijing City Section of Tonghui Canal、Tongzhou Section of Tonghui Canal)

201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运河位于中国中东部,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延用时间最久、规模最大的一条人工运河。大运河的开凿始于公元前5 世纪,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河南、江苏、浙江八个省级行政区,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与水利功能。大运河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北京市列入遗产名录的河道有西城区境内通惠河北京旧城段——什刹海(包括前海、后海、西海)、东城区境内通惠河北京旧城段——玉河故道(西起万宁桥,东至东不压桥,长约0.5 公里)和通州区境内通惠河通州段(西起永通桥,东至通州北关闸,长约5 公里),遗产点有西城区境内澄清上闸(万宁桥)、东城区境内澄清中闸(东不压桥),是北京市重要的开放城市景观。
突出普遍价值
标准(一):大运河是人类历史上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因为它起源非常古老、规模宏大、连续发展并在不同时代应对不同环境进行了改进。它是人类智慧、决心和勇气的确凿证据,是人类创造力的杰出实例,体现了一个直接起源于古代中国的辽阔农业帝国的技术能力和对水文学的掌握。
标准(三):大运河见证了通过漕运系统管理运河的这一独特文化传统的盛衰变迁,包括它的起源、繁盛发展、为不同朝代及其相继建立的都城所进行的适应性改变,以及20世纪的废弃不用。漕运系统包括皇家对漕粮、盐、铁的垄断运输和存储以及征税体制。大运河有助于农民经济、朝廷和对百姓和军队的粮食供应之间的根本联系。从古至今,大运河促进了中华帝国的稳定。大运河沿岸经济和城市的发展见证了一个伟大农业文明的功能核心,见证了水道网络的发展在这方面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标准(四):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为古老的运河。它见证了早期水利工程的卓越发展,是工业革命开始之前的一项重要技术成就。大运河许多建筑与当时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完全契合,这为应对复杂的自然环境提供了一个基准。大运河充分体现了东方文明的技术能力。大运河包含了重要的、创新的而且很早的水利技术实例。大运河同时也见证了堤岸、河坝和桥梁的特殊建筑技术,以及石头、素土夯实和混合材料(如粘土和稻草)的独创而精巧的利用。
标准(六):自公元7世纪起,大运河是历代中国王朝直至现代中国经济和政治统一的一个有力因素,也是一个主要的文化交流地带。它创建并维持的生活方式和运河沿岸居民特有的文化,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影响了中国很大一部分地区和人口。大运河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大一统哲学观念,并曾是中国这一伟大农业帝国自古以来实现统一、互补和团结的重要因素。

大运河-通惠河北京旧城段遗产区和缓冲区

遗产区:35公顷;缓冲区:13公顷

大运河-通惠河北京通州段遗产区和缓冲区

遗产区:30公顷;缓冲区:42公顷

以上资料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https://whc.unesco.org/en/list/


        文字:徐磊(北京联合大学) 
        图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6 18:50 , Processed in 1.082375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