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历代帝王庙的龙首龙趺碑及水盘海神兽

2023-3-5 21:07|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舒童|来自: 書香茶韻

摘要: 北京历代帝王庙景德崇圣殿两侧,即正东、正西方向,有两通与常见的螭首龟趺碑不同的少见的龙首龙趺碑。两碑体量硕大凝重,造型独特生动。据说,这种形制的碑只有四通。除历代帝王庙的正东和正西两通外,还有明长陵祾 ...

    北京历代帝王庙景德崇圣殿两侧,即正东、正西方向,有两通与常见的螭首龟趺碑不同的少见的龙首龙趺碑。两碑体量硕大凝重,造型独特生动。据说,这种形制的碑只有四通。除历代帝王庙的正东和正西两通外,还有明长陵祾恩门前的“圣绩碑”和承德永佑寺的“无名碑”。

    按建成时间顺序,明长陵碑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承德永佑寺碑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历代帝王庙正东和正西两碑分别是乾隆五十年(1785)和五十二年(1787)。

    可见,明长陵龙首龙趺碑最早,是嘉靖时期的,其余三通都是乾隆时期的,而承德永佑寺碑早历代帝王庙两碑20多年。据明《世宗实录》记载,嘉靖在视察皇陵时,看到长陵有碑、它陵无碑,感觉有些不妥,要求所有皇陵前均置石碑。但让人不解的是,同时添置的石碑,为啥只有长陵是龙首龙趺?这种形制的碑是否嘉靖原创?设计该形制的碑,是何考虑有啥寓意?

    查清《内务府奏案》,在建造历代帝王庙景德崇圣殿东、西两边碑及亭时,乾隆御览烫样,提出碑身依照东边旧碑尺寸、花纹则按照长陵碑趺式样承做。那么,早在21年前,建造承德永佑寺龙首龙趺碑时,是否奉旨参照了长陵碑趺式样?总之,这种形制的碑,数量虽少,但颇有一些难猜而有趣之处。目前看,这种形制的碑,从发端到仿制再到“绝育”,仅涉及明嘉靖、清乾隆两个朝代的两位皇帝,时间跨跃245年。但就是这两位帝王,在帝都的城市布局、文化理念、建筑形制、文物样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意志和思考,都留下了深刻而独特的印迹。

    先看历代帝王庙的正东御制碑。通高7.54米,上刻乾隆五十年(1785)《祭祀历代帝王庙礼成记》,满汉合文,碑文中回顾了历代帝王庙祭祀礼仪的变革过程,增加了入祀的历代帝王,并阐述了乾隆皇帝的祭祀理念,还语重心长的告诫大清子孙,要想成为万世无疆的庇护者,就要知道惧怕,只有惧怕,才能真正做到戒鉴与警惕。

    仰望正东龙首龙趺碑,一条巨大的正龙盘绕于浓云密布的碑首之上,龙头硕大、龙角粗壮,圆鼓的额骨与粗壮的眉骨相连,龙眼瞪圆、龙鼻耸起,两根触须自鼻侧下垂,吻部高突微卷,上唇左右两颗獠牙紧咬下唇,嘴角槽牙外龇,颏部两绺长须飘动,面颊及脑后的鬣毛成绺或披散,颔下一颗龙珠。

    侧面看,高浮雕龙头前突,两只龙角透雕。龙身遍体披覆鳞片,自脖颈过腹至尾雕横向平行状肚弦即蛇腹纹。整个龙身自头部盘成字母“e”形并向碑首东侧、后部盘去,龙尾甩在碑首的西侧。

    巨龙四肢粗壮有力,肘部鬣毛或绺或卷,小臂内侧雕铠甲纹,爪尖锋利,趾骨节节可数。龙爪分别抓按在碑首前后两面的底角上,牢固地支撑着巨大的龙身。若比较长陵嘉靖碑的龙爪,该碑是四趾并拢、爪腕端正的抓按,着力点似在碑首,而嘉靖碑则是四趾分开、爪腕内斜的抓按,爪趾间似有云团,更像神龙浮游于云层之上,可见明碑写意多些,清碑写实多些。从帝王庙碑巨龙凝眉瞪目的表情看,似欲探身向下俯冲,令人心悸。

    碑额与碑身一体,为整块条石雕刻,碑侧素白无纹饰。碑担雕成两层,上层略宽,上下层均雕一排如意云团,比较少见的是碑担前后面也满雕云朵。碑担祥云与碑首云龙相呼应,似丰碑高耸入云。

    碑座是一条伏卧于江崖之上的肥胖鼍龙,像扬子鳄雕了龙头,也有老师表述为“龙头龟体遍身鳞甲的神兽”“形态仿龟趺样式的卧龙”。总之,都是龙种。推测当时的臣工,应是按照龟趺的体量和趴卧姿式,参照着龙和鳄鱼的细节,进行设计和雕刻的。

    龙趺的头硕大高昂,正面看,鼻尖上隆、鼻翼饱满,鼻孔圆扩似在呼气,两边高突的颧骨几乎挡住了眼睛;嘴唇上翻,鼻唇之间三层褶皱,唇边露出两颗獠牙下垂,大嘴紧闭,下颏肥满有赘肉并飘有两绺长须。

    侧面看龙头,长圆形的眼球向前怒瞪,眼球前端阳刻两道细线,应是表现眼珠的灵动;龙眼之后雕海螺状龙耳,龙眼之下飘垂着一根触须;唇线清晰,嘴角雕火焰纹,鳃边鬣毛后飘并卷成三卷,其后是坚硬的三片鳃鳍,长短不一、边齿锋利,后脖颈部五绺长发后飘;

    龙头生双杈角披于脑后,刚劲有力,杈角前端向上的分杈和尾端有圆形“锯面”,双角之上雕一排“云子”状圆凸共十个。据说,自明孝宗朱佑樘问礼部尚书李东阳“龙生九子各是何等名目”之后,石碑的趺座就贵为龙的“九子”之一了,宋代《营造法式》中“鳌座”的头,也就由宋元时期的龟头、明初的鳌头渐渐变成了龙头。但龟趺头上的角却多是独角,而包括帝王庙在内的四通龙首龙趺碑,都是双角。

    龙头之下,龙身满覆鳞片,相互叠压、层层排列。据故宫博物院杨伯达先生介绍:“龙鳞的制作步骤,应是画样、阴勾轮廓,再沿叠压处作斜向内减,使鳞口出现极矮的立墙,故每一鳞片都呈现一种隐起的十分微弱的立体感。”说明,龙鳞不是简单的阴线勾勒即线刻,而是浅浮雕,视觉上呈现了浅显的平凸感,增强了艺术效果。

    从龙趺脖颈之下开始,雕层层叠压状肚弦即蛇腹纹至尾端,与该碑碑首的盘龙相比,肚弦由横向平行状变成了三曲弧形,大概是鼍龙较胖的缘故。

    龙趺后背沿脊椎线生出宽厚的背鳍,鳍条相连、犬牙交错,鳍棘根根、坚硬锋利。

    龙趺的肘臂、肢爪收夹于身体两侧,雄健强壮、威武刚劲,肘后有成绺成卷的鬣毛;小臂迎面雕铠甲纹,爪趾尖利,两层骨节圆突;前后肢均有飘带状装饰,即俗称的火焰纹,应为表现速度的纹饰,许多瑞兽、异兽都有,突出的是神性。

    龙趺长尾右盘,穿右后肢内侧至前肢后面,尾端内勾成团,长度应不短于身躯。总之,珍贵的龙首龙趺碑,造型新颖别致,雕刻细致入微,具有极强的观赏性,是古代石刻艺术的瑰宝。

    龙趺趴卧于山峦之间,山石环身一周、紧贴龙鳞,嶙峋重叠有四五层,最高处至龙趺肘部。山峦之下,应是龙趺的底座,被周围的水盘埋没。山峦与水盘的组合,应叫海水江崖,代表江山社稷。

    龙趺碑水盘,由六块石材拼接而成,雕满海水纹,边框雕一圈云朵纹,表现海上云雾升腾,这比该庙东南、西南两碑水盘边框豪华的多。水盘四角有海漩涡,由三圈水浪旋转组成,与该庙东南、西南两碑海漩涡的单圈旋转明显不同,大致是表示海水涌动的面积大、流速急;旋转方向也不一致,东南角、西北角是顺时针方向旋转,西南角、东北角是逆时针方向旋转,表示水盘前后的水流都是内侧流动。水盘海漩涡中有水族动物鱼、鳖、虾、蟹,头均朝向龙趺,水盘四边正中各有一个海神兽,即海马、龙珠、海猪、螺蛳精,水盘生物共计有8。
    水盘东南角海漩涡中,浮着一条侧身的鱼,鱼鳞、胸鳍、背鳍雕刻得都很细致,鱼的尾部被海水淹没。

    水盘南面即龙趺的前面,正中位置的两层海浪之间,奔跑着一匹头西尾东、回首后望的海马,该马长颊长颈、大嘴微张,马耳尖细前竖,马颈鬃毛修剪整齐并向两侧排开,四肢没于海水,长长的马尾向后横飘,马的肩、臀部位有常见的火焰纹。

    水盘西南角海漩涡中,钻出一只老鳖,尖嘴和头部有些残损;脖颈伸得很长,根部有二道刻线,应是几层褶皱,表现老鳖脖颈的灵活伸缩功能;鳖壳硕大圆润,前部有上卷的边儿,正中雕贯穿的脊骨;两只圆胖的前肢半伸呈弯曲状,前爪浮按在海浪上,爪指有蹼相连;老鳖尾部没于海水之中,似正奋力爬出漩涡。

    水盘西侧即龙趺的右侧,正中位置是一颗被海浪簇拥的龙珠即火焰珠,龙珠漂浮于水面之上,中心处生出双“S”形绳条至边沿,龙珠上沿数簇火苗跳动,珠圆焰炽、水阔波凉,一幅水火对立、阴阳统一的画面。从石刻图样看,该火焰珠是常见的二龙戏珠的那种珠子,也与该碑碑首龙头颔下的龙珠一样。南朝梁任昉《述异记》:“龙珠,龙所吐者……”。那么,龙珠到底为何物?学界解释颇多,包括龙的玩具、内丹、卵蛋,太阳,佛家的摩尼珠等等,尚无让人信服的定论。这颗龙珠落在水盘的西侧,与其它海兽、海族一起充当水盘四边区域的标志,是何寓意?还请方家指教!

    水盘西北角海漩涡中,一只海虾趴浮在水面,头前六根触须细长直挺如扇型铺排,两侧雕略宽的小触角,其后是圆豆状双眼,虾身可数八节,上半身左右雕三折步足各四条,虾腰被一圈海水缠绕,下半身微向右偏,虾尾浮于水面,雕有数根尾筋。

    水盘北面即龙趺的后面,正中位置是侧身游走于水流之上的海猪,头东尾西,头肥身胖,左耳扇形垂耷,右耳似被海浪冲起;吻部平齐,近看可见两细圆的鼻孔,嘴角轮廓清晰,猪眼睁若杏核;左前腿迈出,后腿没于水中,背上一道猪鬣,刚硬竖直、长短有序、整齐排列,似有神性。该水盘前有马后置猪,不知有何寓意?在石刻中,马与猪的组合使用、对应使用还是常见的。该庙西南碑水盘中就有海马、海猪,康亲王杰书碑的水盘海漩涡中,东北角是海马、东南角是海猪。在古代文化中,马、猪都跟龙沾了点关系。《周礼·夏官·廋人》云:“马八尺以上为龙……”。猪就更加神奇神秘了,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猪龙,是猪头蛇身。《西游记》中,掌管天河八万水军的天蓬元帅,前世和今生都是猪,况且《易经·说卦》有云“坎为豖”,坎是水、豖是猪,所以猪有水神之说。在唐代笔记小说《明皇杂录补遗》中,高僧、天文学家一行和尚,曾用布囊和符咒捉了七头小猪,并用朱砂写梵文将小猪封在大瓮里,致使天上的北斗七星隐形多日,所以星象学中有猪是北斗星的说法。据《佛说大摩里支菩萨经》记载,猪还是摩利支天的坐骑。综上所说,若您也认为猪很神秘,那么水盘中多猪就好理解了。

    接着看龙趺碑的水盘,东北角的海漩涡中趴浮着一只海蟹,纹饰细节有些模糊,但还能看出圆圆的蟹壳及其上的方孔铜钱纹,二只螯钳向前伸出,似在“比心”,左右各四跪折成三节并向后划。

    水盘东侧即龙趺的左侧,正中位置是游走于两波海浪之间的螺蛳精,极像身背螺壳的小鹿,螺纹左旋即逆时针旋转,鹿角、鹿耳特别是鹿腿都很清晰,鹿足没于海水,参看该庙西南碑水盘中双手捧珠的螺蛳精,推测也应是爪趾而非蹄足。常见的海螺、蜗牛都是腹足动物,而水盘中的螺蛳精却是有四肢的动物,既非标准的鹿又非规范的螺,组合体突出的应是海兽的神性。

总体看,该碑水盘的水族和海兽,雕刻得虽精细,但没有个性,不具神态,动感不足,远不如西南碑水盘精彩。

    再看历代帝王庙正西碑。同正东碑一样都是龙首龙趺碑,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建成,仅比正东碑晚两年,通高7.83米,是该庙4通御制碑中最高的。碑阳碑阴光滑无字,俗称“无字碑”。关于该碑为何无字,历来说法不一,也暂无史料可查。据分析,西侧碑与东侧碑遥相呼应,可能是庙宇布局上追求左右对称的需要,这在东西两碑的纹饰上可找到依据,在十方普觉寺即卧佛寺等处也有实例;同时,推测乾隆皇帝可能认为调整后的历代帝王庙已属完美,所以立“无字碑”画上句号。

    该碑的碑首盘龙、碑身、碑担以及碑座龙趺,在纹饰雕刻上都与正东碑无异。只是龙身和趺尾的盘绕方向正好相反,即正东碑碑首龙身向左盘,正西碑碑首龙身向右盘;正东碑龙趺的长尾右盘,正西碑龙趺的长尾左盘。在成对摆放的碑趺中,尾盘的方向可能是区分左右位置的标志。可以看出,该庙两通龙首龙趺碑的这两点不同,应是以景德崇圣殿为中心,左右对称、相互呼应的需要。

    该碑水盘是由六块石头拼接摆放而成,龙趺前、后面各横有一整块石头,左、右侧各是两块碎石,大小还算对称。跟正东碑水盘相同点有五,即遍雕海水纹、四角有三圈水浪旋转组成的海漩涡、四边有云朵纹、海漩涡中有鱼鳖虾蟹、四边中间位置也各有一只海兽;不同点有二,一个是水盘四边中间位置选用的海兽海怪不同,另一个是鱼、鳖、虾、蟹在纹饰雕刻上有小的变化,也许是不同工匠的手笔,也许是刻意追求同中有异。总之,可以对比着观察、欣赏。

    水盘东南角海漩涡中,还是一条侧面半身的鱼,与正东碑的区别在于背鳍,雕成了不常见的中线分开、左右对称的双瓣形状。

    水盘南面即龙趺的前面,正中位置雕有一条海浪中探出头和一段身子的龙,龙头似回首后望,与龙身折成了180度。龙鼻、触须、龙眼、龙嘴、獠牙、颏须、龙耳以及脖颈后部的长发,都雕刻得十分清晰。独特之处在于,该龙只生一只杈角,而不是常见的双角,也许是龙头侧身致使观看角度不同产生的错觉。


    水盘西南角海漩涡中,是一只奋力上爬的老鳖,与正东碑在细节上的区别有二:一个是伸长的脖颈,根部有三道表示褶皱的刻线,正东碑鳖是两道,也许说明该碑之鳖更老些;另一个是爪指,以浮按在海浪上的左前爪为例,四指伸开,没有相连的蹼。

    水盘西侧即龙趺的右侧,由两块碎石组成,前长后短,前边较长的条石上,也就是西侧的正中位置上,雕一螺蛳精,既像身背螺壳的小鹿,又如探出头来的蜗牛,螺纹右旋即顺时针方向旋转,与正东碑东侧的螺蛳精正相反。

    水盘西北角海漩涡中,是一只趴浮的半身海虾,与正东碑的区别在于头前细长直挺的触须五根而非六根,下半身被海水淹没。

    水盘北面即龙趺的后面,正中位置雕一海蚌,两扇坚硬有条纹的蚌壳张开,内藏一海怪人物,圆头背发、柳眉杏眼、鼻直口正,是该庙碑下水盘五位海怪人物中最标志的。该怪肩背部刻四条无规则纹线,臂膀肌肉饱满,肘部弯曲、手指细长,伸右臂抓扶在蚌的左壳外沿上,正缩头恭腰观察着壳外的动静。

    水盘东北角的海漩涡中,同样趴浮着一只蟹,蟹壳上的方孔铜钱纹较大,蟹跪左二右一,近乎随意,与正东碑的最明显区别是,蟹钳上覆盖着厚厚的绒毛,猜测工匠是照着河蟹雕刻的。

    水盘东侧即龙趺的左侧,正中位置是一半身海怪人物,面部漫漶不清,但火焰状头发上竖后背,很有特点。该怪肩搭披风并系在胸前,左手按抚波浪,右手小臂向右轻扶,似随波逐流状,该是“大王派我来巡山”,浮出海面探视情况。

    总之,历代帝王庙的两通龙首龙趺碑水盘,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若对比着看、猜迷着看,还是挺有意思的,您不妨前去散心、观赏。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0 21:52 , Processed in 1.113838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