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展出的古代石洗,无论数量还是品种,属五塔寺即石刻馆和圆明园最多,但中法大学旧址的一对石洗却是信息最丰富的,也是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值得仔细欣赏。 中法大学旧址,位于东黄城根北街甲20号。1925年,中法大学将文科由西山碧云寺迁至清代理藩部,改称中法大学福尔德学院。晚清的理藩部,即清代管理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早在皇太极天聪八年(1634年)就设立了蒙古衙门,四年后的皇太极崇德三年(1638年)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据说,果亲王允礼、隆科多、和珅等都曾先后担任或兼任过理藩院尚书。到了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位于皇城外东南角的理藩院,即今东长安街33号被北京饭店占用。于是,三年后的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东黄城根北街甲20号建造了新衙门,并借改革官制,把叫了68年的理藩院改称理藩部。民国元年(1912年),清帝退位,北洋政府将叫了6年的理藩部改为蒙藏院。期间,这一机构的管理职能,随形势在不断变化。应该说,清王朝能够稳固中原长达两百多年,得益于对蒙古、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的有效统治。 进入中法大学旧址的朱漆大门,是一座宽敞的庭院,迎面为二层南北向楼房,楼房的西山墙为面阔十一间的连房,正中三间开门,加抱厦,是学校的礼堂。此座建筑,是在原理藩部衙门大堂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的。礼堂门前,一南一北摆放着一对高浮雕石洗,石洗东北方两三米处还有一民国时期的方柱形石碑。 石洗,也叫石盆或石瓮,放在寺院叫石钵,常陈设于庭院之中,可栽睡莲、养金鱼,取汉乐府民歌“鱼戏莲叶间”之意境。石洗的“洗”,不是动词而是名词,就如文人用来盛水清洗毛笔的“笔洗”,是摆放在书桌上的文具。北京有句老话儿,叫做“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说得是四合院的惬意生活和主人的宽厚。老话儿中的“鱼缸”,有陶盆有木盆,但皇家园林、寺庙庵观、权贵人家多用雕花石洗,寓意“金玉满堂”,还因为在传统文化中,石静、水动,石是“阳”的象征,水是“阴”的体现,所以庭院中用石洗,可以动静互补、阴阳相济,给人以和谐的感觉。 中法大学旧址礼堂门前的石洗,据说是理藩部的旧物,在理藩部的老照片中可以看到。有说是圆明园的遗物,还有说是从别的王府或寺院移来的等等,尚没有确切资料。从石刻纹饰看,洗身遍布仙鹤、八卦符号等道教元素,还有骑龙骑凤人物图案,应是清中晚期之物。 这对石洗,汉白玉质地,由三部分组成,即上部的“盆”,中部的“柱”,下部的“座”,三部分之间大致是榫卯连接。石洗上部的盆,圆形、浅腹,内壁无纹饰。口沿二寸许,略厚于盆身,虽有漫漶但仍能看出浅刻的双线菱格纹,菱格内填无规则花瓣。紧接口沿的盆身处,浅雕一圈回字纹。盆的外壁,阴刻四组海棠盒子及之间的花草,作为盆身的底纹。海棠盒子八瓣,万字纹宽边,内刻高浮雕团龙或人物作为主题图案,即盆的东、西两面是对称的团龙,盆的南、北两面是龙凤人物。盆的底部刻一圈仰莲纹,似莲花开在中部的“柱”上,盆被莲花托起。整体看,盆身纹饰主题突出,深浅有度,疏密得当。 细看盆身的团龙,身姿呈“S”形游于云气之中,龙身四周被大朵云团围绕。龙头正脸,龙角粗壮,双眼圆瞪,吻部高突上扬,触须两根自鼻侧垂至腮下,面颊、脑后的鬣毛成绺,披发状飘起。四趾龙爪紧抓云团,遍体披覆鳞片,盘曲的龙身间有一龙珠。团龙从口沿满雕至盆底,龙头占了图案的一半,似从云中冲至眼前,守卫在石盆的两侧,显得十分威猛。 再看盆身高浮雕龙凤人物图案,南、北各一幅,人物和细节有所区别,但情景应具连续性。图案的展宽是团龙的一倍,显然居盆身纹饰的主导地位。 先看南面图案,浓密的云团中,左侧一男子骑坐于蛟龙之上,头戴纱罗软巾、身着宽袖长袍,脸方耳大、眼睑低垂,双手前后持按昆仑之管即六孔竹箫,似在宁心吹奏着音乐。男子身后,一鬃角小童,双手持仪仗扇立于云端,应是得道仆僮。 男子对面,一女子坐于鸾凤之上,手捧古笙、唇贴吹嘴,似忘情地吹奏着乐曲。女子高发髻、略低眉,宽领长裙、衣带飘飘,手中古笙的竹管根根可数。女子身后,一倾髻丫鬟,持仪仗扇,正在随身侍候。 男子所骑之龙,昂头翘吻、圆眼粗角、须发飘扬,似在低声吟啸;女子所乘之凤,圆头细眼、云冠尖喙、羽毛纤细,像在对空长鸣。龙、凤之间是层层的云团,顺着龙、凤的目光向上看,一如意云中现八卦“乾”字符号,应是代表“天”和“仙境”。整个图案,两主两仆,展示了云中御龙驾凤、笙箫奏和、同声相应的情景。 盆身北面图案,有些漫漶,细节上不太好分辨了,是一主三仆。女子梳高发髻,手持长箫或如意,骑坐于神兽之上,回首向云层之下遥望。因为没在嘴边吹奏,所以不敢断定是长箫。女子身后一女仆,着长裙、系飘带、持仪仗扇紧随;身前两鬃角童子,一个在神兽前横吹竹笛,双脚岔开踏于祥云之上,一个双手捧“心”状物,像是带嘴古笙。 女子所骑神兽,龙头兽身,胸前雕波纹状鳞片,好像系着双股皮绳或带着项圈,其上悬一缨穗;神兽非龙的关键在于可见前腿,尤为清晰的是左侧兽蹄而非龙爪,推测应是麒麟。从女子凄然的表情看,似对云层之下生养的人间恋恋不舍。 参看北边石洗,与南边那只相比,盆身东、西两面的团龙是一样的。南、北两侧的龙凤人物图案,北边北侧与南边南侧的图案基本一样,都是云中御龙驾凤、笙箫奏和的情景;北边南侧与南边北侧的图案,情景相似,但略有区别。 区别在于北边石洗盆身南侧的图案,也是一主三仆,女子仍骑坐于神兽之上,身后同样是持仪仗扇女仆,但身前两鬃角童子却是双手前后持按竹箫,做竖向吹箫状,与南边北侧的一吹横笛一捧竹笙的情景有所不同。 最为关键的是,北边南侧的女子,手捧一四层方盒,猜测内装图书或首饰或梳妆用品,与南边北侧手持长箫或如意的女子明显不同。总之,南、北两只石洗盆上的四幅龙凤人物图案,虽人物和细节有所区别,但题材和主题应是一致的,情景上应具有连续性。 这四幅图案,有龙有凤、有箫有笙,又有吹奏情景,很容易让人想到“吹箫引凤”或“乘龙快婿”的典故。据西汉刘向《列仙传》载:“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吹箫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一旦,皆乘凤凰飞去……” 大意是说,秦穆公时期,有少年叫萧史,善于吹箫,能把孔雀、白鹤招致屋前庭院。穆公有一个女儿字“弄玉”,喜欢这门技艺,穆公就把弄玉嫁给萧史为妻。萧史每天教弄玉吹箫模仿凤凰鸣叫。数年后,弄玉的箫声真如凤鸣般悦耳动听,招致凤凰经常在其房间附近飞翔止息。传说,一天夜里,两人正在皎洁的月光下合奏,忽有一龙一凤应声飞来,于是萧史乘赤龙,弄玉乘紫凤,双双飞翔而去……据此典故,明宣德官窑瓷器上常见“吹萧引凤”图,以表达对美满婚姻的期盼。石洗上雕“吹箫引凤”图案,也应有道家修仙得道的思想,同八仙过海、子期听琴、太公钓鱼等内容一样,都是民间喜爱的题材。 再看石洗中间的“柱”,坐于“座”上支撑着上面的“盆”,用以抬高石洗的整体高度。“柱”身线刻或浅浮雕山花蕉叶、八卦符号以及云、鹤等纹饰,东、西两侧刻高浮雕象头。支撑盆底的石柱顶部,雕一圈下搭柱身的蕉叶纹,作为柱身纹饰的开始。石柱底部,刻一圈仰莲纹,当作柱身纹饰的结束,并与石洗底座顶部的一圈俯莲纹相对相接。 蕉叶纹与仰莲纹之间升腾着云气,云气中一轮圆日喷薄而出,日中刻有八卦“乾”字符号,旁边飞舞着一对白鹤,双翅舒展、喙腿修长,姿态轻盈、飘逸雅致,应是“仙鹤朝阳”的主题图案,似与上边即盆身的“吹箫引凤”图案相呼应。在古代,鹤被称为“一品鸟”,地位仅次于凤凰,并赋予它忠贞清正、品德高尚的文化内涵。明、清两代一品文官的补服即丹顶鹤纹饰,可见鹤飞云中的图案,是吉祥美妙的,具有“指日高升”的寓意。 “柱”身东、西两侧有高浮雕大象,位于“盆”身的团龙之下,只见头不见身,似从石柱中走出。大象头顶“柱”端蕉叶、鼻接“柱”底仰莲,头鼻长度几与“柱”身同高。大象圆头阔脸,垂鼻右甩,长牙向地,扇耳贴颊,耳叶上的血管脉络格外清晰自然。大象小眼细眯,显得神情娴静、憨态可掬。“柱”身两端雕刻象头,从视觉上使较“盆”“座”为细的“柱”增加了宽度,显得平衡牢固,从感觉上大象驮盆稳重可靠。同时,用大象的沉静,衬托了仙鹤的灵动,增强了古代石刻作品的艺术性。 往下看石洗底部的“座”,即放置于地面之上、承托“柱”和“盆”的底座。该石洗底座直径略小于石盆,由下往上逐渐收束,呈须弥山或博山炉状,使整个石洗显得精致而稳固,没有头重脚轻的感觉。石洗底座大致三层,最上层仅一圈俯莲纹,与石柱底部的仰莲纹相对相接。俯莲之下有较宽的斜坡算第二层,是石洗底座的主体部分,满雕海水纹,其中出没着各种姿势的高浮雕水族动物。数了数大小八只,虽有漫漶但还可辨认,应是大一号的鱼、龟、虾、蟹,统领着小一圈的螺、蛙、蛇、鲵四小只,高低大小错落有秩、搭配得当。这里多说一句,龟跟鳖不是同一种动物,龟的背壳多为六边形或多边形,称“龟背纹”,而鳖的背甲是骨骼横向排列成“王”字型。在石碑水盘上,鱼龟虾蟹和鱼鳖虾蟹的组合都常见。 细看这八只水族,肥硕的鲤鱼在打挺,头、尾向上,腰身被海浪覆盖;鱼头的前面,是小一号、可见四旋的海螺在海面上飘浮; 然后是缩头望天儿的海龟,脊骨隆起、盾片清晰,背甲周边雕有回纹形裙边,很像驮碑的龟趺;海龟头前,一蟾蜍趴伏在水面,背上可数三条竖褶、九点瘤粒,前后肢粗壮、四趾张开,蟾蜍左后身被海浪覆盖; 蟾蜍头前,一只肥虾侧卧在海面上,尖嘴圆眼,触角钳足可数,背部壳甲块块;海虾前面,一条蟒蛇“Z”字穿行于海水波浪之中,竖起前身在仰头观望; 顺着蛇的目光前看,一只背刻金钱纹螃蟹,二螯钳左低右高,八跪足伸展两侧,似在趴伏水面宁心静养;螃蟹右侧,海浪中似露头小鲵漫漶不清。北边石洗的底座,也是上述八只水族,情态大同小异。但从鱼、龟、虾、蟹头、尾相连的方向看,最大区别在于,南边的水族是逆时针方向旋转,而北边的水族是顺时针方向旋转,两只石洗底座的水族神兽前游的方向正好相反。 石洗底座最下层是支腿圈足,三个支腿较短,直接落在地砖之上。圈足雕“卍”字不断头底纹,上开海棠盒子四组,内刻云鹤纹。与“柱”上的“仙鹤朝阳”相比,圈足海棠盒子内是一鹤一阳,飞翔的鹤或在阳前或在阳后,阳上均刻八卦字符,由于漫漶只辨认出“乾”“震”“离”三个符号,猜想可能是指示方位用的。 整体看,中法大学旧址的这对石洗,造型设计巧妙,纹饰雕刻精美,图案寓意丰富,特别是主题人物形象生动,龙象仙鹤形态传神,水族动物丰富写实,是较好的古代石刻艺术品,在现存石洗中也算精品之作,值得欣赏品味。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44 , Processed in 1.071350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