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桥的地名和故事在民间口口相传,名声在外。但是天桥桥梁建筑本身的建造、维修以及重修的时间记录和工程数据在官方史籍档案中记载的不多。 北京天桥的形成追根溯源,是因为先有了元大都中轴线上丽正门外大街这条御道。元代的皇家贵族和官宦文人去南海子狩猎游玩必须经过这里。 南海子是北京城南附近最大的湿地,是辽、金、元、明、清五朝皇家猎场。在元代,南海子称“下马飞放泊”。 《元史》记载:“冬春之交,天子或亲幸近郊,纵鹰隼搏击,以为游豫之度,谓之飞放。”当时的南苑地区水草丰沛,植被茂密,飞禽走兽,数量极多。元帝在侍卫们的簇拥下到湖沼纵放名雕“海东青”擒杀天鹅、大雁,下马飞放泊成为元朝大都城南的皇家园林。 1279年(至元15年)左右,为了方便元帝去南海子狩猎,不再淌水渡过元大都城南的这一条河流,工匠们在正对丽正门南大街的河道渡口处遇水架桥,天桥就这样诞生了。所以,老辈人常说天桥始建于元代。 1420年(永乐十八年),明代朝廷在北京的城南大道东西两边,兴建祭天祈谷的天地坛和祭祀山川诸神的山川坛。这两座祭坛的北侧墙外都是一连串低洼的湖泊,一条河流从西向东穿过城南大道。这条“郊坛后河”在城南大道处,有一座前朝留下的桥,当时也一并对此桥进行了维修。 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明朝定都一百多年之后,明世宗朱厚熜采纳大臣们的建议,决定加筑外郭城,以增强北京城的防卫,抵御蒙古骑兵的袭扰,保护天地坛和山川坛。这道外城城墙所圈进去的范围,就是“外城”,修建北京外城,把天桥地区完全圈入了其中。 本来天桥的位置就在北京城南大道的中轴延长线上,有了外城以后,北距正阳门约2公里,南距永定门约1.7公里,大致就在北京外城的中心点附近。这一带就更加繁盛了。 当时天地坛、山川坛北墙外,这条东西走向的河道,流淌着来自山川坛西北的湖泊(野凫潭)以及上游的来水,流到天地坛北边的金鱼池。民间称之为郊坛后河,为皇帝从皇宫至两坛祭祀必经之地,原就有一座桥。 柱顶端雕成莲花骨朵形状,桥孔券洞上中心部位雕有螭头(古代传说中没有角的龙)以镇水。桥面用条石铺就,石板纵横相接处嵌有形铁锭以连接石板,起加固作用。但桥名、桥形和规模在明代官方史料中并无明文记载。 在民间的传说中,早年间的天桥桥拱特别高,站在桥南看不见正阳门,站在桥北看不见永定门。桥长约2丈5尺,宽约1丈7尺,桥高约6尺,两侧有石栏杆,桥上铺石板御路,为皇家仪仗队伍专用桥。平时,天桥用木栅栏封闭禁行,寻常百姓只能走天桥两侧另外搭建的板桥过河。 1689年(康熙三十三年),王翚绘制完成了《康熙南巡图》。作品以细腻的描绘和写实的手法,真实细致地表现了所经之处的山川地貌和城镇建筑,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康熙南巡图》的第十二卷末端表现的永定门内的天桥,是一座单孔单梁双栏石桥。桥南为柳荫夹道,桥北有商铺排列。 康熙年间,东华门灯市移至天桥西侧灵佑宫,每逢上元时节,游人之多,几无插足之地。天坛道观(神乐署)每年还举行赏花盛会,使得天桥之地更加繁荣。 清雍正七年(1729年), 《清会典事例》记载:“雍正七年谕:正阳门外天桥至永定门一路,甚是低洼,⋯⋯若不修理,一遇大雨必难行走,⋯⋯遵旨,天桥至永定门外吊桥一带道路,应改为石路”。可见,“天桥”名称在雍正七年(1729年)已出现在官方文书上,推测其命名应早于此。 这个天桥到永定门御道工程 垫高了正阳门至永定门甬道,用条石铺砌路面。天桥的桥面拱高有所降低。 御道总宽为三丈,中间是青白石,两侧为青白条石和花岗岩斜墁。御道中间的青白石为弧形曲面,每块重量达到1.8吨。 1750年(乾隆十五年),重建了天桥。此次施工对天桥的规格进行了扩建,提高了天桥的建筑规制。把单孔单梁双栏石桥加宽加长为单拱三梁四栏的石拱桥,与正阳桥的规制相似。 桥面全宽六丈八尺五(22.80米),净宽六丈五尺二(21.70米),桥身长三丈三尺九(11.30米),桥梁全长六丈六尺八(22.25米),桥拱跨径一丈六尺八(5.6米)。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正值乾隆皇帝即位55年和80大寿之年。值此双庆之期,清廷决定疏浚天桥河道沟渠,在天桥南大街两侧分别开挖了三个大小不等的方形水池,有渠道联通输水。提升正阳门前往天坛先农坛祭祀天地山川的御道规格,天桥南北大街的御道都进行了维修平整,两旁各增加两丈宽的行车土路。 天桥的河道沟渠和水池岸边栽花种柳,景色宜人。乾隆皇帝对这一改造非常满意,亲自题写了《正阳桥疏渠记》,并命人刻在石碑上,立于桥头东侧。后来他又把早年间立于永定门外的《帝都篇》和《皇都篇》石碑复刻了一座,立于桥头西侧,这样天桥桥头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石碑。 这次工程共耗费帑银六万余两。自此天桥河道通畅了,在天桥南端东西两侧,还出现了一对方形碑亭,对称设置,如同门阙左右护卫,天桥更加美观气派。 1795年左右,出版了《京师全图》,(现藏于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大致为清乾隆时期淡彩印本,未注绘者。该图详细描绘了北京的街巷、胡同、宫殿、王府、园林、河道、桥梁等,标注清晰,采用了形象绘法,立体感强。特别是天桥的形象是一座三梁四栏石拱桥,证明了乾隆十五年对天桥的扩建结果。 从此天桥一带杨柳依依,花草青青,芦苇摇曳,游鱼戏水,成为了京城平民百姓免费的郊野游玩之地。天桥下的河道两旁,杨柳夹岸湖洼相连,颇有江南水乡的风韵。特别是在春、夏、秋三季景色宜人,很受文人墨客的喜爱,他们写诗、撰文,赞扬天桥风景,歌颂天桥水乡。相争描绘天桥一带的旖旎风光,游人络绎不绝的热闹非凡景象,流连忘返的快乐心情。 1800年(嘉庆五年),張問陶有天橋春望詩曰: 種柳開渠已十年, 舊聞應補帝京篇, 天橋南望風埃小, 春水溶溶到酒邊。 嘉庆年间绘制了一幅北京城地图《首善全图》,详细反映了北京城的情况,相对而言,外城标识更加详细。该图宫殿、王府、园林、河道、桥梁等标注清晰,采用了形象绘法,立体感强。特别是天桥的形象,是一座三梁四栏石拱桥,也证明了乾隆十五年对天桥的扩建结果。 同治年间绘制了《京城内外首善全图》,详细地标注了当时北京城各条街道、胡同的名称,对于今人研究老北京地名变迁以及城市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图详细反映了北京城的情况,宫殿、王府、园林、河道、桥梁等标注清晰,也采用了形象绘法,立体感强。特别是天桥的形象是一座三梁四栏石拱桥,再次证明了乾隆十五年对天桥的扩建结果。 也是在同治年间,天桥东碑移往东侧红庙(弘济院)保存至今。西碑则移往桥西斗姥宫。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修建正阳门至永定门马路,将御道条石拆除,改成碎石子路面马路。同时对天桥的四道石栏杆进行了维修。 (注:此段内容引自徐 林著《北京天桥辉煌的前半生》)。 1919年(民国八年)首次用现代的测量技术对天桥建筑的结构和尺度进行了测量记录。 民国八年京都市营造局档案记载(摘要): “天桥位于永定门内大街北口,跨天桥明渠上,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面呈穹隆型,两侧有节间式白石栏杆,每侧有望柱10根、栏板9块、抱鼓石2块。 (每侧)桥身上有望柱6根、栏板5块,(桥头)八字栏杆各有望柱2根、栏板2块、抱鼓石1块。 桥面上也有两道节间式白石栏杆,每道栏杆有望柱10根、栏板9块、抱鼓石2块,将桥面分隔成三部分。 桥面全宽22.80公尺(米),净宽21.70公尺,桥身长11.30公尺,桥梁全长22.25公尺。 桥台两侧有燕翅墙,前墙长24.00公尺,燕翅墙长5.15公尺。拱碹是半圆形镶边纵联式结构,碹脸由7块碹脸石组成,碹脸宽46公分,碹脸外边有拱眉石,拱眉宽14公分。拱眉凸出于碹脸,拱眉于侧墙齐平,跨径5.60公尺。 是年七至九月,实施珠市口至永定门道路改建工程及天桥桥面改修工程。拆去天桥桥面上两道石栏杆,改修隆起较高的桥面为平缓形。” 据民国八年(1919年)参加改修天桥桥面工程的测绘技术员吕能经介绍,天桥位于永定门内大街北口,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面隆起较高,桥上有四道石栏杆,将桥面一分为三,桥面的状况与正阳桥相似。四道栏杆全是节间式白石栏杆,桥面上的两道栏杆没有八字栏杆,两侧的栏杆有八字栏杆,四道栏杆的两端都有抱鼓石。 民国八年,(测量记录了天桥的形制规格尺寸后)改修了天桥桥面,拆去桥面中间的两道石栏杆,掀开桥逸及两头的石板路面,两头大概是各60米,垫高路基,(编者注:根据1920年以后照片显示,天桥两侧石栏杆也相应垫高了坡度,并且两端各自都减少了一块栏板和一根望柱。)重新铺砌石板路面,使桥面和桥头道路纵坡度降低。 (注:此段内容引自孔庆普《北京天桥考察纪实》) 民国十六年(1927年)年底,营造局制订的民国十七年(1928年)市政建设工程计划,其中包括:虎坊桥至龙潭湖明渠改暗沟工程及暗沟上修筑道路工程。 民国十七年(1928年)七月下旬,虎坊桥至龙潭湖明渠改暗沟工程开工,十月底因材料问题暂停施工。 (注:此段内容引自孔庆普著《我与北京的八十年》) 1929年(民国十八年),是年七至九月,实施珠市口至永定门道路改建工程及天桥桥面改修工程。改修隆起较高的桥面为平缓形(使得有轨电车能够通过)。 民国十八年工务局档案记载: “民国十七年八月下旬,虎坊桥明渠(虎坊桥至太平桥支渠)和天桥明渠(太平桥支渠至金鱼池)改暗沟工程开工,十月底停工,翌年五月底竣工。天桥的桥面隆起较高,拆除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埋于地下。暗沟穿过天桥桥孔,暗沟上面修筑道路。虎坊桥至太平桥南街北口命名为虎坊路。太平桥南街北口至西经路命名为永安路。永安路东口至天桥沿用旧名西沟旁大街。天桥至金鱼池命名为天桥东大街。” 据主持拆除珠市口至永定门石板道和修筑石酢路面的工程队副队长马福春介绍: 民国十七年(1928年)七月,虎坊桥明改暗沟工程开工,由第三工程队施工,队长是刘廷印(刘廷玺的哥哥),当年做到太平桥支渠。第二年,继续从太平桥支渠往东做,一直做到金鱼池。因为天桥的桥面太高,拆除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埋于地下。暗沟上面修筑道路。 翌年(1929年)春季继续施工,五月底,因为天桥以东需要拆迁民房较多,(工程资金难以为继,)暗沟修至天桥以东(天桥东一巷东口)为止,就此报竣。 虎坊桥至太平桥南街北口,命名虎坊路。太平桥南街北口至西经路命名永安路。永安路以东至天桥命名天桥西沟旁大街。 据民国十八年主持修筑虎坊桥至金鱼池道路的工程队队长李士杰介绍,民国十八年上半年,虎坊桥明改暗沟工程和天桥明改暗沟工程竣工。施工期间,将天桥的上部结构拆除,下部结构埋于地下。 (注:此段内容引自孔庆普《北京天桥考察纪实》) 1934年,为了展宽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将天桥两侧的石栏杆全部拆除。天桥的地面上的建筑不复存在,而天桥作为一个地名,一直保留下来。 (注:本段内容见《北京市宣武区地名志》) 1953年二季度,卫生工程局下水道维修队(队长刘廷玺)实施新建珠市口南大街东侧(天桥以北东侧)下水道工程。据刘廷玺介绍,施工期间,新建下水道的南端接入天桥暗沟,拆除天桥东北角的燕翅和局部桥台前墙。燕翅墙长5.10米,是用6层花岗岩石板砌筑,桥台前墙是用5层花岗岩石板砌成,石墙厚均约80厘米,石板的对接缝上都嵌有一块银锭铁。石墙后面有1.00米厚的城砖墙。砖墙后面有厚约1.10米石灰土,石灰土非常坚硬。 1958年二季度,市政工程局(1958年1月,上下水道工程局和道路工程局合并,成立市政工程局)第四市政工程公司实施龙须沟上游排水于线改建工程,将天桥下部结构及海墁拆除。拆桥期间,孔庆普和李卓屏前去査看,桥台是用花岗岩石板砌筑,前墙是5层石板,燕翅墙是6层石板,石墙后面有城砖墙,砖墙后面有石灰土。 李卓屏跟踪考察天桥下部结构,完工后写出《天桥下部结构考察报告》。 此《报告》记载(摘要):“天桥的上部结构,于1929年已拆除,此次拆除桥台、桥基及海墁。桥台属于带燕翅型(东北角燕翅于1953年拆除),是用花岗岩石板砌筑,前墙是5层石板,燕翅墙是6层石板,石墙厚80公分,石板厚45公分,采用两顺一丁砌法,石板的对接缝上皆嵌有一块银锭铁。石墙后面有城砖墙,砖墙厚100公分,砖材系明代城砖。砖墙后面有石灰土墙,灰土厚约110公分。前墙长24.00公尺,燕翅墙长约5.10公尺,桥孔净跨径5.60公尺。根据桥台上拱碹的痕迹,桥面宽22.70-22.80公尺。桥基和海墁是在梅花桩基础上铺砌单层花岗岩石板,石板厚约35公分,木桩的上端直径0-12公分,桩长130一150公分。桩间填掺有碎石片的粗质石灰土,填料厚约50公分,海墁东西长约32.00公尺。” (注:此段内容引自孔庆普《北京天桥考察纪实》) 2012年,北京市政府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决定复建6处标志性建筑,这些建筑复建后,与现存的城楼、箭楼的角楼配合,北京老城将再现“凸”字结构。需要复建的建筑共有6处:外城东南角楼、内城西南角楼、外城西南角楼、永定门城楼及瓮城、地安门雁翅楼、天桥地标标志。 其中,北京市规划委公布的重建天桥方案是:“由于天桥原址在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在原址复建十分困难,决定复建位置向南移动40米”。 北京市文物局在原天桥位置向南四十米中轴线绿化带中设计了一座单拱单梁双栏的景观桥。这个景观桥总桥长14.4米,最宽处8米,桥体内径宽4.48米,御道宽2.92米。与历史上单拱三梁四栏的天桥原样不符,而且桥身总长度小了8米多,桥身总宽度小了17米多。 2013年底,天桥地标标志景观桥建造完工,新的钢筋水泥结构外贴汉白玉石板和栏杆的单拱单梁双栏景观桥模型出现在中轴线上天桥原址南边40米处。 2021年5月,北京日报记者陈雪柠报道,标题是《中轴线申遗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天桥原址基本确定并将复原遗迹》。 受北京市文物局委托,北京市测绘院启动了天桥原址定位探究工作,开展了天桥地区的地下排水管线调查。 专业测绘三分院工程师吴佶一行在划定范围内打开了近百个井盖,通过仪器进行井下探测。经实测,天桥地区目前有位置相近的3条东西方向的雨污水管线。“从井下探测的整体情况看,有一条管沟的修筑材料、形态、新旧特征等,更符合当年的修筑技术和条件,应该就是当年的龙须沟水系。”吴佶说。至此,天桥原址的位置可以基本确认,在现有景观桥以北40米处。 2022年9月25日,北京市民实名向北京市人民政府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发出建议书,建议北京市规划委制定新的规划方案,把永安路东段北移,保留下天桥和龙须沟遗址的一段(从福长街路口到天坛的西北坛墙根)地域,留待以后适宜时间,原址原样复建天桥和这一段龙须沟河道。 现在北京城中轴线保护条例已经公布,天桥遗址的桥体下部结构地下遗存的保护就迫在眉睫了。我们期待早日原址原样复建天桥以及龙须沟河道,作为文物景观、蓄水绿化、湿润气候、排泄雨洪多种用途,恢复中轴线南段清澈秀丽的水体景观。 天桥和龙须沟是北京中轴线上最具北京民俗特色的历史标志性建筑,现在地下还有天桥桥体下部结构遗存和龙须沟河道边墙条石遗存,不能永远压在永安路下面,应该把永安路北移,然后进行文物遗址考古发掘后修复桥身和河道。 现状的天桥西向道路“永安路”和东向道路“天坛路”就是建筑在原来天桥下的龙须沟上的。只要把现状的这两条东西向道路向北移动新建,同时在新建道路下方预制现代化公共水电管廊,设计安装上水、中水、下水管道,解决污水向东过境以及龙须沟河水向西循环回流的问题,就能够原址原样复建天桥和龙须沟河道。 乘着现在天桥此处东西向道路还没有进行拓宽改造,相邻街区的老旧房屋亟待拆迁的时机,我们呼吁北京规划设计院的城市规划师们,采纳市民的建议,把现状向南弯曲的天桥路口东西向道路北移取直线改造,腾出地方来重新规划设计“天桥及龙须沟原址原样复建工程”。期待北京市规划局批准永安路东段北移,原址原样复建天桥和龙须沟,重现北京古都此处的御石桥垂柳岸的历史景观,为新时代更好展示中华灿烂文化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0 , Processed in 1.096249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