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淄博烧烤堪称顶流,小饼、烤炉加蘸料的特色“三件套”,让很多人趋之若鹜。 在烧烤界,一方烤肉,有一方味道。对老北京人来说,最地道的烤肉吃法,莫过于炙子烤肉。 上世纪三十年代,食客在东安市场的烤肉店大快朵颐。 汪曾祺曾在《贴秋膘》一文中写道: 北京烤肉是在‘炙子’上烤的。‘炙子’是一根一根铁条钉成的圆板,下面烧着大块的劈柴,松木或果木。羊肉(也有烤牛肉的,少)切成薄片,由堂倌在大碗里拌好佐料——酱油、香油、料酒、大量的香菜,加一点水,交给顾客,由顾客用长筷子平铺在炙子上烤…… 老北京烤肉的炙子和所用劈柴都有讲究。炙子的铁条之间留小缝,下面的柴烟火气就可以从缝隙中透上来,不但整个炙子受火均匀,而且使烤着的肉带柴木清香;上面的汤卤肉屑又可填入缝中,增加烤炙的焦香。 日本人把炙子烤肉称为“成吉思汗锅”。当时最正宗的吃法——“武吃”,得站着吃。图为日本记者安保久武拍摄的正阳楼中庭吃烤羊肉的食客。 腌渍过佐料的羊肉放在“炙子”上,烤得滋滋直冒烟。 烧旺炉火。 左手烧饼,右手羊肉是绝佳搭配。 汪曾祺所说的“由顾客用长筷子平铺在炙子上烤”的吃法,叫“武吃”。现在吃烤肉,多是“文吃”,就是师傅把烤好的肉盛在盘子里,食客坐在椅子上慢慢品尝。过去最正宗的吃法——“武吃”,可得站着吃:烤炉在中间,几条板凳摆开,食客半弓身,或站着,或一只脚踩在板凳上,手持一尺来长的特制长筷,边烤边大口吃肉,再来上几瓶“醉烧刀”白酒对嘴“吹”,那架势真有点“彪悍豪霸之气”。 烤肉宛的经营者。此时齐白石应该还没有为店方题“烤”字,莫理循女士的文字说明原文为“Niu Rou Wan”。 烤肉宛的师傅正在调制佐料。 吃炙子烤肉,老北京人必去“南宛北季”。“南宛”指临近宣武门的烤肉宛,主要烤牛肉,“北季”则指位于北城什刹海的烤肉季,以烤羊肉闻名。 烤肉宛字号极老,它创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创始人是一位宛姓回民。烤肉宛的烤牛肉以鲜嫩“赛豆腐”著称,牛肉之嫩,还曾得到齐白石的肯定。 据传,上世纪四十年代,一位叫唐友诗的记者请齐白石老人去品尝烤肉宛的烤肉,齐老笑着说:“我的牙齿,哪里嚼得动?”唐说:“正是因为让你嚼得动,所以才请你去吃烤肉。”随后他又补了一句:“那肉嫩得跟豆腐似的。”齐老这天心情很好,食兴正浓,便拿起手杖同他一块去了。果然,烤肉宛的独特风味,让白石老人连连称赞。烤肉的宛师傅见齐老兴致正浓,便趁机说:“我们这个字号,连块牌匾还没有哪!”齐老领会其意便随口答应给题匾。 饭罢,宣纸拿来,齐老提笔作书,只见他只写了一个钟鼎“烤”字。写完之后,突然停笔,稍加思索,又在下面缀了一行小字:“钟鼎本无此烤字,此是齐璜(白石老人名)杜撰。”写毕掷笔大笑,兴冲冲地走了。这个“烤”字后经装裱挂在烤肉宛店堂里。 烤肉宛的师傅能用大砍刀,把肉切得像胶片一样薄。 吃完算账。 吃烤肉,得来上二两烧酒。 炙子烤肉北京人爱吃,外国人也常常被吸引到此大快朵颐。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女摄影师海达·莫理循以及一些日本摄影师,都曾留下炙子烤肉的珍贵影像,日本杂志还称赞道:“只要是访问北平的人,都忘不了它的美味。” 图 | 吴真、哈佛燕京图书馆、旧京图说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59 , Processed in 1.09773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