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地安门是北京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为明清两代皇城北门,位于皇城北垣的正中,景山以北,鼓楼以南。地安门是皇城的北门,天安门则是皇城的南门。南北互相对应,寓意天地平安,风调雨顺。 地安门是北京皇城四门之一。皇城正门称天安门(明称承天门),东称东安门,西称西安门,北称地安门。明称北安门,俗称厚载门,亦称后门。 地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北安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北安门为地安门。顺治九年(1652年)重修。整体建筑为砖木结构之宫门式建筑,面阔七间,中明间及两次间为通道,明间宽7米,两次间各宽5.4米,四梢间各宽4.8米,总面阔38米,通高11.8米,进深12.5米。正中设朱红大门三门,左右各两梢间为值房。 地安门的门楼左右两侧各有燕翅楼一座。为东西相对称的两栋二层砖木结构建筑,面宽各十三间,四坡式陶瓦覆顶,建筑造型别致,远观好似大雁张开的一对翅膀,故此得名雁翅楼。 地安门向南550米,在地安门内大街南端两边,也有东西相对称的两栋二层砖木结构建筑,四坡式灰陶瓦楼顶,平面设计为对称的L形。两座楼的南北向都是10间,东西向都是5间(都包括拐角间),每栋总共有14间。南北向是每三间通联隔断。东西向的外端是三间,内端(包括拐角间)是二间。东西二楼的后廊下各有三处单跑木楼梯(两端和拐角处各一),这就是南雁翅楼。 地安门和南北雁翅楼见证了北京很多历史上的大事件,它自身也命运多舛。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侵略军曾在地安门遭受清军的顽强抵抗,侵略者用大炮把地安门炸毁。在紧急关头,慈禧太后带了光绪皇帝仓皇逃出紫禁城,出皇城北门地安门,再出内城德胜门走避西安。光绪回銮后才复建了地安门。 辛亥革命以后的1923年夏天,故宫紫禁城内建福宫失火。原因与当时宫中太监偷盗有关,已然逊位的溥仪在洋师傅庄士敦的鼓励下,将紫禁城中所有的太监从宫中全部遣散,这些太监出宫后曾经居住在雁翅楼。1924年(民国十三年)冯玉祥驱逐末代皇帝溥仪出宫时,这位末代皇帝也是从地安门灰溜溜地走向他的出生地后海摄政王府的。 一,地安门雁翅楼 地安门雁翅楼始建于1420年,位于地安门门楼左右两侧。为东西相对称的两栋二层砖混建筑,面宽各十三间,陶瓦覆顶,建筑造型别致,远观好似大雁张开的一对翅膀,故此得名。 目前可见最早的实测图为清康熙年间的《清皇城宫殿衙署图》(后文简称康熙图),原为清内阁大库旧藏,现存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北京的国家图书馆收藏有此图的黑白照片。该图中清晰地描绘出地安门内南北两端共四座雁翅楼,左右对称排列。东北、西北两座雁翅楼均为13间;东南、西南两座雁翅楼均为曲尺形,各为18间;楼分上、下两层,屋面为硬山形式。 继康熙朝之后,现在可见的实测图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京城全图》(简称乾隆图),其中,地安门内雁翅楼亦为南北两端共四座,左右对称排列,楼分上下两层,屋面为硬山形式,但房屋间数与清康熙年间的《清皇城宫殿衙署图》略有不同。由于图纸受损,北端的两座雁翅楼实际间数不详,东北雁翅楼可分辨间数为13间,西北雁翅楼可分辨间数为11间;南端的两座雁翅楼比较清晰,为36间。 德国东亚考察团普鲁士皇家兵工学会制图根据1900年-1901年调查绘制了《全北京图》,该图为实测图,图中在地安门内南北两端的东西两侧,用线条勾画了相对的外凸区域。通过与乾隆图对比,推测这四处外凸区域应为四座雁翅楼所在位置。 对比发现,此时地安门内北端西侧的西楼巷已经与地安门内大街相通,巷口把北端西侧外凸区域一分为二。北端东侧的外凸区域明显短于西侧的外凸区域。据此推断,1900年-1901年,南端的两座雁翅楼保存较好,北端东、西两座雁翅楼规模已经发生改变,至少西北雁翅楼已经被打开豁口,东北雁翅楼的规模则明显缩小。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出版的《最新详细帝京舆图》中,在地安门大街南端东、西分别标注“东楼”“西楼”。1921年《新测北京内外城全图》,记录了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城,图中在地安门大街南端东侧标注“雁翅楼”一名。 雁翅楼原为清廷内务府满、蒙、汉上三旗公署,其主要作用是皇城北面的后卫哨所。 辛亥革命以后的1923年夏天,故宫紫禁城内建福宫失火。原因与当时宫中太监偷盗有关,已然逊位的溥仪在洋师傅庄士敦的鼓励下,在7月15日将紫禁城中所有的太监从宫中全部遣散。被遣散的太监多是年幼时从外地农村进宫的,大多在京城里没有落脚之地,暂时住在地安门雁翅楼内,待领到遣散费后,再各自回乡。 在当年的七月下旬,内务府终于筹措了遣散费,在雁翅楼里会同军警人员开始发放。经过统计造册,这次裁撤的太监有一千七百多人。钱到手之后太监们有的投亲访友,还有的回了原籍,还有一些无地可去的,有三百多人,1924年才被安排到了一些寺庙里。 据《燕都从考》著者陈宗蕃记述:“地安门大街,东西列屋数十楹,曰雁翅楼,今改为……收容所,及工程队驻地。” 民国年间,为便利交通,1913年、1923年将地安门东西两侧的皇城墙拆除。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底至1955年2月,因北部城区道路交通拥堵,地安门大街需要开通机动车道而拆除了地安门及东侧雁翅楼。 东侧地块成为了3路公交总站,再往南则是305公交总站,是通往清河方向的。 西边的雁翅楼作为普通民宅使用。中国工商银行储蓄所占据了北端两间,南端把着西楼巷东口的两家,一家是著名剃头匠靖奎家的理发店,再有一家是电气焊修理部。 理发店主的女儿靖秀芬回忆说:“老人18岁出徒后,自己开的地安门理发店就是在有阁楼的雁翅楼中。下面是理发店,上面住人。 2005年,施工单位在地安门内西侧拆除旧房过程中发现有一处两层房屋梁架结构,北京古建筑研究所王世仁先生现场调查后认为系明代建筑遗存,结合房屋所在范围考察后认为确系明清时期地安门内雁翅楼建筑的部分遗存。 2012年2月,北京启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其中包括复建地安门雁翅楼。复建后的雁翅楼东、西两侧雁翅排开,分上下两层,东楼因安乐堂胡同口占地及旧房未拆迁,只复建了4间。西楼因为皇城根内新开胡同口占地及旧房未拆迁,只复建了10间。总建筑面积1041平方米,每间房长4.66米,面积大约30平方米。建筑外观主体为红色。顶部采用黑火布瓦(古建筑中的小青瓦,一般用于庙宇、殿堂等等),瓦下采用压五墨绘制有牡丹、祥云等图案。雁翅楼每间房的正面由格子窗相连,内部装饰以乳黄色为主。二楼有木楼梯曲折而上。 恢复的地安门雁翅楼,楼顶望兽只安装了南侧的,北侧没有。这是在告诉大家:“这个建筑只恢复了一半”。参与设计的城市规划师是特意这样做的。 2015年7月底,中国书店在雁翅楼开办古籍书店。7月20日晚间,素有“淘书圣地”之称的中国书店正式入驻北京雁翅楼,这所拥有595年历史的明清皇城后门卫戍建筑,华丽变身为一家书香四溢的中国书店。 现在的中国书店雁翅楼店,每天顾客盈门,读者纷至,是众多年青人的网红拍照打卡地。从2023年年初开始,书店又为读者筹划开展了各种类型的读者文化讲座活动。活动地点在中国书店雁翅楼店二层的读者活动区,活动时间大都安排在周六周日的十点钟,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和参与,中国书店雁翅楼店为读者服务,为读者奉献的精神值得点赞。 下图为复建后的雁翅楼。 二,地安门内大街南端雁翅楼 从地安门向南550米,在地安门内大街南端两边,也有东西相对称的两栋二层砖木结构建筑,四坡式灰陶瓦楼顶,平面设计为对称的L形的雁翅楼,被称为地安门南雁翅楼。 这一对雁翅楼在1951年,为了建筑新的住宅楼而被拆除了。下面是但是负责施工的孔庆普先生的回忆录: 1951年二季度,我(孔庆普) 调查城楼等古代建筑时,据建设局道路工程事务所主任阎登有(曾任工务局工程总队总队长)介绍,1949年以前,雁翅楼属于北平市工务局所管设施,这是一对背对背的拐角楼,统称"雁翅楼"。分别坐落在景山后街的丁字路口东北角和西北角。 西楼由警察局使用,东楼是工务局工程总队第一、二队住所。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秋季,将西楼南北向的西面廊子和东西向北面的廊子,用砖砌墙变成屋,临街面仍有廊子。东楼南北向的西面廊子和东西向北面的廊子,用砖砌墙变成屋,南面的临街面仍有廊子。 1951年4月,调查雁翅楼以后,建立技术档案。雁翅楼有东西二楼,分别位于地内大街南端丁字路口的西北角和东北角。东楼的平面图形是" L "形,西楼的平面图形是反向" L "形,东西二楼均为两层砖木结构楼房,四坡式灰陶瓦楼顶。 两座楼的南北向都是10间,东西向都是5间(包括拐角间),每栋共计14间。南北向是每三间一通联儿,中间有门,边间是窗户。东西向的外端是三间,也是中间有门,边间是窗户,内端(包括拐角间)是二间,露明间有一窗一门。东西二楼的后廊下有三处单跑木楼梯(两端和拐角处各一)。楼后面皆有一个大院子,有院墙,院里有槐树、桑树和丁香花等植物,中间各一口水井。雁翅楼建筑在一个拐角形台座上,下面是当时我在日记本上手绘的平面草图。 雁翅楼平面图(原始草图) 1952年4月中旬,建设局接到市政府通知(附军委后勤部给市政府的公函)。薛秘书长在函件上批注"张副市长阅",张副市长圈阅并批示"可以拆"。薛秘书长批注"请建设局与军委有关单位联系办理"。 当时我刚到清华大学进修学习不久,于是让于德魁去联系。事后于德魁向我汇报说,景山后街办公大楼的施工单位是军直建筑工程公司,该公司本部在西郊万寿路,公司工程处负责人说,工程队计划在明年(1953年)1月进入现场,6月底前迁出雁翅楼就行。西楼打算做工地办公室,以后由公司拆,东楼由建设局拆。 1952年底前,公安局迁出雁翅西楼。建设局工程队于1953年3月迁出。 1953年4月初,养工所综合技术工程队实施雁翅东楼拆除工程,安排于德魁主持施工,王怀厚负责楼结构考察。完工后,王怀厚写出《雁翅楼结构考察报告》。 《报告》中记述,楼顶全是灰陶瓦,木结构和二层楼板以及门窗等全是红松木料,腐朽程度不严重。原有的山墙和隔断墙用一种半大砖砌筑,砖材的尺寸是45x22x10厘米。前后墙的砖材全是大开条,后砌的外墙是青四丁手工砖。在南端拐角处墙壁底部镶有一块奠基石,刻有"大清乾隆四十一年孟秋吉日"。墙壁在台座以下是大城砖,墙基有放大脚,基底宽1.25米。下面是厚约65厘米的石灰土基础。楼房的周围有一个台座,台座的外边距楼墙1.25米,上面铺漫半大方砖,下面有厚约30厘米的石灰土。外边有一圈青石板台明,石板厚22厘米,宽65厘米。下面砌筑城砖墙,砖墙厚80厘米,砖材是清代城砖。下面有厚约45厘米的石灰土基础。 后来向单士元请教,45x22x10厘米大的砖属于哪一种砖?单先生说,这种规格的砖属于二城样。你们说的半大方砖,可能是"尺二方砖"。 根据奠基石的记载,雁翅楼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七月。 (注:以上内容引自孔庆普著作《我与北京八十年》) 1954年,在拆除了地安门内大街南端的东西两座雁翅楼以后,在这里建设了中央军委宿舍楼。路东侧这栋是40号院,曾经属于总政治部。路西侧是41号院,属于总参谋部。 这两栋壮观且精美的建筑,是“国家设计大师”陈登鳌先生设计的。他当年为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设计了很多建筑。主持设计的项目还包括北海西岸的国防部大楼,军委三座门礼堂、军委军训部大楼。北京市的地标之一北京站,也出自他的手笔。 陈登鳌是上海人,调入北京的国家建设部工作不久,就接了地安门大街两栋大楼的设计任务。当时,国内对苏联建筑式样高度追捧。但他考虑在地安门内大街这样重要的位置,必须使用民族风格的样式,才能与环境协调。他在大楼整体砖混结构的基础上,加上了重檐和单檐的四角攒尖中式传统大屋顶,立刻使粗犷雄伟的建筑变得典雅精致起来。 从此以后,站在景山之巅北望,在景山后街与地安门内大街交汇处,形成了一幅美丽壮观的画面。与红墙金瓦的景山皇家建筑不同,也与周围灰色的古老胡同不同,这两栋大楼相对而立,临街的阳台、楼台和栏杆都是汉白玉的,外墙也饰有精美的彩色琉璃砖,建筑风格精美绝伦,典雅华丽,十分引人注目。两栋庞大的对称建筑,对称矗立,如同大门护持着北京中轴线,这就是地安门内大街40号和41号,被称为“中轴双塔”的两幢中式古典风格塔楼。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2 , Processed in 1.080836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