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有钟楼和鼓楼,都知道是自打有了北京城就有了,还习惯两座楼连起来说成“钟鼓楼”。一般各地城池都有钟楼和鼓楼,可像北京南北排列,顺立在中轴线的,也就是北京了。一旦合称为“钟鼓楼”,没人误会是其它地方,必是指北京城的钟楼、鼓楼无疑。钟鼓楼雄踞北京城中轴线北端,是老北京城独一无二的一组巨大的城市标志性建筑,是除故宫、天坛以外,北京城仅存的城市大型公共古建遗存。佛道寺观也都设有钟楼和鼓楼,基本功用虽也是报时,晨钟暮鼓自是僧尼老道的修行功课。然而城属钟楼、鼓楼则是朝廷官府一天十二时辰定点报时的设施,是古代的授时中心。 金元明清都城变迁鼓楼示意图 相传北京的钟鼓楼始于元大都时期,元大都的鼓楼和钟楼也是南北排列,分立于鼓楼大街(明清以后称旧鼓楼大街,在现鼓楼西侧,元代鼓楼距明清鼓楼建筑中心间隔大约160米)南北两端,但间距远大于现在的钟鼓楼(见侯仁之《北京历史地图集》1988年版,元大都至正年间复原图)。也有学者标注元大都复原图,钟鼓楼间距同现在(见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国历史地图》1980年版,元代大都图),但都不在元朝大内的中轴线上。元大都钟鼓楼毁于明军北伐,明清钟鼓楼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时建成。鼓楼位置在元大都大天寿万宁寺中心阁(台)遗址;钟楼则建于鼓楼北大约185米(建筑中心间隔)的位置,同处于北京城中轴线上。 侯仁之《北京历史地图集》1988年版,元大都至正年间复原图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国历史地图》1980年版,元代大都图 北京钟楼是老北京城中轴线最北端的标志性建筑,自建成后屡经火毁,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为如今样式,即无樑殿拱券式砖石建筑。占地约6000平方米,通高47.95米,其楼身平面为正方形,建于3米高的砖石基座之上,坐北朝南,基座上沿向东南西北四方向引出斜面马道。重檐歇山式,顶敷黑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重檐的戗脊走兽是以狮子为首的小跑五兽。上层檐下施重昂五踩斗拱,下层檐下施单翘单昂五踩斗拱。楼身四立面相同,中心开一拱券门,左右对称开券窗,窗上设有石刻仿木菱花窗。钟楼二层大额枋、斗拱、檐椽和暗窗均系砖石精雕而成,两侧山花配以琉璃砖拼成的金钱寿带。内部结构採用複合式拱券,除主体拱券之外,还于牆体中设有环路通道。基座为汉白玉须弥座,周围环以汉白玉栏杆。楼身之下为砖砌城台,城台上四面有雉堞。城台四面开券门,内部呈十字券结构,东北隅开门,内有石阶75级供登楼。钟楼正南为一座随牆三联大门,中门内安置清乾隆十二年(1745年)重建钟楼碑一通,螭首方座,碑首题额《御制重建钟楼碑记》,碑阳为经筵讲官户部尚书梁诗正奉敕敬书碑文,碑阴为民国十四年(1925年)十月加刻的京兆尹薛笃弼书《京兆通俗教育馆记》碑文。 钟楼内正中位置安设一个八角形巨大木樑钟架,其上悬置大铜钟。该铜钟铸造于明永乐年间,通高7.02米,钟体高5.55米,底部最大直径3.40米,壁厚0.12~0.245米,重约63吨,为目前我国发现最重的铜钟,堪称“古钟之王”。 钟楼原悬置大钟为明永乐年间铸造的铁钟一口,后因音效不佳弃用,另铸铜钟一口安置至今。铁钟弃置倒卧于楼下空地上,铁钟重25吨,与铜钟尺寸相当。后于1928年北京进入北平时期,在鼓楼后(北)围牆木栅栏门外修一圆形底座,将铁钟移此扶正陈列。1983年底准备修缮鼓楼时,北京市文物局决定把铁钟移至大钟寺收藏。1985年觉生寺成立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不过这算一宗公案,本属于钟楼的永乐铁钟,是该回归原安置处?还是就收藏陈列于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据说专家也分两派,一派坚持回归钟楼附近建大钟亭安置;另一派认为既已移至大钟寺收藏陈列,况且是钟楼弃用铁钟,钟楼又无妥善位置安放,也就无需再移回了。笔者认为应修缮改扩建“铸钟娘娘庙”,择一室或新建一钟亭妥善安置永乐铁钟,将600年的传说和实物连接在一处,也将是一段历史佳话。 鼓楼通高46.7米,建筑面积为2736.27平方米,总占地面积为6865.5平方米。为三滴水式建筑,二层为重檐歇山顶,屋面敷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戗脊走兽为御雉仙人引路后7个小跑。整个鼓楼建筑由基、台、楼组成,基座为近4米高的砖石平座,上层建筑完全建在基座之上,由基座上沿向东南西北四方向引出斜面马道至不规则八角形围牆,到与地面齐平,各方向随围牆各开有一个三楼木栅栏门(算是简易的棂星门了)。一层是一座砖石结构城台式台座,南北向各三券洞门,东西向各单券洞门,台内联通为十字券砖石结构。二层是木结构为主的楼阁式建筑,形同老北京城门形制,以檐柱数目和重檐歇山顶样式看,酷似大号的朝阳门和阜成门城楼,四角飞檐有四根擎檐柱支撑,也与城门如出一辙。 鼓楼周边本该东南西北各有大街,这也符合前朝后市的规制。鼓楼大街本就是京师的北市。这以旧鼓楼大街和鼓楼前大街可以佐证,旧鼓楼大街实为鼓楼至北城根的通衢。鼓楼东为鼓楼东大街,东接东直门大街;鼓楼西为鼓楼西大街,西接果子市,通向德胜门;鼓楼南明朝称“鼓楼下大街”,清朝称“鼓楼大街”。清朝的“地安门大街”(俗称后门大街)是万宁桥(后门桥)至景山寿皇殿北牆(景山后街),包括今地安门外大街南段和今地安门内大街。民国初期仍旧,国民政府1928年迁都南京后的北平时期,万宁桥以北称“鼓楼前大街”,万宁桥以南至地安门称地安门外大街,地安门以南称地安门内大街。1949年后,鼓楼前大街併入地安门外大街(有这一时期的北京城老地图为证)。 鼓楼主要报时工具是更鼓,原有一付铜刻漏计时器。根据计时器的提醒,定时钟鼓齐鸣,为京城报时。据记载原有更鼓24面,主更鼓1面,直径1.4米,高2.22米,是用整张特大牛皮蒙制(后来大多都损毁遗失了。为再现古代报时的情景,2003年重新複製了主更鼓1面、小更鼓24面)。关于当年击鼓报时的方法,老北京流传有“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反复两次,共108响之说。旧曆以一年12个月、24节气、72候(5天为1候,1个月6候,12个月72候)计。12个月加上24节气,再加上72候,共108。明朝郎瑛在《七修类稿》卷四中解释说:“叩一百零八声者,一年之意也”。原来的规定是定更和亮更先击鼓后敲钟(这两个更次也是北京开关城门的时间),二至四更只敲钟不击鼓。清乾隆以后改为只有定更和亮更报时两次,其他更次免了。清代还改为时辰香计时,每晚七时(戌时)“定更”,亦称交更。司鼓校尉以“对灯为号”。钟声响,城门关,交通断,叫“淨街”。 鼓楼初名“齐政楼”(取齐金、木、水、火、土、日、月七政之意),民国13年(1924年),京兆尹薛笃弼改“齐政楼”为“明耻楼”,并悬匾于鼓楼南面二层檐下,在楼上陈列展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暴行的图片、实物与模型,供人参观,以示不忘国耻。其后,鼓楼先后又被辟为“京兆通俗教育馆”、“北平市第一民众教育馆”,并附设儿童游乐场,至今这裡仍然是一处文化、旅游、观光胜地。 鼓楼周围地盘也有变化,原鼓楼南面马道,因妨碍交通被切短,修成阶梯式坡道。南门和南面围牆向北缩进21.42米。北面马道也切短13.6米。鼓楼四周原围以不等八角形蘑菇顶矮牆,高1.5米。1924年后,南面木栅栏门改建成须弥座拱券式随牆门,上覆绿琉璃瓦顶。1949年后,牆体加高到2.3米。1986年大修,新建北门为一仿古建拱券式三联门,与钟楼南御碑门相对。这一突出北门的形式,使鼓楼在建筑规制上倒座了(原规制是坐北朝南)。实际上,钟鼓楼并不是老北京城中一般的单体古建筑,而是北京城中轴线上最北端的终点,是与古城整体规划格局密切相关的重点标志性建筑。 本文精选了老北京钟鼓楼自1860年至当代一百馀年间的老照片110馀幅,可一睹钟鼓楼百年来的沧桑变化。可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 1860,由内城北侧城牆上向南望钟鼓楼 [(法)查尔斯·杜宾] 套色 1860,钟楼南面,钟鼓楼间空场 [(法)查尔斯·杜宾] 套色 1870 年前后,鼓楼北面,钟鼓楼间空场,钟楼湾胡同。明显看出两边民居的房基要高于空地,看地表足见积水面很大,下大雨时这里就是一个池塘。选自《中国与中国人影像 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 1874年版。原注释:The Drum Tower, Peking. [(英)约翰·汤姆森 John Thomson] 1870 年前后,钟楼南面空场,钟楼湾胡同。选自《中国与中国人影像 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 1874年版。原注释:The Bell Tower, Peking, quarter mile north of the Hou-Men, or north gate of the city. [(英)约翰·汤姆森 John Thomson] 1870s-1880s,钟楼下倒卧的换下后废弃的永乐铁钟。此钟看尺寸、纹样,且倒卧深陷土中,可知弃置许久了,可认定是永乐鐡籦。看人物服饰、环境,可大概判定是十九世纪中后期。但此照暂为孤证,地点是否是钟库胡同口(钟鼓楼间西侧)?是否是从永乐年间就一直在此?还有待攷证 [佚名] 1880s,钟楼和御碑三座门倒映在水泡子中,安静祥和。钟鼓楼间空场低漥积水,几成池塘。 1880s,钟楼南面 [佚名] 1890 年前后,钟鼓楼,什刹前海(荷花塘) [佚名] 1890s,鼓楼北面,钟鼓楼间空场积水成塘。原注释:The Drum tower and the flooded street after heavy rain in Peking, showing the reflection in the water. 1890s,鼓楼东大街东向,街道还是土路,近代硬化铺装还没有做,也未通电。由鼓楼上俯瞰拍摄。 1890s,鼓楼下南面三角路口,鼓楼大街。 1890s,钟楼下御碑三座门后的钟楼院内,南望鼓楼。 1900 年,鼓楼南面,鼓楼大街。庚子之变后,街道房屋损毁。选自《北清事变写眞帖》Views of the North China affair [(日)山本诚阳编] 1900 年,鼓楼下,鼓楼前大街 (明信片) 1900 年前后,鼓楼迆南,鼓楼大街。 1900-1901年,鼓楼下南面,鼓楼大街,街面毁于庚子年。 1900-1901年,钟鼓楼之间空场(漥地),钟楼南面 [(德)穆莫 Alfons Mumm von Schwarzenstein] 1900s,鼓楼北面 (明信片) 1900s,鼓楼前大街,由后门桥桥面上向北拍摄,可见火神庙牌楼。 1900s,鼓楼下西面,鼓楼西大街。 1901年,鼓楼下东面,鼓楼东大街。 1901年,鼓楼下南面,街面毁于庚子年 [(日)小川一眞] 1902-1903年,钟楼南面,钟鼓楼间广场。几个小孩正在烈日下玩耍。在空场的西北角还搭了座简易石桥,可见这里积水之深 [(日)山本讃七郎] 1902-1903年,钟楼南面。由鼓楼上层西侧向北拍摄。选自《北京名胜》 [(日)山本讃七郎] 1902年,鼓楼前大街北向,火神庙牌楼前。选自《气球下的中国》,原注释:La Chine A Terre Et En Ballon. 1905 年前后,鼓楼东大街-东直门大街,远眺自北向南可看到雍和宫,内城东北角楼,东直门城楼 [(英)乔治·莫理循 George Ernest Morrison] 1905-1906年,鼓楼南面。选自《北京名胜》 [(日)山本讃七郎] 1905-1906年,鼓楼上层修复围栏的工匠。鼓楼下即鼓楼东大街,可见街道已通了电,新立的电线杆在道边,远处街道尽头是东直门城楼。原注释:H.G Ponting in Asia 1900 - 1906. Two men overlooking the city of Peking as they stand on the Drum Tower. 1905-1906年,鼓楼下南面,鼓楼大街。 1906~1909,钟鼓楼 [(德)恩斯特·柏石曼 Ernst Boerschmann] 1906-1909年,钟楼南面,由鼓楼二层北檐下护栏处向钟楼拍摄 [(德)恩斯特·柏石曼 Ernst Boerschmann] 1906-1909年,钟楼南面,由鼓楼下基座北侧向钟楼拍摄,可见鼓楼北围牆栅栏门 [(法)菲尔曼·拉里贝 Firmin Théophile LARIBE] 1908-1909年,鼓楼南面,鼓楼大街已硬化铺装,两侧修了排水沟。选自《北清大观 Views and Custom of North China》(天津山本照相舘1909年出版) [(日)山本讃七郎] 1908-1909年,钟楼南面 (明信片,宣统元年大清邮政邮票) 1909年,鼓楼大街已硬化铺装 [(美)张伯林 Chamberlin Thomas Chrowder] 1909年,鼓楼大街北向。街头妇女与儿童 [(美)张伯林 Chamberlin Thomas Chrowder] 1909年,鼓楼大街南向。路邉有旗装女子逛街 [(美)张伯林 Chamberlin Thomas Chrowder] 1909年,鼓楼大街-地安门大街。鼓楼南望北海与景山 [(美)张伯林 Chamberlin Thomas Chrowder] 1909年,钟楼南面 [(美)张伯林 Chamberlin Thomas Chrowder] 1909年前后,钟楼南面 (明信片) 1909年前后,钟楼南面。选自《北清大观 Views and Custom of North China》 [(日)山本讃七郎] 1910 年前后,鼓楼北面 1910 年前后,鼓楼下南面,鼓楼大街 (明信片)。 1910 年前后,钟鼓楼 [(日)山本讃七郎] 1910 年前后,钟楼南面。 1910 年前后,钟楼南面。 1910s,地安门大街-鼓楼大街,路面已做了硬化处理。由地安门外北皇城根路口向北拍摄 (明信片)。 1910s,鼓楼大街-地安门大街俯瞰,北京主要街道已做了硬化路面。鼓楼南眺景山、北海琼华岛 (明信片)。 1910s,鼓楼东大街-东直门大街,已做了硬化路面 (明信片)。 1912年,鼓楼下南面,鼓楼大街。入民国后鼓楼获得修缮,歇山顶西南檐角塌陷已修复 (明信片)。 1912年前后,北京鼓楼二层楼内部樑架 [(日)山本讃七郎] 1912年前后,北京钟楼上的大铜钟(63吨) [(日)山本讃七郎] 1912年前后,鼓楼下南面,鼓楼大街。入民国后鼓楼获得修缮,歇山顶西南檐角已修复 [(日)山本讃七郎] 1915年前后,从鼓楼上拍摄钟楼 [(美)约翰·詹布鲁恩 John Zumbrun] 1916-1918年,鼓楼北面,由钟楼上向南拍摄 《北京美观》[(英)唐纳德·曼尼 Donald Mennie] 1916-1918年,鼓楼东大街,街道已新铺装,修了排水沟。街道上有驼队经过,还有人力车 [(英)唐纳德·曼尼 Donald Mennie] 1917-1919年,鼓楼上的鼓,这种鼓有24面,代表二十四节气。还有一面大鼓代表一年,庚子年兵燹被刺破。原注释:Ming Dynasty Drum, at Drum Tower(Gulou). [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1917-1919年,鼓楼下南面,鼓楼大街。原注释:Drum Tower [(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1917-1919年,京师第二监狱建筑(德胜门外功德林),远处可见城裡的钟鼓楼(东南向)。原注释:Prison Buildings [(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1917-1919年,钟鼓楼空场上注视镜头的人群。原注释:Crowd - watching picture being taken. [(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1917-1919年,钟楼南面及南侧空地,由鼓楼上向北拍摄。原注释:Bell Tower [(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1920 年前后,钟楼南面。选自《燕京胜蹟》 [(英)赫伯特·懐特 Herbert C. White] 1921年前后,鼓楼大街 [(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 Osvald Siren] 1921年前后,鼓楼大街-地安门大街 [(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 Osvald Siren] 1921年前后,鼓楼大街-地安门大街 [(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 Osvald Siren] 1922-1924年,钟楼南面。 1922年,钟楼上的大钟。 1924年,鼓楼北面,钟鼓楼间空场。原注释:Drum Tower from Ground. [(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1924年,京兆地方将鼓楼称为“明耻楼” [(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1925年前后,籦楼南面。貌似广场上安了篮球架子。 1927年,鼓楼南面,鼓楼前大街。标识:鼓楼复挂“明耻楼”匾,京兆通俗教育舘。有轨电车已开通。 1928年,鼓楼前大街,二层檐仍悬“明耻楼”匾。“京兆通俗教育舘”,已改为“北平通俗教育舘”。 1928-1930年,钟鼓楼航拍(东北向)。 1930年前后,永乐铁钟矗立于鼓楼北侧围牆木栅栏门外。 1930年前后,钟楼广场上开闢了“民众市场”,可见鼓楼北侧栅栏门外的永乐铁钟。 1933年,北海琼岛上眺望钟鼓楼。原注释:Zhong lou (left) and Gu lou (right) seen from Beihai Gong Yuan in winter. [(德)赫达·莫里循 Hedda Morrison] 1933年,钟楼广场上的“民猩坛 币谰桑勇ネ鉅澤弦伎杉氨逼绞忻裰诘缬霸骸卑烁鲎帧?杉穆ケ泵磐饬⒅览痔印T⑹停篠outh facade of Zhong lou and adjacent market. [(德)赫达·莫里循 Hedda Morrison] 1935年,鼓楼前大街。鼓楼南面一层檐下横幅:北平市第一社会教育区民众教育舘 [美丽照相舘] 1935年前后,永乐铁钟被扶正摆放在了鼓楼北侧栅栏门外。1983年移到大钟寺古钟博物舘内。 1937-1940年,摆放在鼓楼北侧栅栏门外的永乐铁钟。1983年被移到大钟寺古钟博物舘。选自《亚细亚大观》 [日伪时期] 1938-1940年,“七七事变”后,鼓楼明耻楼匾被摘下,南面-横幅已改名为“北京市第一社会教育区新民教育舘”。选自《北京景观》 [日伪时期] 1938-1940年,钟楼东南面,上层券洞上面外牆改书“北京市新民电影院”。选自《北京景观》 [日伪时期] 1941年,正在修缮中的鼓楼。 1943年,钟楼南面广场-民众市场 [日伪时期] 1945年,日本投降后,钟鼓楼、鼓楼东大街、鼓楼西大街(菓子市斜街)航拍(东向)。 1945年,钟楼南面,钟鼓楼间的民众市场 [(德)赫达·莫里循 Hedda Morrison] 1945年前后,永乐铁钟矗立于鼓楼北侧围牆门外。栅栏门已改成封闭式大门。 1946年,鼓楼东大街-东直门内大街,远处可见东直门城楼和东直门外自来水厂的水塔。 1946年,鼓楼前大街-地安门外大街。鼓楼南望北海与景山。 1946年,鼓楼上的这面鼓面已破碎,据说是庚子年乱兵所为。 1946年,鼓楼西南面。 1946年,钟鼓楼,什刹前海(荷花塘)。原注释:Bell and Drum Towers [(德)赫达·莫里循 Hedda Morrison] 1946年,钟鼓楼西南侧,西海引出的支流水道。原注释:Zhong lou (left) and Gu lou (right) [(德)赫达·莫里循 Hedda Morrison] 1946年,鼓楼前的民居。原注释:Bell and Drum Towers [(德)赫达·莫里循 Hedda Morrison] 1946年,钟楼俯瞰民众市场(南向) Bell and Drum Towers [(德)赫达·莫里循 Hedda Morrison] 1961年,鼓楼南面,地安门外大街。有轨电车于1959年撤除,已开通无轨电车(7路)。 1961年,鼓楼市场。由北平伊始开闢的“民众市场”延续到文革前 [赵树强] 1963年,鼓楼三岔口南面(地安门外大街北头)。原注释:The Drum Tower, built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on Peking's northern boundary. 1969年,鼓楼迆南,地安门外大街北向,后门桥(万宁桥)上,南行的7路无轨电车经过。各单位组织人员上街铲雪。 1970s,钟楼东侧的民居。 1978年,鼓楼前三岔路口。 1982年,鼓楼前驶入鼓楼西大街的上海牌小轿车。 1982年,鼓楼西门外,鼓楼西大街。 2003年,钟楼西侧铃铛胡同。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4:08 , Processed in 1.127854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