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是2023年8月22号,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七夕我国三大“女儿节”之一(另外两个是五月初五端午和三月初三上巳节),并与牛郎织女天河配的故事息息相关。打小儿就听老人们说七月七要下雨,那是牛郎织女相逢时的眼泪。您琢磨呀,一年就见这么一回面儿,能不掉眼泪嘛?牛郎织女的传说妇孺皆知,也就不用细说了。 七夕节又叫七巧节、七姐节等,它的起源是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的,因此也叫七夕祭、是个祭祀的日子。传说中七月七是七姐的诞辰,七姐又称七娘,其实就是织女星,被视为妇女儿童的保护神,拜祭活动要在晩上举行,所以才叫“七夕”。又因七姐主管编制云彩,是最手巧的神,所以古代女性都要向七姐乞求巧手巧艺,故又名乞巧节。 七夕节始于上古时期,普及于西汉,宋代达到鼎盛。传统习俗非常多,除了拜七姐、乞巧之外,还有斗巧、求姻缘、游七姐水、种生求子、储七夕水、为牛庆生、七巧贡案、迎仙 、拜神 、染指甲、结红头绳、听悄悄话、供奉磨喝乐等等。流传最久、最广的就是乞巧,明清时期北京地区已经发展得相当隆重,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称作乞巧市。 少女少妇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置办乞巧物品,所以每年这个时候的乞巧市上都是人流如潮,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时的庙会,唯一的区别是顾客以女性为主。乞巧的过程包括拜三星:牛郎星、织女星和魁星;拜双星:牛郎、织女;未婚的少女祈求巧手、祈求美丽、乞求美好姻缘,已婚的妇女求子或祈求生活美满,年老的妇女祈寿。所以过去的小孩儿,辨认星星也是必备的技能之一。 尤其是夏天的夜晚在外面乘凉时,妈妈或奶奶总会指着天空对女孩们说:看,那个是牛郎星、那个是织女星。七夕祭拜活动男性也可以参与,但多为小男孩儿拜魁星。奎星是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在古代学子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俗传七月七日也是魁星的生日,因此当晚还要拜魁星,妇女为夫婿祈求功名;小男孩儿来磕头,为自己祈求好前程。 拜三星的时候一般就是设摆香案、烧几炷香、磕几个头;家里条件好要摆供案、设瓜果,供案要摆在葡萄架或豆角架旁,因为拜完神引完巧,姑娘们还要到葡萄架或豆角架下去“听天语”,据说能听到牛郎织女在说什么悄悄话儿(也可以去井边听);供桌上要摆各种时令鲜果、鲜花、胭脂水粉、以及“花瓜”,就是经过雕刻的西瓜。北京有句话,说什么什么跟花瓜似的,大概就是从这儿来的。 祭拜结束后要把供桌上的胭脂水粉分成两半,一半扔在房上、给织女用,一半留给自己,是祈求美丽的,和织女一样美。乞巧活动就是在月光和烛光之下穿针引线,看谁穿得快,这叫穿针引巧。此外还有喜蛛应巧,《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投针验巧,《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简单的说就是七月七中午,在太阳下晒一碗水,然后往里投绣花针,看水底的针影,影子好看的就是巧妇,不好看的就是拙妇! 七夕前后,妇女同志们还要做巧馃、吃巧食,所谓巧馃就是面食,是用模具扣出来的,有各种图案和花纹,类似于月饼;馒头、花卷儿、饺子、馄饨等做成各种小动物形状就叫巧食。此外就是七夕染指甲、扎红头绳儿这类女孩儿的打扮活动。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20 , Processed in 1.104798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