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东沟传

2023-9-2 16:48|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北京的骑士|来自: 古城历史地理

摘要: 东沟在哪里?很多生活工作在北京的人也不一定知道。因为它消失在北京人眼中已经一百多年啦! 其实东沟就被盖板压在了新华街的下面。东沟的源头在中海,沿着北新华街,经过化石桥、和平门、琉璃厂、章家桥、南新华 ...
      东沟在哪里?很多生活工作在北京的人也不一定知道。因为它消失在北京人眼中已经一百多年啦!

      其实东沟就被盖板压在了新华街的下面。东沟的源头在中海,沿着北新华街,经过化石桥、和平门、琉璃厂、章家桥、南新华街、梁家园、到南端的虎坊桥。虎坊桥的西南就是辽金城池的东护城河,东南就是辽金时期的东湖,东沟就流入到了这两者之中,全长3.5公里。

      东沟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今天咱们从头开始说起:

      北京是建立在永定河冲积扇平原上的城市,所以这个平原被洪水冲积得有很多沟沟坎坎坑坑洼洼,也留下了很多河道湖泊。

      辽燕京和金中都建立在东沟西边的高地上,元大都和北京城建立在东沟北边高地上。东沟一带就是这两个不同时代城市的九河下稍,湖泊密布,古河故道洼地纵横。

      辽代在会同元年(公元938年)将幽州定为陪都南京,又称燕京,在辽代的五京中规模最大。这时辽宋对峙,两国以白沟为界。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辽景宗去世,十二岁的隆绪继位,是为辽圣宗。隆绪的母亲萧太后听政。当时,宋辽以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容城、定兴一带)为界,长期对峙,南京城作为辽与宋对抗的前沿重镇,又是辽的“五京”之一,不仅大量驻军,而且皇帝太后、达官贵族也经常过来居住,物资给养的供应极为匮乏,需要辽国从北方的辽河流域等地筹措大批粮食物资运来。由于陆路交通诸多不便,这些物资的运输主要就是通过水路,由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装船运送到北塘海口(在天津塘沽)。

      为了解决陪都燕京20多万军民吃粮等物资供应难题,足智多谋的萧太后下令利用高粱河下游河道拓宽成为一条运河,从燕京迎春门到张家湾,然后从白河转道龙湾河连通天津北塘入海口去接运粮食物资。

      这条河大致开凿于萧太后与辽圣宗主政早期的统和年间,正好是辽朝国力上升、占据燕京并挥师南下、开拓中原之际,所以,民间传说它是萧太后从辽东向燕京地区运输兵马粮草的一条运粮河。这条河说是“开凿”,其实并没有太大工程量,只是利用了当时存在的发源于燕京城北“平地泉”的高粱河,其白莲潭下游河道就流到张家湾附近。只要稍作疏浚拓宽、修整调直,就能够连通成为运河。

      萧太后下令开掘的运粮河全长约60里,起点在辽南京城的东南门——迎春门,在迎春门纳大川淀之水,然后蜿蜒流入东湖,在此向东流进入高粱河水道,再向东南过龙潭湖至十里河村,这一段的距离到燕京城恰好约10里,十里河由此得名。过十里河村后,河水继续向东南流,过老君堂村、西直河、水牛坊、马家湾、大鲁店后,进入位于今通州区的胡家垡、台湖、田府、大高力庄至张家湾,在此与白河相接,这一段的距离约为50里。

      这就是《辽史》提到的漷阴渠。漷阴这个地方辽为镇,金设县,即今永乐店公社北之漷县村。《辽史》记载:“统和十二年(公元994年)春正月朔,漷阴镇水。溺三十余村,诏疏旧渠。”以利排洪。

明万历年间蒋一葵作《长安客话》说:“香河县境内有大龙湾,小龙湾二水,夏秋始合流,经宝坻县入七里海,相传辽时运粮河道也”。漷阴渠被后人改称为萧太后运粮河。(详见萧太后运粮河传)

根据水利史专家姚汉源先生著作《元代以前的高梁河水利》中指出:辽金时期曾经从白莲潭引水到辽金的护城河。现在分析,这样做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引导高粱河水到漷阴渠首,以助漕运。因为辽燕京建立以来,随着人口增加和漕运用水的需求,原来的水源莲花河水已经不敷使用。漷阴渠从燕京迎春门(烂熳胡同南口)到高粱河水道(金鱼池)的这一段渠道水位较低,只好挖掘了东沟,引来白莲潭水以助漕运。

到了金代,刚开始一段时间沿用了东沟和漷阴渠,还开掘了西沟(详见大明濠传)引高粱河水进入金中都北护城河。

但是城市用水和漕运用水还是不敷使用,金大定十年(1170年)为了扩大水源,在朝廷中有了引卢沟水通漕运的动议,庭议决定改引卢沟水以通京师漕运,在石景山北侧的麻峪建金口闸,开金口河,在金中都城会城门东侧流入金中都北护城河。然后从光泰门东侧(现在的旧帘子胡同和新壁街)流向正东远方,这条河道称为“金口河”以及“金闸河”,也就是后来的通惠河,东沟与漷阴渠就被废弃了。到了元代,郭守敬修运河时使用的也是金闸河故道。东沟与漷阴渠仍然被废弃。

明代以及清代中期以前,东沟成为了一条季节性排水沟。天旱时干涸,暴雨时泛滥淤积。

      明清年间北京城频繁遭逢水灾,浑河经常被暴雨决堤。洪武十年(1377),“北平八府大水,坏城垣”。永乐元年(1403)、二年、四年连续出现“淫雨坏城”之事。洪熙元年(1425)闰七月,大雨“坏正阳、齐化、顺成等门城垣”。景泰元年(1450)七月,连日降雨致“九门城垣多坏”。嘉靖二十五年(1546)八月,“京师大雨,坏九门城垣”。《北京灾害史略》统计称,明代270余年,“北京地区的洪涝灾害年份有108个,平均不到3年就有1次”。这些洪涝灾害,都会波及到北京城区。比如,嘉靖二十五年六月二十五日,北京城遭遇大洪水冲击。时人郎瑛在其著作《七修类稿》中写道:“北京连雨,西山水发,涌入都城数尺,房屋多倒没,死者无算,直入皇城。”

吴长元在《宸垣识略》外城卷中记载:“明正统五年,天雨连绵,宣武门外护城河漫溢。上命钦天监正皇甫仲和审视作减水河利否。仲和言:宣武门东城河南岸亦有旧沟(东沟),皆可疏浚,以泄水势。上是之”。东沟又被利用成为了排洪沟。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浑河又发生了一次非常严重的水患,“旗下及民人庄田皆被淹没”,康熙帝对这次水患特别重视,亲自视察水灾地区,可怜百姓艰苦,决定彻底治理浑河水患。

当年二月,康熙帝亲自召见曾任河道总督的于成龙,命其马上浚河筑堤。自当年三月至五月,于成龙“奔驰胼胝”,用了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就整治了浑河,堪称奇迹。经此次治理以后,浑河河道走向基本固定,几十年内再未有大型水患发生。

        修筑完浑河河道后,于成龙奏请康熙帝为浑河赐予新名,并希望敕建河神庙。康熙帝批示:“照该抚所请,赐名永定河,建庙立碑。”自此,浑河正式更名永定河,经过于成龙的疏浚,浑河终于“安定”下来了。永定河河神庙建成后,康熙帝亲自撰写了碑文,立《永定河神庙碑》于卢沟桥旁,成为了这段历史的见证。

      永定河治理驯服后,东沟减轻了排洪的功能,成为了一条城市排水沟。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1913年临时国会决定以中南海为大总统府的所在地,特在西长安街北侧改建宝月楼作为总统府正门。
      新华门的改建工程由当时的内务总理朱启铃主持,他将新华门前的一段西长安街命名为“府前街”,将中南海西侧新开辟的道路命名为“府右街”,又将南边原有的排水沟东沟计划改建为道路,命名为“新华街”,在正阳门与宣武门之间的东沟水关处开辟城门,直通琉璃厂和虎坊桥。方案报到总统府处,袁世凯都批示同意了。
      民国三年(1914年),京都市政公所成立当年,按照内务总理朱启铃计划开始施工。利用东沟绝佳的河道走向位置,以新华门为起点修一条南北向的主干道,北与总统府(中南海)相连,南可直达厂甸、虎坊桥,既方便交通,又促进了琉璃厂的书画古玩生意。
      1918年,南、北新华街基本竣工,把新华门经化石桥到虎坊桥下的河道东沟改成了暗沟,沟盖板上修建了新华街。
      但前门一带的商人,惟恐人们去琉璃厂不再绕行前门,客流量小了会影响他们的生意,遂散布舆论说北京是帝王之都,随意开凿城门会致“王气”泄露。袁世凯本人极迷信,恰又筹划称帝,便将拆开城墙改建和平门之事否决。
       由于化石桥下水关处的城墙门洞未打通,南北新华街五年多一直未能实现贯通。陈独秀曾经撰文批评说:“一条很好的新华街的马路,修到城根便止住了。”
      1924年底冯玉祥讨伐张勋复辟,进入北京控制局势后,北京商会重提拆开城墙打通新华街通车一事,冯玉祥欣然同意,交予京畿警备司令兼北京市政督办鹿钟麟办理。鹿钟麟曾驱逐溥仪出宫,行动力一流,他不仅调动部队,还亲自挥镐拆墙,在化石桥城墙处开辟了一个豁口。豁口打开后还要建设城门,需进行设计及搭建桥梁等配套工程。1926年1月,京都市政公所重启和平门工程,并做了详细筹划,关键的经费问题由京汉铁路局负责,工程又进行了一年,到年底才完工。


      1927年2月8日,《益世报》刊载新闻报道,和平门落成典礼在当日举行。至此东沟完全变成了一条大马路,东沟这条历史悠久、功绩卓著的运河从人们的眼中永远消失啦!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6 15:14 , Processed in 1.099186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