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祭祀与礼仪——北京先农坛太岁殿焚帛炉形制特征研究

2023-11-15 14:46|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马亚 马全宝|来自: 建筑杂志社

摘要: 编者按北京中轴线汇集了13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国家纪念性建筑、礼仪建筑和标志性建筑,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见证。在北京中轴线上,不仅能直观地读历史,还能清楚地看变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杂志社全媒体特 ...
编者按

北京中轴线汇集了13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国家纪念性建筑、礼仪建筑和标志性建筑,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见证。在北京中轴线上,不仅能直观地读历史,还能清楚地看变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杂志社全媒体特推出“北京中轴线保护与传承”栏目,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古今对比的解读、形神兼具的阐释,品读北京中轴线建筑万象,记录在历史文化遗产滋养下的城市生活风貌,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无穷魅力。

焚帛炉,又称燎炉,是祭祀中用来焚烧祝板、祝帛、金银箔等祭品的炉子或建筑物,常用于坛庙、皇家陵寝和宗教建筑。一直以来,焚帛炉在祭祀礼仪中的作用经常被忽视,作为祭祀组群中的配置建筑物,在其建设之初便是作为整体规划而存在。

作为北京九坛八庙之一的先农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太岁、山川、天地神祇等神灵的主要场所。先农坛位于北京永定门内大街西侧,与天坛隔街相对,主要有太岁殿、庆成宫、神仓、神厨和具服殿五组建筑。先农坛内现存的焚帛炉有两座,一座位于太岁殿建筑群的东南侧,一座在天神坛遗址东南侧,前者尺度高于后者。本文从建制沿革、“望燎”礼仪和形制特征三个方面展开,深入挖掘太岁殿焚帛炉的建筑形制和文化内涵,以期对太岁殿建筑群的整体研究补充新的案例,丰富明代官式建筑的研究成果。

一、太岁殿焚帛炉建制沿革

太岁殿焚帛炉位于拜殿月台前偏东位置,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正南偏东在传统方位中为丙位,五行属火,刚好设置焚烧祭品所用的焚帛炉。在《洪武京城图志》和《明会典》等典籍的山川坛图中,拜殿殿前偏东位置均绘有焚帛炉。明末孙承泽在其著作《天府广记·卷七》中记载:“太岁坛在山川坛内,中为太岁坛,东西两庑,南为拜殿。殿之东南砌燎炉。”此外,清代官方刊行的《工部则例》《清会典图》、吴长元的《宸垣识略》等书均有关于太岁殿前焚帛炉的记载,这与上述图中的描述基本吻合。由此可见,自太岁殿建筑群建成时就配置有焚帛炉,其是整个太岁祭祀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中期山川坛中焚帛炉位置(图片来源:《大明会典》)

二、焚帛炉与“望燎”礼

焚帛炉作为焚烧祭品之用的祭祀附属建筑,展现的是古代祭祀活动中的礼仪和流程。祭太岁在明代五礼中属吉礼,祭祀开始时有迎神、奠币、初献、亚献、终献、彻豆、送神和望燎几个流程。作为祭祀乐章的最后一节,望燎是在送神完成后将祭品等送入焚帛炉焚化,祭祀人员在望燎位观看祭物焚烧的过程。对于望燎位的确定,《大明集礼》卷五十五祀旗纛中就有“设望燎位于庙坛之西南”的记载。由此可知望燎位在西南方位,与焚帛炉位置相对。

古代中国以礼乐治国,礼乐制度是传统社会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祭太岁时的每一个流程都有相应的乐舞配合,如迎神所用中和之曲,初献用安和之曲。《大明会典·卷十三》中所载望燎乐章为熙和之曲,其词为:“俎豆既彻,礼乐已终,神之云还,倏将焉后,以望以燎,庶几感通,时和岁丰,唯神之功。”望燎乐章奏响后,引献官至望燎位,执事者将祝板、币、馔放于燎坛之上,随着乐舞的推进举炬火焚烧,礼毕后自献官以下次第而出,整个祭祀流程也在焚帛炉的烟气中圆满完成。

三、太岁殿焚帛炉形制特征

在古建筑发展演变过程中,建筑形制的改变大多是基于建筑功能的需要。作为焚烧祭品之用的祭祀附属建筑,太岁殿焚帛炉为砖仿木结构的单檐歇山顶,具体构造特征如下。

 太岁殿焚帛炉

(一)平面特征

太岁殿焚帛炉坐东朝西,面阔三间,通面阔6.60m,进深一间,通进深3.74m,面阔与进深比为1.76。正面设三个砖雕券门,形成三开间的格局,明间洞口宽0.83m、高1.43 m,次间洞口宽0.6m、高1 m,其余三面均为砖砌墙体,墙厚0.79m。太岁殿焚帛炉采用砖砌拱券承载上部荷载,与无梁殿式建筑在形式和功能上有着极其相似的结构体系,均有耐火的建造需要。焚帛炉在历次祭祀中需承受来自建筑内部的高温燃烧,因此,焚帛炉才会在体量较小的情况下仍然将墙体厚度做到最大。

焚帛炉剖面示意图

(二)立面特征

太岁殿焚帛炉虽然以炉为名,但是仍保留了古代砖石建筑的基本特征,整体由底座、炉身和炉顶三部分组成,对应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台基、屋身和屋顶。

焚帛炉的台基形式为砖砌须弥座,高0.98 m,约为1/2柱高,距正脊4.2m。须弥座上枋、上枭、束腰、下枭、下枋、圭角之比为1∶2∶3∶2∶1∶3.2。整体风格简练,仅在束腰中心雕刻椀花结带,四角做玛瑙柱子,圭角雕如意云。尤为注意的是,前后檐束腰次间位置开圆洞,与炉内焚烧的使用功能有关。

焚帛炉须弥座雕饰及束腰圆洞

焚帛炉上身(台基至挑檐檩下皮)高2.37m,四角有圆形砖柱,下置马蹄磉,柱高2.00m,其上的额枋高0.18m,平板枋高0.07m,断面形式为“T”字形,具有早期建筑特征。上置砖仿木五踩单翘单昂斗栱,斗口取值30mm,总高0.28m。焚帛炉斗栱在形制上具有明显的明代建筑特征:(1)坐斗宽3斗口、高2.5斗口、厚3.6斗口,其比值接近明代坐斗特征,且斗下有。(2)昂的做法也与清代不同,其下皮自十八斗平出一段至前一跳中心线再斜向下,昂嘴做成琴面形式,具有明显的明代特征。(3)最外跳厢拱与蚂蚱头相接处在使用三才升之外,还做齐心斗,用以承接挑檐枋。挑檐檩上用椽子将屋面挑出,檐椽径30mm,飞椽截面30mm×30mm,上出(正心檩中至飞椽外皮)0.38m,转角处用角梁起翘。

焚帛炉斗拱

焚帛炉为歇山顶筒板瓦屋面,瓦件用七样黑琉璃瓦、绿琉璃剪边,整体坡度曲线流畅。屋面正吻、垂兽、戗兽、仙人、跑兽均为绿琉璃烧制,在山花板处各有一铜钱纹的孔洞,与束腰处的圆洞配合使用起到通风的效果。

山花及旋子彩画

焚帛炉外檐使用的砖雕旋子彩画,与现存明代建筑彩画有相同之处,包括盒子内的如意头、枋心头的一波三折等,较清代彩画绘制更为灵活,纹样丰富、生动。

四、结语

焚帛炉作为太岁殿建筑群的附属建筑,不仅是古代祭祀礼仪的物质载体,还是重要的明代建筑遗存。与其他祭祀类建筑中的焚帛炉相比,太岁殿焚帛炉在立面上没有使用琉璃砖和隔扇门,而是采用拱券式门洞,在满足功能使用的同时保持了简洁的风格,凸显了等级特征,是对明代官式建筑的反映与展现。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2:21 , Processed in 1.08736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