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临汾会馆绽放新时代光彩,“会馆+”构筑文化新空间

2023-11-29 22:12|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北京印迹|来自: inBeijing

摘要: 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是首都的职责,也是民心所向;城市更新关乎首都发展,也与市民美好生活息息相关。作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北京努力探索富有中国特色、符合北京情况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

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是首都的职责,也是民心所向;城市更新关乎首都发展,也与市民美好生活息息相关。作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北京努力探索富有中国特色、符合北京情况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更新之路,实施了一批特色鲜明、成效突出的优秀案例。随着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参与日益广泛,机制创新不断涌现,名城保护的全新局面正逐步展开。

为重点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首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丰硕成果和重要成就,由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指导、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支持,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组织编制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汇编集(2013年—2022年)》。本栏目精选其中部分案例,旨在推广践行名城保护理念的优秀更新实践。

案例名称:临汾会馆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

案例类型:实施项目类

参与单位:北京天街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大龙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实施时间:2015年至2016年
“ 尝考会馆设于都中,古未有也,始嘉隆间。”

明人的记载佐证了京城古会馆的起源。星罗棋布在首都大地上的古会馆,如同点点明珠装点着京城的南中轴线,诉说着600年间的京华烟云。从曾经的颓败旧巷无人识,到如今的挂牌重张再迎客,临汾会馆的“华丽转身”,更赋予新时代内涵。

临汾会馆(图片来源于网络)

晋商文化的鼎盛时期

在与草厂三条胡同交会处的西北角,青砖、朱门、大槐树让人眼前一亮,这座灰色二层小楼便是拥有400余年历史的临汾会馆。

临汾会馆原本分为东馆和西馆。此地为东馆,因馆内建有乡贤祠,所以又被称为临汾乡祠。西馆位于大栅栏街,旧门牌18号,后门开在廊房三条。1949年后,临汾西馆改为山西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晋阳招待所。

北京会馆文化陈列馆(临汾会馆)外景

(图片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1906年民政部档案全宗和1947年北平市政府社会局调查登记表记录,临汾会馆系明初建造。

“ 临汾为山右平阳首邑,其立东馆于京师也,自前明始。中建祠宇,乡之人贸迁于畿甸者,率会聚于是焉。”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重修临汾东馆记》印证了这一说法。

明清两代是晋商发展的鼎盛时期,晋商会馆曾遍及全国,辉煌一时。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北京的各省会馆总数达到445所,由山西人建立的就达到50所之多。这些会馆商业色彩鲜明,是晋商远方乡愁的慰藉。临汾会馆即由山西临汾旅京的纸张、颜料、干果、烟行、杂货五行商人共同筹资兴建,其主要用途是服务于以上各行的商业活动,同时兼具祭神、演剧、联谊等多种功能。作为颇具代表性的晋商会馆之一,临汾会馆向我们诉说着往昔的晋商文化。

日渐消逝的会馆文化

临汾会馆坐北朝南,建筑主体为三进四合院落,正房高大宽敞,院落为扁长方形,其建筑布局基本上是将山西民居中的四合院带到京城,多间房屋有机地组合成多层次的建筑群体,建筑及布局最大程度地突出了家乡风格。

步入会馆,门道西侧尚存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所书“紫气东来”木匾。正房为二层结构,中殿与后殿为平层结构。中殿屋顶带有彩绘的梁、柁被妥善地保留在原位,上面“金龙和玺”彩绘和金蓝两色双龙戏珠图案依稀可见。中殿里还有一组镇殿之宝,是留在东、西山墙上乾隆和光绪年间的四块石碑。四块石碑虽已发黑,但上面的文字清晰可辨,是研究会馆文化的珍贵史料。

后殿保留有康熙年间的两块牌匾,一块书有“浩气长存”的牌匾放于殿外;一块书有“义伸宇宙”的牌匾悬挂于殿堂之中。牌匾下方供奉关帝,周仓、关平分列左右。晋商把会馆的功能定位为“报神恩、联乡情、诚义举”。报神恩即祭祀、酬神。联乡情即联络乡谊感情。据民国三十年(1941年)《重修临汾会馆碑记》记载:

“ 揆前人创造之初心,匪仅为祀神宴会之所,实以敦睦谊、联感情,本互相而谋福利,法良意美,至是多也。”

说明了这一功能。晋商分布于全国各大商埠,在异地他乡人地两生,难免有思亲怀旧之感。因此,大家共聚于会馆,吃家乡饭,喝家乡酒,用家乡话交流,欣赏家乡戏曲,自然可以减少思乡之情,为在外地的寂寞生活增添些许色彩。

正是这样,几乎所有的会馆里都建有戏楼。诚义举即办理善事。山西在外经商人数多、时间长,终生异域、客死他乡者甚多。当时交通落后,邮递不便。于是,会馆便承担起购置冢地,办理善举的义务。会馆还常有扶危解难、济贫救困等善举。到后期,还开办义学,供同籍商人子弟入学读书。临汾西馆就曾大做善事。如在光绪年间,发放旅、榇费于无力回乡的亲友。民国期间将北楼改为同乡疗养院,作为旅京乡人治病养疴之用。临汾西馆的善举使临汾乡人感到会馆的温暖。

创办490年不衰、名动京城的老字号“六必居”,就是临汾西杜村赵存仁、赵存义、赵存礼三兄弟创办的。相传,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门外大火,六必居被烧得仅剩下两间房屋,伙计将古匾抢出,存放于临汾会馆。可见危难时,会馆仍是商家的依托。

六必居博物馆(图片来源:六必居)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北京商务总会成立,各行商人纷纷组建各自的行业商会,临汾会馆遂废弃不用,此后逐渐沦为居民院。

古老会馆“活起来”

随着会馆文化逐渐得以重视,有必要对会馆在历史上的演变发展、功能属性进行全面系统梳理,其中包括对于前门地区会馆数据的整理、会馆修缮情况的记录、会馆名人轶事的收集等等。做好这些工作,对于文化研究和城市更新等方面都有重要价值。

2015年,天街集团积极贯彻东城区政府文物保护指导思想,以传承历史为主旨,运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保护利用模式,对临汾会馆(东馆)建筑进行了保护修缮,并将其改建为北京会馆文化陈列馆,传承北京会馆文化。布展工作在市文物局等单位的指导下,聘请了王世仁、阎崇年、赵书、韩永、刘超英等专家,全程进行专业把关,贯彻“两利两重”的方针,即既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又有利于经济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兼顾保护与活化利用。

修缮中坚持“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的文物保护原则。尽量少更换原构件的材料,原有砖、瓦、石构件集中安放在露明处。部分糟朽的木构件,采取挖补、橔接等手段尽可能多地保存原构件。更新的瓦石材料,在质地、色调方面都尽量与原来相同。对于正房的梁架彩绘,采取清洗表面污渍的方法,保持其原有的表面色彩和装饰图案纹样。对遗存构件采取清洗、修补的方法恢复其原有面貌。

改造前(图片来源:《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汇编集(2013年—2022 年)》)

改造后(图片来源:《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汇编集(2013年—2022 年)》)

如今,拥有400年历史的临汾会馆,在清退30多户居民后华丽变身为北京第一家会馆文化陈列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并通过挖掘会馆的历史文化内涵,适度塑造和引入文化业态,引领了会馆新生。

文化的挖掘,是会馆活化利用的第一步。北京会馆文化陈列馆集中展示了北京会馆的产生、发展、辉煌、建筑特色、客地文化、科举文化、演剧文化等不同文化现象,并展现会馆修缮保护成果和再利用的有益经验。陈列馆面向社会广泛开放,使得普适的文化知识可以惠及民生,实现区域性的特色文化的传播,汇聚了有“乡愁”记忆的受众,让他们在文化浸润中,深入感受到城市建设中“以人为本”的特质。作为“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北京会馆文化陈列馆为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提供了一份样本。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51 , Processed in 1.088634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