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图释方舆纪要——京师篇(13):顺天府

2023-12-12 20:21|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赛百浪子

摘要: 明代的地方行政区划为“两京十三省”,其中的两京也相当于两个省。在这十五个省级政区中,行政上的高层机构称为布政使司(布政司),军事上的高层机构称为都指挥使司(都司),监察上的高层机构称为按察使司(按察司 ...
   明代的地方行政区划为“两京十三省”,其中的两京也相当于两个省。在这十五个省级政区中,行政上的高层机构称为布政使司(布政司),军事上的高层机构称为都指挥使司(都司),监察上的高层机构称为按察使司(按察司)。两京中的京师(北直隶)之名是由明朝初期设立的原北平布政使司更名而来,以与另外十三个省的布政使司的名称相区别。两京中的南京(南直隶)的命名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明王朝的京师(北直隶)下辖八府、二直隶州、十七属州和116个县。顺天府是京师八府中的首府与核心,也是明王朝的国都京城所在地。顺天府下辖五州、二十二县,如下图示。

 图  顺天府地势图

   北京城作为北方或全国范围的统一王朝的陪都或国都,是从辽开始的。辽时期的北京城为辽的陪都,称为南京;金时期的北京城为金的首都,称为中都;元时期的北京城为元朝的首都,称为大都。明灭元后,洪武元年改大都为北平,置北平府。靖难之役后,永乐元年将北平更名为北京,北平府改名顺天府。

  图  辽、金、元、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因为行政区划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所以接下来我们只对一些重要的地点和相关内容做一简述。

   京 城:明朝的北京城为三重结构,最内一重为宫城,也称紫禁城;第二重为皇城;最外面一重为内城(以与为防范蒙古入侵在城南外侧增建的外城相区别),也称京城。

   从军事地理的角度上讲,一个地区战时的动员潜力与支持战争的能力,与该地区的经济状况、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密切相关。由于古代王朝需要供养的绝大多数人群都集中在国都圈内,所以一个王朝国都的人口数量,常常是反映这个王朝繁荣和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据学者韩光辉研究,辽南京城在王朝末期天庆三年(1113年)左右的城市人口的数量约为13~15万人;金中都在王朝极盛时期的泰和七年(1207年)的城市人口约为40万人;元大都在王朝晚期泰定四年(1327年)的城市人口达到了95.2万人。明代天启元年(1621年)包括外城(南城)在内的京城城市人口约为100万人。

   同样是以北京城作为国都(辽为陪都),为什么几个王朝的京城人口在数量上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这个问题不难理解。以辽为例,与北宋对峙的辽只是分裂时期的王朝中的一个,其国土面积只有大一统王朝的约三分之一,其南界大致在北纬39°附近的白沟河以北,整个华北平原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区域属于辽,面积大致是二万五千平方公里(华北平原总面积约三十万平方公里)。供应辽南京人口所需的粮食,应该主要来自陪都南京城周边的今华北平原北部。而在与宋交战的情况下,辽的军粮除了依靠劫掠和就地筹措外,从辽东通过海运再转陆上运河运输,将辽河平原生产的粮食供应南京城军民的急需也是一个渠道,有名的萧太后河大约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凿的。

   与南宋对峙的金和辽一样属于分裂时期的王朝,但是金的南界推进到了淮河一线,把整个华北平原都囊括在内,其首都中都所需的贡赋可以取自整个华北平原,故而供养的城市人口远较辽朝为多,国力也较强。元、明均为大一统的王朝,京城的贡赋绝大部分都是依靠漕运来自富庶的江南地区,故而供养的城市人口最多,国力也最强。

   王平口:王平口位于今北京门头沟区大台镇南直线距离约4公里,实际路程约8.5公里的王平口村西侧,与门头沟的直线距离约13公里,实际路程约30余公里。这里有一道长度约10公里、海拔500—800米的东北—西南走向的山梁,山梁的中间有两个海拔只有约400米的缺口,左边偏西南的山口向南的沟谷周围都是群山,与外面不连通;右边偏东北的山口向南的沟谷则有可迂回绕行的出山小路,所以两个山口只有右侧的这个有通道,王平口就位于这个通道的南口外面,其重要性由此可知。古代京师西出穿越太行山的道路,除经居庸关所在的军都陉外,沿桑干河(今永定河)狭窄的河谷穿越西山亦是一途,虽然这条路远比军都陉迂远难行,但在居庸关难以突破的情况下,也不失为一条间道,而途经王平口的通道就是这条间道的一条支道。根据《明史·华云龙传》和《大清一统志》的记载,从王平口到今易县西北五十里的官坐岭(今官道岭),五百余里的路途上有关隘九处,这说明从王平口向南有山路与紫荆关道相通。

图  王平口地势图(据腾讯地图)

   安礼寨:安礼寨又称安祖寨,位于今北京市石景山区衙门口。据《宋史·宋琪传》称,这里距离燕城(北京)只有三十里之遥,是一个能够远眺和威胁燕城的要地。五代后梁乾化二年(912年),晋王李存勖派遣周德威率军三万人出飞狐口,从祈沟关进入燕境攻打燕国,占领涿州后取道安礼寨,直逼燕主刘守光所在的幽州城(今北京),经一年多围困攻破幽州城,擒获刘守光,燕国灭亡。

   天津关:又名大口、天门口、天门关,为京西地区穿越西山前往怀来盆地的通道上的一座重要关隘,其位置在今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西北的黄草梁南麓的玫瑰峪附近,与门头沟的直线距离约40余公里,实际路程在70多公里。《大清一统志》记载天津关在宛平县西二百十五里,清朝的宛平县治在今北京市西城区兴华胡同南,这里与天津关直线距离近70公里,实际路程约100多公里,这与《大清一统志》记载的二百十五里是吻合的。

   通 州:通州位于北京城东四十里,在金朝以前称为潞县,天德三年(1151)改置通州。通州还有天津的诞生,缘于金中都漕运通道的开辟,通州之名,即有“取漕运通济之义”的含义。海陵王贞元三年(1153)金迁都燕京后,建立中都的漕运通道成为首要考虑之事。金朝最初是经御河(今南运河)、易水、滹沱河等河流的下游河道(属今大清河流域)将华北平原征集的粮食运往天津,再沿潞水(今北运河)运送到通州,最后经陆路运往中都,这使得通州成为重要的物资中转地和仓储地。后来金朝又开凿了金口河与闸河,沟通了通州与中都之间的水道,使得运送粮食的漕船可以直接驶抵中都城下。元朝时又开挖了通惠河,进一步提高了漕运的输送效率。

   通州是京师东面的第一道门户,正当京师东出的要冲,从通州出发,东去是前往山海关大道的重镇蓟州(今天津蓟县),北上有古北口方向的重镇檀州(密云)。通州与京师近在咫尺,又是供应京师物资的仓储转运地,在这里屯驻重兵,既可控扼北、东两个方向,又能与京师构成犄角,相互声援和照应,其地位和重要性自不待言。明嘉靖二十九年(1150),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从古北口入侵,掳掠怀柔、顺义诸县,南趋通州。巡按御史王忬担心通州有失,从京师飞速赶到通州,把所有的渡船都转移到潞河西岸,并加强沿河渡口码头的防守,俺答无法渡河,只得分兵袭扰密云、昌平等州县,另寻他途进逼京师城下,制造了使明王朝朝野震恐的庚戌之变。

   直沽:直沽就是现在的天津市所在地,是潞河、卫河、三角淀汇聚的诸水汇合的地方,东南距卫河出海口所在的大沽约四十里。直沽在金朝时称为直沽寨,其出现和兴盛与通州类似,即缘于在这里建立的漕运码头和物资中转站。明朝时在直沽设立了天津三卫(天津卫),使直沽这个漕运重镇也成了重要的军事据点。

   霸州:霸州位于顺天府正南方向二百余里的卢沟河支流(今为牤牛河)西岸,坐落在京师(北直隶)的腹心位置,与北边的京城、东边的海港大沽、西边的紫荆关和倒马关距离均相差不大,在200~300里左右,是交通东西、联络南北的一个重镇,从唐代开始在霸州置有益津关。与霸州临近的汇聚了若干东西向河流的今大清河河道,其水路运输历史上大致以霸州为界,东部为通航区域,西部则河道狭窄、碍多难行。

   涿 州:涿州位于顺天府西南一百四十里的太行山东麓,为京师沿南北大道南下所经的第一座州级重镇。涿州离京师不远,又临近穿越太行山的紫荆关道,是京师的“肘腋要害”之地(范祖禹语)。涿州东南一带在战国时期称为督亢,是燕国土地肥美的膏腴之地。

   岐沟关:又名祁沟关,在今河北涿州市西南约20公里的岐沟村,因此处有一道岐沟而得名,唐末在此设关,为唐末至宋代的一个重要关隘。

   昌平州:位于顺天府北偏西九十里的今北京昌平区(昌平县)。昌平州是京师西北方向上的重镇,承担着控扼京师西北门户居庸关的重任,这里距离居庸关南口只有二十四里,不及古代的一舍,可谓瞬息可至,其得失与京师危亡休戚相关,属于三国时期陆逊所说的“一有不虞,即当倾国争之”的命脉之地。

   黄花镇:即今北京怀柔区黄花镇西北的黄花城,位于昌平州北偏东八十里的明长城内侧,这里是一个山间河谷小盆地,怀九河(旧称九渡河)由北向南从盆地中流过。黄花镇在明朝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1569—1582年),为蓟镇下属十二路中的黄花路所在地,管辖边墙(长城)180余里,隘口17处,既是京师的北大门,也承担着护卫明皇陵的重任。自塞外穿越长城经黄花城南下昌平和京师的古道现在为213省道所经路段。

   白羊口:位于昌平州西四十里,东北距居庸关南口约二十里。白羊口是居庸关西南的一个山口,与居庸关所在的关沟不同,这个山口并没有直接穿越西山的通道,但是却有可以在山中迂回绕远、借道其他沟谷穿越出去的山路,所以也是需要设关把守的隘口。白羊口与居庸关南口只有短短的二十里远近,但是其间的隘口却有多处,按顾祖禹的说法是有七个,查资料可知这七个隘口分别是:大枯将口,小枯将口,黑浙涧口,苏林口,鹿角湾口,谭谷口(谭峪口)、长谷口(长水峪口)。而若是再加上附属的一些隘口,则有十一个之多,见下图。

图 居庸关—白羊口间隘口示意图(据(明)刘效祖《四镇三关志》)

  图  顺天府西部关隘图

   苏家口:也叫苏峪口,在今北京怀柔区西南书画山东麓的山脚下,省道308与铁路京通线的交汇处,是控扼军都山南麓进入北京小平原的一个重要的隘口。

   慕田峪:位于今怀柔区西北的山岭上,西南距昌平州一百零五里。慕田峪西接居庸关,东接古北口,是护卫京师北方边墙和明皇陵的一个重要隘口,明朝时归黄花路下辖的渤海所管辖。

   幵(jiān)连口关:在今怀柔区西北四十里、慕田峪东北约4公里的莲花池村南的雁栖河河谷里,为穿越明长城南北向崎岖山路中的一道关隘。

   大水峪关:也叫大水谷关,在今怀柔区北偏东直线距离三十里、实际路程约三十五里的沙河出山的山口处。山口内不远的青龙峡一带曾经是一片适宜屯兵的山间小盆地,现在已建为大水峪水库。

   古北口:又称虎北口,在密云县东北一百二十里的潮河东岸。古北口是古北口道上最重要的隘口,这里山势高耸,崖壁陡峭,道路狭窄,有绝险之称。古北口道在先秦时即已存在,汉代时为蓟(今北京)——渔阳郡(在今怀柔与密云交界的北房镇梨园庄村)——白檀(今河北滦平县北)驰道,北魏时为幽州(今北京)——安州(今河北隆化)的通道,唐代为幽州(今北京)——饶乐都督府(奚王牙帐,在今内蒙古宁城县西)的通道,辽时期为南京析津府(今北京)——中京(今内蒙古宁城县西)——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的通道,金时期为中都(今北京)——北京(今内蒙古宁城县西)——上京(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的通道,元代时为大都(今北京)——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东北)的站赤道路(驿路)之一,明代时为京师(今北京)——大宁都司(今内蒙古宁城县西)的通道。古北口到京师的距离,顾祖禹说是七舍,也就是210里,而按今天的101国道计算,则是120公里,今天的里程比古代略大,一方面有现代公路建设时与古道取道路线上的差异,更大的原因则在于今天的密云水库在古代还不存在,从密云到古北口这一段的驿路基本上取的是直线,即是从后世的水库中穿过,其路线是密云——大石岭——穆家峪——九松山——南省庄——北省庄——朝都庄——石匣镇——白河涧——下甸子——上甸子——古北口,而密云水库修建后,南、北省庄和朝都庄都已淹没于水波之中,现代公路改为绕道密云水库东边的陆地,由此造成了101国道从北京城到古北口之间里程的变长。

图  密云——古北口古今道路的变化

   石塘岭关:位于密云县北偏西四十里的石塘岭上,白河穿越长城流入塞内后,经此关进入密云水库所在的密云盆地。

   白马关:在石塘岭关东北四十里的白马关河东岸,为控扼沿白马关河河谷南下进入密云盆地的通道的关隘。

   曹家寨:在密云县东北九十里的安达木河北岸,今名曹军路,为控扼沿安达木河河谷从东北方向进入密云盆地的通道的堡寨。

   黑谷关:又叫黑峪关,在曹家寨东偏北的黑谷谷口,为控扼安达木河支流黑峪河河谷通道的关隘。

   墙子岭关:在密云县东偏北七十五里,今名墙子路,为控扼密云东出兴隆、承德、宽城的通道的关隘(今为311和355省道路线)。

   磨刀峪关:在墙子岭关以北的北庄镇附近,为控扼密云东出的另一条通道磨刀峪的关隘(该路线现为密云北庄镇——河北兴隆县的078和351乡道)。

   黄松峪关:在今平谷区东北黄松峪乡。将军石关:在今黄松峪乡东北将军石村。这两个关的作用分别是控扼黄松峪和陡子峪这两个南北向的山谷。

   石匣营:在今密云县东北密云水库东北角湖岸边,今名石匣村,为密云至古北口驿路上的一个要地。

   蓟 州:蓟州位于顺天府东二百里,即现在的天津蓟县所在地,其位置正好卡在燕山余脉环绕的遵化盆地进入河北平原的出口上,是控制经遵化盆地北出喜峰口前往辽西的卢龙道的重镇;此外,蓟州还是京师——山海关的必经之地,所以称蓟州是京师东部最重要的一座城镇并不过分。明朝把从山海关到居庸关以西约二千二百里的边防划入九镇(九边)中的蓟镇管辖,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黄崖峪关:又名黄崖关,位于蓟州北四十里、今河北兴隆县西南青松岭大峡谷的南口附近。其东南有宽佃峪,谷口有宽佃峪关。

   石门镇:在蓟州东偏北六十里、横贯遵化盆地的中道山西段的垭口石门口旁,因为扼蓟州——遵化必经之路(现为356省道)的要隘而成为一个重镇。

   马兰峪关:也叫马兰关,位于今遵化县西七十多里的马兰峪镇北五公里处。

   鲇鱼石关:也称鲇鱼关,在马兰峪关东北今八卦岭乡附近,为控扼挂兰峪山口的关隘。继续沿长城东北行,依次还有大安口、罗文峪关等关隘。

   洪山口关:在今遵化县东北约五十余里(顾祖禹说在县北三十里,可能有误)。其东北有龙井关(龙井儿关)。

   潘家口:在迁西县与宽城县交界的滦河西岸,现已被潘家口水库淹没。

   喜峰口:在今迁西县北潘家口水库东岸,即古代著名的卢龙塞隘口,明代为京师至朵颜三卫驿路上最重要的关隘。

  图   顺天府北部关隘图

   在顺天府卷(《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一·北直二》)的末尾,顾祖禹还提到了松亭关,因为松亭关并不在顺天府的辖境内,所以我们就不在这里谈论它了。

   最后,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在前面的京师篇(10)讲述居庸关一文里最后提出的那个疑问:《元史》中记载的居庸关附近的那四十三条古道,究竟都在哪里呢?现在有了这篇文章的铺垫,这个疑问就可以揭晓了。顾祖禹在阐述边墙(长城)沿线的军事要塞时告诉我们:“其边墙皆依山凑筑,大道为关,小道为口,屯军曰营,列守曰寨。”显然,只要我们找出居庸关附近山峦中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山口,这四十三条古道也就现身了。那么这些山口到哪里去寻找呢?古人已经为我们做了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只要翻开明人霍冀、孙应元等人撰写的《九边图说》一书中的蓟镇部分地图,再配合明人的其他著述,就能从中找到答案,而且如果我们认真追究下去,四十三这个数字,只会多不会少。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9 14:02 , Processed in 1.098998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